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19)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2.5KB 文档页数:23
3.1概述 3.1.1插补的基本概念 数控系统根据零件轮廓线型的有限信息,计算出刀具的系列加工点、完成所谓的数据“密化”工作。插补有二层意思: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1.48KB 文档页数:5
通过对螺旋孔型的钢球斜轧轧辊的结构分析,在ARX开发环境下,先利用MDT的API开发工具,从零件的三维模型中提取零件的轮廓信息,确定零件的类型和基本形状、加工特征和基本尺寸;再根据对应的二维工程图提取具体的工艺信息,最后根据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的对应关系,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自动识别.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斜轧轧辊的零件信息系统,实现了在CAD/CAPP/CAM集成环境下,从CAD系统中直接提取零件信息,并转化为CAPP系统的工艺信息.该方法也可以自动提取和识别一般的旋转类零件信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6KB 文档页数:23
3.1概述 3.1.1插补的基本概念 数控系统根据零件轮廓线型的有限信息,计算出刀具的一系列加工点、用基本线型拟合,完成所谓的数据“密化”工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7KB 文档页数:44
1.4CNC装置的插补原理 1.4.1概述 一、插补的基本概念 数控系统根据零件轮廓线型的有限信息,计算出刀具的一系列加工点、用基本线型拟合,完成所谓的数据“密化”工作插补有二层意思: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11.7MB 文档页数:43
项目3.1 数控铣床对刀操作 项目3.2 数控铣床钻孔加工编程与操作 项目3.3 数控机床外轮廓加工编程与操作 项目3.4 数控铣床内轮廓加工编程与操作 项目3.5 数控铣床文字铣削加工实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79KB 文档页数:26
本节介绍产生刀具路径加工如图下所示之简单工件的程序。这个练习将帮助你了解电脑助 设计/电脑辅助制造NC程式设计的整个程序。下面计划的程序是:产生一“6×4”矩形,一个盲 槽,和四个孔;使用外形铣削模组产生加工外部轮廓的刀具路径,使用钻孔模组产生钻四个孔 的刀具路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11KB 文档页数:20
一、分析零件图样 二、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条件 三、尺寸精度要求 四、形状和位置精度要求 五、表面粗糙度要求
文档格式:PPS 文档大小:203KB 文档页数:19
加工精度 一、评定零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表示加工的准确程度。 包括尺寸精度(国家标准ITO1、IT、IT1、1T218来表示,共20级。T01的公差值最小,精度最高。)、形状精度(国家标准规定了六项形状公差:直线度、面度、度、圆柱度/、线廓、面轮廓。)、位置精度(国家标准规定了八项位置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跳动、全跳动。)
文档格式:DOCX 文档大小:6.51MB 文档页数:55
第一部分 刀具对刀操作 项目一:数控车床 G54 对刀操作 1.1 实验内容与要求 1.2 项目操作步骤 1.3 结果展示 项目二:数控车床多刀具对刀操作 2.1 实验内容与要求 2.2 项目操作步骤 2.3 结果展示 项目三:数控机床 G54 多刀具对刀 3.1 实验内容与要求 3.2 操作流程 3.3 结果展示 第二部分 数控车削部分 项目一:数控车床加工——车端面 1.1 基础知 1.2 实验步骤 项目二:数控车床加工——外圆车削 2.1 基础知 2.2 实验步骤 项目三:数控车床加工——粗车外 3.1 基础知识 3.2 实验步骤: 项目四:数控车床加工——G80/G81 的切削循 4.1 基础知识 4.2 实验步骤 项目五:数控车床加工——车外圆 5.1 基础知识 5.2 实验步骤: 项目六:G02/G03 应 6.1 基础知识 6.2 实验步骤 项目七:G32 螺纹加 7.1 基础知识 7.2 实验步骤 项目八:G82 螺纹指令应 项目九:G71/G72 加工指令应 9.1 基础知 9.2 实验步骤 第三部分 数控铣削部 项目一:数控铣削对刀 1.1 基础知识 1.2 项目实践 项目二:数控钻孔加工 2.1 基础知识 2.2 项目实践 项目三:外轮廓数控加工 3.1 基础知识 3.2 实践操作 项目四:内轮廓数控加工 4.1 基础知识 4.2 实践操作 项目五:铣削汉字实例 项目六:铣削学号实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MB 文档页数:10
电火花放电通道在正交磁场的作用下向洛伦兹力方向偏转、延伸,进而导致电蚀凹坑形貌发生变化,研究磁场辅助电火花加工(MF-EDM)过程中电蚀凹坑的形貌变化规律及特点,对进一步明晰电火花加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MF-EDM气中单脉冲放电试验,使用表面轮廓仪观测电蚀凹坑延伸长度、深度、宽度及放电起始点偏移量,并得出磁场及放电参数对电蚀凹坑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电蚀凹坑长度随着磁感应强度、开路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电极外伸长度的影响结果相反;电蚀凹坑深度随着磁感应强度、开路电压、电极外伸长度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电容与磁感应强度存在最优参数组合以使凹坑长度最大;随着磁感应强度及放电能量的增加放电起始点的偏移量增加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1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