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环境教育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 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大 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髙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 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一节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 重危机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 (一)自发阶段(1950-1970年) 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比利 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 180人病,50多人死亡;日本咪糠油事件"(1968),造成10000爹多人中毒,16人死亡等等,被 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强烈关注。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 广泛使用,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 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二)推动阶段(1970-1990年) 科技领域揭示出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 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 议,对推动各国加强环境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 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要进行,在各教育层 次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要教育他们采用力所能及的 步骤来管理和调控他们的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就从此逐渐开展起来。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P)。该项 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 正规的教育系统中,使受教育者:
第九章 生态环境教育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构成全球 性危机,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其未来。由此,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科学家、广大 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以及对生态环境教育重新定 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生态环境教育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被各国人士普遍接受,这在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一节 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 重危机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 (一)自发阶段(1950-1970 年) 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比利 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千人发病,60 人死亡;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 180 人病,50 多人死亡;日本咪糠油事件"(1968),造成 10000 多人中毒,16 人死亡等等,被 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强烈关注。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 广泛使用,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 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二)推动阶段(1970-1990 年) 科技领域揭示出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起世界各国政治家 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 议,对推动各国加强环境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 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要进行,在各教育层 次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要教育他们采用力所能及的 步骤来管理和调控他们的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就从此逐渐开展起来。 197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EP)。该项 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 正规的教育系统中,使受教育者:
①提高对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获得为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仼感和技能 发展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及道德责任,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1977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宣 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进行。 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90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 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亘联系。会议建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的10年(王明,1996)。 与此同时,70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 拯救日趋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展开(90年代以来) 到80年代,世界人口激増、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已使生态环境问 题超越了国界,发展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危机,环境危机已威胁到全人类的未来,广大 公众和政府官员都意识到,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已经到来(王红旗,1999 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1992),并迅速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 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至关重要。《21世纪议程》第36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目前 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 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 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 199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 需要″地区研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①进一步明确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信息与传统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对环境教育重 新定向 ②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 来,因为,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是环境教育重新嗣后必须采用的 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③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都必须重新定向 ④环境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将环境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额外 的负担,或仅将环境教育视为某一单科教育的补充性的内容。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 切实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王民,1996)。环境教育重新定向的内涵主要有两点 (1)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① 提高对环境中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② 获得为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 ③ 发展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及道德责任,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1977 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宣 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进行。 1987 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 90 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 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亘联系。会议建议,20 世纪 90 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的 10 年(王明,1996)。 与此同时,70 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 拯救日趋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展开(90 年代以来) 到 80 年代,世界人口激增、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已使生态环境问 题超越了国界,发展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危机,环境危机已威胁到全人类的未来,广大 公众和政府官员都意识到,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已经到来(王红旗,1999)。 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1992),并迅速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 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至关重要。《21 世纪议程》第 36 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目前 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 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 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 1995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 需要"地区研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① 进一步明确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信息与传统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对环境教育重 新定向; ②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应该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 来,因为,它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种结合是环境教育重新嗣后必须采用的 一种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③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估等都必须重新定向; ④环境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将环境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额外 的负担,或仅将环境教育视为某一单科教育的补充性的内容。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 切实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证(王民,1996)。环境教育重新定向的内涵主要有两点: (1)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当地人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鉴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 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 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当前不少地方″吃野味"的风气盛行,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偷 上餐桌,越是濒危等级髙的价位也越髙。据调査野味上餐桌的情况主要岀现在髙级餐厅酒 楼。仅此一例足可以说明″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ˆ固然重要,但仅仅靠法律显然 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我国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 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 中国环境教育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经历了起步、发展、 发展新阶段三个时期(王明,1996)。环境教育既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服务的,而且也 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3-1983年) 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步。随后,《只有一个地球》、《寂 静的春天》等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丛书出版,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 出了明确的规定 1979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在河北保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 建议:①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和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 点工作。②在髙中增设环境地学课。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编写出版 了《环境地学》教材。 1981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 会议提出:推广试点经验,接下来应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和教材编辑出版问题 198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建议:增加高中 地理的授课时数;组织编写、岀版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等选修课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 训;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会议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环境保护趣味性读物, 拍摄有关环境保护的电影片、幻灯片等
