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新课标高考仿真试卷(四)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 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 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 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 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 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 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 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 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 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 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 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 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 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 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 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 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 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 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一“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 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 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 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 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 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 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 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 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 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 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2018 届·新课标高考仿真试卷(四)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 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 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 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 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 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 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 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 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 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 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 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 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 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 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 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 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 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 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 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 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 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 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 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 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 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 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 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 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 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 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 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 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 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 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 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 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 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作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 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 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 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 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杄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夺在的所有证件,就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 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 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 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 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 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 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 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 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 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 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作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 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 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 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 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我和行 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 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 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就打这个电话,洪 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 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 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
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 年结柬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枓加半命题作文、材料 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 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看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因 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 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这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捭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乔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往北 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 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 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预报员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 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晩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 年结柬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枓加半命题作文、材料 是,一人一年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 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 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 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 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 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林慧聪也想去,他 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看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他想去北京也是因 为他叔叔在北京。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 车来了北京。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林慧聪他爹自豪地 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 星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这是鸡屎?” “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捭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 玩意儿干净!” 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乔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往北 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 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 慧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 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她暖和 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 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 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预报员究竟在说哪个地方。但我还是坚定地 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 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 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 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夜空看上去极度 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 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 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夭,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 年来最大的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比京 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下 去;也浪漫、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于法富有变化 D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暖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 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増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5.“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 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 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如此规模 “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 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一《经典与 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 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 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 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 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 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 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 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 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 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这 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 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 子。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 来最大的场雪。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 年来最大的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比京 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慧聪。他勤劳、质朴、坚强,即使卖鸽粮也要在北京奋斗下 去;也浪漫、执着,即使苦寒仍然希望大封门看看雪的样子。 C.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 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于法富有变化。 D 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暖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 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5.“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 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 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 15 年,出版了 350 余种图书。如此规模, “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 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 解释》丛书 15 年 350 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 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 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 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 年 1 月 21 日 09 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 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 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 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 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 过了 80 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
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 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 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 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 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 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 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 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 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 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 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 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 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 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 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 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 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 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 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 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 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 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 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 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 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 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 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 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 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 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 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 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 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 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 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 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 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 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 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 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 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 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 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 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 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 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 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 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 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 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 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 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 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 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 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 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 年 1 月 21 日 09 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 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 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 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 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 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 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论语》的经典 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这套古典学的丛 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 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 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乔成。