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近代西方经济学 常考知识点 (一)重商主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就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 分析。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瓦罗在他们的 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到了中世纪,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 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西欧在1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 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 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认 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 支出的原则。15-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16-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 商主义的“福音书”。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发展到最高 峰。 (二)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沿用。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 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東;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 是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到约翰·穆勒)或70年代(到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他使用了抽象 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区分了自然价 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他把工资的自然基础归为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实物和货 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即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种子)和劳动价值(工资)之后的余额:讨论了利息(在一定期 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和土地价格(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 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 一部分。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斯密时代处于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已在棉纺织 业中展开,英国形成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经济自由成为产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他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 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在这种社会中,国民财富是一国所 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 累资本)。这是他的基本思想。《国富论》的五篇结构。斯密著作中使用了抽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这使他的经 济范畴几乎都带有二重性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 近代西方经济学 常考知识点 (一)重商主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就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 分析。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瓦罗在他们的 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到了中世纪,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 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西欧在 15 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 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 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认 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 支出的原则。15—16 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16—17 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 商主义的“福音书”。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发展到最高 峰。 (二)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沿用。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 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 是指从 18 世纪到 19 世纪前半期(到约翰·穆勒)或 70 年代(到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他使用了抽象 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区分了自然价 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他把工资的自然基础归为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实物和货 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即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种子)和劳动价值(工资)之后的余额;讨论了利息(在一定期 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和土地价格(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 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 一部分。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斯密时代处于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已在棉纺织 业中展开,英国形成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经济自由成为产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他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 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在这种社会中,国民财富是一国所 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 累资本)。这是他的基本思想。《国富论》的五篇结构。斯密著作中使用了抽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这使他的经 济范畴几乎都带有二重性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做流通 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出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二重观点,又用三种收入说明价值。 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第一次划分出三大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工资的双重定义(劳动者劳动 的收入、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水平是劳资双方竞争的结果;工资变动同国民收入或资本的增减的联系。利润的 双重定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资本的自然报酬);利润率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资本 间的竞争。地租的多重定义(劳动生产物或价值一部分、因使用土地支付给地主的代价、一种垄断价格、生产费 用之一、自然力产物);自然价格和足够价格。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斯密 分析再生产时,把年产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的观点被称为“斯密教条”。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是丢掉了不变资 本部分。“看不见的手”。公平、确实、便利、经济的四大赋税原则。 (三)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布阿吉尔贝尔。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使封建专制政治达到高峰。靠牺牲农民 利益的政策最终给法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布阿吉尔贝尔批评把货币看成财富惟一形式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强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秩 序”;提出重视农业的思想,成为重农主义先驱 货币改革和七年战争的失败使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激化;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启 蒙学派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重视农业的思潮不断扩展。这些为重农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纯产品学说是他的理论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为前提,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把纯产品看做 是农业产品除去种子、工资以外的剩余。他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 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区分原预付、年预付。“经济表”集中表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经济表”的形式、前提、 五个流通过程(含两个阶段)及其理论贡献与缺陷。单一地租税。 杜尔哥把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他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叙述了劳 动者与土地分离的过程;把纯产品归结为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他还提出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观点 重农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重农学派的功绩。 (四)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19世纪20年代前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达于完成。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分别是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 代表和完成者。 斯密以后40年间,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革命迅速开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间 的矛盾更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发展和显露。