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记忆 本章主要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用信息加工的观 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 理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的问题、体验 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 有的没有受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有的受到了强化而被保持下来,在一定条件下,那些被保持 下来的痕迹在人脑中重新得到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离开当前的客 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存在。而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发生 在感知觉之后。 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虽然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但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感知过的一切事物就不能 保留下来,就无法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人们要发展动作技能 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发展言语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的经验。俄国生理学家谢 切诺夫曾说过:“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 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连 接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什么也学 不会,什么也掌握不了。”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 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回忆属于“忆”的方面。记忆就是通过识记、保 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 个基本环节,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 本环节,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遗忘,保持的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遗忘。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 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 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 果的检验,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
第四章 记忆 本章主要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遗忘: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用信息加工的观 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 理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的问题、体验 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 有的没有受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有的受到了强化而被保持下来,在一定条件下,那些被保持 下来的痕迹在人脑中重新得到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离开当前的客 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存在。而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发生 在感知觉之后。 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虽然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但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感知过的一切事物就不能 保留下来,就无法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人们要发展动作技能, 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发展言语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的经验。俄国生理学家谢 切诺夫曾说过:“离开了记忆,任何现实的动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心理活动,即使 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都必须以保留它的每一个当前的要素为前提,从而把它与随后的要素连 接起来。没有这种联结的能力,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便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什么也学 不会,什么也掌握不了。”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 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回忆属于“忆”的方面。记忆就是通过识记、保 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 一个基本环节,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 本环节,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遗忘,保持的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遗忘。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 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 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效 果的检验,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这里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就相当于识记这一环节,贮存相当于保 持的环节,提取就是对信息的再认或回忆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人的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能识记快、保持牢.再 认和回忆容易和准确,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表象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我们回想起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形象 和过去与他交往过的情景。表象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事物形象的记忆,所以有时 又把表象称为记忆表象。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就象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某个事物或事 物的某种特征一样。它和感知觉一样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一一感性认识阶段。表象是在感 知觉的基础上获得的,离开感知觉,人的表象便无法形成。例如,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就没有 颜色的表象,天生耳聋的人就没有声音的表象。但表象的直观形象与知觉的形象有所不同: 知觉的形象比较鲜明生动,而表象的形象较为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比较稳定持久,而表象 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而表象的形象不够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 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被丢失 2、概括性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它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是反 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概括性。例如,我们头 脑中“山”的表象,它往往不是某一特定的山,而是自然界中山的一个概括形象。但是,表 象的概括性和词语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词语是抽象的概括。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感知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是由视觉获得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如对于事物的形状、大小、颜 色、空间等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把看见过的东西的视觉印象保持在头 脑中,但这种印象通常是模糊的,缺少细节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能够保持着一种几乎同照片 样清晰的视觉形象,他们只要对一张图画看上30秒钟左右,把图画拿走后,仍然能够在 摆图画的地方“看见”这幅画的形象,他们能详细的把它描述出来,甚至画面上最不显眼的 细节也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遗觉象”。一般出现在儿童身上, 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听觉表象是由听觉器官获得的声音表象,主要有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言语 听觉表象对人们分辨语音、语调等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音乐表象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歌曲和乐曲,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著名的音 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仍能创作出伟大的交响乐曲,就是来源于他的音乐表象能力 运动表象是和运动感觉相联系的,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动作和动作系统的形象。 例如,跑步、跳高、游泳、写字、打球等动作的形象。运动表象产生时,可以引起人们相应 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微弱运动 2、根据表象的概括性,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个别表象是指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形象,又称为单一表象。例如,关 于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某一个人的表象。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例如我们脑子里的大学生形象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般形象。 般表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因为它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特征的概括,而是对同一类事物的 般特点和主要特征的概括
