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 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各国国民经济的研究,即把它作为世界经 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 究,就是说要研究诸如WTO、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把各国国民经济有机连接起 来的各种传导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和国际投资 关系。三是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世界经济现状、矛盾、问题等的 分析,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 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 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 长。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130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间隔为50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也呈加速发展 趋向。1800年全世界科学家人数是1000人,1850年增至1万人,1900年10万人,1950 年100万人,1970年320万人。以美国的科研投资为例,1955年为62亿美元,1960年为 35亿美元,1965年为200亿美元,1970年为259亿美元,1975年353亿美元,1980年604 亿美元。 5.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 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 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 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 从科学理论看,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占据理论中心达200年之久;尔后化学、物理等一组 新学科取代了它,为时约100年;再后来,相对论、微观物理等又成为主流大约50年:接 着控制论、宇航学等上台达25年。 6.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 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 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
- 1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 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各国国民经济的研究,即把它作为世界经 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 究,就是说要研究诸如 WTO、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把各国国民经济有机连接起 来的各种传导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和国际投资 关系。三是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通过对世界经济现状、矛盾、问题等的 分析,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3.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 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 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 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 长。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 130 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间隔为 50 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也呈加速发展 趋向。1800 年全世界科学家人数是 1000 人,1850 年增至 1 万人,1900 年 10 万人,1950 年 100 万人,1970 年 320 万人。以美国的科研投资为例,1955 年为 62 亿美元,1960 年为 135 亿美元,1965 年为 200 亿美元,1970 年为 259 亿美元,1975 年 353 亿美元,1980 年 604 亿美元。 5.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 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 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 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 从科学理论看,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占据理论中心达 200 年之久;尔后化学、物理等一组 新学科取代了它,为时约 100 年;再后来,相对论、微观物理等又成为主流大约 50 年;接 着控制论、宇航学等上台达 25 年。 6.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 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 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
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7.产业结构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 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 8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 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 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 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 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9.技术诀窍 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 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 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 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 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10.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哈佛大学贝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 热津斯基和托夫勒为代表。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上有四条:第一,宣扬技术决定一切。科 技革命不仅可以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带来繁荣,而且可以“孵化出新的社会制度乃至改变整 个社会面貌”。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崛起意味着服务经济将取代物质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竞争的是信息。第三,阶级的划分不能再以所有制为标准了,而应以知识、熟练程度为 准则。第四,社会权利已从金融寡头转移到学者手中,因为“脑力工艺”的杰出人物手中有 信息。总之,后工业化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一一技 术社会。 二、简述题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 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 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 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 处于领先的地位。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 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
- 2 - 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7. 产业结构软化 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 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 移。 8. 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 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技术贸易较商品贸易复杂。 它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 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 卖是最多的。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技术贸易主要是软件的买卖。在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软件和硬件买卖兼有。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9. 技术诀窍 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 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 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 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 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10.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 “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哈佛大学贝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 热津斯基和托夫勒为代表。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上有四条:第一,宣扬技术决定一切。科 技革命不仅可以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带来繁荣,而且可以“孵化出新的社会制度乃至改变整 个社会面貌”。第二,第三产业部门的崛起意味着服务经济将取代物质经济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竞争的是信息。第三,阶级的划分不能再以所有制为标准了,而应以知识、熟练程度为 准则。第四,社会权利已从金融寡头转移到学者手中,因为“脑力工艺”的杰出人物手中有 信息。总之,后工业化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技 术社会。 二、简述题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 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 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 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 处于领先的地位。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 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
下降。③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 了一大批小企业 三、论述题 1.简述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 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 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 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 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 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 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 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 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 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 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 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 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 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杋来临前后以及危杋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 再次,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 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 刻的
- 3 - 下降。③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建立 了一大批小企业。 三、论述题 1. 简述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 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 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 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 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 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 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 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 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 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 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 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 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 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后以及危机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 再次,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 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 就业。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 刻的
第二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名词解释 1.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 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 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 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 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 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 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 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2.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 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二、简述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 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 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 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 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 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 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 有同期性。 2.简述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 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 用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
- 4 -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一、名词解释 1.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 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 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 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 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 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 世纪 70 年 代初至 80 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 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2.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 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二、简述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 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 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 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 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 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 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 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 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 有同期性。 2.简述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 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新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用。信息业革命和高科技的运 用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20 世
