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 明的思维定式去保护、去修补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 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当可持续 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至今在我国南端热带原始森林中,主要是云南、西藏及海南岛一些极为偏远而狭窄的地区, 还生活着一些种群数量很少的长臂猿。它们多数营家庭式生活,即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 年龄的子女组成的小群,营完全的树栖生活。幼猿要9岁左右方能性成熟,每胎产1仔。它们在 进化等级上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动物。 长臂猿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参与生态系统中一切活动,既可以以其它动物为食, 也可能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并受各种密度和非密度因素的制约,而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种群 密度水平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它们已没有条件再进化到人 但在远古的历史年代,确有一类猿,它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并最终从动物 中分化出来,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作为最年轻的生物,进化的最新成果,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生命史上,掀开了最壮丽,也可能是最悲怆的一页。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 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意识的改造世界,从 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地球上的万物, 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于人类和有售于人类。于是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凡是有益的尽 可能的被发展扩大;有害的则最大限度的被控制或消亡。在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意识的驱使下, 人类的活动连续不断地干扰和改变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伴随着人类生产 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并正在大规模的改变着自然环境。其结果是,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 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了很多动植物品系、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的轨道,偏向有利于 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人为的品种,多数已不能独立在野外生存,而表现出对人工条件较 强的依赖性,完全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双杂交水稻的品系,还有无 籽西瓜,脐橙等植物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的产蛋鸡,人工饲养的美国兰狐,中国的金鱼品系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空间。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 物种,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下变弱,濒临灭绝。 这种影响,对营养等级越髙的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如鹰科中的猛禽、金雕、秃莺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单靠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 明的思维定式去保护、去修补生态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 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衍进的问题。当可持续 发展论被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之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地位 至今在我国南端热带原始森林中,主要是云南、西藏及海南岛一些极为偏远而狭窄的地区, 还生活着一些种群数量很少的长臂猿。它们多数营家庭式生活,即由一对成年猿和 2-3 只不同 年龄的子女组成的小群,营完全的树栖生活。幼猿要 9 岁左右方能性成熟,每胎产 1 仔。它们在 进化等级上是与人类最为相近的动物。 长臂猿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参与生态系统中一切活动,既可以以其它动物为食, 也可能成为其它动物的食物,并受各种密度和非密度因素的制约,而被限制在一个合适的种群 密度水平上。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它们已没有条件再进化到人。 但在远古的历史年代,确有一类猿,它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并最终从动物 中分化出来,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作为最年轻的生物,进化的最新成果,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此,地球上大自然的生命史上,掀开了最壮丽,也可能是最悲怆的一页。人类除了仍具有动物 的一些属性外,最显的特点是人有了意识,有意识的劳动,有意识的创造,有意识的改造世界,从 此地球上大自然的正常进化被人类所干扰。 人类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以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地球上的万物, 都被人的意识分为两类,即有益于人类和有害于人类。于是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凡是有益的尽 可能的被发展扩大;有害的则最大限度的被控制或消亡。在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意识的驱使下, 人类的活动连续不断地干扰和改变着生物进化的进程。严峻的现实已经证明,伴随着人类生产 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可以并正在大规模的改变着自然环境。其结果是,一方面人工选择使生物变 异的保存率增加了,培养了很多动植物品系、品种,使生物的进化偏离原有的轨道,偏向有利于 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人为的品种,多数已不能独立在野外生存,而表现出对人工条件较 强的依赖性,完全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双杂交水稻的品系,还有无 籽西瓜,脐橙等植物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的产蛋鸡,人工饲养的美国兰狐,中国的金鱼品系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生存空间。而系统中原有的各种生物 物种,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先后失败,有的消失、有的种群在人的胁迫下变弱,濒临灭绝。 这种影响,对营养等级越高的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如鹰科中的猛禽、金雕、秃莺
等,猫科中的虎、豹等,多数已数量锐减,在野外已难以见到,大部分已成为濒危物种,而 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栖息地的丧失,使物种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往往给一些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白鳝豚和中华饵,由于长 江水电大坝一个个先后建造,阻断了它们生殖迥游的必经路线,虽然政府和保护生物学 家为白鳝豚重新提供了一些长江故道作新的家园;为中华饲人工繁育出数以百万计的幼 鱼苗,年年陆续放入长江。但最新的讯息是,几年过去了,中华饵已初离困境,而自鳝豚的 种群数量仍然在迅速下降。自鳝豚已跌入生物学上已灭绝的境地(胡龙成,1994),中华鲟 也仍未完全脱离险境(何学福,1995)0 、人类文明的演进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 的历史。人与自然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中,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 重大课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 也自然的经过了从蒙昧、野蛮,而逐步迈入文明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进入文明 社会演替到今,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1.采猎文明时期 在 表9-1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 「文明类型 对自然的态度 环境问题 人类对策 的采 采猎文明 公元前200万年至公 依赖自然 不存在 听天由命 元前1万年 猎文 公元前1万年至公 砍伐森林、地力下 明时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元18世纪 降,水土流失等 收童经】期, 地区性公害~全球 工业文明 公元18世纪至今天 征服自然 环境保护人类 性公害 的祖 后工业文明 今天一未来 善待自然 全球性灾难待解决 可持续发魔先靠 (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 采集 植物 的种子、野生果实、幼叶、嫩枝芽等植物性食物,同时捕捉昆虫、鱼虾和猎取各种兽类 等动物性食物为生。由于当时人的群体数量在大自然中的比例还很小,虽然已开始使用 工具,但工具都很原始,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还很 小,不存在环境问题。 2.农业文明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前起,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刀耕火种发 展到砍伐森林,或改造湿地成为农田;狞猎发展到人工圈养驯化野生动物,这样粮食和肉 类均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自然界的人为改造、干扰,甚至破坏,也一再引起各类问
