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自我意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42KB,团购合买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 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 主题之一。本章将着重讨论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自我过程 3方面的问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五章自我意识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 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 主题之一。本章将着重讨论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自我过程 3方面的问题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 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眨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意向卜呼甲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丐之,自我意向常常表 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 自我意识的3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对 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 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又如,对 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 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其 一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二是将 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 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相关的衣着、 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 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 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

1 第五章 自我意识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 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 主题之一。本章将着重讨论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自我过程 3 方面的问题。 一、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 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眨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意向卜呼甲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丐之,自我意向常常表 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 自我意识的 3 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对 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 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又如,对 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 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其 一是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二是将 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 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相关的衣着、 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 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 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

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2)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 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 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 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 他人的好感等。 (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 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 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 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 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 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 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 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 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 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 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 觉内化(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 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 康发展。 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因自我抒发的方式或形式受阻

2 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2)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 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 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 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 他人的好感等。 (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 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 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 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 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 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 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 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 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 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 要求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 觉内化(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 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 康发展。 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因自我抒发的方式或形式受阻

抑且不能疏导而致)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 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焦虑将导致过度的攻击、自卑、依赖性或逃避、 退却等脱离现实的错误的理想自我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用以指导现实的社 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 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3、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 如前所述,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 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进行,必须 依赖一定的条件去发动和维持,这个条件就是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 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自我觉知状态下,个体特别关 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个体更能觉察到有关自我的信息。 当个体将注意力转而向内着眼于自我的内容、成分时,他就处于自我觉知的状态。 没有自我觉知,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 方面。首先,就环境因素而言,环境因素通常作为一种竞争信息会影响自我觉知。 例如,听收音机时,人们专注于环境刺激而不进行自我觉知。另一方面,也存在 类迫使个体不得不关注于自我的环境刺激因素。例如,课堂上个体被提问,或 被其他同学注视,或被问到自己的私事,或正被摄像机镜头对准时,在这些环境 刺激下,个体不得不处于自我觉知状态 其次,个性也会影响自我觉知。无论是否存在环境刺激,有些人都自然地 倾向于关注自我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 我意识倾向(用程度髙低表示),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 体产生紧张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不一定会如此。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 的,它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 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3 抑且不能疏导而致)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 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焦虑将导致过度的攻击、自卑、依赖性或逃避、 退却等脱离现实的错误的理想自我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用以指导现实的社 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 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 3、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 如前所述,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 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进行,必须 依赖一定的条件去发动和维持,这个条件就是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 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自我觉知状态下,个体特别关 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个体更能觉察到有关自我的信息。 当个体将注意力转而向内着眼于自我的内容、成分时,他就处于自我觉知的状态。 没有自我觉知, 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 方面。首先,就环境因素而言,环境因素通常作为一种竞争信息会影响自我觉知。 例如,听收音机时,人们专注于环境刺激而不进行自我觉知。另一方面,也存在 一类迫使个体不得不关注于自我的环境刺激因素。例如,课堂上个体被提问,或 被其他同学注视,或被问到自己的私事,或正被摄像机镜头对准时,在这些环境 刺激下,个体不得不处于自我觉知状态。 其次,个性也会影响自我觉知。无论是否存在环境刺激,有些人都自然地 倾向于关注自我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 我意识倾向(用程度高低表示),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 体产生紧张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不一定会如此。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 的,它也是在其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 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1、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一我知觉分化、人一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 词的掌握3个标志 (1)物一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一我感觉 分化。初生婴儿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其吮吸自己手指、触摸身体部位时就象 吮吸、触摸别的东西一样,当婴儿感觉到两者的区别时,婴儿就出现了物一我感 觉分化。此时,可说是婴儿出现了主体(自我)感觉。 到一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 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例如,推球,球滚:拉床单,床单 挪位,床单上的小猫吓跑。这是在物一我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 动作相联系的外砌的分化知觉 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 性动作。幼儿开始知觉到他所作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 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 (2)人一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个月的 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是一种最初的人际 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 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对不同的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从 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像,10个月时出 现与镜中自我像玩耍的倾向,一岁零8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从照片上区 分)。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 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自我意识一一自我知觉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一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 (名字)联系起来。例如,成人叫他“军军”,他能知道是叫自己。接着,他学 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称自己为“军军”。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 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如主述:“这是军军的鼻子”,“军军饿了”等等 在有关自己的这种表象性认识的基础上,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 “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使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成 人间儿童,“你饿不饿?”儿童必须回答:“我不饿。”但不能回答:“你不饿“这

