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髙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 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 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 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 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 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2014年底,中 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 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 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 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 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 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 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 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 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 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 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 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 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 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 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 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 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 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 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 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 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 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 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 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 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 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 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 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5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 1.25 亿,而到 2007 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 1479 万人。2001 年中国政府发表《二 000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 2000 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 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 年,中央政府设定了 2300 元的贫 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 1.28 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 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 2014 年底,中 国贫困人口还有 7000 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 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 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 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 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 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 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 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 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 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 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 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 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 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 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 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 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 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 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 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 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 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 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 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 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 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 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 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
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 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 型问题。 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 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 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 贫困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 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 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 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 的客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 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 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 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 贫工作的困境 1.(3分)D(A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 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 供具体指导;B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错,文中所 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项 “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 质层面的丰足生活”) 2.(3分)B(“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错,文章引 用具体数字是说明“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3.(3分)C(对象扩大,根据原文,“人们”应该是“相对贫困人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 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
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 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 型问题。 B.到 2014 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 2007 年增加了 5000 多万,这增加了扶贫 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 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 贫困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 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 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 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 的客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 OOO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 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 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 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 贫工作的困境。 1.(3 分)D(A 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 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 供具体指导;B 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 2007 年增加了 5000 多万”错,文中所 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 7000 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 项 “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 质层面的丰足生活”) 2.(3 分)B(“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错,文章引 用具体数字是说明“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3.(3 分)C(对象扩大,根据原文,“人们”应该是“相对贫困人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 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
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 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 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 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 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 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晩,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 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 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 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 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 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 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 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 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 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 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 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 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 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 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 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 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 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 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 