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期末质量测试 文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週败/週查 啁啾/未雨绸 谥号/对峙 缪妣连 B.秕子/毗连 砒霜/如丧考 录用/俸禄 C.寓所/愚昧 偶尔/藕断丝 孝悌/倜傥 D.打靼/奇葩 挑剔/啼笑皆 疤痕/芭蕉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谦和能让人的心灵保持 并 着一种确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 能时常保持这份清明开朗,那么 在你面前的 周遭环境,便会永远都是美好而亮丽的。 A.透亮 充斥 示 B.清亮 充塞 展示 C.透亮 充塞 展 现 D.清亮 充斥 展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无毒一身轻》的红火,加上林光常自己出色的演讲才能,他理所当 然地成为了电视上炙手可热的嘉宾 B.俄罗斯巨富、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和流亡英国 的俄罗斯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很是 亲热。 C.火箭以排山倒海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 了整个山谷。 D.说吕不韦的风险投资计划空前绝后,并非指吕不韦投入金钱的多少, 而是因为他用经商的手段经营政治,其投资气魄之大是空前绝后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能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土地调控政策实现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B.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 时代性 C.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D.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大家可曾知 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广东省揭阳市 2009—2010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期末质量测试 语 文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凋败/调查 啁啾/未雨绸 缪 谥号/对峙 B.秕子/毗连 砒霜/如丧考 妣 录用/俸禄 C.寓所/愚昧 偶尔/藕断丝 连 孝悌/倜傥 D.打靶/奇葩 挑剔/啼笑皆 非 疤痕/芭蕉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谦和能让人的心灵保持 , 并 着一种确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 如 能时常保持这份清明开朗,那么, 在你面前的 周遭环境,便会永远都是美好而亮丽的。 A.透亮 充斥 展 示 B.清亮 充塞 展示 C.透亮 充塞 展 现 D.清亮 充斥 展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无毒一身轻》的红火,加上林光常自己出色的演讲才能,他理所当 然地成为了电视上炙手可热的嘉宾。 B.俄罗斯巨富、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和流亡英国 的俄罗斯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很是 亲热。 C.火箭以排山倒海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 了整个山谷。 D.说吕不韦的风险投资计划空前绝后,并非指吕不韦投入金钱的多少, 而是因为他用经商的手段经营政治,其投资气魄之大是空前绝后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能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土地调控政策实现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B.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 时代性。 C.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D.2008 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大家可曾知 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 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 人 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 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 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 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 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 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 习 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 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十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 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 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原,论说文体之一。(1)戢j戢:聚集众多的样子。(2)腾:传播 (3)蒸:兴起、渐成。(4)雠chou:应答、响应、应验。 (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二贤且智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先王之治天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 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平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 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A.①③④ B.②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 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 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 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 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 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 亦死 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 “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 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 习 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 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 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 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原,论说文体之一。(1)戢 jí 戢:聚集众多的样子。(2)腾:传播。 (3)蒸:兴起、渐成。(4)雠 chóu:应答、响应、应验。 (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二贤且智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先王之治天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所至极邪? 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 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 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 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 才的职责。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 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 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 译文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 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 分) (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 宴 (白居易《琵琶行》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3)故木受绳则 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况《劝学》 (4)塞下秋来风景 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 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 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 才的职责。 9、断句与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 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 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 分) 译文: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 分) 译文: 1O、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 分)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 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 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 宴。 , 。 (白居易《琵琶行》)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苏轼《赤壁赋》) (3)故木受绳则 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况《劝学》) (4)塞下秋来风景 异,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 “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 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 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 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 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 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 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 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 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 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 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 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 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 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 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 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 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冋时,展出我 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 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 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 12、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 “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分)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竞变成了下里巴 人?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 13、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 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3分)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14、第一段首句表达了不止一层意思。试围绕该句主旨逐层简析。