4 1、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一我知觉分化、人一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 词的掌握 3 个标志。 (1)物一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 3 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一我感觉 分化。初生婴儿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其吮吸自己手指、触摸身体部位时就象 吮吸、触摸别的东西一样,当婴儿感觉到两者的区别时,婴儿就出现了物一我感 觉分化。此时,可说是婴儿出现了主体(自我)感觉。 到一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 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例如,推球,球滚;拉床单,床单 挪位,床单上的小猫吓跑。这是在物—我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 动作相联系的外砌的分化知觉, 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 性动作。幼儿开始知觉到他所作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 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 (2)人一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 个月的 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是一种最初的人际 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 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6 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对不同的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从 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 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像, 10 个月时出 现与镜中自我像玩耍的倾向,一岁零 8 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从照片上区 分)。2 岁零 2 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 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自我意识——自我知觉。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一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 (名字)联系起来。例如,成人叫他“军军”,他能知道是叫自己。接着,他学 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称自己为“军军”。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 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如主述:“这是军军的鼻子”,“军军饿了”等等。 在有关自己的这种表象性认识的基础上,约在 2 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 “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使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成 人间儿童,“你饿不饿?”儿童必须回答:“我不饿。”但不能回答:“你不饿“这

与对“军军饿不饿”的回答“军军不饿”是根本不同的,它需要抽象和概括能力 因此,“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 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 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 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 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做 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 区分形成自我意识。 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 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 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 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2、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 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不可能发生、发展。 第一,物一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的发 展。就物一我知觉分化而言,依赖于相应的皮肤感觉分析器的成熟、对动作和动 作对象的区分依赖于皮肤感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以及与拖、拉、投、掷动作的 协调活动;对主体和动作的区分的重要条件是随意性动作的出现,它依赖于大脑 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分析综合活动。这一切都是以人脑结构和机能的一定成熟 为前提的。而我们知道,新生儿的大脑结构还很简单,沟回栈显,神经纤维细短 大部分尚未髓鞘化,在重量、体积、机能上均处于原始状况。直到生命第:月末 至第2月初,听觉分析器、前庭分析器、视觉分析器才先后开始具有初步功能 从:个月起,才从不随意性动作基础上发展起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动作。因此,新 生儿必须经历一个生理成熟过程,随大脑生理结构成熟后发展起一定的心智机 能,才有可能出现物一“我知觉分化。 第二,人一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 的出现。研究表明,从3个月起婴儿才开始能稍微注意新奇事物,6个月才能比

5 与对“军军饿不饿”的回答“军军不饿”是根本不同的,它需要抽象和概括能力。 因此,“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 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由此出发, 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 3 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 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 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做 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做出 区分形成自我意识。 但在 5 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 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在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当婴儿能 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 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 2、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 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不可能发生、发展。 第一,物一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的发 展。就物一我知觉分化而言,依赖于相应的皮肤感觉分析器的成熟、对动作和动 作对象的区分依赖于皮肤感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以及与拖、拉、投、掷动作的 协调活动;对主体和动作的区分的重要条件是随意性动作的出现,它依赖于大脑 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分析综合活动。这一切都是以人脑结构和机能的一定成熟 为前提的。而我们知道,新生儿的大脑结构还很简单,沟回栈显,神经纤维细短, 大部分尚未髓鞘化,在重量、体积、机能上均处于原始状况。直到生命第:月末 至第 2 月初,听觉分析器、前庭分析器、视觉分析器才先后开始具有初步功能。 从:个月起,才从不随意性动作基础上发展起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动作。因此,新 生儿必须经历一个生理成熟过程,随大脑生理结构成熟后发展起一定的心智机 能,才有可能出现物一“我知觉分化。 第二,人一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 的出现。研究表明,从 3 个月起婴儿才开始能稍微注意新奇事物,6 个月才能比