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 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 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 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 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 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 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 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 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 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 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 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 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 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 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 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 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 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 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 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的故事情节神似《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一节,主人公都遭奸 臣陷害,发配远地,押解路上都有两名解差,且都想将主人公置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到最后却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发生这 种转变的原因是黎嘉不仅没有杀死他们或者逃跑,还救了他们的命。 D.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在山体塌方双腿被压成碎片之后,他深知自己这辈子 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于是拔刀自杀。 5.请分条概括黎嘉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题目为“神奇的耳朵”,主人公黎嘉的耳朵“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分条列举。(6分) 4.(3分)A(B.“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有误,黎嘉本人并未遭奸人陷害 而是因为将军遇害,他也跟着遭了殃。C.“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有误, 原文说的是准备让黎嘉一个人隐姓埋名,两名解差回去交差时撒谎说他已经被山 石埋了。D.黎嘉自杀的原因除了无法驰骋疆场,还有娘去世了。) 5.(5分)宅心仁厚。如:听到要谋害自己的解差提及“家人”便不再追究, 放其一马。至情至孝。如:听到“家人”一词,心头为之一震:押解路上为母亲 备置治病草药。为人耿直。如:不喜与玩弄手段的奸臣贼子为伍,受连累被发配 远地。忠勇报国。如:即使被发配,也一心记挂保家卫国,杀胡虏。武艺高强。 如:遇到突袭,想也不想飞脚踢开;山体崩塌时踢开胖解差,救其性命。(每点 2分,要点、分析各1分;答出三点得5分。) 6.(6分)胖瘦解差要谋害黎嘉时,黎嘉反应及时,在他们动手时本能反应踢 翻二人。途经幽深峡谷,遭狂风暴雨袭击,黎嘉贴着峭壁听到山体塌方的动静, 三人就此躲过一劫。黎嘉自杀后,耳朵动了一下,似乎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召唤 (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 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 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 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 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 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 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 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 吗?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 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 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的故事情节神似《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一节,主人公都遭奸 臣陷害,发配远地,押解路上都有两名解差,且都想将主人公置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到最后却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发生这 种转变的原因是黎嘉不仅没有杀死他们或者逃跑,还救了他们的命。 D.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在山体塌方双腿被压成碎片之后,他深知自己这辈子 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于是拔刀自杀。 5.请分条概括黎嘉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题目为“神奇的耳朵”,主人公黎嘉的耳朵“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分条列举。(6 分) 4.(3 分)A(B.“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有误,黎嘉本人并未遭奸人陷害, 而是因为将军遇害,他也跟着遭了殃。C.“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有误, 原文说的是准备让黎嘉一个人隐姓埋名,两名解差回去交差时撒谎说他已经被山 石埋了。D.黎嘉自杀的原因除了无法驰骋疆场,还有娘去世了。) 5.(5 分)宅心仁厚。如:听到要谋害自己的解差提及“家人”便不再追究, 放其一马。至情至孝。如:听到“家人”一词,心头为之一震;押解路上为母亲 备置治病草药。为人耿直。如:不喜与玩弄手段的奸臣贼子为伍,受连累被发配 远地。忠勇报国。如:即使被发配,也一心记挂保家卫国,杀胡虏。武艺高强。 如:遇到突袭,想也不想飞脚踢开;山体崩塌时踢开胖解差,救其性命。(每点 2 分,要点、分析各 1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 6.(6 分)胖瘦解差要谋害黎嘉时,黎嘉反应及时,在他们动手时本能反应踢 翻二人。途经幽深峡谷,遭狂风暴雨袭击,黎嘉贴着峭壁听到山体塌方的动静, 三人就此躲过一劫。黎嘉自杀后,耳朵动了一下,似乎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召唤。 (每点 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 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 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 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 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 23 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 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
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 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 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 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 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 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 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 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 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 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 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 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 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 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 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 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 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 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 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 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 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 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 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 “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 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 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 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 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 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 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
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 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 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 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 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 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 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 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 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 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 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 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 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 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 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 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 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 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 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 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 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 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 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 “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 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 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 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 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 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 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
