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复习 、文学常识识记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婴,春秋后期齐 国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正确读准字音 诣(y)枳(zhi)缚(fu)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2.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2)古今异义词。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实际上 (3)一词多义。 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 4)特殊句式 1.何以也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四、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使:出使。 2.谓左右曰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习辞者习:熟练。辞:言辞 4.今方来方:将要 5.何坐坐:犯罪。 6.坐盗盗:偷窃。 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9.叶徒相似徒:只 1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 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才德极高的人。13.寡人反取病焉病:辱。 14.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六、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 子
《晏子使楚》复习 一、文学常识识记。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晏婴,春秋后期齐 国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二、正确读准字音。 诣(yi) 枳(zhǐ) 缚(fù) 三、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2)古今异义词。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3)一词多义。 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 (4)特殊句式。 1.何以也 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 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 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四、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出使。 2.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4.今方来 方:将要。 5.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7.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8.齐人固善盗乎 固:本来。 9.叶徒相似 徒:只。 10.其实味不同 实:果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莫非。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13.寡人反取病焉 病:辱。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离开座位。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六、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 子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 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盜”(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七、主要人物评价 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 神 《木兰诗》复习 、文学常识识记 《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 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 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文言知识积累 ①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理解默写诗句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 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 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 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 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七、主要人物评价。 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 神。 《木兰诗》复习 一、文学常识识记。 《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 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 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文言知识积累。 ①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三、理解默写诗句。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 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 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 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 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 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 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四、木兰形象特点。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五、写作特色分析。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 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 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 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诗句鉴赏分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 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 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 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 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七、重点段子理解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回答了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 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八、难点解疑释惑 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必要的繁简处理?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 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 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 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四、木兰形象特点。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五、写作特色分析。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 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 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 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诗句鉴赏分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 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 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 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 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七、重点段子理解。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回答了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 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八、难点解疑释惑。 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必要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 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 的冷淡和远离 《治水必躬亲》复习 、课本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字词。 (1)泥拘泥。(2)潴水停聚的地方。(3)布袍缓带宽束衣带。(4)不穷其致追究到底,事理 (5)如是像这样。(6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7)泥于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8)相度观察和测量 (9咨询访问,征求意见。(10)势河流的形势。(11)是以因此。(12)横索一钱横行勒索 (13)躬亲身。(14)未尝不曾。(15)妄意随意。(16)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辨别下边各组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 ①情:非相度不得其情(真实情况 以情动人(感情) 致:非咨询不穷其致事理) 错落有致(情趣 ③躬: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自) 鞠躬尽瘁(身体) ④举: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办事成功) 举世闻名(全) 3翻译下面句子。 (1)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因此必须要亲自登山涉水,不怕辛劳 (3)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办不好了。 (4)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4作者作品主题。 《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作者钱泳,清代江苏人。文章论述了治水必躬亲事理,并以明代有 名的清官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5.请用原文回答 (1)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河的? 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 横索一钱 (2)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3)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6.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 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7.海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8从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9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10.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 明 事例论证:通过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相比 较,进一步突出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 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 的冷淡和远离。 《治水必躬亲》复习 一、课本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字词。 (1)泥 拘泥。 (2)潴 水停聚的地方。 (3)布袍缓带 宽束衣带。 (4)不穷其致 追究到底,事理。 (5)如是 像这样。(6)执一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7)泥于掌故 古代的典章制度。 (8)相度 观察和测量。 (9)咨询 访问,征求意见。 (10)势 河流的形势。 (11)是以 因此。 (12)横索一钱 横行勒索。 (13)躬 亲身。 (14)未尝 不曾。 (15)妄意 随意。 (16)胼胝 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2.辨别下边各组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 ①情:非相度不得其情 ( 真实情况 ) 以情动人( 感情 ) ②致:非咨询不穷其致 ( 事理 ) 错落有致( 情趣 ) ③躬: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亲自 ) 鞠躬尽瘁( 身体 ) ④举: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办事成功 ) 举世闻名( 全 ) 3.翻译下面句子。 (1)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2)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因此必须要亲自登山涉水,不怕辛劳。 (3)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办不好了。 (4)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4.作者作品主题。 《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作者钱泳,清代江苏人。文章论述了治水必躬亲事理,并以明代有 名的清官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5. 请用原文回答。 (1)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河的? 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 横索一钱。 (2)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3)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6.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 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7.海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8.从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9.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10.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 明。 事例论证:通过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相比 较,进一步突出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11.古代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并用一句话概述这个人的主要事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担任邺县令后,微服私访,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 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 经济。 12.课文举“海瑞治水”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很多,你还能举几个吗?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郭守敬(元朝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 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 【甲】《治水必躬亲》略。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 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 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②艺:种植。③按部:巡査部属 ④供 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⑤橐(tuo):袋 【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 名)。”改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 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官员惹恼,把官员倒挂起 来。海瑞说:“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招待他们不要铺张。如今此人行李装 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 施加罪名。 1解释下列字词 事可举也(办事成功)②计利而忘义(盘算)③市肉二斤矣(买)④举乡试(中举) 2翻译乙文中划线句子。 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3甲乙两文主要写到了海瑞的哪些事迹?甲文中用到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 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具体有力地论述只有不 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 4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清廉。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 的特点 《活板》复习 、文学常识识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 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 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活板”的“板”通“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 2.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用雕版 (2)以纸帖之帖:用标签标出 3.一词多义。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用雕板印刷。谓语,动词
