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讼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镜合
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镜合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千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性质
范围 感 《伤寒论》《温病学》 《金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角伤
《金匮要略》 范围 《伤寒论》 外感 内伤 《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演变
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內经》《伤寒杂病论》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1)病因学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干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更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