等,猫科中的虎、豹等,多数已数量锐减,在野外已难以见到,大部分已成为濒危物种,而 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一、二、三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栖息地的丧失,使物种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往往给一些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的白鳝豚和中华饵,由于长 江水电大坝一个个先后建造,阻断了它们生殖迥游的必经路线,虽然政府和保护生物学 家为白鳝豚重新提供了一些长江故道作新的家园;为中华饲人工繁育出数以百万计的幼 鱼苗,年年陆续放入长江。但最新的讯息是,几年过去了,中华饵已初离困境,而自鳝豚的 种群数量仍然在迅速下降。自鳝豚已跌入生物学上已灭绝的境地(胡龙成,1994),中华鲟 也仍未完全脱离险境(何学福,1995)o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 的历史。人与自然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中,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 重大课题。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的发展, 也自然的经过了从蒙昧、野蛮,而逐步迈入文明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进入文明 社会演替到今,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1. 采猎文明时期 在 远 古 的 采 猎 文 明 时 期 , 人 类 的 祖 先 靠 采 集 植 物 的种子、野生果实、幼叶、嫩枝芽等植物性食物,同时捕捉昆虫、鱼虾和猎取各种兽类 等动物性食物为生。由于当时人的群体数量在大自然中的比例还很小,虽然已开始使用 工具,但工具都很原始,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还很 小,不存在环境问题。 2. 农业文明阶段 大约从公元前 1 万年前起,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刀耕火种发 展到砍伐森林,或改造湿地成为农田;狞猎发展到人工圈养驯化野生动物,这样粮食和肉 类均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自然界的人为改造、干扰,甚至破坏,也一再引起各类问
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继而引起的山洪爆发,导致河流淤塞、改道、决 口经常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 3.工业文明阶段 从公元18世纪起,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围绕牛顿三大定律为理论基础,蒸汽机、内 燃机、电动机、飞机相继出现,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劳动出现了 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成百倍、千倍、万倍的提高。丰厚的物质文明,使 人类上层建筑一一哲学界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了"驾驱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 思想。并很快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企图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创造新文明。于是 人定胜天″一度成了我们人类的口号。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湿地改田园,草原变田土; 无节制的乱捕滥猎,使千百万年进化发展起来的生物群落,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大量物种遭到 灭绝或进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迫使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加剧。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工 业文明最先兴起的欧洲、北美出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先后在这些地区率先灭绝。当进入20世 纪,工业文明延伸到全世界各地以后,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化学 品污染,已对全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早在1个多世纪之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 6070年代,世界上多数人已经再也不相信什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认识和提法,"人类必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 4.后工业文明阶段的开始。 到了却世纪末期,世界上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电子时代、 讯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成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 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提出(邓小平,1978) 这时少数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出现了惊人的浪费。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生活方 式消耗资源,要8个地球才能供应得上全人类的需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他们工 业文明的初期已被大量消耗掉了,或者还有资源,也要贮存着维护环境;而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国 家、地区的人群,只. 能靠牺牲资源来维持生存。 于是地球的大环境发生迅速恶化的势头: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南极洲 臭氧层的空洞大到2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北两半球上空臭氧层的厚度已减薄了20%以上,短 波紫外线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全球的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震惊全球的化学公害事件一再发生;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严重的形势教育着人类,人类正在觉醒。通过长期 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了最新的认识一—-″可持续发 展论"。修补式的保护,事实证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物种的 保护,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可能实现人类憧憬的目标
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继而引起的山洪爆发,导致河流淤塞、改道、决 口经常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 3.工业文明阶段 从公元 18 世纪起,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围绕牛顿三大定律为理论基础,蒸汽机、内 燃机、电动机、飞机相继出现,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流水线生产,使人类劳动出现了 规模化的大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成百倍、千倍、万倍的提高。丰厚的物质文明,使 人类上层建筑一一哲学界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提出了"驾驱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 思想。并很快影响全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企图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创造新文明。于是 "人定胜天"一度成了我们人类的口号。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大规模的湿地改田园,草原变田土; 无节制的乱捕滥猎,使千百万年进化发展起来的生物群落,被人类的活动所破坏,大量物种遭到 灭绝或进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迫使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索取加剧。