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表现在议会 改革与货币改革、谷物法争论上。李嘉图始终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阶级斗争 的根源 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赋税原理》共32 章。前6章,特别是前2章阐述了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重要条 件。 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从劳动价值的原理岀发,考察其他经济范畴,建立起前后一贯的完整体 系。但他把资本主义关系看做是永恒的,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看到经济范畴由于生产关系变化 而引起的变形和复杂化,往往跳过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使其理论存在许多矛 李嘉图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 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 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由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做流通 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出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二重观点,又用三种收入说明价值。 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第一次划分出三大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工资的双重定义(劳动者劳动 的收入、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水平是劳资双方竞争的结果;工资变动同国民收入或资本的增减的联系。利润的 双重定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资本的自然报酬);利润率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资本 间的竞争。地租的多重定义(劳动生产物或价值一部分、因使用土地支付给地主的代价、一种垄断价格、生产费 用之一、自然力产物);自然价格和足够价格。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斯密 分析再生产时,把年产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的观点被称为“斯密教条”。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是丢掉了不变资 本部分。“看不见的手”。公平、确实、便利、经济的四大赋税原则。 (三)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布阿吉尔贝尔。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使封建专制政治达到高峰。靠牺牲农民 利益的政策最终给法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布阿吉尔贝尔批评把货币看成财富惟一形式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强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秩 序”;提出重视农业的思想,成为重农主义先驱。 货币改革和七年战争的失败使 18 世纪中期法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激化;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启 蒙学派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重视农业的思潮不断扩展。这些为重农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纯产品学说是他的理论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为前提,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把纯产品看做 是农业产品除去种子、工资以外的剩余。他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 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区分原预付、年预付。“经济表”集中表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经济表”的形式、前提、 五个流通过程(含两个阶段)及其理论贡献与缺陷。单一地租税。 杜尔哥把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他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叙述了劳 动者与土地分离的过程;把纯产品归结为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他还提出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观点。 重农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重农学派的功绩。 (四)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19 世纪 20 年代前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达于完成。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分别是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 代表和完成者。 斯密以后 40 年间,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革命迅速开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间 的矛盾更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发展和显露。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表现在议会 改革与货币改革、谷物法争论上。李嘉图始终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阶级斗争 的根源。 李嘉图 1817 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赋税原理》共 32 章。前 6 章,特别是前 2 章阐述了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重要条 件。 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从劳动价值的原理出发,考察其他经济范畴,建立起前后一贯的完整体 系。但他把资本主义关系看做是永恒的,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看到经济范畴由于生产关系变化 而引起的变形和复杂化,往往跳过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使其理论存在许多矛 盾。 李嘉图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 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 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由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
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的两个含义:交换价值、绝对价 值)。 分配学说是李嘉图经济学的中心。从工资学说出发,把工资同雇用工人收入相联系,研究了工资数量的基础和 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的自然基础)、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变动规律)。工资下降的趋势。李嘉 图把利润看做剩余价值的惟一的基本形式,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上是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 全部价值分为工资、利润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并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 最终原因。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李嘉图忽略了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并且没有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李嘉图认真研究了地租的起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区分了真正 的地租与名义地租,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的产 品。他指出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地租理论以两个规律为 基础:从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对 地租及利润的分析揭示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反对“谷物法”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 用。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 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国产品比较相对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在 定前提下,具有一定科学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比较成本学说的图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原理 在法国革命中,封建生产关系被摧毁,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 斯蒙第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宣传者变为反对者。《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或幸福,反对自由竞争和自 由放任 西斯蒙第在价值学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斯蒙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 和收入。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他指出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 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 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的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的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使财产集 中到少数人手中)。功绩与缺陷 西斯蒙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五)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说 萨伊是19世纪初期代表法国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他和马尔萨斯看做资产 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 《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把斯密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被认为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 的整体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把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的方法称 为三分法。萨伊把经济学的研究归结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 性和历史性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服务,所以,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因此农工商业都是生 产的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 出来,价值是三者共同协力和作用的结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陷入循环论证 萨伊的分配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一地租、资本一利息、劳动一工资),综合了斯密分配理论中的庸俗成分