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这里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就相当于识记这一环节,贮存相当于保 持的环节,提取就是对信息的再认或回忆。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人的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能识记快、保持牢.再 认和回忆容易和准确,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二、表象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我们回想起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形象 和过去与他交往过的情景。表象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事物形象的记忆,所以有时 又把表象称为记忆表象。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就象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某个事物或事 物的某种特征一样。它和感知觉一样同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表象是在感 知觉的基础上获得的,离开感知觉,人的表象便无法形成。例如,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就没有 颜色的表象,天生耳聋的人就没有声音的表象。但表象的直观形象与知觉的形象有所不同: 知觉的形象比较鲜明生动,而表象的形象较为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比较稳定持久,而表象 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而表象的形象不够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 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被丢失。 2、概括性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它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是反 映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概括性。例如,我们头 脑中“山”的表象,它往往不是某一特定的山,而是自然界中山的一个概括形象。但是,表 象的概括性和词语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词语是抽象的概括。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的感知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是由视觉获得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浮现。如对于事物的形状、大小、颜 色、空间等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把看见过的东西的视觉印象保持在头 脑中,但这种印象通常是模糊的,缺少细节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能够保持着一种几乎同照片 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他们只要对一张图画看上 30 秒钟左右,把图画拿走后,仍然能够在 摆图画的地方“看见”这幅画的形象,他们能详细的把它描述出来,甚至画面上最不显眼的 细节也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遗觉象”。一般出现在儿童身上, 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听觉表象是由听觉器官获得的声音表象,主要有言语听觉表象和音乐听觉表象。言语 听觉表象对人们分辨语音、语调等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音乐表象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歌曲和乐曲,提高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著名的音 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仍能创作出伟大的交响乐曲,就是来源于他的音乐表象能力。 运动表象是和运动感觉相联系的,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动作和动作系统的形象。 例如,跑步、跳高、游泳、写字、打球等动作的形象。运动表象产生时,可以引起人们相应 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微弱运动。 2、根据表象的概括性,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个别表象是指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形象,又称为单一表象。例如,关 于某一棵树、某一朵花、某一个人的表象。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例如我们脑子里的大学生形象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般形象。 一般表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因为它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特征的概括,而是对同一类事物的 一般特点和主要特征的概括
(三)、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表象,人的认识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才能摆脱 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从表象的直观性看,它近似于知觉:从表 象的概括性看,它近似于思维;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它是由知觉向思维过渡的 中间环节。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表象贫乏的人,想象也不可能丰富。 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不外两大类:感性知识与理性 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贮存在大脑中的知 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形象的信息量与词语的信息量的 比例约为1000:1。记忆内容的重现也大多以表象的形式出现。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 三、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类型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具 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例如,我们所感知过的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音容笑貌、 仪表姿态、音乐的旋律、自然景观、各种气味和滋味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着,所以又叫表 象记忆。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形 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类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能认知母亲或其他熟人的面孔,就表明他已 有了形象记忆。人感知过的事物,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会成为人的直接经验。 2.语词记忆。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 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 和词的制约,很少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 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人类只有凭借语词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 并获得间接知识。语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 都离不开语词记忆。语词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它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属 于语词记忆类型的人,最善于记语词材料,抽象概念和逻辑规则。即使在观察直观材料时也 是如此。这类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薄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情感的 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 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例如,某人就要与久别的朋友重逢,此刻他沉浸在幸 福的回忆中,昔日的愉快、欢乐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又如,俗语说“一朝遭蛇咬,十年 怕井绳”。这说明被蛇咬过的恐惧情绪体验仍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 不忘的。情绪记忆对人来讲具有动机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动,消极不 愉快的情绪记忆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 象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它是人们学习 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 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序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 成为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识记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和 恢复,不易遗忘。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
