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 教 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名 称 农学院 课程名 称 植物病理学 课程性 质 必修 授 课 对 象 种子111、112 授课教 师 李新凤 职 称 副教授 使用教材 植物病理学 授课 时数 30 年月 日
山 西 农 业 大 学 教 案 2012~ 2013 学年 第 二 学期 学 院 名 称 农学院 课 程 名 称 植物病理学 课 程 性 质 必修 授 课 对 象 种子 111、112 授 课 教 师 李新凤 职 称 副教授 使 用 教 材 植物病理学 授 课 时 数 30 年 月 日
课程编号 01121 课程名称 植物病理学 学分数 2.0 总学时48 讲课:30学时 课 型 必修课(√) 选修课() 实验:18学时 理论课() 实验课() 实习:2天学时 任课教师 李新凤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像 年(班)级:种子111、112班 专业:农学、种子 基本教材 基本教材: 《植物病理学导论》,刘大群、董金皋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和主要参 参考资料:《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原理》,《农业植物病理学》等。 考资料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种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农 业生产中有关植物病害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与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数理统计、生理学、遗 传学、植物学、栽培学、生态学及土壤学等都是相互渗透密切相关。学习《植物病理学》 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和控制病害危害,将由病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 课程的性 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以保证作物生产丰产丰收。 质、目的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植物病害发生的病因,熟悉各类病原生物主要类型、形态特 与任务 征及其致病特点,掌握病原—寄主—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导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 般规律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及方法,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病 害进行诊断和防治的一般方法,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农业生 产中植物病害问题能力的目的。 由于《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密切相 关,因此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加深理解有关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
课程编号 01121 课程名称 植物病理学 学 分 数 2.0 课 型 必修课( √ )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任课教师 李新凤 职称 副教授 总学时 48 讲课:30 学时 实验:18 学时 实习:2 天学时 授课对象 年(班)级:种子 111、112 班 专业:农学、种子 基本教材 和主要参 考资料 1. 基本教材: 《植物病理学导论》,刘大群、董金皋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参考资料:《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原理》,《农业植物病理学》等。 课程的性 质、目的 与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种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农 业生产中有关植物病害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控制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与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数理统计、生理学、遗 传学、植物学、栽培学、生态学及土壤学等都是相互渗透密切相关。学习《植物病理学》 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和控制病害危害,将由病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 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以保证作物生产丰产丰收。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植物病害发生的病因,熟悉各类病原生物主要类型、形态特 征及其致病特点,掌握病原──寄主──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导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 般规律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及方法,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病 害进行诊断和防治的一般方法,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农业生 产中植物病害问题能力的目的。 由于《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密切相 关,因此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加深理解有关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 识植物病害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常见病害的识别特点,掌握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般 教学的基 规律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及方法,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病 害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防治的一般步骤,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 本要求 决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能力的目的。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 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对病害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有所 了解和掌握。 教学进程 第次课 授课章节 学时 备注 绪论 第1次课 2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及分类 第2次课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真菌 第3次课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真菌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真菌 第4次课 第5次课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细菌 第6次课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病毒 第7次课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8次课 第三章病原物寄生性与寄主抗病性 第9次课 第四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第10次课 第四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第11次课 第五章植物病害防治
教学的基 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 识植物病害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常见病害的识别特点,掌握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般 规律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及方法,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对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病 害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防治的一般步骤,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 决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能力的目的。通过实验实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 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对病害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有所 了解和掌握。 教学进程 第 次课 授课章节 学 时 备 注 第 1 次课 绪论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及分类 2 第 2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真菌 第 3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真菌 2 第 4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真菌 2 第 5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细菌 2 第 6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病毒 2 第 7 次课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2 第 8 次课 第三章 病原物寄生性与寄主抗病性 2 第 9 次课 第四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第 10 次课 第四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第 11 次课 第五章 植物病害防治 2