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的两个含义:交换价值、绝对价 值)。 分配学说是李嘉图经济学的中心。从工资学说出发,把工资同雇用工人收入相联系,研究了工资数量的基础和 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的自然基础)、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变动规律)。工资下降的趋势。李嘉 图把利润看做剩余价值的惟一的基本形式,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上是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 全部价值分为工资、利润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并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 最终原因。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李嘉图忽略了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并且没有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李嘉图认真研究了地租的起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区分了真正 的地租与名义地租,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的产 品。他指出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地租理论以两个规律为 基础:从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对 地租及利润的分析揭示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反对“谷物法”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 用。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 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国产品比较相对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在一 定前提下,具有一定科学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比较成本学说的图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原理。 在法国革命中,封建生产关系被摧毁,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 斯蒙第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宣传者变为反对者。《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或幸福,反对自由竞争和自 由放任。 西斯蒙第在价值学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斯蒙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 和收入。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他指出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 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 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的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的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使财产集 中到少数人手中)。功绩与缺陷。 西斯蒙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五)19 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说 萨伊是 19 世纪初期代表法国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他和马尔萨斯看做资产 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 《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把斯密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被认为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 的整体。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把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的方法称 为三分法。萨伊把经济学的研究归结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 性和历史性。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服务,所以,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因此农工商业都是生 产的。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 出来,价值是三者共同协力和作用的结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陷入循环论证。 萨伊的分配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综合了斯密分配理论中的庸俗成分
用资本一利息代替资本一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销售论:产品换钱、钱换产品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因此产品总以产品交换;交换中,卖者同时是其 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愿望和能力);社会中总供给也一定等于总 需求;市场上某种产品的滞销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 会出现。从此原理推出的四个结论。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其根本错误是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 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尔萨斯的利润论(利润是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地租论:产品总价 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 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的需求、肥沃土地的稀少性);地租上 涨四原因(资本积累使利润下降、人口増多使工资下降、农业改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増加而 上涨)。他力求证明地主获取地租的合理性 马尔萨斯批评萨伊把商品交换简化为物物交换的观点。他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 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又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即地主、官吏、牧师、军人等;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 生产性消费者(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就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 19世纪20—30年代围绕价值和价值对资本关系的论战。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 在对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进行解释时,走向了解体 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 穆勒的解释: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归结为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用资本是一种积蓄劳动说明陈酒比新酒价值大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区分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说明二者的差是利润;把陈酒价值高于新酒归于自然力的作 用。 (六)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等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 要矛盾。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衰落,出现一批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德国形成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历史学 西尼尔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建立“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四 个一般命题为前提: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的人口原则;工业生产 力不断提高规律;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成为实证经济学先驱。 西尼尔以人的主观思想、心理活动解释价值:价值有三个构成要素,即效用、供给有限(稀少)、可转让性。其 中的效用不是客观的使用价值,而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随一种物品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 用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价值由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牺牲形成,由它们的报酬一一利润和工资构成 西尼尔以这种价值论为基础,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它节制自己欲望的结果。这种“节欲论”为资本主义剥 削辩护。“最后一小时”论。 巴师夏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的宣传者。“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在交换中产 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 服务的尺度(价值的尺度)是服务提供者所做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 下,二者趋于相等。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自然提供的无偿效用形成公 共财产,劳动提供的艰苦效用形成私有财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财产日益增加,只要实行经济自由,社会就将越 来越和谐。巴师夏以人天生有利己、利他两种特性出发,断言人们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社会,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自称追随斯密、李嘉图,同时吸收了其他各种理论、观点
