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湮没/殷红修葺/茸毛桎梏/痼疾 B.酣畅/鼾声邂逅/松懈自矜/吟诵 C.收讫/迄今濡染/蠕动散户/懒散 D.沙砾/闪烁希冀/羽翼道/怂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 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 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 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 强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 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 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 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岀战略重点,明确主 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 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⑤①②⑥④③ B.③⑤①⑥④② C.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 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揭阳市 2014 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桎梏/痼疾 B.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自矜/吟诵 C.收讫/迄今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甬道/怂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 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 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 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 强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 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 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 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 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 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⑤①②⑥④③ B.③⑤①⑥④② C.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 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 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髙。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 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 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 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 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 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 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 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 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 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榫(bi):贴身之 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稗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 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 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B.先生则躬樵 汲 樵:砍柴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 促”,催促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恰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 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 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故曰弊在赂秦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榫弗能易也/吾忍乎
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 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 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 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 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 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 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 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 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 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 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 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 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 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④圹:墓穴。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B.先生则躬樵 汲 樵:砍柴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 “促”,催促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适: 恰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 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 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故曰弊在赂秦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B.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C.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D.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裨/弗能易也/吾忍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 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 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 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 些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4分)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 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谨庠序之 教 。(《寡 人之于国也》)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阁序》)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D.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 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 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 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 些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4 分)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3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 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 谨庠序之 教, , 。(《寡 人之于国也》) (2)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 王阁序》) (3) ,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4)重湖叠巘清嘉。 (《望海潮》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学问的功用 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 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 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 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 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 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 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 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 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 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 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 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 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 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 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 “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 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 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 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 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 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 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 “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 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 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 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 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 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 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 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 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 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 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 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 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
(4) 重湖叠巘清嘉。 , 。(《望海潮》)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谈学问的功用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 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 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 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 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 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 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 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 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 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 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 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 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 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 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 “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 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 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 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 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 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 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 “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 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 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 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 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 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 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 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 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 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 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 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 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
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 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 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中对学问 功用的错误认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 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 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 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14、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学问的最大功用”的?请概括回答。 (分) 15、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概 括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萍 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 地,请人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 “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 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 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 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 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 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 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
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 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 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中对学问 功用的错误认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 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 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 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14、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学问的最大功用”的?请概括回答。 (4 分) 15、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概 括回答。(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15 分)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 萍 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 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 地,请人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 “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 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 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 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 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 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 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
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 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 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 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 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 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 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境不幽、不静, 其文也就难免流俗。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 “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如同现象学 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 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 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在量化 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 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 弃永恒 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 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 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 迷惘的灵魂了! 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 森林边缘。支撑屋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 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 知名的野花。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 (选自《散文》) 16.如何理解“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 冲锋高地”这句话?(4分) 17.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导致这 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18.结合文本,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内涵。(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我的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 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 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 米八四的大个子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 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 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 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 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 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 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 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 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 一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境不幽、不静, 其文也就难免流俗。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 “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如同现象学 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 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 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在量化 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 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 弃永恒。” 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 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 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 迷惘的灵魂了! 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 森林边缘。