第12次课 第六章小麦病害 2 第13次课 第七章杂谷病害 2 第14次课 第八章其他病害 2 第15次课 第八章其他病害 2
第 12 次课 第六章 小麦病害 2 第 13 次课 第七章 杂谷病害 2 第 14 次课 第八章 其他病害 2 第 15 次课 第八章 其他病害 2
教 案 学时0.5 章节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认识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明确植物病理学的 和要求 性质和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本门课程安排。 重点 1.重点:植物病害及植物病理学,学习的目的 难点 2.难点: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及 手段 绪论 介绍 提问 一、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 以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 生活,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 外贸。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由于病害的发生, 使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由于病害的发生,大量使 用化学农药,大面积种植抗性品种,品种单一,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教 学 进程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可持续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发生病害,对植物无疑是有害的,因为病害影响了植物正常的 生长发育,间接影响到产量与产品的品质。植物对人类农业生产和国民 经济也有重大影响,人类仍要依赖农作物才能生存,“民以食为天”,无 粮不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其实,衣食住行都离不了农业、牧业、 林业的产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不乏因缺粮而出现饥 荒的教训。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最有名的是1845~1846 年的爱尔兰饥饿(Irish famine),由于爱尔兰岛上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马 铃薯发生了严重的疫病而绝产,饿死了几十万人,迫使150万人逃荒而
教 案 学时 0.5 章 节 绪论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认识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明确植物病理学的 性质和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本门课程安排。 重 点 难 点 1. 重点:植物病害及植物病理学,学习的目的 2. 难点: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及任务 教 学 内 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及 手段 教 学 进程 绪论 一、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 以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 生活,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 外贸。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由于病害的发生, 使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由于病害的发生,大量使 用化学农药,大面积种植抗性品种,品种单一,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可持续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发生病害,对植物无疑是有害的,因为病害影响了植物正常的 生长发育,间接影响到产量与产品的品质。植物对人类农业生产和国民 经济也有重大影响,人类仍要依赖农作物才能生存,“民以食为天”,无 粮不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其实,衣食住行都离不了农业、牧业、 林业的产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不乏因缺粮而出现饥 荒的教训。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最有名的是 1845~1846 年的爱尔兰饥饿(Irish famine),由于爱尔兰岛上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马 铃薯发生了严重的疫病而绝产,饿死了几十万人,迫使 150 万人逃荒而 介绍 提问
移居到美国,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1942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 侵害而失收,到1943年有200多万人被饿死。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 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 病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柑桔园 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25万株成树,300 万株树苗,损失了1700万美元:此病在1984年再度发生,美国政府再 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桔树。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 美国,1970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 量165亿kg。 在我国,据专家估计,20世纪九十年代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病虫草鼠 的侵害损失粮食在10%左右,棉花在15~20%左右,果品和蔬菜损失在 25%以上。如199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年,病虫发生面 积为36.69亿亩次,鼠害4.26亿亩,草害9.1亿亩。病虫发生面积比上 年增加2.16亿亩次,草鼠害面积分别增加0.74和0.73亿亩。经防治后, 挽回粮食损失3874.9万吨,占总产的8%,仍损失粮食992.8万吨,占 总产的2%,挽回棉花损失173.7万吨,占总产的20%,仍损失37.8 万吨,占总产的7.8%。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植物保 护对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如我国小麦上为害最重的条 锈病,常年发生面积0.45~0.6亿亩。60年代以前,条锈病(农民称“黄 疸”)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病害。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 粮食60亿kg。60年代以后,由于抗锈病品种的普及与推广,成功地控 制了此病的危害,是我国依靠抗病品种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一个例子, 为我国夏粮突破2000亿斤大关作出了贡献。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 97年发病面积约1.2亿亩次,损失稻谷45.23万吨。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是长江以南稻区较 重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与台风的影响有关,每年发生面积1000多万 亩。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iani Kuhn)每年发生面积高达2.4亿亩。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两种病害,自30年代由美国传入 我国以来,在棉区逐步蔓延,混合发生。从全国范围看,至80年代未, 大多数地区较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是,近些年在内地棉区黄萎病 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70一80%的产棉县市发现黄萎病,1993年估计 因黄萎病减产200万担皮棉。新疆棉区,由于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成枯、 黄萎病扩大蔓延的态势。 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矮腥黑穗
移居到美国,整个西北欧人心惶惶。1942~1943 年印度的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亦非常严重,在 1942 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 侵害而失收,到 1943 年有 200 多万人被饿死。植物病害给国民经济带来 严重影响是多方面的。1880 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种植业因遭受霜霉 病的危害而使酿酒业濒临破产停业;1910 年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柑桔园 因发生溃疡病的流行而被迫大面积销毁病树,烧毁了 25 万株成树,300 万株树苗,损失了 1700 万美元;此病在 1984 年再度发生,美国政府再 次大面积烧毁病区的所有柑桔树。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 美国,1970 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 10 亿美元,损失产 量 165 亿 kg。 在我国,据专家估计,20 世纪九十年代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病虫草鼠 的侵害损失粮食在 10%左右,棉花在 15~20%左右,果品和蔬菜损失在 25%以上。如 1995 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年,病虫发生面 积为 36.69 亿亩次,鼠害 4.26 亿亩,草害 9.1 亿亩。病虫发生面积比上 年增加 2.16 亿亩次,草鼠害面积分别增加 0.74 和 0.73 亿亩。