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淸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 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 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 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 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 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 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 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 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 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 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 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 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绝密★启用前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 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 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 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 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 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 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 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 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 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 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 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 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 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蓑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无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 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 A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 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 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 文只是说“青花阁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 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A 2.A 3.B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 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 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 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 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研读每个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的表述是否一致,最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 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 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 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A 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 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 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可见青花瓷兴盛 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研读每个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的表述是否一致,最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 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 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
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 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 的窗子是仍然夺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 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 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 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 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分) 【答案】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 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 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 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
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 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 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 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 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 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 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 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答案】 4.B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 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 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 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 2 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对文本相关内客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筼。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 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 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 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本题B项文意分析不当。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 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 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 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 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 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可以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无形的窗子;心灵之窗等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通过人称的变化来考查。“你” “我”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视角,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 进窗外。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使用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 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 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本题 B 项文意分析不当。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 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 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 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 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 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可以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无形的窗子;心灵之窗等。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 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 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 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 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毎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 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 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 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國946% 清楚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414% 知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509% 对垃圾分类知识基本不了解0% 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B382% 有时对垃圾进行分类526% 从未尝试进行垃圾分类园.2%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 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 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 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 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 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 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 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 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 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 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 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 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 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 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 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 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 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 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 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 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 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 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 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 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 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
府主体贲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 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 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 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 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 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 分类的积极性。中/华资*源%库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 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 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案】 7.D 8. AE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 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 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 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 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 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 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 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 分类的积极性。中/华-资*源%库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 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 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7.D 8.AE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 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7.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 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 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 说法的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及其中图表的意思 读懂,并且能对图表中所列数字发映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纳概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 观点。判断此题中的前两项的正误,主要依据在图表:判断题中后两项的正误,主要依 据则在文字内容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 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 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 知该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 意识”说法的错误。D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 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 策措施”。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 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要认真阅读 各选项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査各选项说法是否合乎文实际,是否正确。题中, A项说法合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中。同C项相关的 内容在材料一中,其中有“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 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几句,说明该项说法是正确的。同D向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第三段,其中与《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相关的内容并没有说此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 施”。由此可知此项错误。同E向相关的内容同样在材料二的第三段,其中只说“《生 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并无具体内容的 说明,所以此项也是错误的。 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 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 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悟出居民在此项工作 的重要性;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对此项工作也要负起责任。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时一道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注意抓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
7.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 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 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 D 项 说法的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及其中图表的意思 读懂,并且能对图表中所列数字发映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纳概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 观点。判断此题中的前两项的正误,主要依据在图表;判断题中后两项的正误,主要依 据则在文字内容。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的答题区 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B 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 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 知该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 意识”说法的错误。D 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 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 策措施”。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 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要认真阅读 各选项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各选项说法是否合乎文实际,是否正确。题中, A 项说法合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同 B 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中。同 C 项相关的 内容在材料一中,其中有“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 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几句,说明该项说法是正确的。同 D 向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第三段,其中与《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相关的内容并没有说此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 施”。由此可知此项错误。同 E 向相关的内容同样在材料二的第三段,其中只说“《生 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并无具体内容的 说明,所以此项也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时一道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注意抓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
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概括:三要注意题干中“简要”二字,不能啰嗦 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此题4分,可根据材料内容 悟出可按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分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熹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痣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熹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炲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堿不下更始遣柱夭將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熹。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 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患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熹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熹与奉合谍,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嚞书,乃惊曰:“赵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 兼,为人所患。患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 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 今犯罪,怀令赵熹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复言。其年,迁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患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奷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患 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患传》) 中/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便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概括;三要注意题干中“简要”二字,不能啰嗦; 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此题 4 分,可根据材料内容 悟出可按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分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 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 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 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 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 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中/华-资*源%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 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 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 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0.A 11. B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更始即位/舞阴 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意,以信义 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 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 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 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 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 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 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 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 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 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 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 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 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 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 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