支撑屋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 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 知名的野花。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 (选自《散文》) 16.如何理解“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 冲锋高地”这句话?(4 分) 17.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导致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 分) 18.结合文本,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内涵。(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15 分) 我的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 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 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 米八四的大个子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 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 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 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 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 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 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 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 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 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 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 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 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 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个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 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 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 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 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 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生荡漾。我想起古人 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 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 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 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 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 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 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黏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 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 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思想,好像成为小 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交接,用二者之间 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 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 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 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 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髙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 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 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 王小波》,有删改)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 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 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 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 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 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 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 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 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 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 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个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 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 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 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 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 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生荡漾。我想起古人 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 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 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 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 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 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 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黏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 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 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思想,好像成为小 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交接,用二者之间 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 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 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 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 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 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 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 王小波》,有删改)
19.结合文意,概括王小波的性格特征。(4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材料的选取上的突出特点。(5分) 21.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每 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2小题,12分。 22、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①②③处空缺的内容。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6分) 2013年xx市6所中医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人数 所占比例 30岁及以下 810 31--45岁 1040 41.23% 46—-55岁 660 26.17% 56岁及以上 0.48% 医务人员的年龄分布状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在医院的医疗水平。2013年 xx市6所中医医院在职医务人员中,30岁及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32.12%, 31--45岁的员工则占了总数的41.23%,而① 特别是 ② 。可见,③ 这不利于传承中医文化,推进中医 事业发展。 23.正在读高三的小黄对门将要搬来的是父亲的一个年轻同事李明。接连十来天, 李明装修房子弄岀的噪音都响到晩上12点后,装修材料,如油漆、涂料等也堆 放在本就不宽的楼道里,不仅气味难闻,连走路都难。 小黄想要婉转告诉李明施工别太晩,装修材料也别堆在楼道里,见到李明,他会 怎么说呢?请写出来。(70字左右,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女主人,一直在为换不换那位女钟点工而矛盾。说好每星期来打扫一次,四 个钟头六十元,她一般就做三个钟头,偶尔给她点她喜欢的东西就会做够钟点 把红木椅子的小洞洞给擦擦;遇上下雨、她家来亲戚、感冒就说来不了。女主人 因此就想换了她。但男主人就说她的玻璃窗擦得特亮净,他们的孩子说她房里的 东西乱放却从没丢。的确,窗户与地板她擦得特亮镗,不主动给的东西她从不乱 拿或索要,而且经常当这家孩子的面夸女主人养了个优秀、懂事、贴心的孩子
19.结合文意,概括王小波的性格特征。(4 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材料的选取上的突出特点。(5 分) 21.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 “每一 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这一看法的理解。(6 分) 五、本大题 2 小题,12 分。 22、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①②③处空缺的内容。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6 分) 2013 年 xx 市 6 所中医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人数 所占比例 30 岁及以下 810 32.12% 31——45 岁 1040 41.23% 46——55 岁 660 26.17% 56 岁及以上 12 0.48% 医务人员的年龄分布状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在医院的医疗水平。2013 年 xx 市 6 所中医医院在职医务人员中,30 岁及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 32.12%, 31——45 岁的员工则占了总数的 41.23%,而①______________,特别是 ②_____________。可见,③______________,这不利于传承中医文化,推进中医 事业发展。 23.正在读高三的小黄对门将要搬来的是父亲的一个年轻同事李明。接连十来天, 李明装修房子弄出的噪音都响到晚上 12 点后,装修材料,如油漆、涂料等也堆 放在本就不宽的楼道里,不仅气味难闻,连走路都难。 小黄想要婉转告诉李明施工别太晚,装修材料也别堆在楼道里,见到李明,他会 怎么说呢?请写出来。(70 字左右,6 分) 六、本大题 1 小题,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女主人,一直在为换不换那位女钟点工而矛盾。说好每星期来打扫一次,四 个钟头六十元,她一般就做三个钟头,偶尔给她点她喜欢的东西就会做够钟点, 把红木椅子的小洞洞给擦擦;遇上下雨、她家来亲戚、感冒就说来不了。女主人 因此就想换了她。但男主人就说她的玻璃窗擦得特亮净,他们的孩子说她房里的 东西乱放却从没丢。的确,窗户与地板她擦得特亮镗,不主动给的东西她从不乱 拿或索要,而且经常当这家孩子的面夸女主人养了个优秀、懂事、贴心的孩子
这家孩子倒是喜欢她,父母不在家时,她也总忘不了给她递茶倒水。于是女主人 就下不了换她的决心,但又感觉她不够好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揭阳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每小题3分,共12分) 1. C.(A. yan: gi/rong: gi: B. han: xie; yong: jin/yin; C. qi; ru; san D. li/shuo: ji/yi; yong. 2.B(A、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该句写的不是心理状态。C 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 评说话人的。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D、“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 3.D.(A.不合逻辑,“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B.意思不明,“不是” 应改为“是”。C.句子杂糅。“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 正确的说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 4.B(总分的逻辑顺序) 35分 5.A(高:标榜、争高低) 6.C(乃:副词,才。A.代词,他/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B.介词,用,拿/ 连词,来;D.助词,表停顿/助词,表陈述语气) 7.C(原文标点: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 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8.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9.(1)①流寇攻陷京城,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 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走了他。 (得分点:“械系”1分,被用刑具拘禁;“义”1分,认为……有义气;“逸”1 分,放走;句子大意1分。) ②以期(希望)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 它们埋没失传了。 (得分点:“俾”1分,使:“沉没”1分,埋没失传;句子大意1分) (2)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 ③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④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答对1例给1分,答对2例给3分。)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 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 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 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 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
这家孩子倒是喜欢她,父母不在家时,她也总忘不了给她递茶倒水。于是女主人 就下不了换她的决心,但又感觉她不够好。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揭阳市 2014 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C.(A.yān;qì/róng; gù;B.hān;xiè;yǒng;jīn/yín;C.qì;rú;sǎn; D.lì/shuò;jì/yì;yǒng.) 2.B (A、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该句写的不是心理状态。C、 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 评说话人的。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D、“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 3.D.(A.不合逻辑,“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B.意思不明,“不是” 应改为“是”。 C.句子杂糅。“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 正确的说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 4.B (总分的逻辑顺序) 二、35 分 5.A(高:标榜、争高低) 6.C(乃:副词,才。A.代词,他/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B.介词,用,拿/ 连词,来;D.助词,表停顿/助词,表陈述语气 ) 7.C(原文标点: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 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8.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9.(1)①流寇攻陷京城,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 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走了他。 (得分点:“械系”1 分,被用刑具拘禁;“义”1 分,认为……有义气;“逸”1 分,放走;句子大意 1 分。) ②以期(希望)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 它们埋没失传了。 (得分点:“俾”1 分,使;“沉没”1 分,埋没失传;句子大意 1 分) (2)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 ③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④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答对 1 例给 1 分,答对 2 例给 3 分。)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 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 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 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 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
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 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相标 榜(互争髙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 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 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 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 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 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 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 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在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 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 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 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 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 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 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 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 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10.(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 思对即可,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 味。(意思对即可,2分) (2)长。“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 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或:畏。“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 钟声,曲折也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 痛楚。(言之成理即可,3分。) 11.6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每题2分,有错则该题不给分。共6分) 三、16分 12、B、E(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专”与智力的“普通” “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引苏格拉底之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 途径”。)(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5分。) 13、B(应为“青年学生治学问”。)(3分) 14、提高人的智慧(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完善人的性格(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每点2分,共4分。)
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 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相标 榜(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 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 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 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 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 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 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 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在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 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 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 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 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 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 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 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 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10.(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 思对即可,2 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 味。(意思对即可,2 分) (2)长。“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 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或:畏。“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 钟声,曲折也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 痛楚。(言之成理即可,3 分。) 11.6 分 (1)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每题 2 分,有错则该题不给分。共 6 分) 三、16 分 12、B、E(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专”与智力的“普通”、 “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引苏格拉底之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 途径”。)(答对 1 项给 2 分,答对 2 项给 5 分。) 13、B(应为“青年学生治学问”。)(3 分) 14、提高人的智慧(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完善人的性格(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每点 2 分,共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