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林怡倩审题:闫喜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 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 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λ悠远清澄的世界 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 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 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 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 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 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 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 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 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 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 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 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 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1.D
广东省揭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林怡倩 审题:闫喜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 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 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 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 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 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 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 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 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 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 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 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 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 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 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 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1.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 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 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 所以选D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答案】2.D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项,“反衬”错,原 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 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所以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答案】3.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B项,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 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 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所以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 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 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 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 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 所以选 D。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答案】 2. D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 项,“反衬”错,原 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 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所以选 D。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答案】 3.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B 项,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 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 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所以选 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 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
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 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 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 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 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 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 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 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 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 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 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 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 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 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 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 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 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 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 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 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 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 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 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 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 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 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 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 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 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 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 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 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 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 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 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 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 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 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 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 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 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 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 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 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 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 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 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 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 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 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 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 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 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 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 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 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 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 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 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岀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 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常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 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 话也会被感动。 【答案】4.C【解析】A项小说开头的叙述内容,并未起到“为后文儿子长大成 材埋下伏笔”的作用。B项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信心”。D项林峰不是“坚强的 人 5.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儿子烙饼”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此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儿子会烙饼”说明儿子没有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丰富了儿子这 人物形象。 ③“儿子烙的饼”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所在,是促使林峰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也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 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而不能像林峰开 始那样自暴自弃; (2)人无论是聪慧还是智障,都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和能力,任何人都不能因此 对他们抱有偏见、失去信心甚至抛弃。文中的儿子是智障,但最后在特殊学校的 教育下,生活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3)人要珍惜亲情,绝不能像林峰的妻子那样因为儿子有病就抛弃亲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一一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 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 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 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 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 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 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 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常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 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 话也会被感动。 【答案】4.C【解析】A 项小说开头的叙述内容,并未起到“为后文儿子长大成 材埋下伏笔”的作用。B 项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信心”。D 项林峰不是“坚强的 人”。 5.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儿子烙饼”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此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儿子会烙饼”说明儿子没有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丰富了儿子这一 人物形象。 ③“儿子烙的饼”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所在,是促使林峰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也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 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1)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而不能像林峰开 始那样自暴自弃; (2)人无论是聪慧还是智障,都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和能力,任何人都不能因此 对他们抱有偏见、失去信心甚至抛弃。文中的儿子是智障,但最后在特殊学校的 教育下,生活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3)人要珍惜亲情,绝不能像林峰的妻子那样因为儿子有病就抛弃亲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晢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 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答案】7.A(“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错,童世骏没 有指出不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 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 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 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 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 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答案】8.BE(A项“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错,原 文只是假设;C项“观众希望在……”错,原文是“一部分观众”;D项“一定 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错,说法绝对)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答案】成功之处:①做到了情理交融,理又不被情所淹没;②比较贴地气,能 触动观众的同理心;③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受到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 不足之处:①读书场景的髙雅有时对人对已都不利;②太煽情,无限地“用镜头 逼出眼泪”。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各2分,成功之处只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 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 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 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遺妻问劳其家:死事 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 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 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 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 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
【答案】7.A (“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错,童世骏没 有指出不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 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 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 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 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 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答案】8.BE (A 项“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错,原 文只是假设;C 项“观众希望在……”错,原文是“一部分观众”;D 项“一定 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错,说法绝对)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答案】成功之处:①做到了情理交融,理又不被情所淹没;②比较贴地气,能 触动观众的同理心;③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受到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 不足之处:①读书场景的高雅有时对人对已都不利;②太煽情,无限地“用镜头 逼出眼泪”。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各 2 分,成功之处只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 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 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 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 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 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 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 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
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壸,恂恂如书 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 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答案】10【文言断句】C 解析:李宝从楚地来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 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3 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 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 写作经过 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答案】11.【文化常识】(3分)C“跋”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 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 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 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答案】12.D“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错,应是“争论时不屈服于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5分) 【答案】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 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 [5分。“营”,建造;“辞”,推辞;“何以……为”,怎么能够……呢 或,要……干什么呢?以上三处各1分,整体大意2分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5分)
