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1月9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狗吠深巷 中, (《归园田居(其一)》) (2) 其德 (《诗经·氓》) (3)故知一死生为虚 (《兰亭集序》) (4)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6)屈心而抑志 (《离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6题 【选篇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选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 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 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 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 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 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 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 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 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 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 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 2011-201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1 月 9 日 完卷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1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 分) (1)狗吠深巷 中, 。 (《归园田居(其一)》) (2) ,二三 其德。 (《诗经·氓》) (3)故知一死生为虚 诞, 。 (《兰亭集序》) (4)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6)屈心而抑志 兮, 。 (《离骚》)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2—6 题 【选篇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选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 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 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 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 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 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 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 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 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 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 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 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 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 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 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 属: 通“嘱”,叮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B、(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2)竞周容以为度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2)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D、(1)而人之所罕至焉 (2)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以名吾亭 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C、商贾相与歌于市 D、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 往往有得 5、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 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 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 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 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的思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 译 文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 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 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 吾 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 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 属: 通“嘱”,叮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B、(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2)竞周容以为度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2)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D、(1)而人之所罕至焉 (2)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吾以名吾亭 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C、商贾相与歌于市 D、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 往往有得 5、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 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 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 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 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的思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 分) 译 文: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 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7分)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7、(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 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纯洁的爱情鼓舞着鸣凤,但她便是在幻梦里,也并不十分大胆,她甚至想不 到跟觉慧平等地生活在一处,她只是想做他的忠顺的奴隶,不过是他一个人的奴 隶。只要能够做到这一层,在她看来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B、旧历新年,高家吃年饭,根据辈分分为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 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大家小心翼翼,上下两桌都是清清静静的。高老太爷看到 子孙满堂,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梦想已实现,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 C、人群与篝火之间一块宽阔的空地上,年轻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 波斯地毯上跳舞。她美丽的面庞、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舞姿、乌亮的眼睛,看起 来简直是个尤物。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的景色迷住了 D、副主教弗罗洛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去当修道士。他是抱 着弥撒书和辞典长大的。他学习勤奋,领悟很快。其父母因瘟疫死去后,他承担 起抚养幼弟的责任。出于怜悯还收养了弃婴卡西莫多。可是这个充满慈悲之心的 神甫,后来却转变成阴沉可怕、有自虐倾向和禁欲色彩的副主教大人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 分) 译 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7 分)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 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 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7、(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 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纯洁的爱情鼓舞着鸣凤,但她便是在幻梦里,也并不十分大胆,她甚至想不 到跟觉慧平等地生活在一处,她只是想做他的忠顺的奴隶,不过是他一个人的奴 隶。只要能够做到这一层,在她看来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B、旧历新年,高家吃年饭,根据辈分分为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 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大家小心翼翼,上下两桌都是清清静静的。高老太爷看到 子孙满堂,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梦想已实现,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 C、人群与篝火之间一块宽阔的空地上,年轻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 波斯地毯上跳舞。她美丽的面庞、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舞姿、乌亮的眼睛,看起 来简直是个尤物。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的景色迷住了。 D、副主教弗罗洛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去当修道士。他是抱 着弥撒书和辞典长大的。他学习勤奋,领悟很快。其父母因瘟疫死去后,他承担 起抚养幼弟的责任。出于怜悯还收养了弃婴卡西莫多。可是这个充满慈悲之心的 神甫,后来却转变成阴沉可怕、有自虐倾向和禁欲色彩的副主教大人
E、新婚之夜,爱斯梅拉达手握匕首自卫,拒绝甘果瓦的近身,因为她并非爱上 甘果瓦,而是为了救甘果瓦才与他摔罐成亲,她的心中另有意中人。甘果瓦因此 非常痛苦,饭都吃不下。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瑞珏死去的原因。 (2)一天夜里,副主教弗罗洛溜进爱斯梅拉达的小屋,企图强暴爱斯梅拉达。 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这个过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5·26》)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各自叙述了自己志向,只有颜渊志向最接近“仁德”。 B、子路的愿望是愿意拿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这不仅体 现了他重义轻财的思想,也包含他无私助人的境界 C、颜渊的愿望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D、孔子的愿望是让一切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照: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同辈人互 相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2)联系本章内容,结合下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孔子志向的理解。(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7·16》)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 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E、新婚之夜,爱斯梅拉达手握匕首自卫,拒绝甘果瓦的近身,因为她并非爱上 甘果瓦,而是为了救甘果瓦才与他摔罐成亲,她的心中另有意中人。甘果瓦因此 非常痛苦,饭都吃不下。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请简述瑞珏死去的原因。 (2)一天夜里,副主教弗罗洛溜进爱斯梅拉达的小屋,企图强暴爱斯梅拉达。 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这个过程。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6 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5·26》)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各自叙述了自己志向,只有颜渊志向最接近“仁德”。 B、子路的愿望是愿意拿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这不仅体 现了他重义轻财的思想,也包含他无私助人的境界。 C、颜渊的愿望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D、孔子的愿望是让一切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照: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同辈人互 相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2)联系本章内容,结合下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孔子志向的理解。(3 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7·16》)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3 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 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 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 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 家虫。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 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 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 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 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 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己,这两种声音那时 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 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 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 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 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 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 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4-17题。(共15分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 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 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 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地 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 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 家虫。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 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 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 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 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 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 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 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 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 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 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 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 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 14—17 题。