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518)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6MB 文档页数:111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法及某些俗名,注意不饱和酸中双键位次的表示法。 2.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酸性与原因;酯化及其历程;酰卤的生成;脱羧与结构的关系;α-H卤代发生的条件和应用;还原与常用的还原剂;羧酸衍生物的水 解、醇解和氨解。 3. 理解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比较各类化合物酸碱性强弱。 4.理解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加成—消除)反应机理。 5.理解甲酸和乙二酸的还原性。 6. 了解碳酸衍生物。 7.了解二元酸和羟基酸、羰基酸的主要反应。 8.了解饱和一元酸的常用制备方法。 9.了解油脂的组成和性质(氢化、碘值、皂化值酸败) 10.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的光谱性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4MB 文档页数:583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高等数学 A1》 《高等数学 A2》 《大学物理 A1》 《大学物理 A2》 《大学物理实验》 《金工实训 B》 《模拟电子技术 B》 《电工电子实训》 《原子物理学 B》 《理论物理基础》 《核电子学 C》 《核辐射探测 C》 《原子核物理 B》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电子辅助设计》 2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核工业概论 B》 《数学物理方法 A》 《科学计算方法》 《安全科学概论》 《核安全文化》 《数字电子技术 B》 《环境学导论》 《文献检索》 《普通化学》 《电路原理》 《电路原理 B》 《加速器原理》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导论》 3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辐射剂量学》 《放射化学》 《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 《核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生产实习》 《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辐射防护 A》 《核技术应用实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认识实习》 《核辐射测量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与评价 A》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毕业实习》 4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 《电磁辐射防护》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核医学 B》 《医用放射源辐射安全与防护》 《放射生物学 B》 《核技术应用概论》 《核与辐射安全 A》 《核安全法规与监管》 《微剂量学》 《核电站辐射监测技术》 《物理实验》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 C》 《蒙特卡罗方法 B》 《核辐射智能测量仪表》 《辐射成像 B》 《反应堆物理分析 C》 《反应堆安全分析 A》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42
第五章 糖类代谢 . 148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 . 148 一、单糖 . 148 二、双糖 . 152 三、多糖 . 152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 154 二、淀粉的酶促降解 . 155 三、纤维素的酶促降解 . 157 第三节 糖酵解 . 157 一、糖酵解的过程 . 158 二、糖酵解产生的 ATP 与生物学意义 . 162 三、丙酮酸的去路 . 163 四、糖酵解的调控 . 165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 165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 166 二、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 168 三、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算 . 172 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 172 五、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 173 六、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 175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 . 175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 176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 . 179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180 四、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 180 第六节 糖的生物合成 . 181 一、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 181 二、蔗糖的生物合成 . 185 三、淀粉的生物合成 . 186 四、糖原的生物合成 . 187 五、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 18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50.75KB 文档页数:35
第一节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引言 第二节 天然药物化学常用实验技能 第三节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各论 实验 1 大黄中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和蒽醌类化合 实验 2 芦丁的提取、精制和槲皮素的制备;黄酮、糖类化合物的检识反应(综合性实验) 实验 3 芦丁和槲皮素的紫外光谱测定 实验 4 苦参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生物碱的检识反应 实验 5 利用纸色谱先导设计法从洋金花中提取分离生物碱(综合性实验) 实验 6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定(综合性实验) 实验 7 穿心莲内酯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亚硫酸 实验 8 黄芩苷的提取与分离(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 9 实验考核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4.57MB 文档页数:86
第一节 扩散定律及其应用 THE LAW OF DIF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菲克第一定律(稳态扩散) 菲克第二定律(非稳态扩散 ) 第二节 扩散的微观机制 THE MICRO-MECHANISM OF DIFFUSION 扩散的主要机制 扩散系数 扩散激活能 第三节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及反应扩散 扩散的驱动力 反应扩散 第四节 影响扩散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温度的影响 晶体结构的影响 固溶体类型 晶体缺陷的影响 化学成分 应力 第五节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本征热缺陷 扩散机制 扩散特点 电导率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第六节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5MB 文档页数:282
一、总则 二、试验方法 (一)第一阶段试验 1、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4、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5、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6、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二)第二阶段试验 1、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 2、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4、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5、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 精子畸形试验 6、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7、免疫毒性评价试验方法 8、亚急性吸入(14/28 天)毒性试验 9、亚急性经皮(21/28 天)毒性试验 10、亚急性经口(28 天)毒性试验 (三)第三阶段试验 1、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2、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3、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4、致畸试验 5、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6、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四)第四阶段试验 1、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2、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3、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4、致癌试验,或 慢性毒性/致癌性合并试验 5、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6、接触人群调查与观察(参考国内外有关专著或教科书) (五)参考试验 1、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局部淋巴结法 2、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3、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 4、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 5、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6、枯草杆菌基因重组试验 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程序外 DNA 合成(UDS)试验 8、体内哺乳动物外周血细胞微核试验 9、体外哺乳动物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 10、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试验 11、繁殖/生长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12、亚急性毒性合并繁殖/发育毒性筛选试验 13、一代繁殖试验 14、神经毒性筛选组合试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3MB 文档页数:57
学习目标: ① 能说出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和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的异同点,并能举例说明。 ② 能根据要求规范地书写高分子结构式,根据要求分析判断结构式是否书写规范。 ③ 能分辨聚合反应的两种分类法:(1)按组成结构变化 (Carothers分类法)分;(2)按聚合机理( Flory分类法 )分,并能将实际的反应根据定义分类。 ④ 区分均聚物和共聚物,并能画出不同共聚物的示意图来说明 ⑤ 能给基本的聚合物命名,根据聚合物的名称能知道聚合物相应的特征结构(可以结合后面的缩聚、自由基聚合等章节中的重点聚合物) ⑥ 能写出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的定义,分子量分布的定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18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第二节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第三节 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 第四节 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 第五节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第六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第二章 蛋白质生物化学 第一节 DNA 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及常用研究方法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第四节 DNA 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RNA 的生物合成 第六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三章 核酸生物化学 第一节 酶与底物相结合的两种假说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本质和机制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 变构酶与变构调节 第五节 酶工程简介 第六节 核 酶 第四章 酶的作用原理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四节 信号的过膜转导 第六章 代谢调节 第五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酶活性调节 第三节 酶含量的调节 第四节 整体调节 第六章 代谢调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7
针对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将一种高浓度微生物制剂用于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研究了其在处理模拟家庭生活污水过程中的启动特性.在进水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总磷分别为750、48和7.5 mg·L-1的条件下,装置运行10 d后,对三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58%和35%.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随着系统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微生物的种类也在逐渐改变;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则表明,火山岩填料和悬浮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虽然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但是整个微生物系统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3.39KB 文档页数:6
通过考察不同条件下烧结对Cu-Zn和Fe-Cr催化剂变换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催化剂的化学吸附表征手段,探讨了用Cu-Zn系催化剂替代Fe-Cr系催化剂作为高变催化剂的可行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初期活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不仅在低变温度,而且在高变温度下也优于Fe-Cr系催化剂;从催化剂的烧结特性来看,Cu-Zn系催化剂虽然在450℃的高温烧结条件下于初期阶段烧结明显,但500h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后的活性仍优于Fe-Cr系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与CO化学吸附量测试结果相吻合.据此提出了不使用Fe-Cr系催化剂,在高、低温变换过程均使用Cu-Zn系催化剂的CO变换工艺,可将入口体积分数10%的CO去除到1%以下
首页上页24324424524624724824925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51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