(三)、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表象,人的认识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才能摆脱 知觉的局限性,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从表象的直观性看,它近似于知觉;从表 象的概括性看,它近似于思维;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它是由知觉向思维过渡的 中间环节。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表象贫乏的人,想象也不可能丰富。 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不外两大类:感性知识与理性 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贮存在大脑中的知 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形象的信息量与词语的信息量的 比例约为 1000:1。记忆内容的重现也大多以表象的形式出现。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记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 力。 三、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类型。 -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具 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例如,我们所感知过的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音容笑貌、 仪表姿态、音乐的旋律、自然景观、各种气味和滋味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着,所以又叫表 象记忆。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形 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类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能认知母亲或其他熟人的面孔,就表明他已 有了形象记忆。人感知过的事物,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会成为人的直接经验。 2.语词记忆。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 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语词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 和词的制约,很少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 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人类只有凭借语词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 并获得间接知识。语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 都离不开语词记忆。语词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它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属 于语词记忆类型的人,最善于记语词材料,抽象概念和逻辑规则。即使在观察直观材料时也 是如此。这类记忆在幼儿身上表现较为薄弱,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情感的 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 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例如,某人就要与久别的朋友重逢,此刻他沉浸在幸 福的回忆中,昔日的愉快、欢乐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又如,俗语说“一朝遭蛇咬,十年 怕井绳”。这说明被蛇咬过的恐惧情绪体验仍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经久 不忘的。情绪记忆对人来讲具有动机作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可以激励人的行动,消极不 愉快的情绪记忆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 象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它是人们学习 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 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序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 成为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识记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和 恢复,不易遗忘。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
作用。在个体发展中,运动记忆比其他各种记忆发生的早些,一般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 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记忆从内容上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 忆是互相联系着的,例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语词记忆,又要有形象记忆 即不只讲授理论,还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有些课程还要在做实验、操作仪器过程中使他们形 成一些动作记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根据记忆中对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贮存信息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贮信息系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把记忆区分为三 种信息存贮系统,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4 是这个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控制过程 意 提取 遗忘 遗忘 图4——1记忆系统的模式图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首先进入感觉记录器,在那里信息被登记。这时进入感觉记录器 里的信息都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 暂,一般不超过2秒,然后很快消失。人通过认知系统中的注意从感觉记忆中选取一部分信 息作进一步加工,其余没被选择的信息随之消失 被选择的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存贮 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一方面,它要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 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 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因此,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 忆。短时记忆依赖于注意,只要给予注意,信息就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注意一旦转移,信 息就开始消退,大约经过15——30秒就可完全消失,因此,注意是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 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短时记忆的作用一方面向长时记忆输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 感觉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少量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存贮库。它保持着从感觉记忆或由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其 容量是无限的。它保存着信息及信息加工规则,以备取用 多存贮模型主要说明短时记忆的规律,它对于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困 难。为此,70年代以后开始对记忆的三个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发现 2.记忆三个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感觉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 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保持就是感觉记忆,持续时间仅约2秒钟左 右
作用。在个体发展中,运动记忆比其他各种记忆发生的早些,一般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 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记忆从内容上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 忆是互相联系着的,例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语词记忆,又要有形象记忆, 即不只讲授理论,还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有些课程还要在做实验、操作仪器过程中使他们形 成一些动作记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根据记忆中对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贮存信息时间长短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 记忆(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贮信息系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把记忆区分为三 种信息存贮系统,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图 4—1 是这个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 4——1 记忆系统的模式图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首先进入感觉记录器,在那里信息被登记。这时进入感觉记录器 里的信息都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 暂,一般不超过 2 秒,然后很快消失。人通过认知系统中的注意从感觉记忆中选取一部分信 息作进一步加工,其余没被选择的信息随之消失。 被选择的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存贮 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一方面,它要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 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 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因此,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 忆。短时记忆依赖于注意,只要给予注意,信息就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注意一旦转移,信 息就开始消退,大约经过 15——30 秒就可完全消失,因此,注意是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 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短时记忆的作用一方面向长时记忆输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 感觉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少量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存贮库。