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584)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KB 文档页数:11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 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 主题之一。本章将着重讨论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自我过程 3方面的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3MB 文档页数:58
稻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 列第二位。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食粮,是人类23% 的热量提供者。 世界平均稻谷年总产量在5~6亿吨,占粮食总产量 的38%~40%。亚洲是世界上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产 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90%左右。其次是南美洲,约占 3.2%,非洲占2.9%,北美洲占1.4%,中美洲和大 洋洲合计占2.5%。 中国稻谷产量占亚洲的38%左右,南亚占29%左右 ,东南亚占25%,其他地区约占8%左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1.29KB 文档页数:5
杂种优势( heterosis)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产生的杂种F1代,在生 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的现象。将这种现象 应用于生产实际便称为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凡能进行正常有性繁殖的动植物都有这种现象。如 在农作物上,杂交水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2。 我国杂交油菜,无论是在各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面,还是三系杂种的实际应用方面均 已居于世界前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2.74KB 文档页数:30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 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 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 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 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 际产量是递减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5KB 文档页数:60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发展与壁垒 第三节《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过程 第四《服务贸易总协定》管辖范围 第五节《服务贸易总协定》确定的一般义务和纪律 第六节《服务贸易总协定》减让表规则与其他规定 第七节《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附件 第八节基础电信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40.12KB 文档页数:8
1.电流的形成 (1)产生电流的条件 电荷流动形成电流。在宏观范围内,电流就是大量电荷的定向运动。 存在载流子 要产生电流,一方面必须存在可以自由运动的电荷,即载流子,在多数情况中,载流子是电子或某种带电微粒,如 正、负离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36KB 文档页数:21
十九世纪前,人们认为电和磁互不相关。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提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电场和磁场能否统一?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涡旋电场” 和“位移电流”两个假说。总结出描写电磁场的一组 完整的方程式~麦克斯韦方程组。 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其在真空的速度与光速相同。 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从实验中证实了麦克斯 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45.01KB 文档页数:3
水稻胡麻斑病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我国各稻区发生普遍。一般因缺肥、缺水等原 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主要引起苗枯、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 米质。近年来随着水稻施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该病危害已逐年减轻,但在贫困山区及施 肥水平较低的地区,发生仍较严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01KB 文档页数:4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 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 的达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8.01KB 文档页数:3
谷子白发病 Millet Downy Mildew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产谷国家都有报道,我国各地普 有发生,以晋北、陕北、冀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等主产区发生最重。一般发病率 5%~10%,个别地块发病率可达50%,对产量影响较大
首页上页20120220320420520620720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58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