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6届高三9月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 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 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 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 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 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 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 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 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 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 “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 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 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 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 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 “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 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 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 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 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 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 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 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 “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 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 “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 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 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 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广东省揭阳市 2016 届高三 9 月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 1-3 小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 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 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 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 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 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 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 中正”,都是指执行 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 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 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 “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 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 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 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 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 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 “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 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 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 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 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 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 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 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 “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 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 “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 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 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 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 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 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 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 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 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 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 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 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 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 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 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 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 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髙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 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 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 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狃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 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 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 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 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 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 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 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 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 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 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 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 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 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 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 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 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以宁辑,苗、獠畏怀辑:和睦 B炳文自经死经:上吊 C.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揭发 D.枉道省母枉:违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B.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C.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D.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 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狃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 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 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 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 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以宁辑,苗、獠畏怀 辑:和睦 B 炳文自经死 经:上吊 C.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揭发 D.枉道省母 枉:违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B.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C.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D.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 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 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 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 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 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 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 了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 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 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 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 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 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 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 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 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 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 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 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 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 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 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 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 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 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 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 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 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 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 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 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 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 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 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 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 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 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 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 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 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 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 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 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髙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 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 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 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 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 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 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 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 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 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 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 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 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5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 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 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一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 “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 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 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2)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 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 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 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 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 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 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 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 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 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 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 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 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 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 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 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 年 07 月 25 日,14 版,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 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 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 “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 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 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⑵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6 分) ⑶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 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⑷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 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 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 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 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査证。周汝昌遍査燕 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 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 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 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 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 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 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一一周汝昌将《红楼 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 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 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 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 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 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 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 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 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 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 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 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 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 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 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 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 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 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 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 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 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 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 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 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 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 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 写成文,发表在 1947 年 12 月 5 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 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 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 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 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 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 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 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 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 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 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 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 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 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 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 35 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 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 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 年 9 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 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 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 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 法描述为 “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 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 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 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 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 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 30 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 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 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 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 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 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 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 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 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 “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 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 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 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 分)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 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缘木求鱼B.