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执信中学 2011届高三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 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 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部分选择题(共24分)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炮烙po脑髓 撂挑子lo抵掌而谈d B.看护kan巢穴xue压轴戏zhou逸兴遄飞 chuan C.倾轧zha挑剔t 和稀泥huo 折冲樽俎zu D.颠簸b6掣肘chi随大溜i佶屈聱牙j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姚明的婚礼掀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上海的体育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 其他省市的体育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我愿意过一种挥洒 自如的生活,我愿我的人生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C.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对大千世界的变化不了解 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D.他是个固执的主教练,当人们期待这位以构建进攻体系见长的主教练给火箭队带来 实质性的变化时,他却萧规曹随,完全沿用了前任主教练的打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本届全运会最惊人的莫过于山东队的张丰、湖南队的黄朝等新人的涌现,很多老运 动员也非同凡响,他们的成绩提高之快,的确是个奇迹 B.由于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日全食给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 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 C.在约翰·诺伊梅尔的带领下,汉堡芭蕾舞团已成为德国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并且 很快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与赞誉 D.从12月24日起,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入冬以来第一次大幅度 的降温从南到北大片区域带来雨雪天气 4.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最近,我又回到了白云湖,时值初夏, (2)我们要赞誉莲藕,因为它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 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 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
广东省执信中学 2011 届高三 2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 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 2B 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4 分)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炮.烙 páo 脑髓.suĭ 撂.挑子 liāo 扺.掌而谈 dĭ B. 看.护 kān 巢穴.xué 压轴.戏 zhòu 逸兴遄.飞 chuán C.倾轧.zhá 挑剔.tī 和.稀泥 huó 折冲樽俎.zŭ D.颠簸.bŏ 掣.肘 chì 随大溜.liù 佶.屈聱牙 j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 A. 姚明的婚礼掀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上海的体育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 ...., 其他省市的体育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我愿意过一种挥洒.. 自如..的生活,我愿我的人生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C.21 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 ...,对大千世界的变化不了解, 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D.他是个固执的主教练,当人们期待这位以构建进攻体系见长的主教练给火箭队带来 实质性的变化时,他却萧规曹随 ....,完全沿用了前任主教练的打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本届全运会最惊人的莫过于山东队的张丰、湖南队的黄朝等新人的涌现,很多老运 动员也非同凡响,他们的成绩提高之快,的确是个奇迹。 B.由于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日全食给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 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 C. 在约翰·诺伊梅尔的带领下,汉堡芭蕾舞团已成为德国舞蹈界的领军人物,并且 很快获得了国际的认可与赞誉。 D.从 12 月 24 日起,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入冬以来第一次大幅度 的降温从南到北大片区域带来雨雪天气。 4.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最近,我又回到了白云湖,时值初夏, 。 (2)我们要赞誉莲藕,因为它 。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 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 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
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 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 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 以虽有盜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 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 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 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岀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 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 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土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 术每岁终则 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而行之既久则文以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 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 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 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 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 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己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以去兵为王者之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7.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 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
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 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 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 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 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 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 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 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 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 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 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 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 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 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 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7.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 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
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 作战。所以如果全 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26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 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10.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7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 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陆游) (2)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 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苏轼《赤壁赋》) (4)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 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 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 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 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 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 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 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 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 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 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 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 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
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 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126 分)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 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 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 分) 10.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后面题目。 (7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 景的目的是什么? (4 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 陆游) (2)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 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 李商隐)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 , 。(苏轼《赤壁赋》)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16 分)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 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 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 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 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 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 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 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 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 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 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 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 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
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 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 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 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 “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 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 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 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 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 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 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徒,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 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 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冋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 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 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 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 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 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亨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 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 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 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应地方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 选不给分) 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14.“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5.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 括作者的认识。(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卷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 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 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 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 “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 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 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 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 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 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 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 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 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 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 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 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 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 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 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 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 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 年第 11 期,有改动)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应地方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 分) (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 分) (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14.“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 分) 15.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 括作者的认识。(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卷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 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 翼翼地响了。过了好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岀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 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 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 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鉴, 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 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 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 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 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 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岀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 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岀 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門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岀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 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 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 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 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 秋小峦虔诚地——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 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 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 远干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 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 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 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 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 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 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 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 1978 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 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 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 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 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 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 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 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 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 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 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 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 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 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 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 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16.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4分) 7.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5分) 18.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到些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 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 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 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 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 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 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 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 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粒薄 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 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 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 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 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 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 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 实都是在对美的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 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 另一种东西。 