较稳定地短时注意事物,出现再认能力。这些能力的出现都依赖于大脑皮质结构 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三,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 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 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3、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 成和发展,例如,狼孩就没有出现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早在1902年,心理学家库利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 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他说:“正像我们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手指和衣着,因它们属于我们自己而感 兴趣一样……,我们也从他人的思想中认识我们的面貌、风格、目标、行动。特 征、朋友等等!而且从多方面受其影响。”① G·H·米德(1934年)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所属的社 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对社会互动(相互作用)中自我意识产生 的机制和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 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他指出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 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 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 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即形成把自己确定为 某一类人的自我意识。米德还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1)玩耍(模仿) 阶段,个体获得自我形象的角色的最初阶段,只涉及一两个他人的角色扮演。 (2)游戏阶段,个体在组织活动中扮演多人的角色,从进行协作活动的群体中 获得多重自我形象的阶段。(3)博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个体具有了扮演“一般他人”的能力,总之,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发展扮演不同角 色的能力而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随角色扮演能力的逐步提高,扮演角色范围的

6 较稳定地短时注意事物,出现再认能力。这些能力的出现都依赖于大脑皮质结构 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三,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 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 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 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综上所述,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3、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生理的成熟和发展只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并不能必然保证自我意识的形 成和发展,例如,狼孩就没有出现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早在 1902 年,心理学家库利就指出,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 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镜中我”, 他说:“正像我们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手指和衣着,因它们属于我们自己而感 兴趣一样……,我们也从他人的思想中认识我们的面貌、风格、目标、行动。特 征、朋友等等!而且从多方面受其影响。”① G·H·米德(1934 年)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所属的社 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对社会互动(相互作用)中自我意识产生 的机制和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 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步形成的。他指出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 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 的是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型就形 成了一种稳定的将自己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即形成把自己确定为 某一类人的自我意识。米德还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 3 个阶段:(1)玩耍(模仿) 阶段,个体获得自我形象的角色的最初阶段,只涉及一两个他人的角色扮演。 (2)游戏阶段,个体在组织活动中扮演多人的角色,从进行协作活动的群体中 获得多重自我形象的阶段。 (3)博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个体具有了扮演“一般他人”的能力,总之,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发展扮演不同角 色的能力而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随角色扮演能力的逐步提高,扮演角色范围的

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就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严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在多数情况 下,它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 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影响决定 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 治态度。二是影响决定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例如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欲求的高低等,这些自我意识成分在情绪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重或自卑、自贱, 对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 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 识成分。例如,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国儿童更为积极、主动、进取,敢于向环境 中的问题挑战;而墨西哥儿童更为被动、驯良,忠顺,忍受环境压力而不去改变 它们。 (3)家庭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 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对自我意识形成的作用从前述米德的研究已看出,这里着重从角 色意识冲突的角度讨论其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角色指与某种社会身分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占角色扮演则指个体依据 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扮演父亲这一角色就是 要行使做父亲的权力,尽父亲的义务。社会角色是相互联系的,父亲角色就与母 亲、子女角色互相关联。因此,角色扮演必然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在这种互 动中,某一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既与该角色对该角色行为的理解(我应当怎样行 事的期望)有关,又与相关角色对该角色的角色行为期望密切相关。换言之,角 色扮演受到二者组成的期望系统的制约。当系统内两种期望成分协调一致时,个

7 不断扩大,自我意识就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严 4、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在多数情况 下,它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 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影响决定 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 治态度。二是影响决定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例如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欲求的高低等,这些自我意识成分在情绪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重或自卑、自贱, 对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 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 识成分。例如,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国儿童更为积极、主动、进取,敢于向环境 中的问题挑战;而墨西哥儿童更为被动、驯良,忠顺,忍受环境压力而不去改变 它们。 (3)家庭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 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对自我意识形成的作用从前述米德的研究已看出,这里着重从角 色意识冲突的角度讨论其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角色指与某种社会身分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占角色扮演则指个体依据 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扮演父亲这一角色就是 要行使做父亲的权力,尽父亲的义务。社会角色是相互联系的,父亲角色就与母 亲、子女角色互相关联。因此,角色扮演必然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在这种互 动中,某一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既与该角色对该角色行为的理解(我应当怎样行 事的期望)有关,又与相关角色对该角色的角色行为期望密切相关。换言之,角 色扮演受到二者组成的期望系统的制约。当系统内两种期望成分协调一致时,个