这样的情况,首先在工 业文明最先兴起的欧洲、北美出现,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先后在这些地区率先灭绝。当进入 20 世 纪,工业文明延伸到全世界各地以后,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土地荒漠化和化学 品污染,已对全球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正如恩格斯早在 1 个多世纪之前指出的那样"我们不 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世界上多数人已经再也不相信什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认识和提法,"人类必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出。.. 4.后工业文明阶段的开始。 到了却世纪末期,世界上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电子时代、 讯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成几何级数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 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提出(邓小平,1978)。.. 这时少数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出现了惊人的浪费。如果全世界都照这样的生活方 式消耗资源,要 8 个地球才能供应得上全人类的需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他们工 业文明的初期已被大量消耗掉了,或者还有资源,也要贮存着维护环境;而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国 家、地区的人群,只.. 能靠牺牲资源来维持生存。.. 于是地球的大环境发生迅速恶化的势头: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南极洲 臭氧层的空洞大到 2 千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北两半球上空臭氧层的厚度已减薄了 20%以上,短 波紫外线的侵袭,已严重威胁全球的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震惊全球的化学公害事件一再发生;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严重的形势教育着人类,人类正在觉醒。通过长期 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有了最新的认识-------"可持续发 展论"。修补式的保护,事实证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物种的 保护,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可能实现人类憧憬的目标
第二节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 我们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进行分类,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 源(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可耗竭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蕴藏量不再増加的资源。可耗竭 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到了该资源的 耗竭状态。例如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都属于可 耗竭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一切自然生物等。其中除了太阳能这种可更新资 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外,其余可再生资源都正在遭受到人类的胁 迫。而生物资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马中,1997)。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 恢复、更新、再生产,甚至获得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可再生过程受到阻碍, 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例如过度捞捕使我国沿海的黄花鱼,从最大众的食品成为 现在餐桌上的珍肴,其自然增长率已降低为负增长。又如,在川西北地区林麝( Moschi Sw)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有蹄类动物。但由于麝香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受利益 的驱动,林麝遭到大量捕杀,资源受到难以逆转的破坏,麝香产量在短期暴涨后急转直下, 现在麝香这位中药已成了罕见物,人们已失去享用这一物资的机会。 生物资源还能够被储存起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成为可调配的资源。生物资源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中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把太阳能贮 存起来,并以能量流的形式,传递给庞大的生物界。例如第一性消费者的食草动物,继而 传递到第二性消费者的食肉动物,以及腐生生物等 当前,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实质上是生物资源的下 降。必将关系到人类的福利和幸福,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没有别的出路,人类 只有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管理地球的新的模式一一可持续利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最初在人类对森林和鱼类的生产管理中,出现一种管理战略:森林的采伐量或渔业 的捞捕量,控制在什么数值,可使新成长的资源数足以弥补人们收获的数量。由此生态学 家与经济学家的合作研究,找出了例如一定区域内的鱼类年自然繁殖量,最后由经济学
第二节 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 我们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进行分类,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再生资 源(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可耗竭资源,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可耗竭 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到了该资源的 耗竭状态。例如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都属于可 耗竭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一切自然生物等。其中除了太阳能这种可更新资 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外,其余可再生资源都正在遭受到人类的胁 迫。而生物资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马中,1997)。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 恢复、更新、再生产,甚至获得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可再生过程受到阻碍, 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例如过度捞捕使我国沿海的黄花鱼,从最大众的食品成为 现在餐桌上的珍肴,其自然增长率已降低为负增长。又如,在川西北地区林麝(Moschus SW)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有蹄类动物。但由于麝香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受利益 的驱动,林麝遭到大量捕杀,资源受到难以逆转的破坏,麝香产量在短期暴涨后急转直下, 现在麝香这位中药已成了罕见物,人们已失去享用这一物资的机会。 生物资源还能够被储存起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成为可调配的资源。生物资源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中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把太阳能贮 存起来,并以能量流的形式,传递给庞大的生物界。例如第一性消费者的食草动物,继而 传递到第二性消费者的食肉动物,以及腐生生物等。 当前,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实质上是生物资源的下 降。必将关系到人类的福利和幸福,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没有别的出路,人类 只有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管理地球的新的模式一一可持续利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最初在人类对森林和鱼类的生产管理中,出现一种管理战略:森林的采伐量或渔业 的捞捕量,控制在什么数值,可使新成长的资源数足以弥补人们收获的数量。由此生态学 家与经济学家的合作研究,找出了例如一定区域内的鱼类年自然繁殖量,最后由经济学
