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20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1.18KB 文档页数:6
借助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和ASPEX自动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低合金高强钢精炼过程渣-钢反应和钙处理对夹杂物改性行为的影响.通过提高炉渣碱度和w(CaO)/w(Al2O3)值以及降低炉渣氧化性等措施,钙处理前钢中Al2O3夹杂物转变为靠近1600℃液相区的CaO-MgO-Al2O3复合夹杂物和少量的MgO·Al2O3尖晶石.在渣-钢反应对Al2O3部分变性的基础上,钙线喂入量每炉由优化前的800 m减少到300 m仍能达到夹杂物改性的目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1.52KB 文档页数:6
通过热浸镀法在普碳钢表面成功制备镍基合金涂层.为了提高镍基合金涂层与钢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对镀有镍基合金涂层的基体进行了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前、后结合界面处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后界面附近的涂层中析出物长大,界面处存在不连续块状铁的硼化物,界面两侧镍、铁互扩散距离增加,靠近界面的过渡带由5~8μm变为20μm.热处理前、后涂层均由γ-(Fe,Ni)、CrB、Cr2B和Cr3C2等相组成,过渡带相组成为γ-(Fe,Ni)、微量CrB和Fe23(C,B)6.热处理后,显微硬度由界面向涂层内逐渐增加,界面结合强度由140MPa提高到200MP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0.87KB 文档页数:7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研究采场温度、灰砂质量比和固相质量分数对高寒矿山充填料浆的强度特性和流动特性影响规律.利用多项式近似隐式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充填体强度、充填料浆坍落度和充填材料成本响应面回归模型.以回归模型响应值的满意度为输入,使用加权几何平均算法求得料浆充填性能整体满意度,采用基于整体满意度准则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技术对充填配比参数进行优化,得到高寒矿山不同采场温度范围下最佳灰砂质量比及充填料浆输送浓度.结果表明:采场温度低于5℃时,固相质量分数70%、灰砂质量比1:6的料浆整体满意度可达0.4~0.5,满足低温充填要求,且整体满意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当采场温度增至5℃之上时,温度提高充填性能整体满意度迅速增大,固相质量分数65%、灰砂质量比1:6的料浆满意度增大最快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04MB 文档页数:37
10-1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 10-2正应力公式的推广强度条件 10-3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4MB 文档页数:6
采用拉伸试验、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冷轧中锰钢(0.2C-5Mn)退火后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微观组织特点和拉伸性能.实验钢冷轧退火后为铁素体加逆转变奥氏体的双相组织.退火后空冷可以获得稳定性较高的逆转变奥氏体,且其体积分数也明显高于退火后炉冷.退火后空冷实验钢中的逆转变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产生持续的TRIP效应,提高强度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塑性,强塑积可达到26.5 GPa·%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6MB 文档页数:31
一、教学要求 建立电场“分布”概和电通量9=「E概念, 1.掌握电场强度E 2.掌握三种求场强E的方法: ①由点电荷场强公式E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5.34KB 文档页数:4
分析含磷高强IF钢中FeTiP相的脱溶行为及对硬度的影响,发现含磷IF钢的时效硬化现象.实验表明,550℃时效时硬化效果比较明显.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大量细小的FeTiP相脱溶是产生硬化现象的重要原因.750℃时效时,FeTiP相中Fe:Ti:P(原子比)并不严格地符合1:1:1的比例,且在晶界及晶内均有析出.在超低碳高纯净微合金钢中,如FeTiP相等非碳氮化合物导致的硬化现象值得引起重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7.31KB 文档页数:2
对加固环的受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用有限元法对其受力强度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加固环应该处于污水处理塔柱体与锥体的连接处,且加固环的横截面积A ≥ 45 cm2时,即可保证污水处理塔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91.5KB 文档页数:4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 ①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Einside=0 inside ②导体表面邻近处的场强 必定和导体表面垂直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8KB 文档页数:15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 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 大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髙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 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首页上页10110210310410510610710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20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