经防治后, 挽回粮食损失 3874.9 万吨,占总产的 8%,仍损失粮食 992.8 万吨,占 总产的 2%,挽回棉花损失 173.7 万吨,占总产的 20%,仍损失 37.8 万吨,占总产的 7.8%。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植物保 护对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如我国小麦上为害最重的条 锈病,常年发生面积 0.45~0.6 亿亩。60 年代以前,条锈病(农民称“黄 疸”)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病害。我国 1950 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 粮食 60 亿 kg。60 年代以后,由于抗锈病品种的普及与推广,成功地控 制了此病的危害,是我国依靠抗病品种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一个例子, 为我国夏粮突破 2000 亿斤大关作出了贡献。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 97 年发病面积约 1.2 亿亩次,损失稻谷 45.23 万吨。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是长江以南稻区较 重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与台风的影响有关,每年发生面积 1000 多万 亩。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iani Kuhn)每年发生面积高达 2.4 亿亩。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重要的两种病害,自 30 年代由美国传入 我国以来,在棉区逐步蔓延,混合发生。从全国范围看,至 80 年代未, 大多数地区较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是,近些年在内地棉区黄萎病 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 70 一 80%的产棉县市发现黄萎病,1993 年估计 因黄萎病减产 200 万担皮棉。新疆棉区,由于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成枯、 黄萎病扩大蔓延的态势。 在植物检疫方面,我国政府禁止从美国、加拿大等国感染矮腥黑穗
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 和苹果进境,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则禁止从我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在我省,病害发生也十分严重。椐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的病、虫、 草、鼠害有1200多种,其中病害400多种,虫害600多种,鼠害27种 农田杂草220多种。每年因病虫减收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20%左右, 棉花、油料约占总产的30%左右,蔬菜、果品约占总产的40%左右。如 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90年代以前,是玉米上的一种次要病害,近年 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呈加重的态势,96年十省市共发生3000多万亩, 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从我省发生情况看,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 产区都有发生,已成为目前玉米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粗缩病现在主要在 晋南,有由南向北继续扩展和逐年加重不断扩大的趋势。90年代后期, 油用葵在晋南、晋中地区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85年、1995年向日葵菌 核病在忻州地区普遍大发生,平均减产60%以上,在较大面积上造成绝 收。最近几年虽发生较轻,但仍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95年晚疫病在我 省雁北地区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 造成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10%~ 15%。因为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 例如英国西北部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 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 资建设该草场所须的农本投入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 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药,增加农本投入,增加了污染与公 害。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防治病 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50多亿kg,皮棉可达2.5万kg。近年来,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加上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 结构的变化,复种指数的提高,病害种类及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重要作物上的重大病害的种类及发生 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过去严重发生的病害,现在由主要病害成为 次要病害;一些常发病害有的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有的 虽然近年发生较轻,但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一些次要病害死灰复燃, 再度构成严重威胁:一些病害尽管零星发生,但其巨大的潜在危险性不 容忽视。未来病害防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目前的情况是,有些病害过 去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过,现在已经绝迹(如我省的小麦霜霉病及玉米 褐斑病):有些病害现在有办法加以控制:有些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
病的小麦进境,禁止美国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梨火疫病流行区的玉米 和苹果进境,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则禁止从我国有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流行区的稻谷入境。 在我省,病害发生也十分严重。椐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的病、虫、 草、鼠害有 1200 多种,其中病害 400 多种,虫害 600 多种,鼠害 27 种, 农田杂草 220 多种。每年因病虫减收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 20%左右, 棉花、油料约占总产的 30%左右,蔬菜、果品约占总产的 40%左右。如 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90 年代以前,是玉米上的一种次要病害,近年 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呈加重的态势,96 年十省市共发生 3000 多万亩, 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新的威胁。从我省发生情况看,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 产区都有发生,已成为目前玉米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粗缩病现在主要在 晋南,有由南向北继续扩展和逐年加重不断扩大的趋势。90 年代后期, 油用葵在晋南、晋中地区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85 年、1995 年向日葵菌 核病在忻州地区普遍大发生,平均减产 60%以上,在较大面积上造成绝 收。最近几年虽发生较轻,但仍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95 年晚疫病在我 省雁北地区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 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都很大,植物遭受病害以后所 造成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平均损失约为总产量的 10%~ 15%。因为平时重视了害虫所造成的为害,因此往往低估了病害的损失。 例如英国西北部的一个草场因发生真菌病害的流行而被毁,它的损失不 仅是草场上的牧草,还有因不能放牧而引起畜牧业的损失,以及重新投 资建设该草场所须的农本投入等。病害的损失除导致减产外还使品质降 低。还有为防治病害而需要制造农药,增加农本投入,增加了污染与公 害。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防治病 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 50 多亿 kg,皮棉可达 2.5 万 kg。近年来,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加上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 结构的变化,复种指数的提高,病害种类及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重要作物上的重大病害的种类及发生 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过去严重发生的病害,现在由主要病害成为 次要病害;一些常发病害有的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有的 虽然近年发生较轻,但具有随时爆发可能性:一些次要病害死灰复燃, 再度构成严重威胁;一些病害尽管零星发生,但其巨大的潜在危险性不 容忽视。未来病害防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目前的情况是,有些病害过 去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过,现在已经绝迹(如我省的小麦霜霉病及玉米 褐斑病);有些病害现在有办法加以控制;有些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