(4分) 层 另一层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思想者”的迷惘 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巴黎永远是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罗丹的 “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色人种的瞻仰与膜拜。巴 黎的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的张挂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 片,是旅游广告,是民族骄傲。 出国成潮,那潮,起于贫穷落后的国度,人们涌向西方发达国家,去学 习、谋生、乞讨。立志自救的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潮去潮 来,换了人间。罗丹的“思想者”初次出国,首先来到北京,落座于中国美术馆, 在东方人流中仍苦苦思索。 与印象主义绘画同步,罗丹冲破学院式雕刻一味精微描写对象形似的局 限,毫不掩饰捏塑与劈凿的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探求雕塑之 所以独立为雕塑的本质美感。在展拓现代造型领域的同时,罗丹深深扎根于人间 社会,他的美感诞生于人生的悲欢:加莱义民、地狱之门、行走的人、夏娃、娼 妇、爱之吻、造物之手……雕刻家罗丹是思想者。这样一位巨匠经历了时间和地 域的考验,其伟大和光芒与日俱增。曾是西方阳春白雪的罗丹,面对今日中国观 众,已是满城唱和的下里巴人了。从罗丹引申发展的布尔特尔、马约、亨利·摩、 杰克梅蒂……他们比罗丹走得更远,中国人民似乎尚看不真切,今罗丹既来,他 们的被邀也应在期待中了。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元首访问过北京,他们百忙中大都抽空看看长城,唯 有法国的蓬皮杜先生宁可不看长城,提出要看云冈石窟,当时周恩来同志陪同去 欣赏了祖国的瑰宝。今日并非元首的“思想者”来京,谁来招待贵宾?我多么盼 望请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与罗丹作品展同时,展出我 国古代雕刻,“思想者”从未见过的这些东方古代雕刻原作,他将为之吃惊,古 代东方原是现代西方的知音!被人们仰止了一个世纪的“思想者”面对一二十个 世纪前的无名氏之作,他将更坠入深深的迷惘中吧? 12、本文标题和结句两次用了“迷惘”一词。下列各项疑问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 “迷惘”范围的两项是(5 分) A.霍去病墓及西安博物馆的汉唐雕刻群,为什么至今一直不被人重视? B.全世界艺术崇敬者的麦加,究竟应在西方还是东方? C.芸芸从生的悲欢离合,各色人种的瞻仰膜拜,到底因为什么? D.西方的阳春白雪,面对今日中国观众,为什么竟变成了下里巴 人? E.一二十世纪前,对雕塑的本质美感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深? 13、第四段,作者说“盼望”请汉唐雕刻群前来陪客。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这种盼 望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是(3 分) A.汉唐雕刻群比云岗石窟的历史更悠久,成就也更高。 B.“思想者”并非元首,只有艺术家或艺术品适宜作陪。 C.汉唐雕刻群能反映罗丹在艺术上的某种探求。 D.对罗丹这样的艺术大师理应向其展示我们东方的艺术珍品。 14、第一段首句表达了不止一层意思。试围绕该句主旨逐层简析。 (4 分) 一层: 另一层:
15、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 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2字)(4分) (1);(2);(3);(4);(5)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1)立秋了,吃过这些饺子,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 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 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 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 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 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 寂寞的红。 (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 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 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 地清扫这满地的狼藉。 (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 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5)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 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 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⑦)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 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⑧)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拣,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 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 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 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 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 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 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 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 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 这么多年,我没有见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蓄了雨的云,轻 轻地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 的云里
15、第三段反映了作者对罗丹艺术成就的评价。请把这些评价提取出来,逐点加 以概括(每点不超过 12 字)(4 分) (1); (2);(3); (4);(5)。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1)立秋了,吃过这些饺子,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 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 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 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 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 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 寂寞的红。 (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 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 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 地清扫这满地的狼藉。 (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 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5)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 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 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7)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 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8)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拣,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 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 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 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 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 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 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 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 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 这么多年,我没有见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蓄了雨的云,轻 轻地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 的云里
(11)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 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 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 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13)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 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 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 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 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 们交代的后事? (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17)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 缠绕不清的爱意。 (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 束当作一次旅行。 (1⑨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 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 到再多的苦难,它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 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2009年《读者》第6期 有删节) 16、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4分) 17、文章把祖母比作“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 样的联系。请具体说明。(5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在今年的春晚上,刘谦的魔术“鸡蛋生戒指”,紧紧抓住了中国数亿观 众的眼球,春晚结束后,刘谦火了,火得如火如荼,由他引领的一股魔术风瞬间 风靡全国。不久前,刘谦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把他的成长经历分享给 了记者 有些人做什么也许是生下来就注定的,7岁之前,刘谦甚至都不知道什 么是魔术,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从此以后,刘谦走上了魔术之道 发不可收拾。当然,除了天赋,勤奋也是他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 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刘谦,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 术。每天光顾让这个卖魔术道具的人很奇怪,问他,“你到底要干什么?”小小 的刘谦认真地向魔术者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变魔术的人