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背道而驰 C.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缘木求鱼D.背道而驰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现在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面对国际环境所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内发展的需求 B.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 时间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C.“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活动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 化症”(即渐冻人症)的关注并为对抗这一疾病捐款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 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 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 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 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 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 “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 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 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 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 分)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 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________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________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________,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缘木求鱼 B.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背道而驰 C.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D.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我们现在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面对国际环境所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内发展的需求。 B.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 时间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C.“冰桶挑战”最近风靡全球,活动的主旨在于唤起人们对“肌肉萎缩性侧索硬 化症”(即渐冻人症)的关注并为对抗这一疾病捐款
D.耗费15亿美元巨资打造的“迪拜塔”终于竣工了,该塔正以超过800米的世 界第一高楼俯瞰这座沙漠中的黄金城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 ,_,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D.⑥③⑤①②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条,① 有了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少一点也是幸福的。从主观上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 丰富是好的品质, ②,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 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 清楚简单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③ 17观察下面这幅关于手机的漫画,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 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画面内涵;⑧不超过40字。(5分) 7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想在当地招临时工做杂务。做三小时可得到一张外场的 票,做六小时就可进到内场,如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 的票
D.耗费 15 亿美元巨资打造的“迪拜塔”终于竣工了,该塔正以超过 800 米的世 界第一高楼俯瞰这座沙漠中的黄金城。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 , , , , , ,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条, ① ; 有了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少一点也是幸福的。从主观上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 丰富是好的品质, ② ,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 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 清楚简单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 ③ 。 17.观察下面这幅关于手机的漫画,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 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画面内涵;③不超过 40 字。(5 分) 六、作文(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想在当地招临时工做杂务。做三小时可得到一张外场的 票,做六小时就可进到内场,如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 的票
有一对小兄弟想要最前排的票,于是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 们一刻不停地干活,虽然十分疲惫,但是能坐到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看马戏的 信念支撑着他们。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们筋疲 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满身尘土,手上还有豆子一样大的水泡 主持人出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却在掌声里,沉 沉地睡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年潮州金山中学九月份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C(“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 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儒家“中庸”说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 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答案】A(儒家“中庸”说产生后,中庸“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说 法错误,根据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 4.【答案】D(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 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省母”是“看望母 亲”的意思,因此“枉道”应该是“绕道”,“枉”是“弯曲”的意思。) 5.【答案】A 6.【答案】B(原文的表述是“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 苗、僚畏怀。”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综合近些年来的髙 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 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 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答案】(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 得同情。(关键词“暌”“遽”“舍”“可”“矜”的翻译各1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我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 是才能不足罢了。”(关键词“微”、补出“几误疑赐”的主语、“固”“短 赐固善人,才短耳”中的转折关系,各1分) 8.【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 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 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 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 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 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 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 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9.【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 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 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
有一对小兄弟想要最前排的票,于是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 们一刻不停地干活,虽然十分疲惫,但是能坐到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看马戏的 信念支撑着他们。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们筋疲 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满身尘土,手上还有豆子一样大的水泡。 主持人出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却在掌声里,沉 沉地睡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 年潮州金山中学九月份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C (“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 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D (儒家“中庸”说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 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答案】A (儒家“中庸”说产生后,中庸“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说 法错误,根据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 ) 4.【答案】D(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 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省母”是“看望母 亲”的意思,因此“枉道”应该是“绕道”,“枉”是“弯曲”的意思。) 5.【答案】A 6.【答案】B(原文的表述是“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 苗、僚畏怀。”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 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 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 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 【答案】(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 得同情。(关键词“暌”“遽”“舍”“可”“矜”的翻译各 1 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我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 是才能不足罢了。”(关键词“微”、补出“几误疑赐”的主语、“固”“短” “赐固善人,才短耳”中的转折关系,各 1 分) 8. 【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 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 分;其中“情感”1 分,“分析”1 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 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 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 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 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 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 分;其中“情感”1 分,“分析”2 分)。 9. 【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 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 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 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0.(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 11.(1)【答案】BC(B:3分,C:2分,D:1分。解析:A项“要好好惩罚 那个年轻人”无中生有;D项“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E项“黑洞”主要是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 力大。) (2)【答案】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插叙“我”买栗子一一买到坏栗子的情 节,说清“我”等小伙子的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②增强了小说的悬念, 插叙的运用,将“我”在等那个卖坏栗子的小伙子的情节放在开头,一下子吸引 了读者的注意,并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插叙文字从语言、肖像等方面形象 地刻画出小伙子“立子”打扮怪异、油腔滑调的混混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 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我”买栗子一一买到坏栗子的情节在文中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好处是使 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引起悬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 主题。 (3)【答案】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立子一岁半,父母就到深圳打 工去了,十七年与父母见面不到十六次。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遍地的网吧, 使得无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搞到上网的费用,甚至偷盗家 中财物。③社会管理与教育的缺位,对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遍地的网吧,社会管 理还不够到位。(每点2分) 解析: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①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缺失,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③社会的管理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答案】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从 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 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 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网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从主旨表 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巧妙暗示小说 主题。(形式、情节、人物、主旨各2分) 解析:标题的别致之处主要有:“栗子·立子”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栗子” 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主旨上来说,反映的 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2.(1)【答案】E项3分,A项2分,D项1分。(B,无中生有,“林黛 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 学”的范围;D“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答案】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 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 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岀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 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 (3)【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 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②遵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 分;答出①给 3 分,答出② 或③给 3 分;其中“手法”1 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 分,表达效果 1 分) 10.(1)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 1 分) 11.(1)【答案】BC (B:3 分,C:2 分,D:1 分。解析: A 项“要好好惩罚 那个年轻人”无中生有;D 项 “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E 项“黑洞”主要是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 力大。) (2)【答案】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插叙“我”买栗子——买到坏栗子的情 节,说清“我”等小伙子的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②增强了小说的悬念。 插叙的运用,将“我”在等那个卖坏栗子的小伙子的情节放在开头,一下子吸引 了读者的注意,并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插叙文字从语言、肖像等方面形象 地刻画出小伙子“立子”打扮怪异、油腔滑调的混混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 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 2 分) 解析:“我”买栗子——买到坏栗子的情节在文中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好处是使 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引起悬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 主题。 (3)【答案】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立子一岁半,父母就到深圳打 工去了,十七年与父母见面不到十六次。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遍地的网吧, 使得无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搞到上网的费用,甚至偷盗家 中财物。③社会管理与教育的缺位,对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遍地的网吧,社会管 理还不够到位。(每点 2 分) 解析: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①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缺失,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③社会的管理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4)【答案】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从 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 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 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网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从主旨表 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巧妙暗示小说 主题。(形式、情节、人物、主旨各 2 分) 解析:标题的别致之处主要有:“栗子•立子” 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栗子” 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主旨上来说,反映的 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2.(1)【答案】E项3分,A项2分,D项1分。(B,无中生有,“林黛 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 学”的范围;D“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答案】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 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 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 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 (3)【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 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②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