回升;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有不少重要的病害在防治上还缺 乏有效的方法;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有些病害当地原 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害等等。今后随着我国农业 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 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 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 用的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 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烂,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 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菜肴:韭菜在遮光 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高了食用价值等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 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 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七个方面:(1)水分和 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2)水分的输导:(3)光合作用;(4)养分的 转移与运输:(5)生长与发育速度:(6)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7) 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害控制的学科, 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 生或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 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 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作物种好和管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 作物的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症状学、 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物病原生态学、植物流行病学、植物 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 植物症状学是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类型的学科。 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 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 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 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病原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 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引起,包括真菌
回升;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有不少重要的病害在防治上还缺 乏有效的方法;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有些病害当地原 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害等等。今后随着我国农业 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 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 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 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发生病害的后果,对植物虽然有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 用的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某种植物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例如观赏植 物郁金香在感染碎锦病毒以后,花冠色彩斑烂,增添了观赏价值;茭草 受黑粉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适于作菜肴;韭菜在遮光 埋藏培养以后的韭黄,也提高了食用价值等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经 济带来的好处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部分,通常就不称为病害 或不作为病害来对待。 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下列七个方面:(1)水分和 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4)养分的 转移与运输;(5)生长与发育速度;(6)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7) 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品质)。 二、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害控制的学科, 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 生或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 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 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作物种好和管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 作物的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植物病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症状学、 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物病原生态学、植物流行病学、植物 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 植物症状学是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类型的学科。 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 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 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 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病原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 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引起,包括真菌
细菌、病毒、类病毒、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 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 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 等。 植物病理生理学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分支学科,它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 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病原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 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 播之间的关系。 植物流行病学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 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 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以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 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 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 发展迅速。 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 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 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 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 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 数学统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 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 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 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以从分子水平 对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 工程进行抗病育种。 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 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 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