它保持着从感觉记忆或由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其 容量是无限的。它保存着信息及信息加工规则,以备取用。 多存贮模型主要说明短时记忆的规律,它对于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困 难。为此,70 年代以后开始对记忆的三个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发现. 2.记忆三个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感觉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 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保持就是感觉记忆,持续时间仅约 2 秒钟左 右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其特点是:①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 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尼 赛尔把它称作为映象记忆。②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视感觉记忆约为 025-1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 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 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虽然信息在感 觉记忆阶段停留时间极短,但已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③感觉 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接受信息的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其感觉到的形象可能具有大量的 潜在信息。一般认为其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些。④感觉记忆痕迹很 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 快衰退而消失 在记忆中,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系统的存在。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于1960年 通过实验证实的。早在19世纪中叶,哈密顿就曾确定人在一瞬间大约只能够辨认6个物体, 19世纪后期,艾德曼和道奇发现,在呈现为100毫秒时间里,人们对于视觉刺激只能够报 告出4或5个不连贯的字母。这些结果历来在知觉和记忆理论中传统地引用着。斯波林在记 忆实验时却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但他们却声称自己所看到的要比所 能报告的多。为了査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这个方法和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过去在记忆实验中,总喜欢采用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把 记住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来计算回忆的成绩。斯波林则改变实验程序,从而巧妙地使 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上面有12个字母 分成上、中、下3行,每行4个字母(见图4-2)。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以50毫秒时间 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3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 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 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3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 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3行字母,由此推算,他头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9个之 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 4-5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4-5个项目的 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 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 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 即出现,而是延迟在10-1000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 某一行的字母。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 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象信息 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1秒钟左右。 字母卡字母呈现后立即发出的音调 被试根据音调信号报告字母 JQBL 高音调 第一行 MXRG 中音调 第二行 SYCT 低音调 第三行 图4-2斯波林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采自 G. Sperling1960) 上述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 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其特点是:①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 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尼 赛尔把它称作为映象记忆。②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视感觉记忆约为 0.25----1 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 1 秒,但也不长于 4 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 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 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虽然信息在感 觉记忆阶段停留时间极短,但已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③感觉 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接受信息的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其感觉到的形象可能具有大量的 潜在信息。一般认为其记忆的容量为 9—20 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些。④感觉记忆痕迹很 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 快衰退而消失。 在记忆中,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系统的存在。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于 1960 年 通过实验证实的。早在 19 世纪中叶,哈密顿就曾确定人在一瞬间大约只能够辨认 6 个物体, 19 世纪后期,艾德曼和道奇发现,在呈现为 100 毫秒时间里,人们对于视觉刺激只能够报 告出 4 或 5 个不连贯的字母。这些结果历来在知觉和记忆理论中传统地引用着。斯波林在记 忆实验时却发现,许多被试虽只能报告出 4、5 个字母,但他们却声称自己所看到的要比所 能报告的多。为了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这些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创造了部分报告法。 这个方法和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过去在记忆实验中,总喜欢采用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把 记住的东西全部报告出来,以此来计算回忆的成绩。斯波林则改变实验程序,从而巧妙地使 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上面有 12 个字母, 分成上、中、下 3 行,每行 4 个字母(见图 4—2)。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以 50 毫秒时间 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 3 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 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 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 3 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 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 3 行字母,由此推算,他头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 9 个之 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 9 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 4—5 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 4—5 个项目的 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 一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 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 50 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 即出现,而是延迟在 10 一 1000 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 某一行的字母。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 1 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象信息 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 1 秒钟左右。 字母卡 字母呈现后立即发出的音调 被试根据音调信号报告字母 J Q B L M X R G S Y C T 高 音 调 中 音 调 低 音 调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图 4—2 斯波林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采自 G.Sperling 1960) 上述实验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 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