(11)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 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 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 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13)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 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 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 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 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 们交代的后事? (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17)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 缠绕不清的爱意。 (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 束当作一次旅行。 (1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 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 到再多的苦难,它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 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 2009 年《读者》第 6 期, 有删节) 16、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4 分) 17、文章把祖母比作“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 样的联系。请具体说明。 (5 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l 题 在今年的春晚上,刘谦的魔术“鸡蛋生戒指”,紧紧抓住了中国数亿观 众的眼球,春晚结束后,刘谦火了,火得如火如荼,由他引领的一股魔术风瞬间 风靡全国。不久前,刘谦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并把他的成长经历分享给 了记者。 有些人做什么也许是生下来就注定的,7 岁之前,刘谦甚至都不知道什 么是魔术,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从此以后,刘谦走上了魔术之道, 一发不可收拾。当然,除了天赋,勤奋也是他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7 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 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刘谦,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 术。每天光顾让这个卖魔术道具的人很奇怪,问他,“你到底要干什么?”小小 的刘谦认真地向魔术者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执著的精神感动了变魔术的人
于是,他把刘谦收为了徒弟。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暴露了出来,“很多大 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 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2岁就拿国际大奖。 表演的时候,刘谦对魔术的热爱更加深刻了,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 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 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 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 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12岁时,刘谦就在国际性的青少年魔术大赛中摘得桂冠,大卫·科波菲 尔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 2009年的央视春晚捧红了台湾地区的魔术师刘谦,他的近景魔术惊艳了 观众的眼睛。瘦瘦的刘谦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这个外表酷似“哈利·波特”的 魔术师一夜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 刘谦引发五大卫视“魔”战 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 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肥肉。 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刘谦的魔术虽被浙江卫视“盗播”,却没有 追究浙江卫视的法律责任,而是选择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 术大师:浙江卫视《更生更有戏》则拿出独家雪藏的刘谦魔术视频附赠安徽,回 应“盗播”事件,以示诚意;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 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 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日前亮相。 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但是越来越多的邀请也 让他有些招架不过来 19、结合文本,请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4分) 20、这篇传记从哪几个方面评述刘谦的,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概括。(5分) 21、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怎样的态度?对此你有何启示?(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某省2008年高考学生作文卷中5份抽样试卷的分值统计表。请将该 表所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况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6分)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符合题意) (深刻创新) 试卷 满分 50 分 10分 A 40分 3分 B卷 42分 6分 C卷 45分 8分 D卷 38分 分 E卷 44分
于是,他把刘谦收为了徒弟。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暴露了出来,“很多大 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 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2 岁就拿国际大奖。 表演的时候,刘谦对魔术的热爱更加深刻了,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 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 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 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 K 歌或出去玩,他一 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12 岁时,刘谦就在国际性的青少年魔术大赛中摘得桂冠,大卫·科波菲 尔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 2009 年的央视春晚捧红了台湾地区的魔术师刘谦,他的近景魔术惊艳了 观众的眼睛。瘦瘦的刘谦喜欢戴一副黑框眼镜,这个外表酷似“哈利·波特”的 魔术师一夜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心。 刘谦引发五大卫视“魔”战。 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 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肥肉。 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中刘谦的魔术虽被浙江卫视“盗播”,却没有 追究浙江卫视的法律责任,而是选择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 术大师;浙江卫视《更生更有戏》则拿出独家雪藏的刘谦魔术视频附赠安徽,回 应“盗播”事件,以示诚意;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 月中旬, 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 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日前亮相。 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但是越来越多的邀请也 让他有些招架不过来…… 19、结合文本,请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4 分) 20、这篇传记从哪几个方面评述刘谦的,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概括。 (5 分) 21、大红大紫后的刘谦依旧保持怎样的态度?对此你有何启示?(6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下面是某省 2008 年高考学生作文卷中 5 份抽样试卷的分值统计表。请将该 表所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况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6 分) 内 容 试卷 基础等级 (符合题意) 发展等级 (深刻创新) 满分 50 分 10 分 A 卷 40 分 3 分 B 卷 42 分 6 分 C 卷 45 分 8 分 D 卷 38 分 2 分 E 卷 44 分 7 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 (2) 23、下面是几句关于水的形象特征的描写,请根据前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内容, 要求句式相仿,意蕴深厚。(6分) 水历尽曲折,终归东流入海,这是一种毅力和志向 水流遍天下,滋养万物,这是 水注入量器,保持水平,这是 种 水承受不洁,遭遇恶浊,最终澄清净化,这是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寻找位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 字。(60分) 广东省揭阳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期末质量测试语文答案 1、答案A (A. diao/diao, zhou/ chou shi/zhi. B. bi/pi; pi/bi; lu. C. yu/ yu ti/tt;ba。) 2、答案C 解析:“清亮”,①意为“清脆响亮”,如“嗓音~”、“~的歌声”等;②意 为“清楚明白”,如“心里一下子~了”等。“透亮”,①意为“明亮” 意为“明白”。“充斥”意为“充满,塞满(含厌恶意)”,贬义词。“充塞 意为“塞满,填满”。“充斥”的感情色彩不符合本处语境。“展现”侧重于事 物自身呈现出某种情景或发展趋势。“展示”侧重于清楚地摆出来给人看。由于 对象是“环境”,宜用“展现” 3、答案D (A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错对象,感情色彩错误; B狭路相逢: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可用于老友见面,对象错误; C排山倒海:力量大,声势大,火箭重在威力大,用“雷霆万钧”恰当。) 4、答案B(A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C“非常”与“至关”重复累赘D“凝结”与 “劳动成果”搭配不当。) 5.答案C(【答案解析】贼:摧残) 6.答案B(A前“且”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且”是连词,尚且、还;B两 个“之”都是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C前“其”是代词,他的,后“其”是连 词,表示选择,意为“(是)…还是…呢?”;D前“乎”是形容词后缀,表某 某的样子,后“乎”介词,表对象,对于。) 7、答案A(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 8、答案B
从表中可以看出: (1) ; (2) 。 23、下面是几句关于水的形象特征的描写,请根据前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内容, 要求句式相仿,意蕴深厚。(6 分) 水历尽曲折,终归东流入海,这是一种毅力和志向。 水流遍天下,滋养万物,这是一 种 。 水注入量器,保持水平,这是一 种 。 水承受不洁,遭遇恶浊,最终澄清净化,这是一 种 。 六、本大题 1 小题,60 分。 24、请以“寻找位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60 分) 广东省揭阳市 2009—2010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期末质量测试语文答案 1、答案 A (A. diāo/diào,zhōu/ chóu ;shì/ zhì。B. bǐ/ pí;pī/bǐ;lù。C. yù/ yú; ǒu;tì。D. bǎ/ pā;tī/tí ;bā。) 2、答案 C 解析:“清亮”,①意为“清脆响亮”,如“嗓音~”、“~的歌声”等;②意 为“清楚明白”,如“心里一下子~了”等。“透亮”, ①意为“明亮”; ② 意为“明白”。“充斥”意为“充满,塞满(含厌恶意)”,贬义词。“充塞” 意为“塞满,填满”。“充斥”的感情色彩不符合本处语境。“展现”侧重于事 物自身呈现出某种情景或发展趋势。“展示”侧重于清楚地摆出来给人看。由于 对象是“环境”,宜用“展现”。 3、答案 D。 (A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错对象,感情色彩错误; B 狭路相逢: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可用于老友见面,对象错误; C 排山倒海:力量大,声势大,火箭重在威力大,用“雷霆万钧”恰当。) 4、答案 B(A 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C“非常”与“至关”重复累赘 D“凝结”与 “劳动成果”搭配不当。) 5.答案 C(【答案解析】贼:摧残) 6.答案 B(A 前“且”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且”是连词,尚且、还;B 两 个“之”都是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C 前“其”是代词,他的,后“其”是连 词,表示选择,意为“(是)…还是…呢?”;D 前“乎”是形容词后缀,表某 某的样子,后“乎”介词,表对象,对于。) 7、答案 A(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 8、答案 B