细菌、病毒、类病毒、 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 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 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 等。 植物病理生理学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分支学科,它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 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病原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 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 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 播之间的关系。 植物流行病学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 系的学科。它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 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 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 ,以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 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 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 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 发展迅速。 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 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 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 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 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 数学统计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 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 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 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以从分子水平 对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 工程进行抗病育种。 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 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 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
疗剂和抗性激发剂等。 三、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 植物病理学是人类在与植物病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法国人杜蒂 叶最早注意到小麦黑穗病是因小麦种子沾染了某种黑粉所致:同时,法 国的普雷沃证实了这种黑粉是微生物,从而提出用硫酸铜对麦种进行消 毒防治的建议。 但正式确立植物病原学说的是德国人德巴里,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马 铃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发现,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发 病,从而确证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植物腐烂 或朽败是因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发生论”的谬误概念。当时德国的 屈恩研究了许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写出了第一本农作物病害著作。 早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者多为真菌学者,如法国第一个植物病理学 实验室负责人普利略和米亚尔代。后者在1865年发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 学论文,并发明了杀菌剂波尔多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意大 利、日本也相继开始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证实细菌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1878年美国伯里尔对 苹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兰的瓦克发表了郁金香黄化病的病原是细菌 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伯里尔细菌病原说的正确性。 19世纪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确认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从而 认识到病毒也可使植物患病。但对病毒病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在美 国的斯坦利于30年代发现病毒为核蛋白结构,特别是40年代电子显微 镜发明后,这方面的进展更为迅速。 中国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30年代以前的研 究重点主要是病原真菌学,以后逐渐向其他研究领域发展。1950年后, 中国在各农学院中建立了植物保护或植物病理专业,同时重点进行了植 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小麦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麦线虫病的大面积防治 等。 通过对小麦三种锈病流行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的全面协作研究,明确了 小麦锈病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和病原体不同生理小种的特性,并选育了多 种抗病良种。此外,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苹果树烂 皮病、白菜软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 国际上较早的植物病理学会组织是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植物病 理学会,学会的《植物病理学报》创刊于1911年。欧洲国家以植物病 理学会命名的组织成立较迟,但专门学报的出版则较美国为早,如德
疗剂和抗性激发剂等。 三、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 植物病理学是人类在与植物病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法国人杜蒂 叶最早注意到小麦黑穗病是因小麦种子沾染了某种黑粉所致;同时,法 国的普雷沃证实了这种黑粉是微生物,从而提出用硫酸铜对麦种进行消 毒防治的建议。 但正式确立植物病原学说的是德国人德巴里,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马 铃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发现,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发 病,从而确证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植物腐烂 或朽败是因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发生论”的谬误概念。当 时德国的 屈恩研究了许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写出了第一本农作物病害著作。 早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者多为真菌学者,如法国第一个植物病理学 实验室负责人普利略和米亚尔代。后者在 1865 年发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 学论文,并发明了杀菌剂波尔多液,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意大 利、日本也相继开始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证实细菌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 1878 年美国伯里尔对 苹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兰的瓦克发表了郁金香黄化病的病原是细菌 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伯里尔细菌病原说的正确性。 19 世纪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确认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从而 认识到病毒也可使植物患病。但对病毒病的研究则始于 20 世纪初。在美 国的斯坦利于 30 年代发现病毒为核蛋白结构,特别是 40 年代电子显微 镜发明后,这方面的进展更为迅速。 中国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 20 世纪初,30 年代以前的研 究重点主要是病原真菌学,以后逐渐向其他研究领域发展。1950 年后, 中国在各农学院中建立了植物保护或植物病理专业,同时重点进行了植 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小麦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麦线虫病的大面积防治 等。 通过对小麦三种锈病流行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的全面协作研究,明确了 小麦锈病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和病原体不同生理小种的特性,并选育了多 种抗病良种。此外,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苹果树烂 皮病、白菜软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 国际上较早的植物病理学会组织是成立于 1909 年的美国植物病 理学会,学会的《植物病理学报》创刊于 1911 年。欧洲国家以植物病 理学会命名的组织成立较迟,但专门学报的出版则较美国为早,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