家提出了可持续产量(低于自然繁殖量)的概念。这一新概念,很快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 物应用科学中被应用,如农业、畜牧业和整个生物圈 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诞生,是近十多年左右的事。不少机 构和专家都作出了贡献,绘出了方向大体一致的定义,但表述确各有侧重。现将几个影响 较大又比较全面的介绍如下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 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 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因此影响较广,被普遍采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定义在哲学上 很有吸引力,但在操作上不够确切,有一定困难。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 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 今世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 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满足一个地 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可以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中国21世纪议 程,1994)。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连续不断的增加或保持。 可持续发展同传统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王宏广,1995) (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与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 (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环境损害计算到成本里; (3)在哲学上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思想,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 (4)在社会学上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要通过公约、法规、文化、道德 等多种途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5)在生产目标上不是单纯以生产的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谋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 展
家提出了可持续产量(低于自然繁殖量)的概念。这一新概念,很快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 物应用科学中被应用,如农业、畜牧业和整个生物圈。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诞生,是近十多年左右的事。不少机 构和专家都作出了贡献,绘出了方向大体一致的定义,但表述确各有侧重。现将几个影响 较大又比较全面的介绍如下: 1987 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 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 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因此影响较广,被普遍采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定义在哲学上 很有吸引力,但在操作上不够确切,有一定困难。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 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 今世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 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满足一个地 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 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可以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中国 21 世纪议 程,1994)。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的连续不断的增加或保持。 可持续发展同传统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王宏广,1995): (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与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 (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环境损害计算到成本里; (3)在哲学上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思想,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4)在社会学上认为生态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要通过公约、法规、文化、道德 等多种途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5)在生产目标上不是单纯以生产的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谋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 展
可持续发展也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它代表了当今科学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新阶 段。在实践操作上,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少破坏、不破坏、乃至改善人类所赖以生 存的环境和生产条件;②技术要不断革新,对于稀有资源、短缺资源能够经济有效地取得 替代品;③对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平衡能实现有效的调控(王宏广,1995)。 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人与自然界共同进化思想 ②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③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即这种发展不能只求眼 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 孙路"(刘东辉,1994)。 还有些环境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认为,只有维持自然资源总量,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然而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的世界,只有人口零增长,不变的自然资源存量才意味 着不变的人均拥有量。因此,仅仅维持自然资源存量来达到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想保持不变或増长的人均拥有量只有两个办法:人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或者提髙资 源系统的生产力及资源使用效率(胡涛等,1995)。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是涉及 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多个方面的一项综合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在 知识、组织、法制、技术效率和人类智慧多方面的提高才能实现。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相对稀少的人口,相对落后的技术及文化,部落间 宽阔的荒野地带,以及其它等因素,自然界从人类最严重的破坏中保护下来。每当人类进 入充满猎物的新栖息地时,那些动物从没有与人类打过交道,因而大规模的灭绝经常发 生。美洲国家、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以及新西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Martin,1984)。 由于农业的发展,人类与地中海地区90%特有哺乳动物属的灭绝有关( Sondaar,l977)。 在过去100年里,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人类公共卫生及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及国际贸 易的巨大发展,刺激了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 与此同时,人类已逐步意识到大自然的脆弱性,许多国家政府制定了旨在保护野生 资源的一系列明确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种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绝大 多数国家政府都加入了各国际保护公约,而且将环境问题列入了国民教育制度中。