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 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 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 2009 年第 3 期《小说选刊》) 16.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4 分) 17.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5 分) 18.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到些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 分)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15 分)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澜: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 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 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 然已经病了 49 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 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 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 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 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 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 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 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 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 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 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 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 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 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 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 另一种东西。 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 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张海迪不会。 杨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 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 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 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 19.这篇访谈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4分 20.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其用意是什么?(5分) 21.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 的?请结合文意和自己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阅读下面一组关于“粤语”的句子,回答问题。(6分) ①粤语,又称为广东话或白话 ②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声调语言 ③粤语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 广发使用 ④粤语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 ⑤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 ⑥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 ⑦粤语在2008年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 (1)如果要给“粤语”下一个定义,上述七个句子中只有四句的内容是必需的,请找出 来并将句子的序号写在下面的表格中。(4分) (2)请根据你所选出的四个句子,以下定义的形式给“粤语”下一个定义。(2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 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 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 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秀”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意思是“表演、演出”,如“时装秀”、“达人秀”:也可 以是指“展示、表现”,如“秀风采”、秀才艺”。当今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秀”,有人 参加比赛秀歌艺,有人写文章秀才学,也有人上网秀学历,更有人发帖秀身家……对于 形形色色的“秀”,社会上众说纷纭,认为有的“秀”是为了展示自己,有的“秀”是 为了哗众取宠…… 你对“秀”有何看法?怎样秀才是真精彩?请联系实际,以“秀”为话题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受,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A撂挑子lio抵掌而谈血hiC倾轧y和稀泥huoD掣肘che佶屈聱牙 1)
张海迪:不会。 杨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 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 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 19.这篇访谈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4 分) 20.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其用意是什么?(5 分) 21.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 的?请结合文意和自己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共 12 分。 22.阅读下面一组关于“粤语”的句子,回答问题。(6 分) ①粤语,又称为广东话或白话。 ②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声调语言。 ③粤语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 广发使用。 ④粤语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 ⑤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⑥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 ⑦粤语在 2008 年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 (1)如果要给“粤语”下一个定义,上述七个句子中只有四句的内容是必需的,请找出 来并将句子的序号写在下面的表格中。(4 分) (2)请根据你所选出的四个句子,以下定义的形式给“粤语”下一个定义。(2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6 分)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 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 ,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 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 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 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 20 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六、本大题 1 小题,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秀”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意思是“表演、演出”,如“时装秀”、“达人秀”;也可 以是指“展示、表现”,如“秀风采”、秀才艺”。当今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秀”,有人 参加比赛秀歌艺,有人写文章秀才学,也有人上网秀学历,更有人发帖秀身家……对于 形形色色的“秀”,社会上众说纷纭,认为有的“秀”是为了展示自己,有的“秀”是 为了哗众取宠…… 你对“秀”有何看法?怎样秀才是真精彩?请联系实际,以“秀”为话题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受,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A 撂挑子 liào 扺掌而谈 zhĭ C 倾轧 yà 和稀泥 huò D 掣肘 chè 佶.屈聱牙 j í)
2.答案:D比喻后人完全按照前人的做法。(A项倾巢出动:指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 这里用于修饰记者,感情色彩不当。B项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不 合语境 C项“充耳不闻”指堵住耳朵不听,用来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望文生义。) 3.答案:B(A指代不明,“他们”到底是指新人还是老运动员?C搭配不当,“芭蕾舞团” 不能成为“领军人物”D句式杂糅) 4.D(依据事物的逻辑联系,如④先讲“埋没”,再说“出自”“花色”“莲心” 5.C计:打算,谋划。 6.D(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A表转折/表并列;B判断句中,表提顿代 词)形 词,的人: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把) 7.D(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 8.C(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9.(1)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侧又以军法从事。 9.(2)d奉送给他们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 战争。(大意1分,“至于”1分,“厌”1分) ②没有什么原因就惊动百姓,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这与那突然发生的危险相比,哪 个更严重呢?(大意1分,“虽”1分,“孰与”1分) 【参考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亨受安逸却不能劳累 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岀来,但是将来会看岀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 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 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 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 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 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 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 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 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 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
2.答案:D 比喻后人完全按照前人的做法。(A项倾巢出动:指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 这里用于修饰记者,感情色彩不当。B项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不 合语境。 C 项“充耳不闻”指堵住耳朵不听,用来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望文生义。) 3.答案:B(A 指代不明,“他们”到底是指新人还是老运动员? C 搭配不当,“芭蕾舞团” 不能成为“领军人物” D 句式杂糅) 4.D(依据事物的逻辑联系,如④先讲“埋没”,再说“出自”“花色”“莲心”) 5.C 计:打算,谋划。 6.D (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A 表转折/表并列;B 判断句中,表提顿/代 词,的人;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把) 7.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 形。) 8.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9.(1)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9.(2)○1 奉送给他们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 战争。(大意 1 分,“至于”1 分,“厌”1 分) ○2 没有什么原因就惊动百姓,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这与那突然发生的危险相比,哪 个更严重呢?(大意 1 分,“虽”1 分,“孰与”1 分) 【参考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 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 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 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 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 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 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 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 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 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 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
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 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 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 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 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 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 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 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 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土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 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盜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 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 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 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 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 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 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 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10.参考答案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
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 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 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 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 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 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 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 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 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 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 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 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 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 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 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 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 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10.参考答案: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
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 的思念乡土之情。 附:赏析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 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 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 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 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 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 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 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 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 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 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鬟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壬载谁堪伯仲间 (2)_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 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三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2.DE(答对一项得2分,多选不得分。) 14.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 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 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4分, 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5.①政府要减少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所施加的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要让健全的 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②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 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③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城市的制度, 逐渐建立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④政府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也 要防止乡村精英们大规模地迁入城市。(4分,答对一点得1分,大意符合即可。) 16.“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 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 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 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17.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 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 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就可) 18.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 风亮节。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 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
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 的思念乡土之情。 附:赏析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 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 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 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 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 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 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 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 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 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 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11.(1)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 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 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2.D E (答对一项得 2 分,多选不得分。) 13.C 14.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 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 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4 分, 答对一点得 1 分,意思对即可。) 15.①政府要减少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所施加的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要让健全的 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②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 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③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城市的制度, 逐渐建立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④政府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也 要防止乡村精英们大规模地迁入城市。(4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大意符合即可。) 16.“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 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 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 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17.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 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 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就可) 18.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 风亮节。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 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