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 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 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B.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C.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D.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 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答案】10【文言断句】C 解析:李宝从楚地来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 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3 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 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 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答案】11.【文化常识】(3 分) C“跋”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通过“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这些言论,成功地塑造了岳飞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岳飞崇高的思想境界。 B.岳飞不仅治军从严,严格训练,严肃军纪,而且有情有义,非常关心爱护自己 的部属,朝廷颁发下的犒劳,也都平均分给部下将士。 C.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发挥众人的智慧,有勇有谋, 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虽然岳飞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但是他性格过于正直刚烈,争论时不给 别人留余地,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答案】12.D“争论时不给别人留余地”错,应是“争论时不屈服于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5 分) 【答案】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 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 [5 分。“营”,建造;“辞”,推辞;“何以……为”,怎么能够……呢? 或,要……干什么呢?以上三处各 1 分,整体大意 2 分。]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5 分)
【答案】(2)各位将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战死的将领, 岳飞为他们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的女儿为妻。 [5分。“问劳”,慰劳;“哭”,为……哭泣;“婚”,娶。以上三处各1 分,整体大意2分。] 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 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寻访,把母亲迎接回来。他的 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三天不喝 水不吃饭。他的家里没有姬妾侍奉。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 了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现在 哪里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 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将来打到河朔地区,就可 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 “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 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们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 壕沟,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从陡坡上骑 马急驰而下,战马跌倒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 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 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 掠”。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 家眷;战死的将领,岳飞为之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 的女儿为妻。凡是有朝廷颁发下的犒劳,平均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据为己有 (岳飞)擅长以少打多。(他)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招集全部统制官来一起 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 也镇定自若,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摇撼大山容易,摇撼岳家军困难。”张俊曾 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一不可, 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发愁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到 极点了。”荆湖地区平定后,招募农民耕种田地,又发起军事屯田,每年节省 半的漕粮。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 后题跋,特地指出曹操是奸贼而鄙视他,这件事特别被秦桧所恼恨。 张所死后,岳飞感念旧恩,抚养他的儿子张宗本,并举他奏为官。李宝从楚地来 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 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为此赞叹佩服不 已。襄阳战役时,皇帝诏令刘光世增援,六郡已经收复,刘光世才率军赶来,岳 飞上奏请皇帝先犒赏刘光世的部队。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 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壸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 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 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答案】(2)各位将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战死的将领, 岳飞为他们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的女儿为妻。 [5 分。“问劳”,慰劳;“哭”,为……哭泣;“婚”,娶。以上三处各 1 分,整体大意 2 分。] 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 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寻访,把母亲迎接回来。他的 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三天不喝 水不吃饭。他的家里没有姬妾侍奉。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 了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现在 哪里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 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将来打到河朔地区,就可 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第,岳飞推辞说: “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第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 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们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 壕沟,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从陡坡上骑 马急驰而下,战马跌倒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 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 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 掠”。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 家眷;战死的将领,岳飞为之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儿子娶阵亡将领 的女儿为妻。凡是有朝廷颁发下的犒劳,平均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据为己有。 (岳飞)擅长以少打多。(他)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就招集全部统制官来一起 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 也镇定自若,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摇撼大山容易,摇撼岳家军困难。”张俊曾 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一不可。” 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发愁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到 极点了。”荆湖地区平定后,招募农民耕种田地,又发起军事屯田,每年节省一 半的漕粮。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 后题跋,特地指出曹操是奸贼而鄙视他,这件事特别被秦桧所恼恨。 张所死后,岳飞感念旧恩,抚养他的儿子张宗本,并举他奏为官。李宝从楚地来 归附,韩世忠要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属到岳飞部下,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 飞),岳飞回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为此赞叹佩服不 已。襄阳战役时,皇帝诏令刘光世增援,六郡已经收复,刘光世才率军赶来,岳 飞上奏请皇帝先犒赏刘光世的部队。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 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 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 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者笙歌 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 境界 D.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 静结合。 E.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的心情 【答案】14.CEC项,没有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E项,没有流露出词人意 欲归隐的心情 15.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对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15.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 不到船的移动;(2分)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 面富有生机;(2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 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蟹借穴而居来比喻说明学习者用心浮躁的一句是 (2)《爱莲说》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表示自己对莲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 (3)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 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答案】(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士也罔极 三其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调査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 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街道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 “鬼城”。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 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 绝如缕。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真可谓如 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 挥而就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者笙歌 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 境界。 D.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 静结合。 E.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的心情。 【答案】14.CE C 项,没有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E 项,没有流露出词人意 欲归隐的心情。 15.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对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6 分) 【答案】15.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 不到船的移动;(2 分)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 面富有生机;(2 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 之情。(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蟹借穴而居来比喻说明学习者用心浮躁的一句是 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表示自己对莲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 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 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街道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 “鬼城”。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 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 绝如缕。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真可谓如 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 挥而就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⑤⑥ 17.A(①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 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典等盛况。望文生义。③义不容辞:道义上不 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④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 不合句意。⑤如虎添翼:形容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强者变得更加强大,恶者变得 更加凶恶。⑥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不合句意。应改为“ 蹴而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说书这一行,单田芳可谓世家出身,父亲母亲都是书曲艺人。他将这门艺 术发扬光大,不仅成为当代“评书四大家”之一,更创下了“凡有井水处,皆听 单田芳”的声名。 B.据法新社布里斯班11月16日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奧巴 马再次否认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 任的大国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 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 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否定不当,当为“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有意遏制中国 的崛起”。C项,“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句式杂糅,应该为“应保 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或“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D项,成分残缺, “学习成果”后加“的评价系统”。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 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 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 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应保持什么样的处 世态度”和“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本届湖湘文化硏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硏究会”理事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忝列”,谦辞,表示有愧于排列在其中。B“斧正”,敬 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 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6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答案】:故乡的水清纯甘甜养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 故乡的树饱经沧桑遮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每句3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7.A (①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 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典等盛况。望文生义。③义不容辞:道义上不 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④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 不合句意。⑤如虎添翼:形容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强者变得更加强大,恶者变得 更加凶恶。⑥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不合句意。应改为“一 蹴而就”)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说书这一行,单田芳可谓世家出身,父亲母亲都是书曲艺人。他将这门艺 术发扬光大,不仅成为当代“评书四大家”之一,更创下了“凡有井水处,皆听 单田芳”的声名。 B. 据法新社布里斯班 11 月 16 日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 马再次否认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 任的大国。 C. 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 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 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 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 项,否定不当,当为“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有意遏制中国 的崛起”。C 项,“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句式杂糅,应该为“应保 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或“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D 项,成分残缺, “学习成果”后加“的评价系统”。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 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 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 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 C“应保持什么样的处 世态度”和“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忝列”,谦辞,表示有愧于排列在其中。B“斧正”,敬 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 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6 分)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 , ; , , ; 【答案】:故乡的水 清纯甘甜 养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 故乡的树 饱经沧桑 遮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每句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