(2)当地人有效参与生态环境活动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鉴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 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 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当前不少地方"吃野味"的风气盛行,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被偷 上餐桌,越是濒危等级高的价位也越高。据调查野味上餐桌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高级餐厅酒 楼。仅此一例足可以说明"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固然重要,但仅仅靠法律显然 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我国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 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 中国环境教育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经历了起步、发展、 发展新阶段三个时期(王明,1996)。环境教育既是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服务的,而且也 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3-1983 年) 1973 年 8 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步。随后,《只有一个地球》、《寂 静的春天》等介绍国外环境保护的丛书出版,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79 年 9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 出了明确的规定。 1979 年 11 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在河北保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 建议:①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和北京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 点工作。②在高中增设环境地学课。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编写出版 了《环境地学》教材。 1981 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 会议提出:推广试点经验,接下来应开始进行教师培训和教材编辑出版问题。 1983 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建议:增加高中 地理的授课时数;组织编写、出版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等选修课教材;加强中小学师资培 训;重视青少年的课外环境教育。会议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环境保护趣味性读物, 拍摄有关环境保护的电影片、幻灯片等
这几次会议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 识到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作。 2.发展阶段(198-1992年) 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 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 环境保护选修课。北京市、湖南省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岀版了《环境保护》 选修课本。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 这10年也是我国政府实施自然保护行动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普查,数百个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获得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有关自然 保护的报导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以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 些丰富的活动,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垫定了丰厚的基础 3.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 UNCED)的召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 然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 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 髙度。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强调提岀:大力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境 意识。并提出了首先要搞好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而且特别提出了″各类师范院 校要开设环保选修课或专业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到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要求"。 1994年3月,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 中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在髙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 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髙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还提出:"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组建各种青年环境保护团体,有组 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 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在青年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
这几次会议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 识到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作。 2.发展阶段(1983-1992 年) 1983 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987 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中强调了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 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 1990 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 环境保护选修课。北京市、湖南省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出版了《环境保护》 选修课本。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 物。 这10年也是我国政府实施自然保护行动最多的时期,大规模的自然资源普查,数百个 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获得通过,各级新闻媒体有关自然 保护的报导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以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 些丰富的活动,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垫定了丰厚的基础。 3.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 年至今) 1992 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UNCED)的召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 然保护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 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1992 年 11 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 高度。在这次会议纪要中强调提出:大力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一代的环境 意识。并提出了首先要搞好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培训。而且特别提出了"各类师范院 校要开设环保选修课或专业讲座,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到~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要求"。 1994 年 3 月,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 中强调:"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 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在《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还提出:"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组建各种青年环境保护团体,有组 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 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在青年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
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在迈向21世纪之际 我国教育战略正在更新,促进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王 明,1996)。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 国际环境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 看到,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保护意识急待培养提髙。加之升学 教育压力很大,素质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急待加强,在 职基础教育师培工作面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今后更广泛,深入地进行 生态环境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导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 使生态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王明,1996)。 (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髙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 育的战线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进的青年,从社会公众中的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加之,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师 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1.职前教育 主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和国家环保局宣教 司,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硏讨会″(沈阳)。各院校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 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更多的院校在一些系科中开设了与环境学 有关的课程,例如:在地理系开设″环境学概论",在生物系开设"生态学概论”、"保护生物 学″,在化学系开设″环境化学″等。还有一些髙等师范院校开设了跨系科的″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面授其主修科目过程中 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也能兼顾髙中″环境教育ˆ″选修课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也必将 融入到21世纪髙等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中去,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意义。 2.在职培训 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 举办环境教育短训班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由政府生态环保职能部门,对保护区管理人 员进行专业短训也十分重要 80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不平衡,还 有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不够熟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 技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教育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 之中。因此,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向:在内容上应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技能、 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
