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 ●桑代点(. L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 P. Skinner,1904~1990) ●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 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 故也叫联结理论。 ●几种具体的理论: 模仿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k-earning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A. Bandura&R.H. Walters,1963)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 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 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刺激——反应理论 桑代克(E.L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 (B, P.Skinner,1904~1990) 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 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故也叫联结理论。 几种具体的理论: 二、模仿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earning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A.Bandura&R.H.Walters,1963)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 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 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 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对信息的注意;2 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 represented,即转换成意象 mages)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 或仅需替代性强化示范行为受到强化而产生自身的强化 作用和自我强化(即依据本人所建立的标准、信念或预 期进行内部语言的评价;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 时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4.动机通过结果的 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 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班图拉还提出了环境()、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 定论
这个理论认为: 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 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对信息的注意;2、 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represented),即转换成意象 (images)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 或仅需替代性强化示范行为受到强化而产生自身的强化 作用)和自我强化(即依据本人所建立的标准、信念或预 期进行内部语言的评价);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 时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4.动机通过结果的 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 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班图拉还提出了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 定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提出者:霍曼斯(G.C. Homans,1958) 这个理论认为 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 求最大奖赏、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 换规律。—在商品交换中,商人的行为宗旨是为了 追求最大的利润。社会心理学中所讲的社会交换是指 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 ●3、由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认为.每人所得到 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 越多,投入也越高。但在双方交往中,人若发现自己 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两者之比大致相同, 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上就比较平衡,交往 也会继续
四、社会交换理论 提出者:霍曼斯(G.C.Homans,1958) 这个理论认为: 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 求最大奖赏、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 换规律。——在商品交换中,商人的行为宗旨是为了 追求最大的利润。社会心理学中所讲的社会交换是指 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 。 3、由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为.每人所得到 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 越多,投入也越高。但在双方交往中,人若发现自己 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两者之比大致相同, 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上就比较平衡,交往 也会继续
第二节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 新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 Gestalttheory)是1912年在德国问世,它 强调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 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 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 的 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环境可分为地 理环境与行为环境,前者是实际的环境,后者是指意 想中环境,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第二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 新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y)是1912年在德国问世,它 强调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 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 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 的。 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环境可分为地 理环境与行为环境,前者是实际的环境,后者是指意 想中环境,两者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应用格式塔认知理论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发展了场论 创建群体动力学的著名人物是先在德国后到美国任教的 心理学家勒温(1890~1947)。 ●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 下存在着一个由E(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 组成的心理环境)和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 人区域C即LP和知觉运动区域C(即PM)组成的人 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简称LSP),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 动力场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应用格式塔认知理论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发展了场论、 创建群体动力学的著名人物是先在德国后到美国任教的 心理学家勒温(1890~1947)。 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 下存在着一个由 E (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 组成的心理环境) 和 P ( 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 人区域C即LP)和知觉运动区域C(即 P—M)组成的人。 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简称LSP),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 动力场
I-P P-M 外部环境 E P 生活空间模式图
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趣向一敌的状态或向性 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 学理论。 ●首先提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尔(1960) 致性理论”、“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 ●“一致性理论”或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测 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 态度的一种理论 认知—感情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 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论说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 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 学理论。 首先提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盖尔(1960) “一致性理论”、“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 “一致性理论” 或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测 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 态度的一种理论 “认知—感情相符理论” ,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 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论说
第三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1896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这 术语 ●1900年,他的代表作《梦的释义入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 析理论的诞生。 ●他相继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年) 《性学三论》(1905年)、/《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 文明及其不满》(1920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1912年)、《图腾与禁忌》(1923年》等等。其中对社 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 “集体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1896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这一 术语 1900年,他的代表作《梦的释义》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 析理论的诞生。 他相继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年)、 《性学三论》(1905年)、《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 《文明及其不满》(1920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1912年)、《图腾与禁忌》(1923年》等等。其中对社 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 “集体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
第四节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沦的创立者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 治米德 “符号互动论”的两个假设为前提: (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 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 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 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米德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 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 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
第四节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沦的创立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 治·米德 “符号互动论”的两个假设为前提: (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 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 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 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米德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 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 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
精神世界 息识和濬意识(意识中包 比多)(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 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 ●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 遵循“现实的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的原则”现 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 要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 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 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他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分析了群体的心理, 他认为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 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或者说“爱的关系 才是构成群体心理的本质的东西”。而爱又是从人格发 展阶段中儿童对父母的不同转化而来的,群体的构成来 白家底内部关系的原刑,即“情结
精神世界——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中包含力 比多)(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 )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 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 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 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的原则”现 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 要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 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 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 他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分析了群体的心理, 他认为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 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或者说“爱的关系 才是构成群体心理的本质的东西”。而爱又是从人格发 展阶段中儿童对父母的不同转化而来的,群体的构成来 自家庭内部关系的原型,即“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