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8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页数:8
通过优化配比组分、粒级设计和使用外加剂,制备出一种高掺量矿渣、粉煤灰且使用水泥熟料较少的矿渣-粉煤灰基高性能混凝土专用胶凝材料.研究了物料粉磨方式、石膏掺量、矿渣与粉煤灰的掺量及比例对复合高性能胶凝材料体系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微观分析手段观察其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阐明了复合胶凝材料活性与级配协同优化效应.复合胶凝材料胶砂水胶比为0.36时具有较好的流动度,胶砂试块养护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58.9MPa,抗折强度达到14.2MPa,并具有良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碳化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8.6KB 文档页数:4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PtSn/C阳极催化剂,采用XRD、TEM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PtSn/C催化剂和Pt/C催化剂均表现为Pt的fcc晶体结构;Sn的加入导致Pt的晶胞参数增大;与同法所制Pt/C催化剂相比较,PtSn/C催化剂中金属Pt在碳载体上分布较均匀,金属粒子的粒径较小,平均粒径约为4.8nm,从而具有更大的反应表面积.电化学测试表明,对于甲醇电氧化,PtSn/C催化剂具有比Pt/C催化剂更强的催化能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6MB 文档页数:7
研究了预氧化对攀枝花钛铁矿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加快了钛铁矿铁氧化物的还原速率,提高了还原产物铁的金属化率.其作用机理是:钛铁矿在预氧化过程中形成了假金红石、三氧化二铁、金红石和三价铁板钛矿等新的物相,破坏了原有矿物结构,颗粒内部形成了大量孔隙,有利于增大颗粒的比表面积,改善还原过程气体的扩散条件;经预氧化处理的钛铁矿在预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物相将被重新还原,新生钛铁矿活性高,还原产物的显微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2MB 文档页数:10
将甲烷以低能耗的方式直接转化为甲醇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一直是可持续化工产业的重要目标和重大挑战。本文制备了三维(3D)ZnO/CdS/Ni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核/壳/分层纳米线阵列(NWAs)结构材料并将其用于室温、模拟阳光照射下甲烷的光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3D ZnO/CdS/NiFe-LDH具有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催化活性,甲烷气氛下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6.57 mA·cm?2(0.9 V vs RHE),其催化甲烷生成甲醇及甲酸产量分别是纯ZnO的5.0和6.3倍,两种主要产物的总法拉第效率达到54.87%。CdS 纳米颗粒(NPs)的沉积显著提升了复合物对可见光的吸收,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而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NiFe-LDH纳米片的引入改善了甲烷氧化表面反应动力学,起到了优异的助催化作用;并且有效抑制了O2?-的产生,防止O2?-进一步将甲醇及甲酸氧化为CO2,提高了甲醇及甲酸的选择性。最后,提出了三维ZnO/CdS/NiFe-LDH复合材料光电催化甲烷转化为甲醇及甲酸的机理,为甲烷低能耗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提供了新思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8.14KB 文档页数:6
建立了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实验装置,对循环过程中的充压方式和抽真空排放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轻组分从吸附塔上端充压可以在排放气甲烷体积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延长穿透时间,提高产品气甲烷体积分数;而在循环中引入抽真空排放步骤也可以在不改变吸附与解吸压力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产品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在此基础上,对同时包含排放气充压步骤和抽排步骤的三塔变压吸附循环流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循环可以在吸附和解吸压力分别为140 kPa和20 kPa条件下将甲烷体积分数为0.2%的乏风瓦斯富集至0.654%,同时甲烷回收率在65%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2.75KB 文档页数:7
基于锈蚀碳钢表面,针对一种多功能型的酸性水性低表面处理涂料中主要防锈组分和配制工艺对涂料和涂层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涂层的防护性能,并与同类进口涂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基材表面处理等级为St1时,涂层附着力随着防锈组分含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螯合剂所含活性基团稳定了基材表面锈蚀,带来涂层附着性能的提高.复合锈转化剂将基材表面锈蚀络合转化,进一步提高涂层附着力.最佳配制工艺为后加复合锈转化剂与低速搅拌相结合.所得涂层在基材表面处理等级分别为St1和St3时附着性能无明显差异,附着力达5 MPa.涂层耐蚀性能也无明显差异:耐盐水1200 h,耐盐雾1000 h,耐紫外老化2000 h,远高于进口同类水性带锈底漆,适合应用于大气环境中复杂钢铁构件的维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7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成功筛选出10株解钾细菌,并选择其中四种透明圈明显且生长量较大的菌种进行了解钾活性测定,其中解钾细菌GJ07的发酵液中K+离子质量浓度高出空白对照组54.5%.对GJ07进行16S rDNA的鉴定,确定其为巨大芽孢杆菌.采用批量发酵培养,通过改变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值、装液量等研究了解钾细菌GJ07生长的优化控制条件.结果表明蔗糖和蛋白胨为GJ07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碳氮质量比为10:1),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5℃,最适宜初始pH值为7.00,最佳装液量为25 mL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3.25KB 文档页数:8
以两种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试样进行了分析,对比其异同点,并进行选择性还原焙烧实验,研究红土矿原矿性质对其还原焙烧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试样所含主要矿物相同,载镍矿相同,镍在原矿中分布规律也相似,但由于Fe、Si和Mg含量的差异造成其选择性还原焙烧-磁选结果有很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焙烧过程中铁、镁、钙等阳离子和硅氧离子形成不同硅酸盐,影响了焙烧矿的熔融性和镍的反应活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37.92KB 文档页数:12
为能彻底解决群体智能算法早熟问题的同时保持原算法主体不变且可与现有优化理论协同优化,在前期仿真实验和理论证明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逐层演化的改进策略.利用在原算法中构建基于搜索空间压缩理论的自适应系统,通过逐层的压缩、选择、再初始化的操作,以包括压缩后搜索空间在内的社会信息作为遗传知识,指导寻优过程,从而实现最终解精度的提升、避免早熟问题的出现.对基准函数进行仿真实验可以看出该策略在提升算法精度,增强后期个体活性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01MB 文档页数:7
为分析金精矿中碳质在生物预氧化提金工艺中的影响,以贵州泥堡高硫卡林型金精矿为原料,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可能的有机组分;结合拉曼光谱分析了该碳质在微观空间尺度上碳原子的空间排布特征和规律,并讨论了其与劫金性质的关系;结合劫金指数(PRI)测定以及对不同含金溶液的吸附实验,进一步分析其劫金能力和载金能力;最后结合生物预氧化产品炭浆法(CIP)氰化提金实验,分析了该碳质在实际生物预氧化提金工艺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样中有机碳组分为干酪根,其裂解气含有多种干酪根母源有机质,不利于氰化;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与PRI测试结果吻合,均表明矿样中碳质具有高劫金性质;在实际生物预氧化产品CIP氰化提金过程中,采用添加活性炭与劫金碳质竞争吸附,可减少10.14%已溶出的金被劫金碳质吸附,后续金浸出率可达80.17%
首页上页444546474849505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8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