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在迈向 21 世纪之际, 我国教育战略正在更新,促进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王 明,1996)。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 国际环境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 看到,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保护意识急待培养提高。加之升学 教育压力很大,素质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急待加强,在 职基础教育师培工作面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尚不平衡。在今后更广泛,深入地进行 生态环境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导原则、内容与实施途径, 使生态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王明,1996)。 (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 育的战线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进的青年,从社会公众中的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加之,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师 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1.职前教育 主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1991 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和国家环保局宣教 司,联合举办了"全国部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研讨会"(沈阳)。各院校对环境教育十分重视, 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更多的院校在一些系科中开设了与环境学 有关的课程,例如:在地理系开设"环境学概论",在生物系开设"生态学概论"、"保护生物 学",在化学系开设"环境化学"等。还有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跨系科的"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学面授其主修科目过程中 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也能兼顾高中"环境教育"选修课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内容也必将 融入到 21 世纪高等院校相关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中去,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意义。 2.在职培训 一方面在各级各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 举办环境教育短训班开展环境教育。另一方面由政府生态环保职能部门,对保护区管理人 员进行专业短训也十分重要。 80 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不平衡,还 有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不够熟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 技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教育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 之中。因此,培训工作正在重新定向:在内容上应包括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科学理论、技能、 方法两个方面。在培训目标上:应当使教师能够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理,阐明当
前重要的环境问题;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分析环境问题;能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调 査、解决有关当地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能选择和开发课程计划以实现普通教育与环境教育 的目的;能掌握组织和实施环境教学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我国公众环境教育和青少 年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1、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的有关知识,从而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 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从而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 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强劲,已经把许多地方传统 的,维护自然″乡规民约″冲掉了。重在参与,特别是当地人参与,重在社会政治、经济、科 技多方面的参与,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当 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需要青少年在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同时,在老师 指导下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活动,对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和长远意义 2.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为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其分为若干具体目标: ①知识目标:帮助公众获得环境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②技能目标:帮助公众逐步掌握识别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⑧态度目标:培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提髙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兴趣、责仼感和积极 性 ④参与目标:鼓励公众参与当地社区、栖息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同时注意为青 少年提供参加环境活动的机会; ⑤意识目标:通过上述4个目标的实施,逐步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有对身 边环境的敏感性,进而建立起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研究、解决全球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科学,发展迅速, 所以环境教育内容仍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之中。依据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特别是青少年的 情况,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与生物 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防治;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 1.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前重要的环境问题;能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分析环境问题;能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调 查、解决有关当地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能选择和开发课程计划以实现普通教育与环境教育 的目的;能掌握组织和实施环境教学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在我国公众环境教育和青少 年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1、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的有关知识,从而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 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从而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 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强劲,已经把许多地方传统 的,维护自然"乡规民约"冲掉了。重在参与,特别是当地人参与,重在社会政治、经济、科 技多方面的参与,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当 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需要青少年在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同时,在老师 指导下积极参与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活动,对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和长远意义。 2.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为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其分为若干具体目标: ① 知识目标:帮助公众获得环境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 ② 技能目标:帮助公众逐步掌握识别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③ 态度目标:培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兴趣、责任感和积极 性; ④ 参与目标:鼓励公众参与当地社区、栖息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同时注意为青 少年提供参加环境活动的机会; ⑤ 意识目标:通过上述 4 个目标的实施,逐步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有对身 边环境的敏感性,进而建立起生态环保意识。 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研究、解决全球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科学,发展迅速, 所以环境教育内容仍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之中。依据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特别是青少年的 情况,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与生物 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防治;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 1.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地球环境是以生物圈为中心而言的,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进化虽然只有短短 的200-300万年,但已发展到高度智能化阶段。人类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人类应该改善环境,探索创造人类生产生活与大 自然和谐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的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 环境中索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然后通过消费活动再以废水、废气、废渣形式排向环境。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开放系统。包含有时间、空间、数量、秩序变化的 复杂的系统。并由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成为一个网络结构。各子系统的运动 所产生的集合效应,构成了环境的整体功能 当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情况下,特别是人为作用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 力和再生增殖能力时,可以导致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环境问题,其反作用将危及人 类自身的生存。 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王红旗,许嘉琳,杨居荣,1996 (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又如泥石流、 滑坡、洪水、台风、崩塌、干旱等;还有区域性化学元素异常等问题 (②)人为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包括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 染,例如: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极为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所造成 的生态破坏,如:水热平衡失调、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 次生盐碱化等。 2.可持续发展思想 这是最新进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又成为环境教育的关键内容,由此更提高了环境教 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在″我们共同 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并在1992年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上被世人普遍接受的战略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发展模式(王红旗,许嘉琳 等,1996)。当区域经济发展过快,会对环境支持系统产生很大压力,导致环境状况恶化 实际上,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发展是环境永续利用的社会基 础。因此,必须将环境保护纳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以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 寻求发展的最佳模式,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3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 环境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大自然的主体是生命有机体。整个 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在环境教育中占重要 的地位。这在1992年巴西环发大会的几项文件中,《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专项签约可 以体现。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专章阐明生物多样性保护。 4.人口与环境