(共 15 分)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 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 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 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地 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 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 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 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 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 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 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 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 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 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 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 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髙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髙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 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 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 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 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 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 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 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 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 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 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7期) 14、文章第2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 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 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 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 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 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 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 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 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 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 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 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 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 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 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 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 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 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 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 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 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 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了。 (选自《经典美文》2007 年第 7 期) 14、文章第 2 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3 分)
15、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3分) 答 16、结合有关文意,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3分) 答 17、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9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 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黄鹂”,有的似普希金笔下的“渔夫与金 鱼 无不栩栩如生。面对这大自然的杰作,让游客流连忘返,高山仰止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返: 分)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 应改为 (2 分) (3)使用错误的成语是“ 应改为 (2分) (4)段中有句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 分
答: 15、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3 分) 答: 16、结合有关文意,请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艺术手法,进行简要说明。(3 分) 答: 17、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 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9 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伫立山亭远眺,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 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黄鹂”,有的似普希金笔下的“渔夫与金 鱼”……无不栩栩如生。面对这大自然的杰作,让游客流连忘返,高山仰止。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返: (1 分)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 ” 应改为 “ ”。(2 分) (3)使用错误的成语是“ ”应改为 “ ”。(2 分) (4)段中有句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 分)
9、请各写一个跟上句成语结构相同的成语。(3分) (1)塞翁失马, (1分) (2)雪中送炭, (1分) (3)破釜沉舟, 分)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 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 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八县(市)一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2D3C4A5C67 古代诗文阅读(31分)[(二)文言文阅读(18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 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 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 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 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麦 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 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 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 民一起在田头喜乐。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 在这时建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 行么?”“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十天不下雨 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 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 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 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 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米饭。如今一场雨连
答: 19、请各写一个跟上句成语结构相同的成语。(3 分) (1)塞翁失马, 。(1 分) (2)雪中送炭, 。(1 分) (3)破釜沉舟, 。(1 分) 五、写作(70 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 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 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 800;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八县(市)一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2D3C4A5C67 一、古代诗文阅读(31 分)[(二) 文言文阅读(18 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 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 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 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 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麦 子,占卜后是丰年之兆。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 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 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 民一起在田头喜乐。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 在这时建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 行么?”“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十天不下雨 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 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 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 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 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米饭。如今一场雨连
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 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 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用来命名我的亭子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BE(B项上桌清静,下桌热闹非凡。E项甘果瓦没有非常痛苦,对吃饭感 到很愉快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9分) l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 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 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12、D(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 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 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13、A(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 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 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7、(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 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 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9分) 19、答案示例:(1)叶公好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完璧归赵,愚公移山, 八仙过海。(主谓)(2)锦上添花,雾里看花,纸上谈兵。(偏正)(3)卧薪 尝胆,厉兵秣马,乘风破浪。(并列。写成“连动”也可以) 五、作文。(70分) 这是一个标准的命题作文。看“走进”“拥抱”“关注”等词,知道应该是以写 “事”为主,注意题目中的那个“也”字,它告诉我们选材范围最好定在“课 堂”之外。 可以描绘一次失败的经历。例如“我”曾经认为只有校园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 堂,直到经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后才认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也是课堂。也可以 描述一回成功的体验。虽然“我”平时没有意识到“我”所关注的对象的特殊之 处,忽然有一天发现从中受到了教益和启迪,于是明白了许多。还可以客观地描 述一种状态。例如从自然、书籍、网络或者同学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意识到自 己的种种不足,并且认真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述“我”对“课堂”的理解
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 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 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用来命名我的亭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 BE (B 项上桌清静,下桌热闹非凡。E 项甘果瓦没有非常痛苦,对吃饭感 到很愉快。)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9 分) 1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 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 项分析正确,A、C、D 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 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1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 项正确,A 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 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 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13、A (A 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 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 “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 项分析与选段内容 不符,D 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17、(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 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 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9 分) 19、答案示例:(1)叶公好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完璧归赵,愚公移山, 八仙过海。(主谓)(2)锦上添花,雾里看花,纸上谈兵。(偏正)(3)卧薪 尝胆,厉兵秣马,乘风破浪。(并列。写成“连动”也可以) 五、作文。(70 分) 这是一个标准的命题作文。看“走进”“拥抱”“关注”等词,知道应该是以写 “事”为主,注意题目中的那个“也”字,它告诉我们选材范围最好定在“课 堂”之外。 可以描绘一次失败的经历。例如“我”曾经认为只有校园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 堂,直到经 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后才认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也是课堂。也可以 描述一回成功的体验。虽然“我”平时没有意识到“我”所关注的对象的特殊之 处,忽然有一天发现从中受到了教益和启迪,于是明白了许多。还可以客观地描 述一种状态。例如从自然、书籍、网络或者同学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意识到自 己的种种不足,并且认真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述“我”对“课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