(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 略臣详,“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 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既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 9、(1)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 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 /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错1-3个扣1分,错4-6个扣2分) (2)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评分标准】“于”1分,“微”1分,大意1分)(3分) 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 材。(【评分标准】“拔”,“尤”“材”使动用法各1分,大意1分)(4分) 【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 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 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 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 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高考资源网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 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 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 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 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 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 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 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 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 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 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 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 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 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 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 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 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 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 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 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10、诗词鉴赏(7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 分)
(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 略臣详, “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 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既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 9、(1)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 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 /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错 1-3 个扣 1 分,错 4-6 个扣 2 分) (2)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评分标准】“于”1 分,“微”1 分,大意 1 分)(3 分) 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 材。(【评分标准】“拔”,“尤”“材”使动用法各 1 分,大意 1 分)(4 分) 【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 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 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 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 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高考资源网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 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 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 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 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 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 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 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 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 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 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 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 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 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 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 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 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 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 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 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10、诗词鉴赏(7 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答案】(1) “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 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答案:(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每点 2分)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 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 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 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 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一一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 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 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 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 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 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 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 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 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 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 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 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 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 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 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 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 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 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 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 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 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 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11、(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 12、A、C(A、说不被重视不是事实,起码从原文中得不出这个结论;C、离开本 文内容—一艺术。答对1项得2分,答对2项得5分。 13、C(A项说错了,云冈石窟建于唐代以前:B项与本文内容无关;D项似乎有 理,但它没能说明为什么要由“汉唐雕塑群”来陪客,故不选。)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 分) 答案:(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分) (每点 2 分)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 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 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 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 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 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 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 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 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 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 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 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 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 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 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 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 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 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 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 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 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 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 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 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 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 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11、(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 12、A、C(A、说不被重视不是事实,起码从原文中得不出这个结论;C、离开本 文内容——艺术。答对 1 项得 2 分,答对 2 项得 5 分。) 13、C(A 项说错了,云冈石窟建于唐代以前;B 项与本文内容无关;D 项似乎有 理,但它没能说明为什么要由“汉唐雕塑群”来陪客,故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