地球环境是以生物圈为中心而言的,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进化虽然只有短短 的 200-300 万年,但已发展到高度智能化阶段。人类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人类应该改善环境,探索创造人类生产生活与大 自然和谐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的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 环境中索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然后通过消费活动再以废水、废气、废渣形式排向环境。 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开放系统。包含有时间、空间、数量、秩序变化的 复杂的系统。并由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成为一个网络结构。各子系统的运动 所产生的集合效应,构成了环境的整体功能。 当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情况下,特别是人为作用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 力和再生增殖能力时,可以导致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环境问题,其反作用将危及人 类自身的生存。 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王红旗,许嘉琳,杨居荣,1996): (1)原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又如泥石流、 滑坡、洪水、台风、崩塌、干旱等;还有区域性化学元素异常等问题。 (2)人为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包括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 染,例如: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极为严重。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所造成 的生态破坏,如:水热平衡失调、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 次生盐碱化等。 2.可持续发展思想 这是最新进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又成为环境教育的关键内容,由此更提高了环境教 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是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在"我们共同 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并在 1992 年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上被世人普遍接受的战略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发展模式(王红旗,许嘉琳 等,1996)。当区域经济发展过快,会对环境支持系统产生很大压力,导致环境状况恶化。 实际上,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发展是环境永续利用的社会基 础。因此,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以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 寻求发展的最佳模式,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3.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保护 环境问题说到底,也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大自然的主体是生命有机体。整个 生物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在环境教育中占重要 的地位。这在 1992 年巴西环发大会的几项文件中,《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专项签约可 以体现。我国在《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也专章阐明生物多样性保护。 4.人口与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从环境中索取各种物 质,需要环境提供各种条件。但环境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人口增加使环 境的承载超过限度时,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恶化。 5.资源与环境 (1)能源与环境能源是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近百年 来,全球能源的消费速度似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能源生产的增长率已远大于人口的增长 率。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在开发利用能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能源匮乏和枯 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我国能源现状是:①结构上以煤为主,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污染严重;②农村以秸 秤、薪柴等为主,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③人均能耗低,目前人均0.8-0.9吨标准煤/年, 比世界低60%左右,而且单位产值能耗高,废物排放量大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的对策是:①能源结构变革:加强煤炭转化为电力、气化和液化。 大力开发天然气(污染轻),逐步扩大核电,积极开发水电;②农村能源发展:尽量满足农业 用电的需求、山区发展小水电。特定地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展沼气。营造薪 炭林等。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2〕资源与环境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其类型、数量、质量及其时 空组合特征对一定地区内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资源一般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 资源。 ①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人们应重在保护其增值和合理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发展。 ②土地资源(可更新资源)。目前全球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相对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人均土地面积逐日减少,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矿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山开发时,若不注意环境保护,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 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破坏与土壤污染等。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近20年来,科学界首先发现,人类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活动能力强化,已经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大气圈、水圈、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全球生物有机体,发生了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变化。于是人们发出了"拯救地球、"保 护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 当前,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全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王红旗,许嘉琳,杨居 荣,1996 (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耗竭;(3)森林破坏:(4)海洋生态日趋严重:(5)能源 问题;(6)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从环境中索取各种物 质,需要环境提供各种条件。但环境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人口增加使环 境的承载超过限度时,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恶化。 5.资源与环境 (l)能源与环境 能源是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近百年 来,全球能源的消费速度似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能源生产的增长率已远大于人口的增长 率。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在开发利用能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能源匮乏和枯 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我国能源现状是:①结构上以煤为主,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污染严重;②农村以秸 秤、薪柴等为主,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③人均能耗低,目前人均 0.8-0.9 吨标准煤/年, 比世界低 60%左右,而且单位产值能耗高,废物排放量大。 .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的对策是: ①能源结构变革:加强煤炭转化为电力、气化和液化。 大力开发天然气(污染轻),逐步扩大核电,积极开发水电;②农村能源发展:尽量满足农业 用电的需求、山区发展小水电。特定地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展沼气。营造薪 炭林等。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2)资源与环境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其类型、数量、质量及其时 空组合特征对一定地区内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资源一般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 资源。 ①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人们应重在保护其增值和合理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发展。 ②土地资源(可更新资源)。目前全球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相对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人均土地面积逐日减少,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矿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山开发时,若不注意环境保护,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 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破坏与土壤污染等。 6.全球性环境问题 近20年来,科学界首先发现,人类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活动能力强化,已经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大气圈、水圈、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全球生物有机体,发生了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变化。于是人们发出了"拯救地球"、"保 护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 当前,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全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王红旗,许嘉琳,杨居 荣,1996): (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耗竭;(3)森林破坏;(4)海洋生态日趋严重;(5)能源 问题;(6)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第三节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 鉴于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人人参与,应该是一个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参与过程,所以 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公众教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和特殊生态社区教育几个方面 进行。 社会公众教育 社会宣传活动通常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实践证明,通 过提高意识可以动员公众,并对社会改革和进步形成越来越大的推动力。1995年1-10 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全民环境意识调査″。