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 第二,短时记忆系统的特点。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 段.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属于非感觉记忆,就其功能来说是操作性的,而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短时记 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人在对某事物进行操作时,并不只是 去注意知觉该事物,而必须要考虑整个记忆活动的目的,考察作为操作手段的另一些事物 以及恰当地执行一定的操作任务,这就要求人的知觉有时必须暂时离开操作对象.例如,抄 写或临摹字画活动,就需要暂时把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进行操作。因此,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进入更高加工水平的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 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 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 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 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76 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 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 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 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 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 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 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 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 退。由于没有复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侵蚀, 如同海边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的一样。另一个原因是干扰,即后来的信息项目把现有 的项目排挤掉了。②和感觉记忆中信息容量相比,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7+2个项目(物体、字母或符号等)。所谓记忆广度是指信息呈现一次后被试所能回忆的最 大的项目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联系的汉字,平均一次能记住6 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但是,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对扩大 记忆贮存容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数字2485443572,虽然刺激项目数超过了9个,但把 它分为三组:248-544-3572,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1956年米勒 提出用“创克( Chunk,意指‘组块’)来标志短时记忆的单位。一个组块指一个熟悉的单元, 如汉字、词、物体名称等,这样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将大为扩大.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编码多数的是言语听觉编码存贮。60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 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70年,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即 便是由视觉接收的,也都要按听觉或声学的特征编码,而不是按视觉形象编码。康拉德 ( Conrad)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在实验中选用了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和 FMNSX 为材料,用速示器以每分钟80次,每个字母0.75秒的速度随机逐一出现,每呈现6个字 母后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如果记不清楚就尽量地在10个字母中猜写而不许不写。结 果表明,其回忆结果的错误性质,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为知觉性质所决定,回忆信息混淆经 常地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B和C或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 E。可见,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 当然,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 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有意义的。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讯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
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 第二,短时记忆系统的特点。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 段.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属于非感觉记忆,就其功能来说是操作性的,而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短时记 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人在对某事物进行操作时,并不只是 去注意知觉该事物,而必须要考虑整个记忆活动的目的,考察作为操作手段的另一些事物; 以及恰当地执行一定的操作任务,这就要求人的知觉有时必须暂时离开操作对象.例如,抄 写或临摹字画活动,就需要暂时把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进行操作。因此,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进入更高加工水平的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 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 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 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 们编制了由 3 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 GKB,PST,RUD 等,每次给被试听 3 个辅音字母 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 3 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 276 开始连续减 3,读出 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 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 3 秒、6 秒、9 秒、12 秒、15 秒和 18 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 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 3 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 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 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 18 秒 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 10%,超过 18 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 10%的接 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 5—20 秒,最长不 超过 1 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 退。由于没有复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侵蚀, 如同海边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的一样。另一个原因是干扰,即后来的信息项目把现有 的项目排挤掉了。②和感觉记忆中信息容量相比,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7+2 个项目(物体、字母或符号等)。所谓记忆广度是指信息呈现一次后被试所能回忆的最 大的项目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联系的汉字,平均一次能记住 6 个,十进位数字是 7 个,线条排列是 5 个。但是,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对扩大 记忆贮存容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数字 2485443572,虽然刺激项目数超过了 9 个,但把 它分为三组:248—544—3572,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1956 年米勒 提出用“创克'(Chunk,意指‘组块’)来标志短时记忆的单位。一个组块指一个熟悉的单元, 如汉字、词、物体名称等,这样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将大为扩大.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编码多数的是言语听觉编码存贮。60 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 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70 年,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即 便是由视觉接收的,也都要按听觉或声学的特征编码,而不是按视觉形象编码。康拉德 (Conrad)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在实验中选用了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 和 FMNSX 为材料,用速示器以每分钟 80 次,每个字母 0.75 秒的速度随机逐一出现,每呈现 6 个字 母后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如果记不清楚就尽量地在 10 个字母中猜写而不许不写。结 果表明,其回忆结果的错误性质,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为知觉性质所决定,回忆信息混淆经 常地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 B 和 C 或 S 和 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 F 和 E。可见,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 当然,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 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有意义的。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讯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