体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高的成就意识的发 展,形成熟练的扮演“一般人”的能力,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 扮演者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使自 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或导致社会适应不良,或引发心理疾患 (5)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 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尤其是G·H·米德)对 这种作用机制作过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 (6)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其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 行为的群体。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 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 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 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评价。困此,谢里夫把参照群体的规范看作个体的社会 目标、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乃至世界观形成的基准线。 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 程。个体作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为着不同的目的,追求着不同的目标。例 如,人们寻求有关自我的准确信息以了解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寻求能支持原有 自我观念的信息,有意识地表现某些社会行为以建立、维持、加强、澄清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这一切都涉及到自我过程。本节将讨论4种重要的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获得真实的、可靠的有关个人特质的信息的过程,它常常发生在 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 价来实现。 1、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例如,当 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了解其他同学作业的情况以确定是老师未讲 清、作业题太难,还是自己能力太差。社会比较常发生在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某

8 体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高的成就意识的发 展,形成熟练的扮演“一般人”的能力,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 扮演者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使自 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或导致社会适应不良,或引发心理疾患。 (5)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他人评 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尤其是 G·H·米德)对 这种作用机制作过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 (6)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其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 行为的群体。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 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定义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将参照群体的价值 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 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评价。困此,谢里夫把参照群体的规范看作个体的社会 目标、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乃至世界观形成的基准线。 三、 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 程。个体作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为着不同的目的,追求着不同的目标。例 如,人们寻求有关自我的准确信息以了解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寻求能支持原有 自我观念的信息,有意识地表现某些社会行为以建立、维持、加强、澄清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这一切都涉及到自我过程。本节将讨论 4 种重要的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获得真实的、可靠的有关个人特质的信息的过程,它常常发生在 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 价来实现。 1、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例如,当 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了解其他同学作业的情况以确定是老师未讲 清、作业题太难,还是自己能力太差。社会比较常发生在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某

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研究发现,被试处于模棱两可的情境下,常将自己与其 他被试比较以减小自己的疑虑。 2、自我估价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 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例如,通过自学以检验自己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 通过操作车床以检验自己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特质没 有把握时,常常趋向于通过完成任务对自己进行检验性评价。 (二)自我美化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当人们 自尊的欲望大大超过准确评价自己的欲望时,自我美化过程就开始了,人们常用 6种方式进行自我美化。 、向下的社会比较 当个体力图达到自我价值的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向下的社会比较。社会比 较是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为了获取有关自己的准确信息常常做向上 的或至少是同启己类似的人的比较,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但是,当个 体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落空时,向上的和与自己类似的人的比较就会大大挫伤其 自尊心,这时个体就转而进行向下的自我美化的社会比较。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 避免自信心的降低和妒忌心的上升。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时,为对付 社会比较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能力或品性。 2、选择性遗忘 当卧忆的事件有损子个体的自尊时,常常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个体对消极事件(除车祸和葬礼)尤其是失败事件比对积极、成功的事件遗忘得 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失败或缺陷被遗忘可以使自我得到保护,但当个体相信 自己随时间推移而有所进步时,却常常记起失败或缺陷。例如,希望自己苗条而 未达目的的姑娘可能会说,“我虽然还不苗条,但比过去瘦多了 3、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或有利于自尊时,个体常常有选择地接受反 馈信息。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