11.古代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并用一句话概述这个人的主要事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担任邺县令后,微服私访,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 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 经济。 12. 课文举“海瑞治水”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很多,你还能举几个吗?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郭守敬(元朝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 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 【甲】《治水必躬亲》略。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 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 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注释: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②艺:种植。 ③按部:巡查部属。 ④供 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⑤橐(tuó ):袋。 【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 名)。”改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 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官员惹恼,把官员倒挂起 来。海瑞说:“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招待他们不要铺张。如今此人行李装 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 施加罪名。 1.解释下列字词。 ①事可举也( 办事成功 )②计利而忘义( 盘算 )③市肉二斤矣(买) ④举乡试( 中举 ) 2.翻译乙文中划线句子。 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3.甲乙两文主要写到了海瑞的哪些事迹?甲文中用到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 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具体有力地论述只有不 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 4.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清廉。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 的特点。 《活板》复习 一、文学常识识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 有《梦溪笔谈》,共 30 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 种知识的笔记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活板”的“板”通“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 2.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板:用雕版。 (2)以纸帖之 帖:用标签标出。 3.一词多义。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用雕板印刷。谓语,动词
“其印自落”,印模。主语,名词。 “密布字印”,印模。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用火。名词做状语 “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做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 用 “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 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采用。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动词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算是、认为是。动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没有实际意义。加强语气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被。介词。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唐人尚未盛为之盛为之:大规模的使用。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布衣:平民。 3.火烧令坚令:使 4.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和:混合:搀杂。冒:蒙,盖。 5.则第二板已具具:准备好 6.更互用之更互:交替,轮流 7.文理有疏密文理:纹理,质地。 8.兼与药相粘兼:并且。 9.不若燔土燔:烧。 10.用讫再火令药熔讫:完 11.殊不沾污殊不:一点也不。殊:极,绝 1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群从: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 脏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 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2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设置铁板→纸灰冒之→板上置铁范→密布字印→持就火炀之→按平版面 3.《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一一活: (1)每字为一印一一字是活的。 (2)密布字印一一排版是活的。 (3)每字皆有数印一一字印数目是活的。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一一作法是活的 (5)更互用之一一用法是活的。 (6)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一拆法是活的。 六、课外拓展阅读 课外查找有关印刷术的资料(古今中外皆可),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并把你知道的内容整理在下面。 1041年,中国发明泥活字印刷术。1422年,威廉·考克斯顿把印刷术引入英国。1436年,德国人谷 登堡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圣经》。1814年,德国弗里德里希·柯尼希发明蒸汽机动力印刷机,用于印 刷泰晤士报。20世纪70年代,圈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取代了凸版印刷。20世纪80年代,在电脑的 辅助下,发展手动照排印刷。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印刷逐渐发展
“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 “密布字印”, 印模。 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 用火。 名词做状语。 “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 名词做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 用。 “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 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 完成。 动词。 “持就火炀之”, 靠近。 动词。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 使用、采用。 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 成为。 动词。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算是、认为是。动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没有实际意义。加强语气。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被。介词。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唐人尚未盛为之 盛为之:大规模的使用。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布衣:平民。 3.火烧令坚 令:使。 4.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和:混合;搀杂。 冒:蒙,盖。 5.则第二板已具 具:准备好。 6.更互用之 更互:交替,轮流。 7.文理有疏密 文理:纹理,质地。 8.兼与药相粘 兼:并且。 9.不若燔土 燔:烧。 10.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完。 11.殊不沾污 殊不:一点也不。殊:极,绝。 1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群从: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3)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 脏。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 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2.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设置铁板→ 纸灰冒之 → 板上置铁范 → 密布字印 → 持就火炀之 →按平版面 3.《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2)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3)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 (5)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6)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六、课外拓展阅读。 课外查找有关印刷术的资料(古今中外皆可),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并把你知道的内容整理在下面。 1041 年,中国发明泥活字印刷术。1422 年,威廉 ·考克斯顿把印刷术引入英国。1436 年,德国人谷 登堡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圣经》。1814 年,德国弗里德里希· 柯尼希发明蒸汽机动力印刷机,用于印 刷泰晤士报。20 世纪 70 年代,圈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取代了凸版印刷。20 世纪 80 年代,在电脑的 辅助下,发展手动照排印刷。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印刷逐渐发展
《湖心亭看雪》复习 、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 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 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 正确读出字音 更(geng)定拥毳(cui)衣崇祯(zhen)雾凇(song)沆砀(hang)(dang)余舟一芥 (j)铺毡(zhan)对坐余挐(n)一小船喃喃nan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毳cui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ong沆hng砀dng: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 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7.惟长堤 痕惟:只。8.芥筢: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对: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12.客此客:客居。13.及 下船及:等到。14.喃喃nn:小声地不断念叨 四、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2)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3)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五、课文整体把握。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 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 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 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六、深入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 绝”字的妙在何处?
《湖心亭看雪》复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 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 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 二、正确读出字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 (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 nán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 毳 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 sōng 沆 hàng 砀 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 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 痕惟:只。8.芥 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 对: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13.及 下船及:等到。14.喃喃 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四、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2)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3)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五、课文整体把握。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 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 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 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六、深入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 “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 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 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 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 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 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6.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 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8.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 人 9.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0.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 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 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卬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 “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1.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挐、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 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七、课外迁移拓展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一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一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一杨万里 3.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 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 不遇的孤独感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 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 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 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 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 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 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6.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 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8.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 人。 9.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0.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 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 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 “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1.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挐、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七、课外迁移拓展。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3.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 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 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