我对这个¨乔”子有特 别深的感触。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 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 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 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 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 是 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 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 乐,那是十分遗憾的。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 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 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 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 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 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从《经 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 该不断传承下去。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 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我想,我 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 是心智高度的断裂。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 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中国 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B.材料二第二段在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 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C.材料三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 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 D.材料三讲杨立华不同意赵汀阳的意见,认为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经典要 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 8.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 错误的两项(5分) A.这套从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和图 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 心智的高度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 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论语》的经典 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这套古典学的丛 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 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 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乔成。我对这个¨乔”子有特 别深的感触。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 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 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 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 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 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 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 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 乐,那是十分遗憾的。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 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 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 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 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 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从《经 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 该不断传承下去。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 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我想,我 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 是心智高度的断裂。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 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 年 1 月 21 日 09 版,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中国 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B.材料二第二段在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 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C.材料三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 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 D.材料三讲杨立华不同意赵汀阳的意见,认为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经典要 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 8.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 错误的两项(5 分) A.这套从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长,规模大,已运作了 15 年,出版了 350 余和图 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 心智的高度
C.这套从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 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讨论交流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虽然 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这套从书的学术主张是“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这一主张愈益获科 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9.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 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 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 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 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 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 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 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剌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 中舟乘填塞各贵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 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 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 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 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 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 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 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夲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 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 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 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皆为 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皆为纳 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皆为纳 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皆为 纳受随以钱帛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这套从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 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讨论交流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虽然 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E 这套从书的学术主张是“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这一主张愈益获科 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9.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 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 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 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 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 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 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 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 中舟乘填塞各贵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 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 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 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 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 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 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 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 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 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 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 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 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 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 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 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 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 迁”“迁谪”表示升职;“右迁”迁除”表示贬官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 “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 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 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 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 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将菜汤不慎洒到他身上上,他并未怪罪 他治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5分) 译文: (2)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 山。③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 点,又渲染了一种轻松闲适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实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 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 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 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 迁”“迁谪”表示升职;“右迁”迁除”表示贬官。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 “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 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 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 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 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将菜汤不慎洒到他身上上,他并未怪罪; 他治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 山。③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 点,又渲染了一种轻松闲适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实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 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 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 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 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 来含蓄表达聆听琵 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髙的献身精 神,传达爱国之情的两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已 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 (全二十卷)。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 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 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⑤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 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⑥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 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 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B.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 用,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 C.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达3个小 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但睡眠普遍不足7个小时,低于全球均数。 D.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 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地铁施工是为了以后出行方便,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定会鼎力支持 B.我进去之后,蒋问了一声“家父的姓名”,接着又问了我父亲早期的学历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 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 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 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含蓄表达聆听琵 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 神,传达爱国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已 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 (全二十卷)。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 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 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⑤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 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⑥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 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 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B.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 用,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 C.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达 3 个小 时,是全球均数的 2 倍,但睡眠普遍不足 7 个小时,低于全球均数。 D.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 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地铁施工是为了以后出行方便,作为一名本土企业家,我定会鼎力支持 B.我进去之后,蒋问了一声“家父的姓名”,接着又问了我父亲早期的学历
C.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喝过两盏茶后,吕端笑着问道:“赵大人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随着网购的兴起和快速扩张,_①_。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快 递业务量为206.7亿件。按照每个包装箱0.2公斤估算,200亿个包裹会产生包 装垃圾400多万吨。如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制造纸 箱对木材的消耗?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谁都知道大多数快递包装垃圾可回 收再利用,②。消费者不在乎,快递企业、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更不在乎, 于是,只用过一次的包装材料就被当成垃圾直接扔掉。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 个经济议题 ③。而后者更是随着网购勃兴而不断放大的一个难题。也 许你随手扔掉的快递包装材料不值1毛钱,可处理这些材料可能远远超过1毛钱, 且还不计对环境损害所产生的隐形成本一一许多包装材料不可降解。 ①_② 21.下面是全国妇联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请仔细阅读并概括出结论。 不超过60子。(6分) 影响父母生育二孩意愿的因素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 孩子入园、入学、升学的情况 83.7% 婴儿用品的质量 生活地区环境状况 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 78.2% 母亲的精力 73.9% 家庭的经济状况 72.8% 孩子上幼儿园前有人帮助照料 67.2% 独生子女太孤单 与祖辈观念一致程度 40.6% 祖辈经济支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 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布望
C.临别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喝过两盏茶后,吕端笑着问道:“赵大人深夜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随着网购的兴起和快速扩张, ①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快 递业务量为 206.7 亿件。按照每个包装箱 0.2 公斤估算,200 亿个包裹会产生包 装垃圾 400 多万吨。如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制造纸 箱对木材的消耗?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谁都知道大多数快递包装垃圾可回 收再利用, ② 。消费者不在乎,快递企业、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更不在乎, 于是,只用过一次的包装材料就被当成垃圾直接扔掉。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 个经济议题, ③ 。而后者更是随着网购勃兴而不断放大的一个难题。也 许你随手扔掉的快递包装材料不值1毛钱,可处理这些材料可能远远超过1毛钱, 且还不计对环境损害所产生的隐形成本——许多包装材料不可降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全国妇联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请仔细阅读.并概括出结论。 不超过 60 子。(6 分) 影响父母生育二孩意愿的因素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 孩子入园、入学、升学的情况 83.7% 婴儿用品的质量 82.5% 生活地区环境状况 78.3% 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 78.2% 母亲的精力 73.9% 家庭的经济状况 72.8% 孩子上幼儿园前有人帮助照料 67.2% 独生子女太孤单 59% 与祖辈观念一致程度 40.6% 祖辈经济支持 2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习 近 平 总 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 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