中,人们需要按仪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短 时记忆).操作之后,数据没有保持的必要则被迅速遗忘.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短时 记忆,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人员从听到译,学生上课从听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 的功能进行操作的 第三,长时记忆系统的特点。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 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一些是在感 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 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长时记忆的特点:①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 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 础。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竞有多大,有人认为是5万到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10°bit 自19世纪末期,H.艾宾浩斯开始进行记忆实验以来,大多数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都是 关于长时记忆的,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和遗忘的规律方面 ②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 一种长久性的存储。③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是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贮在长时记忆系统 中的信息分为语词和表象两类,因此有两种信息组织方式,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创克”(组块), 以帮助记忆。例如,给被试呈现钢笔、熊猫、沙发、文具盒、老虎、桌子、纸张、大象、圆 规、书橱等单词。他们在回忆时,往往不是按原来词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按它们的意义加 以分类的。如文具类(钢笔、文具盒、纸张、圆规),家具类(沙发、桌子、书橱),动物类 (熊猫、老虎、大象)。表象编码是利用视觉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帮助 记忆。两种编码方式各有其特点。生理心理学认为大脑两半球是分工的,左脑管语言,右脑 管表象。一般人在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编码往往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但也存在 着个体差异,有人偏向于这一种方式编码,有人则偏向于另一种方式编码。④长时记忆信息 的提取也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在提取信息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 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长时记忆中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 上有所不同,一般认为,长时记忆中的遗忘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信息受 到干扰,使提取信息发生了困难 第二节识记 完整的记忆过程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是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 会有信息的贮存和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识记是获得知识经验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因此,也称为学习 、识记的种类 (一)根据有无识记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而进行的识记。在无意识记过程中 信息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被记住了,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不随意识记.人们的知识经验 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无意识记获得的,但并不是所有经验过的事物都能通过识记印留在记忆 中。它表现出以下特点:凡是和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内容容易被无意识记,凡是对人有重 要意义的、与需要、兴趣密切联系、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无意识记 和人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和运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组织教 学,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目 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取方法进行的识记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随意识记。在现实生 活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更显得重要,因为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和技能,主要是依靠有意识记
中,人们需要按仪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短 时记忆).操作之后,数据没有保持的必要则被迅速遗忘.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短时 记忆,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人员从听到译,学生上课从听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 的功能进行操作的. 第三,长时记忆系统的特点。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 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一些是在感 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 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长时记忆的特点:①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 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 础。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是 5 万到 10 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 1015bit。 自 19 世纪末期,H.艾宾浩斯开始进行记忆实验以来,大多数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都是 关于长时记忆的,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和遗忘的规律方面。 ②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 一种长久性的存储。③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是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贮在长时记忆系统 中的信息分为语词和表象两类,因此有两种信息组织方式,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创克”(组块), 以帮助记忆。例如,给被试呈现钢笔、熊猫、沙发、文具盒、老虎、桌子、纸张、大象、圆 规、书橱等单词。他们在回忆时,往往不是按原来词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按它们的意义加 以分类的。如文具类(钢笔、文具盒、纸张、圆规),家具类(沙发、桌子、书橱),动物类 (熊猫、老虎、大象)。表象编码是利用视觉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帮助 记忆。两种编码方式各有其特点。生理心理学认为大脑两半球是分工的,左脑管语言,右脑 管表象。一般人在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编码往往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但也存在 着个体差异,有人偏向于这一种方式编码,有人则偏向于另一种方式编码。④长时记忆信息 的提取也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在提取信息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 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长时记忆中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 上有所不同,一般认为,长时记忆中的遗忘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信息受 到干扰,使提取信息发生了困难. 第二节 识 记 完整的记忆过程是从识记开始的,识记是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 会有信息的贮存和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识记是获得知识经验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因此,也称为学习. 一、识记的种类 (一)根据有无识记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而进行的识记。在无意识记过程中, 信息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被记住了,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不随意识记.人们的知识经验 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无意识记获得的,但并不是所有经验过的事物都能通过识记印留在记忆 中。它表现出以下特点:凡是和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内容容易被无意识记,凡是对人有重 要意义的、与需要、兴趣密切联系、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无意识记 和人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和运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组织教 学,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目 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取方法进行的识记,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随意识记。