许多 民间组织从多方面积极提高保护工作研究水平,并开展了对许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但时至今日,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仍在继续面甚至还在加速进行,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 灭绝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问题的根源在何处,能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数十年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使人类逐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1.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可持续发展也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它代表了当今科学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新阶 段。在实践操作上,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少破坏、不破坏、乃至改善人类所赖以生 存的环境和生产条件;②技术要不断革新,对于稀有资源、短缺资源能够经济有效地取得 替代品;③对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平衡能实现有效的调控(王宏广,1995)。 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人与自然界共同进化思想; ②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③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即这种发展不能只求眼 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 孙路"(刘东辉,1994)。 还有些环境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认为,只有维持自然资源总量,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然而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目前的世界,只有人口零增长,不变的自然资源存量才意味 着不变的人均拥有量。因此,仅仅维持自然资源存量来达到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想保持不变或增长的人均拥有量只有两个办法:人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或者提高资 源系统的生产力及资源使用效率(胡涛等,1995)。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是涉及 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多个方面的一项综合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在 知识、组织、法制、技术效率和人类智慧多方面的提高才能实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施 一、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相对稀少的人口,相对落后的技术及文化,部落间 宽阔的荒野地带,以及其它等因素,自然界从人类最严重的破坏中保护下来。每当人类进 入充满猎物的新栖息地时,那些动物从没有与人类打过交道,因而大规模的灭绝经常发 生。美洲国家、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以及新西兰就是最著名的例子(Martin,1984)。 由于农业的发展,人类与地中海地区 90%特有哺乳动物属的灭绝有关(Sondaar,1977)。 在过去 100 年里,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人类公共卫生及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及国际贸 易的巨大发展,刺激了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 与此同时,人类已逐步意识到大自然的脆弱性,许多国家政府制定了旨在保护野生 资源的一系列明确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种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绝大 多数国家政府都加入了各国际保护公约,而且将环境问题列入了国民教育制度中。许多 民间组织从多方面积极提高保护工作研究水平,并开展了对许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但时至今日,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仍在继续面甚至还在加速进行,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 灭绝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问题的根源在何处,能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数十年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使人类逐步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1.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当前参加保护工作的,主要是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者。虽然 他们已经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是他们却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和公众的保护意识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而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是伦理道德方 面的。因此有关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决策必然受到社会习惯势力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压力和 剌激。这些压力和刺激远远不是在理论上,是否对保护生物资源最为有利的相对简单的 技术考虑。 2.地方社会合法利益与保护利益之间的协调 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人员,首先应该能够确定当地人的合法利益,并且制定出 使保护利益与当地社会自身利益一致的办法。而这样的办法,往往需要建立在最可靠的 科学信息基础上,并由开发者、工程师、政治家、农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执行,成为一个 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3保护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 保护生物资源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必须伴随当地情况的发展变 化,而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例如社会因素,科技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发展 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书问世,立刻受到保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发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可以很自 然的把上述三方面的困难,融入到一个体系之中,特别是其中"发展”和″持续"这两个思 路,很自然的把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科技、工程、经济的力量组合到一个致力于某项保 护的框架中去。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NCED)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 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被高度评价为现代最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武器,并在世界各地 全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就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 在正在运行中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的模式中去。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 某个地区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重大决策,其决策必须是政府负责人,而不仅仅是环境保 护部门和经济工作部门。 我国学者张建平(1996)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系统 工程”,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外学者的观点。这就是 1.政府调控 政府是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实现项目的首要社会力 2.科技是关键 科学技术的引入是实现发展的要素,因此是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关键; 3.公众参与是基础