调查表明, 公众对环境保护了解的层次尚低,对环境保护相关常识知之甚少,获取环保信息的主要渠 道是电视、电影、广播 学校教育 《21世纪议程》第36章明确强调,基础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支柱,是终身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保守思想最 少,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时期,因此也是生态环境意识的最佳形成期。目前根据 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总的方针是,在初中,小学阶段采取: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在 高中阶段采取: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1.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定: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 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 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髙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据此,从新定向的生态环 境教育领域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2.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单独设课型教学,一般在高中进行。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中学一般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 开设选修课。针对髙中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特点,通过开设“环境教育”、“环境科 学基础”或“环境保护”等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着重从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岀发,较深λ地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 展观念;懂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的基本规律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途 径: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与防治对策;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法 规;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 保护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探究式教学法,比较适合髙中生态环境教育。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各科渗透环境知识,对 于环境问题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髙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政治等科 中均有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通过结合当前国家、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发展中的热点
第三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 鉴于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人人参与,应该是一个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参与过程,所以 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公众教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和特殊生态社区教育几个方面 进行。 一、社会公众教育 社会宣传活动通常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实践证明,通 过提高意识可以动员公众,并对社会改革和进步形成越来越大的推动力。1995 年 1-10 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全民环境意识调查"。调查表明, 公众对环境保护了解的层次尚低,对环境保护相关常识知之甚少,获取环保信息的主要渠 道是电视、电影、广播。 二、学校教育 《21 世纪议程》第 36 章明确强调,基础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支柱,是终身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保守思想最 少,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时期,因此也是生态环境意识的最佳形成期。目前根据 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总的方针是,在初中,小学阶段采取: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在 高中阶段采取: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1.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 《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规定: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 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 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据此,从新定向的生态环 境教育领域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2.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单独设课型教学,一般在高中进行。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中学一般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 开设选修课。针对高中学生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特点,通过开设“环境教育”、“环境科 学基础”或“环境保护”等课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着重从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出发,较深入地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 展观念;懂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的基本规律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途 径;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与防治对策;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法 规;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学生 保护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探究式教学法,比较适合高中生态环境教育。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各科渗透环境知识,对 于环境问题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高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政治等科目 中均有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通过结合当前国家、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发展中的热点
问题,引导学生,一道探索、研究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方案。学习过程,包括调査、分析 研究、制定解决计划,撰写报告等。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包含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 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方法。 3.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国家科协和国家教 委等部门建立了一个活跃而有效的系统评估激励机制("三小活动”"、"生物百项活动”和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等近20年持续进行),所以多年来我国青 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十分活跃。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通过课外 活动来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生态保护基本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有 效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等方面,为我国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价值认识目标 个人行动目标 其中个人行动目标是最主要的目标。根据当前国际环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树立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采取积极参与的行动,对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积极态度, 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负责的行 动上。 (2)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类型 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主要有:a.生态环保科普活动、b.生物百项 活动、c.生态环保科研三大类。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包括环保讲座、环保宣传、 参与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科硏活动包括环保调査、考査、环保论文撰写、环保 论文讨论会等形式。生物百项活动是以”生物多样性及其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专项活动, 特别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贫困山区有重要意义。 这些活动实质上是把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堂理论学习,深入到大自然的实际环境问题 中去,是参与式的桥梁和载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也是对大自然生态环境教育 资源的很好的利用。为了方便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进行选择,特 介绍主要活动类型如下: (3)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活动选题、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解决方法、试行、评价试行结果等 系列步骤。下面概略介绍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问题,引导学生,一道探索、研究解决,或部分解决的方案。学习过程,包括调查、分析、 研究、制定解决计划,撰写报告等。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包含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参与。 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方法。 3.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国家科协和国家教 委等部门建立了一个活跃而有效的系统评估激励机制("三小活动"、"生物百项活动"和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等近 20 年持续进行),所以多年来我国青 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十分活跃。鉴于生态环境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通过课外 活动来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生态保护基本技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有 效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等方面,为我国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价值认识目标 ·个人行动目标 其中个人行动目标是最主要的目标。根据当前国际环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树立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采取积极参与的行动,对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积极态度, 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负责的行 动上。 (2)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类型 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主要有:a.生态环保科普活动、b.生物百项 活动、c.生态环保科研三大类。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包括环保讲座、环保宣传、 参与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科研活动包括环保调查、考查、环保论文撰写、环保 论文讨论会等形式。生物百项活动是以"生物多样性及其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专项活动, 特别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贫困山区有重要意义。 这些活动实质上是把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堂理论学习,深入到大自然的实际环境问题 中去,是参与式的桥梁和载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也是对大自然生态环境教育 资源的很好的利用。为了方便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对课外活动进行选择,特 介绍主要活动类型如下: (3)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活动选题、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解决方法、试行、评价试行结果等 一系列步骤。下面概略介绍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