在现实生 活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更显得重要,因为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和技能,主要是依靠有意识记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 在识记中,确定识记任务对识记效果起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任务明确,全部识记活动 都集中于这个任务,就能引起人的更为复杂的智力活动和调动更大的积极性。例如,实验要 求被试“丝毫不差地”识记完整的故事,结果被试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该故事的35%,而 如果只要求被试“用自己的话”来识记一个呈现条件相同的故事,他们则只能回忆出该故事 的24%。如果要求被试尽可能地完全回忆一篇课文时,则可以回忆出12.5个句子,如果 没对被试提出类似要求,就只能回忆出8.7个句子。如果要求被试按图形呈现的顺序进行 识记,则在图形回忆时可保持原顺序的80%,如果不向被试提出类似任务,则只能保持原 顺序的49%,在经过12天的延缓回忆,按顺序性正确回忆的百分数,在前一种情况下保持 大致的水平,而后一种情况则显著降低。可见,识记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很大 弋、(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而 进行的识记。其特点是:不去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单纯依靠对材料的重复进行识记,不用 或很少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运用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就是指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 进行的识记。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理解识记或逻辑识记。其特点是:理解识记对象的意 义,充分地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肯斯莱用三种不同 材料比较识记效果,结果如表4-3。 识记材料 回忆的平均数 15个无意义音节 4.47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 13.55 图4-3三种不同材料识记效果的比较(采自 Kingsley) 实验结果表明,在材料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识记效果最好 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次之,无意义音节最差。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已为大量实验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所证实。意义识记之所以优于 机械识记,主要是因为识记材料的意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也反映了被识记的 材料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即新材料被纳入到识记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就 很容易被记住。知识的系统化是记忆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不仅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记忆,而 且记忆也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在识记一些毫无内部联系的材料因而只能进行机械 识记时,也可以人为地对此给予意义联系来帮助记忆。例如,日本富士山的高度是12365 英尺,我们就可以把12365理解成: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这样记忆效果要比死 记硬背好。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识记的效果来看,机械识记不如意 义识记,但是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学习中总有一些材料本身没 有实际意义,如人名、地名、数字等,或材料虽有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一时难以 理解,因此只能先进行机械识记,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再逐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诱导学生把这两种记忆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这样就可以发挥两种记忆的各自长处,从 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 在识记中,确定识记任务对识记效果起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任务明确,全部识记活动 都集中于这个任务,就能引起人的更为复杂的智力活动和调动更大的积极性。例如,实验要 求被试“丝毫不差地”识记完整的故事,结果被试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该故事的 35%,而 如果只要求被试“用自己的话”来识记一个呈现条件相同的故事,他们则只能回忆出该故事 的 24%。如果要求被试尽可能地完全回忆一篇课文时,则可以回忆出 12.5 个句子,如果 没对被试提出类似要求,就只能回忆出 8.7 个句子。如果要求被试按图形呈现的顺序进行 识记,则在图形回忆时可保持原顺序的 80%,如果不向被试提出类似任务,则只能保持原 顺序的 49%,在经过 12 天的延缓回忆,按顺序性正确回忆的百分数,在前一种情况下保持 大致的水平,而后一种情况则显著降低。可见,识记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很大。 (二)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 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而 进行的识记。其特点是:不去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单纯依靠对材料的重复进行识记,不用 或很少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运用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就是指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 进行的识记。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理解识记或逻辑识记。其特点是:理解识记对象的意 义,充分地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肯斯莱用三种不同 材料比较识记效果,结果如表 4—3。 识 记 材 料 回忆的平均数 15 个无意义音节 15 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 15 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 4.47 9.95 13.55 图 4—3 三种不同材料识记效果的比较(采自 Kingsley) 实验结果表明,在材料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识记效果最好; 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次之,无意义音节最差。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已为大量实验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所证实。意义识记之所以优于 机械识记,主要是因为识记材料的意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也反映了被识记的 材料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即新材料被纳入到识记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就 很容易被记住。知识的系统化是记忆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不仅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记忆,而 且记忆也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在识记一些毫无内部联系的材料因而只能进行机械 识记时,也可以人为地对此给予意义联系来帮助记忆。例如,日本富士山的高度是 12365 英尺,我们就可以把 12365 理解成:一年有 12 个月,一年有 365 天。这样记忆效果要比死 记硬背好。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识记的效果来看,机械识记不如意 义识记,但是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学习中总有一些材料本身没 有实际意义,如人名、地名、数字等,或材料虽有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一时难以 理解,因此只能先进行机械识记,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再逐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诱导学生把这两种记忆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这样就可以发挥两种记忆的各自长处,从 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识记的目的,学习者的态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材料 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等特别重要, (一)识记的目的 对一个人提出的目的会影响识记的效果。由于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材料时的组织也 不同,如果目的是要求回忆的精确性,那么学习者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复习单个句子和词,如 果目的是要求连贯地回忆材料,那么就会去建立意义联系,理解材料的逻辑性。 (二)学习态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从而激发起学习 者的识记动机,积极地参与识记活动,识记的效果就会大为提高,这无论对无意识记和有意 识记都是如此。在一个实验中,给被试一系列成对的句子,每一对句子都和一种语法规则相 符合,要求被试指出每对句子的语法规则,按照这一规则自己造一个句子。实验中并没有给 予识记任何句子的指示,但在第二天要他回忆主试给的句子和自己造的句子,结果是自己造 的句子的识记效果比主试所提出的句子高3倍。可见,如果一种事物(或材料)成为人的智慧 活动的对象,那么它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与他的经验相联系,就能较好地 识记,较巩固地保留在记忆中 (三)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其他属性制约。识记的材料,按性质不同可分 为许多类别,例如,可以是直观材料(实物,模型、图片等),也可以是描述同样事物的文字 材料。识记直观材料和文字材料的效率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 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另外,难易不同的材料在识记过程中的效果是不同的。识记容易的材料一般开始时进展 较快,后来逐步缓慢,成一减速曲线,识记难度较深的材料,常是开始时进展较慢,后来逐 步加快,成一加速曲线 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很大。一般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 用的时间就越多。