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2016届高三五月联考(模拟) 命题人:揭阳第一中学语文组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髙,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髙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髙”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 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 2016 届高三五月联考(模拟) 命题人:揭阳第一中学语文组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 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 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 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 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髙,虽然目的不同,但有 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 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 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 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 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 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 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迁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 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 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 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 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柬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丕 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 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 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 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 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 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 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髙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 有盗据山,敕贷罪招之,不肯降。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 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 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 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 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 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 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 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 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 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 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 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 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迁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 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 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 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 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 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 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 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 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 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 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 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 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高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 有盗据山,敕贷罪招之,不肯降。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 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
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湜少贱,母 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笏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 州,以病卒。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B.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盜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C.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D.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盜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取后通过殿 试者为进士 B.“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 官降职 C.“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人口和税收财政,相当 于财政部(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人头税和地租)。 D.“笏”: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大臣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 记事,以备遗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 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 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 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 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5分) (2)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湜少贱,母 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笏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 州,以病卒。 4.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B.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C.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D.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取后通过殿 试者为进士。 B.“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 官降职。 C.“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人口和税收财政,相当 于财政部(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人头税和地租)。 D.“笏”: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大臣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 记事,以备遗忘。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 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 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 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 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5 分) (2)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 分)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 “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 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 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 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 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 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 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 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 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 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 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 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 , ”。 ⑵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 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 “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尘埃里的上帝 凤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 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 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 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 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 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 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 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 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 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 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 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 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 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 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 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 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 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 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 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髙兴 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 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 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 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 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 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査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 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 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 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 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 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 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 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 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 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 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 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 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 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 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 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 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 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 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 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 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 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 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 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 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 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 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 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 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 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 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 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 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 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 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 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 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 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 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 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8分) [来源:Zxk.Com]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 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 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 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 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 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 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 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 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 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 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 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 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 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 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 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 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 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 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 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 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分)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 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8 分) [来源:Zxxk.Com]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 两天,这位 97 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 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 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 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 20 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 80 年代 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 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 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 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 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 1933 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 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 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 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 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 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 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 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 20 多年毫无 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 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 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