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 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 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 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 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 么体会 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 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并发出感慨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 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 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 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 华裔院士。 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 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 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 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 B.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 情、心智、意会、理想等,使诗活起来。 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 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 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 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 三省吾身… 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将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 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 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 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 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 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 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 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小孩也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 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 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 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 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 么体会”。 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 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并发出感慨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1924 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 1945 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 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950 年代起在台湾大 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 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 年 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 华裔院士。 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 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 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 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 B.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 情、心智、意会、理想等,使诗活起来。 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 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 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 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 三省吾身…… 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将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 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 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 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 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 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 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 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小孩也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9.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作简 要概括。(4分) 7.A.(B诗教的古今含义一样原文未说;C扩大范围D“从小受到诗词正规教育” 无中生有。) 8.B、E(B项强加因果。E项中“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是她评价 胡适诗歌的评语。) 9.在师承方面:师承古典诗歌名家顾随,深得古典诗歌的精华 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当今首屈一指;研究方式融通中外,勇于开拓和创 新;思想辩证,以辩证眼光评价近体诗和现代诗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实践,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关切 当下,对当今孩子古诗词教育的缺失提出批评和指正 在情感态度方面: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 度人无数。(答出两点即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告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 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尚 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 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 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 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 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 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 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 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人好事,以光祖宗。 注:爨:烧火做饭。大参:当是作者子侄中某人名字。大对:这里指殿试。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甘旨:辛酸苦楚 B.岂不以摄生为意耶摄生:保养身体,养生 C.贤弟请宽心将息将息:调养,将养休息 D.省去冗口可矣冗口:谓吃闲饭的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师交游/慎于髙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B.京师交游/慎于髙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C.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9.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作简 要概括。(4 分) 7.A.(B 诗教的古今含义一样原文未说;C 扩大范围 D“从小受到诗词正规教育” 无中生有。) 8.B、E(B 项强加因果。E 项中“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是她评价 胡适诗歌的评语。) 9.在师承方面:师承古典诗歌名家顾随,深得古典诗歌的精华。 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当今首屈一指;研究方式融通中外,勇于开拓和创 新;思想辩证,以辩证眼光评价近体诗和现代诗。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实践,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关切 当下,对当今孩子古诗词教育的缺失提出批评和指正。… 在情感态度方面: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 度人无数。(答出两点即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告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 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尚 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 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 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 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 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 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 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 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人好事,以光祖宗。 注:爨:烧火做饭。大参:当是作者子侄中某人名字。大对:这里指殿试。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 甘旨:辛酸苦楚 B.岂不以摄生为意耶 摄生:保养身体,养生 C.贤弟请宽心将息 将息:调养,将养休息 D.省去冗口可矣 冗口:谓吃闲饭的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B.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C.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D.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3分) A.范仲淹非常重视亲情宗族。认为宗族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族中缺衣少食者,他 都给予周济。 B.范仲淹教诲子弟勤学奉公。读书人不应该通过请人推荐的方式求取功名,充实 自己才是关键 C.范仲淹叮嘱亲人注重养生。生活平淡是士人的正常状态,不忧家贫,注重健康, 提倡安贫乐道。 D.范仲淹告诫子孙为官清廉。做官要保持清廉之心,不经营私利,也不纵容亲友 借势经营。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0.A11.B12.A 13.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被国家任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行事,而放纵 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请多花时间读佛道典籍,见到长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 获了。 参考译文 我穷的时候,和你母亲赡养我母亲,你母亲亲自烧火做饭,而我亲自预先代尝咸 淡,从来不曾充裕过。现在有了丰厚的俸禄,想用它赡养母亲,母亲已经不在了。 你母亲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最遗憾的是,不得不让你们享受富贵之乐 吴中亲族很多,和我固然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有的疏远。然而以祖宗的角度来看 就都是祖宗的子孙,当然没有亲疏之分。既然在祖宗看来无所谓亲疏,那忍饥受 冻的我怎么能不去救助?从祖先到现在积德一百多年,而实现在我的身上,得以 做了大官,如果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宗族,将来死去了怎么去地下面对祖先,今天 有何面目到家庙里去呢 在京师与人交游,不要高谈阔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因为你不是谏诤之官,不在负 责进言的位置。姑且去温习文字,清洁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以求自立自强。一辈 子的评价,应当从大节中显示出来,不必私下谈论是非曲直,以免因求取小名而 招至大辱。 少来往于京师,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应想到可能存在忧患。我多次经历风波, 就是善于在困穷时忍耐,因此得以免除祸患。将要参加殿试, 大参就任官职后,必然受到了解和信任。要一心勤学奉公,不要担忧前途。千万 不要写信求人推荐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是最好的。将要参加殿试,诚恳地展现我 们的思想和文才,应该谦虚诚恳,心存敬畏,这样才符合士人的名望 青年时期不应陷于多病之苦,怎么能不注意养生健体呢?门户才刚刚立起来,宗 族还没有受恩赐;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被国家任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 行事,而放纵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贤弟请放宽心好好修养,虽然清贫,但求身体安康为重。家庭生活贫苦平淡,是 士人的正常状态,省去多余的仆人就可以了。请多花时间在读佛道典籍,见到长 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获了 你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多礼,有事要与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 吏商量,不要纵容乡亲到属下兴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营取私