索柯洛夫的实验证明:在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 需要14秒;识记24个音节时,平均一个音节需要29秒:而识记36个音节时,平均一个音 节需要42秒 上述结果是识记课文词句所用的时间,如果识记课文内容或论文,识记时间就依内容逻 辑结构、学习者经验等条件而定,不只依存于课文的字数 (四)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没,而且识 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因为理解就是 把新知识与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以便于知识的系统化。为了理解所 要识记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 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 (五)识记方法 识记有三种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方法是将识记材 料整篇阅读,直至成诵为止,部分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一段一段阅读,到分段背诵完毕再合 成整篇背诵,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 再进行整体识记,直到成诵为止。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识记同一首 诗篇,结果表明,这三种识记方法,最合理的是综合识记法,而最不合理的是部分识记法。 运用部分识记法由于不了解整体的内容,因此对各个部分只是互相孤立地来识记,这就会导 致对所熟记的内容迅速遗忘。综合识记比较有效,是因为利用了材料的内容,从而使得在相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识记的目的,学习者的态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材料 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等特别重要, (一) 识记的目的 对—个人提出的目的会影响识记的效果。由于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材料时的组织也 不同,如果目的是要求回忆的精确性,那么学习者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复习单个句子和词,如 果目的是要求连贯地回忆材料,那么就会去建立意义联系,理解材料的逻辑性。 (二)学习态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从而激发起学习 者的识记动机,积极地参与识记活动,识记的效果就会大为提高,这无论对无意识记和有意 识记都是如此。在一个实验中,给被试一系列成对的句子,每一对句子都和一种语法规则相 符合,要求被试指出每对句子的语法规则,按照这一规则自己造一个句子。实验中并没有给 予识记任何句子的指示,但在第二天要他回忆主试给的句子和自己造的句子,结果是自己造 的句子的识记效果比主试所提出的句子高 3 倍。可见,如果一种事物(或材料)成为人的智慧 活动的对象,那么它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与他的经验相联系,就能较好地 识记,较巩固地保留在记忆中。 (三)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其他属性制约。识记的材料,按性质不同可分 为许多类别,例如,可以是直观材料(实物,模型、图片等),也可以是描述同样事物的文字 材料。识记直观材料和文字材料的效率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 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另外,难易不同的材料在识记过程中的效果是不同的。识记容易的材料一般开始时进展 较快,后来逐步缓慢,成一减速曲线,识记难度较深的材料,常是开始时进展较慢,后来逐 步加快,成一加速曲线. 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很大。一般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 用的时间就越多。索柯洛夫的实验证明:在识记 12 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 需要 14 秒;识记 24 个音节时,平均一个音节需要 29 秒;而识记 36 个音节时,平均一个音 节需要 42 秒。 上述结果是识记课文词句所用的时间,如果识记课文内容或论文,识记时间就依内容逻 辑结构、学习者经验等条件而定,不只依存于课文的字数。 (四)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没,而且识 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因为理解就是 把新知识与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以便于知识的系统化。为了理解所 要识记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 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 (五)识记方法 识记有三种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方法是将识记材 料整篇阅读,直至成诵为止,部分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一段一段阅读,到分段背诵完毕再合 成整篇背诵,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 再进行整体识记,直到成诵为止。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分别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识记同一首 诗篇,结果表明,这三种识记方法,最合理的是综合识记法,而最不合理的是部分识记法。 运用部分识记法由于不了解整体的内容,因此对各个部分只是互相孤立地来识记,这就会导 致对所熟记的内容迅速遗忘。综合识记比较有效,是因为利用了材料的内容,从而使得在相
互联系中对各部分的理解与识记变得较容易。不过,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不是对所有的材料 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如果材料较短且具有密切的意义联系,可用整体识记:如果材料本 身没有多少意义联系,可用部分识记;如果材料有意义联系但既长又难,则采用综合识记效 果较好。 第三节保持和遗忘 保持 保持就是人们通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 重要环节,借助于保持,识记的内容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保持也是实现回忆或再认的重要 条件。但是,识记的内容并非都能永久的保存下来,因为在保持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遗忘,遗 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过程,遗忘的内容正是未能保持的,保持的内容则是未被遗忘的 保持有两种变化倾向,一是记忆中保持内容的量的变化,另一个是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 保持内容的量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部分趋于消失,而较显著的特征却 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匀称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征 和项目有选择地被保持下来,同时增添某些未曾出现过的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被试较易理 解的“事物”。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经验、心向、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影响 这种现象不但在对语词材料的记忆中可以看到,就是在对物体的知觉经验中也经常可以看 到。巴特莱特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测验记忆质变的情形(见图4-4),图中左边的为刺激图形 先给被试中的第一个人看,要求他凭记忆将图绘出,再将第一个人所绘的画给第二个人看, 看后同样凭记忆将所看到的画绘出,然后给第三个人看,如此继续进行,直到第十八个人为 止。图中垂直线右边的八个图形,就是该实验中的第1,2,3,8,9,10、15、18个被试所 绘的图形。从这些所绘图形可以看到,被试的记忆内容,在量上并未减少,甚至反而增加了 但从记忆内容的质上看,却起了很大变化,变化的方向越来越显示出图形的意义,但却也越 来了事实。 图44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采自 F.C. Bartlett 从保持的量和质上的分析来看,保持这种记忆环节,并不是信息在脑中的被动的,简单 的印留,而是主动的、复杂的加工过程。防止遗忘,不仅要注意防止信息的遗漏,还需要注 意信息可能被歪曲
互联系中对各部分的理解与识记变得较容易。不过,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不是对所有的材料 都是—样的。一般说来,如果材料较短且具有密切的意义联系,可用整体识记;如果材料本 身没有多少意义联系,可用部分识记;如果材料有意义联系但既长又难,则采用综合识记效 果较好。 第三节 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 保持就是人们通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 重要环节,借助于保持,识记的内容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保持也是实现回忆或再认的重要 条件。但是,识记的内容并非都能永久的保存下来,因为在保持的过程中还会发生遗忘,遗 忘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过程,遗忘的内容正是未能保持的,保持的内容则是未被遗忘的。 保持有两种变化倾向,一是记忆中保持内容的量的变化,另一个是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 保持内容的量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部分趋于消失,而较显著的特征却 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匀称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征 和项目有选择地被保持下来,同时增添某些未曾出现过的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被试较易理 解的“事物”。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经验、心向、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影响。 这种现象不但在对语词材料的记忆中可以看到,就是在对物体的知觉经验中也经常可以看 到。巴特莱特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测验记忆质变的情形(见图 4—4),图中左边的为刺激图形, 先给被试中的第一个人看,要求他凭记忆将图绘出,再将第一个人所绘的画给第二个人看, 看后同样凭记忆将所看到的画绘出,然后给第三个人看,如此继续进行,直到第十八个人为 止。图中垂直线右边的八个图形,就是该实验中的第 1,2,3,8,9,10、15、18 个被试所 绘的图形。从这些所绘图形可以看到,被试的记忆内容,在量上并未减少,甚至反而增加了, 但从记忆内容的质上看,却起了很大变化,变化的方向越来越显示出图形的意义,但却也越 来了事实。 图 4—4 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 (采自 F.C.Bartlett) 从保持的量和质上的分析来看,保持这种记忆环节,并不是信息在脑中的被动的,简单 的印留,而是主动的、复杂的加工过程。防止遗忘,不仅要注意防止信息的遗漏,还需要注 意信息可能被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