当前参加保护工作的,主要是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者。虽然 他们已经作出了许多贡献,但是他们却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和公众的保护意识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而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是伦理道德方 面的。因此有关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决策必然受到社会习惯势力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压力和 剌激。这些压力和刺激远远不是在理论上,是否对保护生物资源最为有利的相对简单的 技术考虑。 2.地方社会合法利益与保护利益之间的协调 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人员,首先应该能够确定当地人的合法利益,并且制定出 使保护利益与当地社会自身利益一致的办法。而这样的办法,往往需要建立在最可靠的 科学信息基础上,并由开发者、工程师、政治家、农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执行,成为一个 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3.保护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 保护生物资源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必须伴随当地情况的发展变 化,而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例如社会因素,科技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发展 等。 从 1981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书问世,立刻受到保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发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可以很自 然的把上述三方面的困难,融入到一个体系之中,特别是其中"发展"和"持续"这两个思 路,很自然的把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科技、工程、经济的力量组合到一个致力于某项保 护的框架中去。到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21 世纪议程》,其中, 可持续发展理论已被高度评价为现代最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武器,并在世界各地 全面实施。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就意味着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 在正在运行中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的模式中去。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 某个地区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重大决策,其决策必须是政府负责人,而不仅仅是环境保 护部门和经济工作部门。 我国学者张建平(1996)提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系统 工程",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外学者的观点。这就是: 1.政府调控 政府是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实现项目的首要社会力量; 2.科技是关键 科学技术的引入是实现发展的要素,因此是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关键; 3.公众参与是基础
忽略当地公众的参与,项目运行只由政府干部和科技人员的安排、宣传、技资,一时 看来,会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当干部和科技人员撤离后,一切都会淡化,回到老样子 这些年来,无论中外各地,教训己经不少。因此深入引导当地公众的参与,并使其得到应 有的成果收益回报,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CED)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 程》两个文件中都强调了公众参与( Public paticipation)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 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 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每一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资料,……并 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 与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的广泛 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 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公众参与,对一个特定地区和项目而言,是指当地村民(市民) 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参与调查研究、参与制定计划(方案)、参与项目实施、参与成 果(经济效应)的公正分配等等。归根结底,当地的公众最后还要享受可持续发展带来的 人民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步与文明。但公众能够自觉自愿的,全身心的参与 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目的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精心维护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可持续性,它体现了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其含义包括: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发展观的进步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的变革; 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建立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满足今世和后代人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的特点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也不同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忽略当地公众的参与,项目运行只由政府干部和科技人员的安排、宣传、技资,一时 看来,会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当干部和科技人员撤离后,一切都会淡化,回到老样子。 这些年来,无论中外各地,教训已经不少。因此深入引导当地公众的参与,并使其得到应 有的成果收益回报,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 1992 年 6 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 程》两个文件中都强调了公众参与(Public paticipation)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 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 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每一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资料,……并 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 与。” 《21 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公众的广泛 参与。"《中国 21 世纪议程》进一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 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公众参与,对一个特定地区和项目而言,是指当地村民(市民) 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参与调查研究、参与制定计划(方案)、参与项目实施、参与成 果(经济效应)的公正分配等等。归根结底,当地的公众最后还要享受可持续发展带来的 人民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步与文明。但公众能够自觉自愿的,全身心的参与 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目的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精心维护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可持续性,它体现了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其含义包括: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发展观的进步;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的变革; 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建立人类生活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的前提下,更充分地满足今世和后代人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的特点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也不同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行的行为方式。不但要求爱护、珍惜自然环境, 珍情自然资源,还要在生产与消费及废物的再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 和分配公平。