9 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研究发现,被试处于模棱两可的情境下,常将自己与其 他被试比较以减小自己的疑虑。 2、自我估价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 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例如,通过自学以检验自己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 通过操作车床以检验自己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特质没 有把握时,常常趋向于通过完成任务对自己进行检验性评价。 (二)自我美化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当人们 自尊的欲望大大超过准确评价自己的欲望时,自我美化过程就开始了,人们常用 6 种方式进行自我美化。 1、向下的社会比较 当个体力图达到自我价值的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向下的社会比较。社会比 较是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为了获取有关自己的准确信息常常做向上 的或至少是同启己类似的人的比较,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但是,当个 体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落空时,向上的和与自己类似的人的比较就会大大挫伤其 自尊心,这时个体就转而进行向下的自我美化的社会比较。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 避免自信心的降低和妒忌心的上升。当个体无法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时,为对付 社会比较的痛苦,常常会贬低他人的能力或品性。 2、选择性遗忘 当卧忆的事件有损子个体的自尊时,常常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个体对消极事件(除车祸和葬礼)尤其是失败事件比对积极、成功的事件遗忘得 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失败或缺陷被遗忘可以使自我得到保护,但当个体相信 自己随时间推移而有所进步时,却常常记起失败或缺陷。例如,希望自己苗条而 未达目的的姑娘可能会说,“我虽然还不苗条,但比过去瘦多了" 3、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或有利于自尊时,个体常常有选择地接受反 馈信息。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

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常常全盘接受积极评价的反馈信息而拒绝接受消极评价的 反馈信息。例如,考试失败的学生说:“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 /而得了100分的学生则说:“这次考试真考水平。” 4、缺陷补偿 个体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可 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 色缺陷。例如,婚姻不成功者常说:“职业对我来讲比成功的婚姻更重要。”个体 还常常用强调自己的积极品质的重要性,贬低消极品质的重要性来补偿自己的缺 陷或不足。缺陷补偿有助于个体度过因境。在困境中强调自我的“优势”有助于 增强自信心。 5、自我照顾归因 归因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尽管归因理论强调按照有关自我及环境的 真实情况进行的推论的重要性,但自我归因却经。常是自我照顾的,它通过强调 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 任来保护自尊。例如,考试失败者强调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而成功者却强 调自己的能力和高水平的成就动机;考试作弊者强调客观环境压力,而未作弊者 强调自己的道德品质:当决策导致坏结果时,人们总是强调环境所迫没有选择余 地,而得到好结果时却强调决策选择的英明。 6、自我设障 尽管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 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例如,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 可能蓄意中断训练,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因此,自我设障指人 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三)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 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杠会心理学对自我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下述3个方面。 1、自我表现的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表现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个体总是深思熟虑地去形成 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印象。例如,竟选者总是用许愿或恭维来取悦选民,提

10 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常常全盘接受积极评价的反馈信息而拒绝接受消极评价的 反馈信息。例如,考试失败的学生说:“这是一次不能准确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 /而得了 100 分的学生则说:“这次考试真考水平。” 4、缺陷补偿 个体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可 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 色缺陷。例如,婚姻不成功者常说:“职业对我来讲比成功的婚姻更重要。”个体 还常常用强调自己的积极品质的重要性,贬低消极品质的重要性来补偿自己的缺 陷或不足。缺陷补偿有助于个体度过因境。在困境中强调自我的“优势”有助于 增强自信心。 5、自我照顾归因 归因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尽管归因理论强调按照有关自我及环境的 真实情况进行的推论的重要性,但自我归因却经。常是自我照顾的,它通过强调 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 任来保护自尊。例如,考试失败者强调试题难度和考场上的运气,而成功者却强 调自己的能力和高水平的成就动机;考试作弊者强调客观环境压力,而未作弊者 强调自己的道德品质;当决策导致坏结果时,人们总是强调环境所迫没有选择余 地,而得到好结果时却强调决策选择的英明。 6、自我设障 尽管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 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例如,赛期临近而恐惧比赛的运动员 可能蓄意中断训练,以便能在失败时将失败归于缺少训练。因此,自我设障指人 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三)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 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杠会心理学对自我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下述 3 个方面。 1、自我表现的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表现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个体总是深思熟虑地去形成 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印象。例如,竟选者总是用许愿或恭维来取悦选民,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