纪90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结构改变,顺利地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信息型经济 90年代美国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已占GDP的27%,这说明高科技和信息业对美国经济持 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信 息技术在美国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运用,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 了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开拓 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从宏观调控上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美国经济起 到了“稳定器”的作用。(3)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资金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保持持续增长是同全球经济的变化密切不可分的。长期以来,美元币值稳定使得海外的资金 争相流入美国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増加,导致大量资本逃 离亚洲地区,转而到经济强劲增长的美国寻找“避风港”,这为美国吸引国外资本提供了积 极条件,这些都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因。(4)政府调控功能极好的发挥。20 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始终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并 获得了成功 3.现在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你认为 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新经济时期最佳 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 低失业率,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因此,这 个特点是其他经济发展模式所没有的。 其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 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人,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 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 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 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 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人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 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 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 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 4.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 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介绍新产品 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 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 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 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
- 5 - 纪 90 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结构改变,顺利地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信息型经济。 90 年代美国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已占 GDP 的 27%,这说明高科技和信息业对美国经济持 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信 息技术在美国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运用,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 了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开拓 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从宏观调控上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美国经济起 到了“稳定器”的作用。(3)全球经济环境和国外资金的支持。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 保持持续增长是同全球经济的变化密切不可分的。长期以来,美元币值稳定使得海外的资金 争相流入美国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导致大量资本逃 离亚洲地区,转而到经济强劲增长的美国寻找“避风港”,这为美国吸引国外资本提供了积 极条件,这些都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极大的动因。(4)政府调控功能极好的发挥。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始终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并 获得了成功。 3.现在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你认为 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答:“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 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新经济时期最佳 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 低失业率,经济滞胀时期的一般特征是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因此,这 个特点是其他经济发展模式所没有的。 其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 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人,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 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 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 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 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人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 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 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 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 4.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939 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 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介绍新产品; 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 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 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 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
周期,从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 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 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期,从1898-1946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 工业时代。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对后来的长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直接引发了当代长 波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一一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三、论述题 1.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对菲利浦斯曲线作一评价 答: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髙通胀率和低失业率。 在这种理论的分析中,宏观经济三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实现, 菲利浦斯曲线所显示的内容作了最典型的论证。菲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通货膨 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低, 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 个指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 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传 统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曲线,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搞“替换”, 或者用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失业率来换取物价水平的下跌。同时, 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 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经济基本上按照传 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 传统经济理论很快被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的经济滞胀局面所打破,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 家的经济实践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并证明菲利浦斯曲线失灵。经济滞胀指:一方面 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 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 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 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 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 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新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 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 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 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 新经济“一髙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 出了现实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 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应当认为,新经济时代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西欧各国和 日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 2.试述经济周期长波论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它是当代长波学 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包括克·弗利曼的劳动就业长波论,格·门施的长波变形 模式论,以及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基础技术创 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
- 6 - 周期,从 1787—1842 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 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期,从 1842—1897 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 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期,从 1898—1946 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 工业时代。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对后来的长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直接引发了当代长 波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三、论述题 1.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对菲利浦斯曲线作一评价。 答: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低失业率。 在这种理论的分析中,宏观经济三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实现, 菲利浦斯曲线所显示的内容作了最典型的论证。菲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通货膨 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低, 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 个指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 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传 统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曲线,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搞“替换”, 或者用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失业率来换取物价水平的下跌。同时, 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 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战后初期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国家经济基本上按照传 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 传统经济理论很快被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的经济滞胀局面所打破,20 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 家的经济实践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并证明菲利浦斯曲线失灵。经济滞胀指:一方面 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 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 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 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 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 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新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 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 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 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 新经济“一高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 出了现实的挑战。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 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应当认为,新经济时代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西欧各国和 日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 2.试述经济周期长波论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它是当代长波学 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包括克·弗利曼的劳动就业长波论,格·门施的长波变形 模式论,以及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基础技术创 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
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是西方长波学派的第二大流派,沿革了康德拉季耶夫用资 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的方法,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 论,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 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 以上两大类长波理论构成当代长波学派的主流。此外,还有一些长波学者用非经济原因 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如认为优势政治力量决定政府经济政策从而导致经济长期波动 的优势政治一经济周期长波说,用两代人心理变化的周期解释经济繁荣与动乱的两代人心理 变化周期长波说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信心周期长波说等等。 第三章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 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 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 ;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 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 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 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 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2.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 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二、简述题 7
- 7 - 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是西方长波学派的第二大流派,沿革了康德拉季耶夫用资 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的方法,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 论,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 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 以上两大类长波理论构成当代长波学派的主流。此外,还有一些长波学者用非经济原因 解释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如认为优势政治力量决定政府经济政策从而导致经济长期波动 的优势政治一经济周期长波说,用两代人心理变化的周期解释经济繁荣与动乱的两代人心理 变化周期长波说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信心周期长波说等等。 第三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 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 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 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 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 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 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 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2.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 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二、简述题