用资本—利息代替资本—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销售论:产品换钱、钱换产品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因此产品总以产品交换;交换中,卖者同时是其 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愿望和能力);社会中总供给也一定等于总 需求;市场上某种产品的滞销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 会出现。从此原理推出的四个结论。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其根本错误是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 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尔萨斯的利润论(利润是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地租论:产品总价 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 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的需求、肥沃土地的稀少性);地租上 涨四原因(资本积累使利润下降、人口增多使工资下降、农业改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增加而 上涨)。他力求证明地主获取地租的合理性。 马尔萨斯批评萨伊把商品交换简化为物物交换的观点。他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 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又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即地主、官吏、牧师、军人等;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 生产性消费者(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就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 论。 19 世纪 20—30 年代围绕价值和价值对资本关系的论战。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 在对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进行解释时,走向了解体。 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 盾。 穆勒的解释: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归结为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用资本是一种积蓄劳动说明陈酒比新酒价值大。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区分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说明二者的差是利润;把陈酒价值高于新酒归于自然力的作 用。 (六)19 世纪 30—6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19 世纪 30 年代,英、法、德等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 要矛盾。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衰落,出现一批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德国形成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历史学 派。 西尼尔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建立“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四 个一般命题为前提: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的人口原则;工业生产 力不断提高规律;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成为实证经济学先驱。 西尼尔以人的主观思想、心理活动解释价值:价值有三个构成要素,即效用、供给有限(稀少)、可转让性。其 中的效用不是客观的使用价值,而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随一种物品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 用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价值由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牺牲形成,由它们的报酬——利润和工资构成。 西尼尔以这种价值论为基础,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它节制自己欲望的结果。这种“节欲论”为资本主义剥 削辩护。“最后一小时”论。 巴师夏是 19 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的宣传者。“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在交换中产 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 服务的尺度(价值的尺度)是服务提供者所做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 下,二者趋于相等。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自然提供的无偿效用形成公 共财产,劳动提供的艰苦效用形成私有财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财产日益增加,只要实行经济自由,社会就将越 来越和谐。巴师夏以人天生有利己、利他两种特性出发,断言人们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社会,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约翰·穆勒是 19 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自称追随斯密、李嘉图,同时吸收了其他各种理论、观点
进行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分配规律是人类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这为他的社会 改良主义政策提供了依据。 穆勒在李嘉图划分两类商品的基础上,把商品分成三类:供给不能任意增加,价值决定于供求的;供给可以无 限增加,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供给可以增加,但单位生产费用会提高的。 在劳动价值论名义下,融进了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分配理论:在工资上,采用李嘉图学说,又利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观点,又融进 萨伊、西尼尔的理论;在地租理论上,沿袭李嘉图地租论,并主张征收土地增值税 穆勒从揭露分配不均等弊病岀发,提出一系列改良主义经济政策,反映出对劳动群众和社会主义的冋情 德国19世纪初仍是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在法国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下,资本主义经自上而 下的改革逐渐发展起来。德国工人运动在三四十年代也逐渐展开。德国的历史状况使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发展资 本主义,又要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德国的官房学。 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结构与主要思想。生产力理 论:财富的原因(生产力)和财富本身(交换价值)完全不同,前者比后者重要许多倍;斯密重视分工,却忽略了对生 产力的探讨;促使人劳动的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努力可获结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努力 能利用的天然资源;生产力的四种类型(人的生产力、自然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使一国生产力 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及相应的政策。 李斯特学说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既有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进步性, 又有反对劳动价值论、否定一般经济规律的落后性。 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研究对象规 定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的存在。罗雪尔“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方法”的四条基本原理。罗 雪尔社会发展阶段论(依土地、劳动、资本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划分)。希尔德布兰德社会发展阶段论(依交 换形式区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阶段)。 (七)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经济学说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众多人 物和学派的统称。该学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很快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先驱、 奠基、发展和归宿四个阶段。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重要人物:巴尔本、伯努里、加利阿尼、孔狄亚克、杜尔哥、西尼尔、劳埃德、朗菲 尔德、库尔诺、屠能。戈森与戈森定律:第一,随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 达到饱和状态(效用递减规律);第二,为使一个人获得的享乐总量达到最大,必须让所有享乐都逐渐使之满足,而 在享乐终止时,各种享乐的程度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效用最大化规律)。戈森定律实际上奠定了边际效用 价值论和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在英、法、奥三国几乎同时出现。杰文斯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瓦尔拉斯与《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原理》。奥地利学派(或称维也纳学派、心理学派)。 洛桑学派(或称数理学派)。 19世纪80年代方法论论战。门格尔与施莫勒的分歧。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对历史学派的批评(“理论的不生产”);从孤立个人出发的抽象法;用人类追求享 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释经济行为。经济学成为考察消费的科学,经济概念成为以个人消费为中心的心理范畴, 经济关系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反应关系
进行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分配规律是人类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这为他的社会 改良主义政策提供了依据。 穆勒在李嘉图划分两类商品的基础上,把商品分成三类:供给不能任意增加,价值决定于供求的;供给可以无 限增加,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供给可以增加,但单位生产费用会提高的。 在劳动价值论名义下,融进了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分配理论:在工资上,采用李嘉图学说,又利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观点,又融进 萨伊、西尼尔的理论;在地租理论上,沿袭李嘉图地租论,并主张征收土地增值税。 穆勒从揭露分配不均等弊病出发,提出一系列改良主义经济政策,反映出对劳动群众和社会主义的同情。 德国 19 世纪初仍是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在法国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下,资本主义经自上而 下的改革逐渐发展起来。德国工人运动在三四十年代也逐渐展开。德国的历史状况使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发展资 本主义,又要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德国的官房学。 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结构与主要思想。生产力理 论:财富的原因(生产力)和财富本身(交换价值)完全不同,前者比后者重要许多倍;斯密重视分工,却忽略了对生 产力的探讨;促使人劳动的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努力可获结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努力 能利用的天然资源;生产力的四种类型(人的生产力、自然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使一国生产力 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及相应的政策。 李斯特学说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既有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进步性, 又有反对劳动价值论、否定一般经济规律的落后性。 