D.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仲淹非常重视亲情宗族。认为宗族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族中缺衣少食者,他 都给予周济。 B.范仲淹教诲子弟勤学奉公。读书人不应该通过请人推荐的方式求取功名,充实 自己才是关键。 C.范仲淹叮嘱亲人注重养生。生活平淡是士人的正常状态,不忧家贫,注重健康, 提倡安贫乐道。 D.范仲淹告诫子孙为官清廉。做官要保持清廉之心,不经营私利,也不纵容亲友 借势经营。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10.A 11.B 12.A 13.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被国家任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行事,而放纵 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请多花时间读佛道典籍,见到长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 获了。 参考译文 我穷的时候,和你母亲赡养我母亲,你母亲亲自烧火做饭,而我亲自预先代尝咸 淡,从来不曾充裕过。现在有了丰厚的俸禄,想用它赡养母亲,母亲已经不在了。 你母亲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最遗憾的是,不得不让你们享受富贵之乐。 吴中亲族很多,和我固然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有的疏远。然而以祖宗的角度来看, 就都是祖宗的子孙,当然没有亲疏之分。既然在祖宗看来无所谓亲疏,那忍饥受 冻的我怎么能不去救助?从祖先到现在积德一百多年,而实现在我的身上,得以 做了大官,如果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宗族,将来死去了怎么去地下面对祖先,今天 有何面目到家庙里去呢? 在京师与人交游,不要高谈阔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因为你不是谏诤之官,不在负 责进言的位置。姑且去温习文字,清洁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以求自立自强。一辈 子的评价,应当从大节中显示出来,不必私下谈论是非曲直,以免因求取小名而 招至大辱。 少来往于京师,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应想到可能存在忧患。我多次经历风波, 就是善于在困穷时忍耐,因此得以免除祸患。将要参加殿试, 大参就任官职后,必然受到了解和信任。要一心勤学奉公,不要担忧前途。千万 不要写信求人推荐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是最好的。将要参加殿试,诚恳地展现我 们的思想和文才,应该谦虚诚恳,心存敬畏,这样才符合士人的名望。 青年时期不应陷于多病之苦,怎么能不注意养生健体呢?门户才刚刚立起来,宗 族还没有受恩赐;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被国家任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 行事,而放纵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贤弟请放宽心好好修养,虽然清贫,但求身体安康为重。家庭生活贫苦平淡,是 士人的正常状态,省去多余的仆人就可以了。请多花时间在读佛道典籍,见到长 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获了。 你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多礼,有事要与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 吏商量,不要纵容乡亲到属下兴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营取私
利。你看老叔我一向如何,曾经谋求过私利吗?一家有好事,家家都有好事,来 光宗耀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 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春江水平”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啼莺”点出堤上之 B.颔联承题,“十里”承接“春江”,写江堤之绵长;“千条”承接“密树” 状堤柳之茂密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态景象,颈联写柳堤雨天的动态景象,诗歌以静写动, 突出景物的动态美。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诗人从听觉、视觉、嗅觉角度描绘出暮 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尾联抒情,一面赞柳之善解人意、慰藉相思,一面抒发自己浓郁的乡愁,主 题深沉,耐人寻味。 1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 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 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分 14.CD(“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以静衬动主次颠倒。D没有嗅觉,“风暖” 是触觉。) 15.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 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 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 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髙些,道出了要站得髙才看得远的晢理。景物描写为晢理 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符合要 求,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述将别之时,点明送别地及杜少府将宦游 之地,气势雄浑壮阔,以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蓄势的诗句是:“,。” (2)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 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6.(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思成先生殚见洽闻,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言到今日北京的“大城市病” 这充分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利。你看老叔我一向如何,曾经谋求过私利吗?一家有好事,家家都有好事,来 光宗耀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4-15 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 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点题,写“春江水平”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啼莺”点出堤上之 “柳”。 B.颔联承题,“十里”承接“春江”,写江堤之绵长;“千条”承接“密树”, 状堤柳之茂密。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态景象,颈联写柳堤雨天的动态景象,诗歌以静写动, 突出景物的动态美。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诗人从听觉、视觉、嗅觉角度描绘出暮 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尾联抒情,一面赞柳之善解人意、慰藉相思,一面抒发自己浓郁的乡愁,主 题深沉,耐人寻味。 1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 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 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 分) 14.CD(“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以静衬动主次颠倒。D 没有嗅觉,“风暖” 是触觉。) 15.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 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 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 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 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符合要 求,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述将别之时,点明送别地及杜少府将宦游 之地,气势雄浑壮阔,以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蓄势的诗句是:“,。” (2)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 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6.(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梁思成先生殚见洽闻,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言到今日北京的“大城市病”, 这充分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B.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 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C.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考,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 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D.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兴趣原理, 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7.A(殚见洽闻:意为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借以形容见多识广, 知识渊博。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 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宵衣旰食: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 帝王勤于政事。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 职能和公共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 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 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必须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是一项是()(3分)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 B. C.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 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 当然,,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 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盈利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 21.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6分)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 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 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 必定就越少。 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
B.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 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C.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考,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 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D.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兴趣原理, 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7.A(殚见洽闻:意为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借以形容见多识广, 知识渊博。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 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宵衣旰食: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 帝王勤于政事。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 职能和公共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 题。”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 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 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必须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是一项是()(3 分)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B.C.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 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 当然,,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 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盈利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 21.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6 分)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 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 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 必定就越少。 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