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 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 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 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 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 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 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 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 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 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 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 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 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 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髙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 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 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 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 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 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 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 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 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 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 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 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 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 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 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 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 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 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 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 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 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 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 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 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 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 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 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 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 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 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 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 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 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 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 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 一出路;也不能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 泥,也绝不 ,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 ,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必A影C器 畏首畏尾 投鼠忌器 杯弓蛇影B.投鼠忌器 杯弓蛇 畏首畏尾 C.畏首畏尾 杯弓蛇影 投鼠忌器D.杯弓蛇影 投鼠忌 畏首畏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部分高新科技处于突破的临界点,一旦实现突破进入市场化后,就会形成巨 大的科技力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B.这本署名为《记住乡愁》的书,是庄乾坤的一本长篇散文集,封面设计精美, 画面淡雅宜人,用不着展卷阅读书里内容,仅看书名,就能够被它吸引住 C.昆明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说,此次引进的鹦鹉都是来自美洲、非洲、澳洲等地 的26个名贵外国品种,一共500多只。因为人工饲养,它们特别喜欢与人亲近 D.集团总校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农村学校,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 生一样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后勤服务,让这些孩子在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和重要碳汇。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 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生 物量中。 A.人们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B.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人们公认它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C.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D.人们公认森林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6 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 一出路;也不能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 泥,也绝不 ,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 必 ,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A.畏首畏尾 投鼠忌器 杯弓蛇影 B.投鼠忌器 杯弓蛇 影 畏首畏尾 C.畏首畏尾 杯弓蛇影 投鼠忌器 D.杯弓蛇影 投鼠忌 器 畏首畏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部分高新科技处于突破的临界点,一旦实现突破进入市场化后,就会形成巨 大的科技力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B.这本署名为《记住乡愁》的书,是庄乾坤的一本长篇散文集,封面设计精美, 画面淡雅宜人,用不着展卷阅读书里内容,仅看书名,就能够被它吸引住。 C.昆明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说,此次引进的鹦鹉都是来自美洲、非洲、澳洲等地 的 26 个名贵外国品种,一共 500 多只。因为人工饲养,它们特别喜欢 与人亲近。 D.集团总校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农村学校,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 生一样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后勤服务,让这些孩子在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和重要碳汇。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 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生 物量中。 A.人们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B.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人们公认它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C.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D.人们公认森林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 库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12年增产,与此同时,① 为保障庞大 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 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为此,② 实际上我国己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③ 马铃薯具有易种植、 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 17、“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 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 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5分) (图注: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王蒙出访美国时参加了一个采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记者问得直 接,王蒙答得巧妙。 记者直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国?” 王蒙妙答:“因为中国人有唐诗和中餐。 此番回答,带着王蒙的俏皮与聪明,细细想来,更是大有深意。 王蒙妙答“中国人爱国”的大问题给你什么启发或联想,或者如果有人问你这样 个问题,你会有怎样的答案?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 自拟,文体不限。 2015-2016学年度揭阳一中潮州金中高三级五月联考语文科答案 1.C【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解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D【解析:D项,“曲解文意”“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 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5、C(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 之往来事。) 6、A(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尹洙与宰相有嫌隙”于文无据。 7、(1)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 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 (得分点:阳,通“佯”,假装。趣,督促,催促。守者以(之)报)。大意2 分) (2)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 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 得分点:骋,施展。材,通“才”,才能。绳,名词作状语,按照法令。大意 2分) 8、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浅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 12 年增产,与此同时,①________________。为保障庞大 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 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为此,②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我国已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 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③__________________。马铃薯具有易种植、 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 17、“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 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 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5 分) (图注: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王蒙出访美国时参加了一个采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记者问得直 接,王蒙答得巧妙。 记者直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国?” 王蒙妙答:“因为中国人有唐诗和中餐。” 此番回答,带着王蒙的俏皮与聪明,细细想来,更是大有深意。 王蒙妙答“中国人爱国”的大问题给你什么启发或联想,或者如果有人问你这样 一个问题,你会有怎样的答案?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 自拟,文体不限。 2015-2016 学年度揭阳一中潮州金中高三级五月联考语文科答案 1.C【解析: C 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 C【解析:C 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D【解析:D 项,“曲解文意”“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 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4、D。 5、C(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 之往来事。) 6、A(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尹洙与宰相有嫌隙”于文无据。 7、(1)这 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 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 (得分点:阳,通“佯”,假装。趣,督促,催促。守者以(之)报)。大意 2 分) (2)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 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 (得分点:骋,施展。材,通“才”,才能。绳,名词作状语,按照法令。大意 2 分) 8、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浅
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写 出场面的宏大。(概括1分,分析2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 了铺垫。(作用2分) 9、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并非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于边地 的想象,而是实写现实的技艺高超。“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 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 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答出描写角度的, 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10.(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25分) (1)(5分)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项威尔逊帮助蒂芬妮一家或许有同遭噩运惺惺 相惜的心理,但根据原文,更多的是出于对大家照顾他生意帮助他的感恩回报之 心。C项“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错,根据原文意思,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说明威尔逊暗地里帮助蒂芬妮的计策很有效果。D项“这说明威尔逊善于 伪装,演技出众”错,使蒂芬妮信服的是威尔逊的真诚,而不是他的“演技” (2)(6分) 第一问(2分):明线是威尔逊对邻居蒂芬妮一家两次无私帮助的过程;暗线是 威尔逊由遭遇车祸的低落,到受人帮助重拾欢笑,再到两次助人为乐,最后走向 崇高的情感变化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威尔逊感情变化这一暗线,通过对威尔逊心理、行为、语 言等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两线交织,使小说 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更能引发读者对“尘埃里的上帝”群体形象的思考 (第一问明、暗线各1分,第二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 ①热心善良。了解到蒂芬妮一家的难处后,两次慷慨解囊,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②善体人意。顾及蒂芬妮的自尊心,采取“暗帮”的办法,让她没有负担地用钱。 ③懂得感恩。能体会到自己的超市生意红火是附近人们帮助的结果,并以帮助他 人作为回报。 ④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甘心做“尘埃里的上帝”,在蒂芬妮还钱的时候, 不仅不承认自己拿钱帮助了她,反而说是她家的花香引来顾客帮助了自己。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从情节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给这个帮助邻人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得 结构十分完整。同时也与标题“尘埃里的上帝”相照应,使得标题所设下的悬念 得到了诠释。 从人物塑造上看,最后一段采用语言描写,通过威尔逊自己的话,让人看到了主 人公的高尚心灵,理解了威尔逊为什么一直否认帮助别人的用意,使得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 从主题上看,借主人公威尔逊之口,说出“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 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的话,告诉人们“上帝就是无私帮助别 人”的道理,从而升华了主题
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写 出场面的宏大。(概括 1 分,分析 2 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 了铺垫。(作用 2 分) 9、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并非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于边地 的想象,而是实写现实的技艺高超。“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 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 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答出描写角度的, 给 2 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10.⑴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⑵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⑶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25 分) (1)(5 分)A E ( 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 项威尔逊帮助蒂芬妮一家或许有同遭噩运惺惺 相惜的心理,但根据原文,更多的是出于对大家照顾他生意帮助他的感恩回报之 心。C 项“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错,根据原文意思,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说明威尔逊暗地里帮助蒂芬妮的计策很有效果。D 项“这说明威尔逊善于 伪装,演技出众”错,使蒂芬妮信服的是威尔逊的真诚,而不是他的“演技”) (2)(6 分) 第一问(2 分):明线是威尔逊对邻居蒂芬妮一家两次无私帮助的过程;暗线是 威尔逊由遭遇车祸的低落,到受人帮助重拾欢笑,再到两次助人为乐,最后走向 崇高的情感变化过程。 第二问(4 分)①设置威尔逊感情变化这一暗线,通过对威尔逊心理、行为、语 言等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两线交织,使小说 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更能引发读者对“尘埃里的上帝”群体形象的思考。 (第一问明、暗线各 1 分,第二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6 分) ①热心善良。了解到蒂芬妮一家的难处后,两次慷慨解囊,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②善体人意。顾及蒂芬妮的自尊心,采取“暗帮”的办法,让她没有负担地用钱。 ③懂得感恩。能体会到自己的超市生意红火是附近人们帮助的结果,并以帮助他 人作为回报。 ④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甘心做“尘埃里的上帝”,在蒂芬妮还钱的时候, 不仅不承认自己拿钱帮助了她,反而说是她家的花香引来顾客帮助了自己。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给 6 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 从情节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给这个帮助邻人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得 结构十分完整。同时也与标题“尘埃里的上帝”相照应,使得标题所设下的悬念 得到了诠释。 从人物塑造上看,最后一段采用语言描写,通过威尔逊自己的话,让人看到了主 人公的高尚心灵,理解了威尔逊为什么一直否认帮助别人的用意,使得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 从主题上看,借主人公威尔逊之口,说出“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 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的话,告诉人们“上帝就是无私帮助别 人”的道理,从而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