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师: 13.《窦娥冤》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 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 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 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 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 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 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 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师: 13.《窦娥冤》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3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 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 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 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 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 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 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10 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 10 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 个曲牌有 3 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 1 层。齐读第 1 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 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 2、3 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 2 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 3 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 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 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 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 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 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 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 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 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 冤案 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 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 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 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 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 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
2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 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 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 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 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 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 3 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 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 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 1 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 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 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 冤案。 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 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 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 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 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
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淸淸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 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 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 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 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教学反思: 14.《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岀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 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 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膩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 的复杂心理内涵—一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 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 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 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 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 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 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3 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 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 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 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 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教学反思: 14.《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 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 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 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 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 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 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 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 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 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 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 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 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 凊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 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 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 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 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 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 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 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 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 《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 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 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 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 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 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 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 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 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 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 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 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 功的艺术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 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 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
4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 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 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 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 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 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 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 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 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 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 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 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 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 《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 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 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 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 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 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 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 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 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 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 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 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 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 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1.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 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 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
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 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別》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 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 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 的。莺莺的态度突岀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 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 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 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 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 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 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 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遺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 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 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 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 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 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 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
5 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 性。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 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 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 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 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 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 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 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 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 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 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 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 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 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 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 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 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 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
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调的前提下,读出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几支曲子(如开头三 曲、结尾两曲)背下来 (六)积累词语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 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 容极小 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七)板书设计: 别离图背景: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 人物:崔莺莺、张珙、红娘等 画面 赴长亭途中 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四、目送离去 意境:离愁别恨的绝唱 【小资料】 (一)“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 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 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琪赴京应试, 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 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 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秋思之祖”。 凊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 谒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雨无 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教学反思 6
6 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调的前提下,读出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几支曲子(如开头三 曲、结尾两曲)背下来。 (六)积累词语。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 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 容极小。 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七)板书设计: 别离图 背景: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 人物:崔莺莺、张珙、红娘等 画面:一、赴长亭途中 二、长亭别宴 三、长亭分别 四、目送离去 意境:离愁别恨的绝唱 【小资料】 (一)“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 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 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 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 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 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秋思之祖”。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 谒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雨无 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教学反思:
15.《闺墅》 汤显祖 教学目的:1、赏析人物形象。2、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杜丽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今天我们一块走进一位被誉为 “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家的作品中,欣赏他带给我们的精彩戏剧一一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墅》 、作者及作品介绍(略) 、细品课文 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 2、怎样“闹”?(目的就是要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 (1)、明确: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 出场闹一一春香一上来就给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 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学诗闹一—①、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出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岔。 ②、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 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 ③、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模字闹一—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 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 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 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闹学高潮——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 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 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2)、都有谁在闹?只有春香一人闹吗? 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比如—一丽娘的闹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隐藏了一句话)一一你说的完全是废话!对我无用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身在闺塾, 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 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 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 学”: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比如---陈最良的胡闹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 “‘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 “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鞋样是什么,真正 迂腐到极点。 (3)、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 得欢快。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 7
7 15.《闺墅》 汤显祖 教学目的: 1、赏析人物形象。 2、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杜丽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今天我们一块走进一位被誉为 “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家的作品中,欣赏他带给我们的精彩戏剧——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墅》。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略) 三、细品课文: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 2、怎样“闹”?(目的就是要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 (1)、明确: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 出场闹——春香一上来就给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 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学诗闹——①、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岔。 ②、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 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 ③、为甚好好的求他? \\\':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模字闹—— 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 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 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 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闹学高潮——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 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 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2)、都有谁在闹?只有春香一人闹吗? 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比如——丽娘的闹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隐藏了一句话)——你说的完全是废话!对我无用。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身在闺塾, 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 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 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 学”: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比如------陈最良的胡闹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 “‘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 “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鞋样是什么,真正 迂腐到极点。 (3)、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 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 得欢快。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
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 “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 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由此可见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 尊严和封建礼教。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让学生讨论老师设置的问题) (1)、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 (2)、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 (3)、还是别的? 明确: 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然而,千万不可忽略先生陈最良。丽娘、春香与这位先生的戏剧冲突构成整出戏的主要矛盾。闺塾能够“热闹”, 与陈最良其人的个性密不可分。不妨设想,如果塾师学富五车,丽娘如何愿“闹”?如果塾师文采风流,丽娘如何 肯“闹”?如果塾师侠肝义胆,丽娘如何敢“闹”?偏偏陈最良不是此等人物—一不学无术的腐儒,要么望文生义, 胡乱曲说,要么墨守旧注,毫无变通。连做一双鞋,也要从亚圣孟子那里搬来“不知足而为屦”的教条 ③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④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⑤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四、小结:《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五、布置作业:1、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变成一个故事 对比教案: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矛盾冲突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了解矛盾冲突、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听昆曲《游园》 选段而“不觉心动神摇”,引入课文 2、作者和作品简介(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而得,教师补充) ①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编纂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赞誉汤显祖这位明代戏曲大师,我国导演学创始人,是“戏 剧舞台上空永不陨落的巨星—一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 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 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 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 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 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 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 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 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 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 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 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②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 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 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 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8 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 “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 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由此可见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 尊严和封建礼教。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让学生讨论老师设置的问题) (1)、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 (2)、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 (3)、还是别的? 明确: ① 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 然而,千万不可忽略先生陈最良。丽娘、春香与这位先生的戏剧冲突构成整出戏的主要矛盾。闺塾能够“热闹”, 与陈最良其人的个性密不可分。不妨设想,如果塾师学富五车,丽娘如何愿“闹”?如果塾师文采风流,丽娘如何 肯“闹”?如果塾师侠肝义胆,丽娘如何敢“闹”?偏偏陈最良不是此等人物——不学无术的腐儒,要么望文生义, 胡乱曲说,要么墨守旧注,毫无变通。连做一双鞋,也要从亚圣孟子那里搬来“不知足而为屦”的教条。 ③ 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④ 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⑤ 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四、小结:《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五、布置作业:1、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变成一个故事。 对比教案: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矛盾冲突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了解矛盾冲突、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听昆曲《游园》 选段而“不觉心动神摇”,引入课文。 