1.简述麦多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生丹·麦多斯在《增长的极限》 书中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 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 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 五个子系统,分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等五种经济增长因素作出了一定的假设,主要包括:(1)以上各种增长因素的阶段增长量是 按指数方式增加的,即每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增长因素就比前一时期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 比。(2)在每个子系统中要素不仅存在指数形式增加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使其数量减少的趋 势。麦多斯等人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其中1900 1970年间的五种增长因素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统计数据输人,而1970年以后的情况则由 计算机模拟程序按照假设条件自动模拟。结果表明,早在公元2100年之前,由于资源的迅 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减慢 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正是由于麦多斯对人类 未来做出这样悲观的预测,以至于他们的世界经济模型被人们称之为“世界末日”模型 2.简述希尔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论点。 答:希尔斯在1976年出版了的《增长的社会限制》一书,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讨 论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性。他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质限制 而“忽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他们是 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人们还有旅游、假期别墅以及其它个人服务项目, 前者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为地位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商品需求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使人们对人和自然的依赖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 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发达,使用月票往 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 越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 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 才能给予人们享受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 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 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 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 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论述题 1.请你谈谈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 答:第一,地球是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 目标所在。保持人口和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二,人类所面临着自然资 源枯竭的威胁,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人口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自然资源 的巨大压力。第三,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
- 8 - 1.简述麦多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生丹·麦多斯在《增长的极限》 一书中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 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 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再生资源与污染等 五个子系统,分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等五种经济增长因素作出了一定的假设,主要包括:(1)以上各种增长因素的阶段增长量是 按指数方式增加的,即每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增长因素就比前一时期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 比。(2)在每个子系统中要素不仅存在指数形式增加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使其数量减少的趋 势。麦多斯等人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其中 1900 —1970 年间的五种增长因素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统计数据输人,而 1970 年以后的情况则由 计算机模拟程序按照假设条件自动模拟。结果表明,早在公元 2100 年之前,由于资源的迅 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减慢, 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正是由于麦多斯对人类 未来做出这样悲观的预测,以至于他们的世界经济模型被人们称之为“世界末日”模型。 2.简述希尔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论点。 答:希尔斯在 1976 年出版了的《增长的社会限制》一书,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讨 论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性。他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质限制”, 而“忽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他们是 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人们还有旅游、假期别墅以及其它个人服务项目, 前者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为地位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商品需求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使人们对人和自然的依赖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 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发达,使用月票往 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 越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 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 才能给予人们享受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 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 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 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制,从 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三、论述题 1.请你谈谈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 答:第一,地球是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 目标所在。保持人口和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二,人类所面临着自然资 源枯竭的威胁,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人口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自然资源 的巨大压力。第三,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有杋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我们当然希望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 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 2.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 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 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 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 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 续发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 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 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 富裕 第四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 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 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 现形式。 2.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 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 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 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生产力发 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 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
- 9 - 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我们当然希望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 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 2.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 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 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 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然界都享有同 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 续发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 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 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 富裕。 第四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 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 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 现形式。 2.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 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 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 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生产力发 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是 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
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世界市场由各国的国内市场和 国际贸易市场组成,是联系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纽带。 二、简述题 1.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 答: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世界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 济集团化发展,这些都使国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今世界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间的国际分工,还存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还有一个突出的发展 趋势,就是部门间的分工逐步向部门内部、工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当然这些国际分工 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1)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 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 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它是一个岛国,地域 狭窄,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以支持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 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日本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的上游国家。另一方面,中 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并用所得换回所需的大量的制成品,它们则是处于垂直型分 工的下游国家。 (2)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 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 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因此,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得迅速发展,而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相对缩减。水平型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 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 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 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 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 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以上三种国际分工形式概括了国际分工的一般发展进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 中,垂直型分工不断被削弱。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 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其次,科技的发展、 替代品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必将进一步削弱。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条件 劳动力素质、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差异,其发展速度必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化使垂 直型分工体系进一步复杂化,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垂直型分工 格局。同一个国家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垂直型分工体系之中。由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国际分工逐步衰弱,国际分工格局日益依赖于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由于生产技 术具有不断变化和可以迅速转移的特点,因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也处于不断变动 之中。这一方面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创造一 个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三、论述题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 10 - 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世界市场由各国的国内市场和 国际贸易市场组成,是联系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纽带。 二、简述题 1.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 答: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世界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区域经 济集团化发展,这些都使国际分工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今世界不仅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间的国际分工,还存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还有一个突出的发展 趋势,就是部门间的分工逐步向部门内部、工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当然这些国际分工 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1)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 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 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它是一个岛国,地域 狭窄,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以支持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其进口额中原料占 80%以 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 90%。日本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的上游国家。另一方面,中 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并用所得换回所需的大量的制成品,它们则是处于垂直型分 工的下游国家。 (2)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 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包括同产业之间产 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因此,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得迅速发展,而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相对缩减。水平型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 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 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 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 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 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以上三种国际分工形式概括了国际分工的一般发展进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 中,垂直型分工不断被削弱。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 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其次,科技的发展、 替代品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必将进一步削弱。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条件、 劳动力素质、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差异,其发展速度必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化使垂 直型分工体系进一步复杂化,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垂直型分工 格局。同一个国家可能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垂直型分工体系之中。由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国际分工逐步衰弱,国际分工格局日益依赖于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由于生产技 术具有不断变化和可以迅速转移的特点,因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优势也处于不断变动 之中。这一方面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另—方面也会促使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创造一 个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三、论述题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