19 世纪 40—60 年代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研究对象规 定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的存在。罗雪尔“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方法”的四条基本原理。罗 雪尔社会发展阶段论(依土地、劳动、资本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划分)。希尔德布兰德社会发展阶段论(依交 换形式区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阶段)。 (七)19 世纪 70 年代至 19 世纪末的西方经济学说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是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众多人 物和学派的统称。该学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很快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先驱、 奠基、发展和归宿四个阶段。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重要人物:巴尔本、伯努里、加利阿尼、孔狄亚克、杜尔哥、西尼尔、劳埃德、朗菲 尔德、库尔诺、屠能。戈森与戈森定律:第一,随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 达到饱和状态(效用递减规律);第二,为使一个人获得的享乐总量达到最大,必须让所有享乐都逐渐使之满足,而 在享乐终止时,各种享乐的程度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效用最大化规律)。戈森定律实际上奠定了边际效用 价值论和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学派在英、法、奥三国几乎同时出现。杰文斯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瓦尔拉斯与《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原理》。奥地利学派(或称维也纳学派、心理学派)。 洛桑学派(或称数理学派)。 19 世纪 80 年代方法论论战。门格尔与施莫勒的分歧。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对历史学派的批评(“理论的不生产”);从孤立个人出发的抽象法;用人类追求享 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释经济行为。经济学成为考察消费的科学,经济概念成为以个人消费为中心的心理范畴, 经济关系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反应关系
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 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 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 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 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 ),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 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 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 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 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 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 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 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归算论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 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 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 收入一一工资,用资本的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一一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 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 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 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 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世纪末产 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 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 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 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 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 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 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 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 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 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 值),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 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 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 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 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 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一 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 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归算论”。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 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 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 收入——工资,用资本的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 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 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 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 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 世纪末产 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 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 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 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 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 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济学说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 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 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 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 BHIDWG1.5m,WK6mm,WK12mn,WK6mmW〗 单元过关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W〗
马歇尔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 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 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 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托马斯·孟 3配第4《赋税论》 5休谟6重农学派 7纯产品学说8杜尔哥 9《国富论》10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斯密教条12“看不见的手” 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比较成本学说 15三位一体公式16萨伊定律 17约翰·穆勒18经济和谐论 19节欲论20李斯特 1历史学派22戈森定律 23奥地利学派24时差利息论 25边际生产力论26凡勃仑 27制度学派28《经济学原理》 9均衡价格论30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 BHDWG1.5m,WK6mm,WK12mm,WK6mW〗
(一)名词解释 1 重商主义 2 托马斯· 孟 3 配第 4 《赋税论》 5 休谟 6 重农学派 7 纯产品学说 8 杜尔哥 9 《国富论》10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 斯密教条 12 “看不见的手” 1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 比较成本学说 15 三位一体公式 16 萨伊定律 17 约翰·穆勒 18 经济和谐论 19 节欲论 20 李斯特 21 历史学派 22 戈森定律 23 奥地利学派 24 时差利息论 25 边际生产力论 26 凡勃仑 27 制度学派 28 《经济学原理》 29 均衡价格论 30 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 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 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 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 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 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 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 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 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 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1 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 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 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U=U(x1,x2,…,xn) 〓〓[ⅥTBZ]s.t.[WTBX]P1x1+P2x2+…+Pnxn=m 即在既定收入m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n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1P1=MU2P2=…=M 式中:A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 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 U=U(x 1, x 2, …, x n) 〓〓[WTBZ]s.t.[WTBX]P 1x 1+P 2x 2+…+P nx n=m 即在既定收入 m 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 n 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 1P 1=MU 2P 2=…=MU nP n=λ 式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