2、 作者和作品简介(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而得,教师补充): ①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编纂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赞誉汤显祖这位明代戏曲大师,我国导演学创始人,是“戏 剧舞台上空永不陨落的巨星——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 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 岁时的诗作 即已显出才华。34 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 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 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 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 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 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 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 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 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 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②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 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 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 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③汤显祖罢官归里前后所写的传奇作品《牡丹亭》问世不久,“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不仅为众多人士所 称赏,而且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娄江女子俞二娘读它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出此剧时想到自 己的遭遇,悲痛难禁,猝死在舞台上: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读了它之后,自叹身世以至于压抑得病而死 ④这部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 《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 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 又由死而生 ⑤了解《牡丹亭》剧情(以四张邮票展开)。1984年10月30日,我国发行T9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一牡丹亭》 邮票,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 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 安,得见丽娘画像,为其芳容倾倒,午夜痴情呼唤,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邮票全套四枚(图2),小型张一枚(图3)。在我国著名画家戴敦邦的笔下,一位冲出封建牢笼的少女 形象映现:(41)“闺塾”塾师陈最良,手持书卷,为丽娘讲述“三从四德”,丫环春香置此不顾,谈笑自如。(4 2)“惊梦”丽娘游园归来,倦怠伏案,梦境中,羞涩地依偎在梦梅怀中,梦梅深情地为她戴上玫瑰花。(4-3) “写真”坠入爱河的丽娘,绵绵思恋煎熬,身心交瘁。怀着“红颜早逝”的惆怅,涂抹丹青,将少女的如花容颜融 入缣帛。(4-4)“婚走”牡丹亭畔,夜幕深沉,溶溶月色,依依垂柳,丽娘与梦梅比翼双飞归爱巢。 ⑥《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用连环画介绍前边的剧情: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 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自读,分析【戏剧冲突】 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作品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 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題。最早从美学上提出这 理论的是黑格尔,随后,法国的布伦退尔又提出沒有冲突就沒有戏剧 三、以前后左右4人为一小组,诵读精彩片段,给出自读要求: 、戏中有哪些角色:给这折戏另取一个名字。(只要合理均可) 2、《闺塾》中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 分析春香与陈最良的矛盾(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让几个小组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由于戏剧情节结构不同,冲突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分析《牡丹亭·闺塾》的喜剧氛围。《牡丹亭·闺塾》后 称“春香闹学”。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1)春香怎样的的“诨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讲诗、模字、责打三个场面,如讲诗时的学鸠打诨、谐音歪解、刨根问底;模字时的故意错拿文房四宝 责打时的曲解典故、引诱小姐、夺下荆条。) (2)学生模拟春香的诨闹。(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场面进行模拟) ②杜丽娘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 讨论:(1)闹学的只是春香吗?对春香闹学杜丽娘果真是大发雷霆吗? 春香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是暗写杜丽娘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要求 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明确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 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 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 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 (2)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让学生自由发挥, 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抓 住她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3)杜丽娘为何连自家的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③书房内和书房外的矛盾(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学生自由发言) 抓住书房内的笑闹与书房外的喧闹 ④小结:《闺塾》一出戏,说经解诗是其“筋节”,其中春香诨“闹”、“丽娘巧“闹”、陈最良误“闹”,再加上作为
9 ③汤显祖罢官归里前后所写的传奇作品《牡丹亭》问世不久,“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不仅为众多人士所 称赏,而且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娄江女子俞二娘读它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出此剧时想到自 己的遭遇,悲痛难禁,猝死在舞台上;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读了它之后,自叹身世以至于压抑得病而死。 ④这部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 《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 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 又由死而生。 ⑤了解《牡丹亭》剧情(以四张邮票展开)。1984 年 10 月 30 日,我国发行 T9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 邮票,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 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 安,得见丽娘画像,为其芳容倾倒,午夜痴情呼唤,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邮票全套四枚(图 2),小型张一枚(图 3)。在我国著名画家戴敦邦的笔下,一位冲出封建牢笼的少女 形象映现:(4-1)“闺塾” 塾师陈最良,手持书卷,为丽娘讲述“三从四德”,丫环春香置此不顾,谈笑自如。(4 -2)“惊梦” 丽娘游园归来,倦怠伏案,梦境中,羞涩地依偎在梦梅怀中,梦梅深情地为她戴上玫瑰花。(4-3) “写真” 坠入爱河的丽娘,绵绵思恋煎熬,身心交瘁。怀着“红颜早逝”的惆怅,涂抹丹青,将少女的如花容颜融 入缣帛。(4-4)“婚走” 牡丹亭畔,夜幕深沉,溶溶月色,依依垂柳,丽娘与梦梅比翼双飞归爱巢。 ⑥《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用连环画介绍前边的剧情: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 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二、自读,分析【戏剧冲突】 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作品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 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題。最早从美学上提出这一 理论的是黑格尔,随后,法国的布伦退尔又提出沒有冲突就沒有戏剧。 三、以前后左右 4 人为一小组,诵读精彩片段,给出自读要求: 1、戏中有哪些角色;给这折戏另取一个名字。(只要合理均可) 2、《闺塾》中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 ①分析春香与陈最良的矛盾(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让几个小组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由于戏剧情节结构不同,冲突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分析《牡丹亭·闺塾》的喜剧氛围。《牡丹亭·闺塾》后 称“春香闹学”。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1)春香怎样的的“诨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讲诗、模字、责打三个场面,如讲诗时的学鸠打诨、谐音歪解、刨根问底;模字时的故意错拿文房四宝; 责打时的曲解典故、引诱小姐、夺下荆条。) (2)学生模拟春香的诨闹。(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场面进行模拟) ②杜丽娘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 讨论: (1) 闹学的只是春香吗?对春香闹学杜丽娘果真是大发雷霆吗? 春香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是暗写杜丽娘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要求 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明确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 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 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 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 (2)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让学生自由发挥, 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抓 住她的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3)杜丽娘为何连自家的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③书房内和书房外的矛盾(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学生自由发言) 抓住书房内的笑闹与书房外的喧闹 ④小结:《闺塾》一出戏,说经解诗是其“筋节”,其中春香诨“闹”、“丽娘巧“闹”、陈最良误“闹”,再加上作为
背景的喧闹春光,怎一个“闹”字了得!情和爱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和封建礼教存在尖锐冲突。贯串全剧的喜剧氛围 包蕴着道德评判的深度一一让观众在“闹”声中复活人性,让观众在“闹”声中解放思想。封建礼教的禁锢山一样 沉重夜一样黑暗,《闺塾》一岀轻松的喜剧,让观众从幽默中看到了冲破禁锢的一缕明媚春光。 ⑤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 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聪明泼辣的伴读丫环春香、迂腐误 闹的潦倒塾师和文雅躁动的千金小姐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四、知识拓展: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点击进入(无课件)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课外完成)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 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 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 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 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 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教学反思: 16、《哀江南》 教学目标:(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 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重点:1、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 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 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 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 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 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奷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
10 背景的喧闹春光,怎一个“闹”字了得!情和爱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和封建礼教存在尖锐冲突。贯串全剧的喜剧氛围 包蕴着道德评判的深度——让观众在“闹”声中复活人性,让观众在“闹”声中解放思想。封建礼教的禁锢山一样 沉重夜一样黑暗,《闺塾》一出轻松的喜剧,让观众从幽默中看到了冲破禁锢的一缕明媚春光。 ⑤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 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聪明泼辣的伴读丫环春香、迂腐误 闹的潦倒塾师和文雅躁动的千金小姐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四、知识拓展: 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点击进入(无课件) 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课外完成)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 只听墙内笛 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 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 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 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 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 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教学反思: 16、《哀江南》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 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重点:1、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2、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 40 出(其中有 4 出各加 1 出,实际共 44 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 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 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 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 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 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