要做到这些,就涉及到人们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要争取实现人类在代内和 代际之间的公平福利。 这种公平关系意味着穷人和富人都应参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并且具有同等的参与 权、分配权和发展权;意味着上代人和下代人都具有责任和权利,是多代人的共同参与 (张坤明,1996)。显然,要做到以上这些,难度很大,所以不但当地政府必须参与,科技人 员必须参与,而且还需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意识等系统的工作,经过艰难 国际合作 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价值观/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 人类健康/消除贫困 实施 保护环境 能源结构 进 内容 《21世纪议程》 图9-1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 思想 可持续发展 内容 价值观道德观←F 公众参与 行为方式 社会发展战略 图7-1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具有相同的内容 的历程方可实现。 3.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变革 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 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处理方法的变 革(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994)。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这是实 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人类生活与 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么一种模式。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得出
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行的行为方式。不但要求爱护、珍惜自然环境, 珍情自然资源,还要在生产与消费及废物的再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 和分配公平。要做到这些,就涉及到人们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要争取实现人类在代内和 代际之间的公平福利。 这种公平关系意味着穷人和富人都应参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并且具有同等的参与 权、分配权和发展权;意味着上代人和下代人都具有责任和权利,是多代人的共同参与 (张坤明,1996)。显然,要做到以上这些,难度很大,所以不但当地政府必须参与,科技人 员必须参与,而且还需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意识等系统的工作,经过艰难 的历程方可实现。 3.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变革 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 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处理方法的变 革(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1994)。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这是实 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人类生活与 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么一种模式。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得出一 图 7-1 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具有相同的内容
条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当地广大公众的参与,我们的自然保护项目是不可能成功的。从 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 (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是公众参与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 个领域,如意识形态、法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资源、环境、贸易、国际合作 等。公众的参与的群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以上所列各个领域的人员,或者说,包括每个 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以及非政府组织是公众参与中 的薄弱环节,但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公众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从这一角度讲,公众参与 和可持续发展是互为促进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将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情况、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程度。《21世纪议程》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 公众参与,目的是说明公众中各类群组的作用,并强调通过公众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英国科学家帕尔默( Palmer,1993)对影响英国公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各中因素进 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见表7-2。 表7-2公众对影响环境行为因素的认可情况 散调盘时共有232人,具甲男性102人,女性130人) 影响因素 认可人数(人) 少年时期的活动 热爱自然的活动 外活动 211 隐居生活 2 高等教育和成年人培训 中小学教育 136 父母和亲属的影响 杜会组织 电视等传播媒介 朋友及其他人的影响 国外旅行 灾难事件 书本 养宠物(喜欢动物) 8844321B3 宗教信仰 资料来源:JoyA. Palmer Influences on pro- environmental practice,199 从科学家们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推动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因素有 (1)教育( education)教育包括对少年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和进 入大学后的学历教育。特别要提出的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要
条宝贵的经验,如果没有当地广大公众的参与,我们的自然保护项目是不可能成功的。从 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 (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是公众参与的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 个领域,如意识形态、法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资源、环境、贸易、国际合作 等。公众的参与的群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以上所列各个领域的人员,或者说,包括每个 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以及非政府组织是公众参与中 的薄弱环节,但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公众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程。从这一角度讲,公众参与 和可持续发展是互为促进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将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情况、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程度。《21 世纪议程》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 公众参与,目的是说明公众中各类群组的作用,并强调通过公众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英国科学家帕尔默(Palmer,1993)对影响英国公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各中因素进 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见表 7-2。 从科学家们的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推动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因素有: (1)教育(education) 教育包括对少年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和进 入大学后的学历教育。特别要提出的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要。 表 7-2 公众对影响环境行为因素的认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