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 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 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 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 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 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 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 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 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 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 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 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 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 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 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 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 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 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 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 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 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河北唐山市 2014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 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 年才颁布《平民 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 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 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 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 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 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 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 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 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 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 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 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 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 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 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 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 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 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 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 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 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己有称号的现象,但 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 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 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 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 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 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 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 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 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 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 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 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 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 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 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 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 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 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 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 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 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 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 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 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 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 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 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 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 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 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 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 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 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 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 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
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 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 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 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 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 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 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 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 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査江西安福民 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 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 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 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6分)
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 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 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 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 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 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 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 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 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 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 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 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 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 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6 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 (2)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 《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 游《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年猪肥了 珞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 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 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 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 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 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 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 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 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 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 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 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 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 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 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 “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 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 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 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 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 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 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 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 (《诗经》) (2)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 《阿房宫赋》) (3)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 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 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 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 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⑤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 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 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 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 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象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 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 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 上,又都缩在一堆,象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 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 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 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 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 “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 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 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 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 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⑥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⑦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 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 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 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 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 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 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 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 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 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 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 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髙兴, 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 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 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 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 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 “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 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 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 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 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 “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 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 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 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 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 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 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⑧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 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 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 腊肉了。 ⑨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 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 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 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 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 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 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 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 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写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 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 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 “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 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6 分)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 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 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 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 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 “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 年,42 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 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 1894 年 6 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 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 年 2 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 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 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 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 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 月,张之洞正 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 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 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 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 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 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 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 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 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 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 中国利源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 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 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 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 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 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 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 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 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 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 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 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 须努力于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 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 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 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 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 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 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 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 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 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 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 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 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
筹办纱厂期间,1898 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 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 出了政治漩涡。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 60 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 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 50 万两入 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 25 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 受。1899 年 5 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 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 花明,当年便赢利 20 万两白银。 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 中国利源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 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 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 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 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 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 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 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 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 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 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 76 万两白银, 1919 年又赚了 263 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 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 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 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 须努力于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 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 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 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 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 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 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 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 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 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 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 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 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 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 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 4 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 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
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 桃花源。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 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 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张謇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 怀。1926年7月,张謇逝世。入殓时,衣服就是用大生纱厂织的布做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说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后的现实,但他 把“振兴实业”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这是有局限性的。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就是商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 C.张謇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产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 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风气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D.张謇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缔造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群。这 个产业群的特点是全部利用当地资源,产业之间构成循环。 E.张謇一生因创办实业获得了万贯家财,但他对自家的消费非常苛刻 而对大众事业的投入却毫不吝惜,以致耗去了全部收入。 (2)张謇为什么会放弃仕途走上实业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张謇办学与传统办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说张謇一生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调显示,朱立伦与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而 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都获得42%的民众的支持。 B.査处非法营运,取证很困难。司杋神机妙算,警察检査之前,就已经和乘 客商量好应对方法,乘客都替司机遮掩,丝毫不配合。 C.韩国青春偶像剧《星梦奇缘》,讲述了“灰姑娘”与“王子”缠绵悱恻的 幸福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影迷,让观众认识了安在旭。 著名综艺主持人谢娜最早是以“叶子”的艺名登上“快乐大本营”的舞 台,她自出机杼的主持风格为大本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 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 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来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 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 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 桃花源。 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 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 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 张謇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 怀。1926 年 7 月,张謇逝世。入殓时,衣服就是用大生纱厂织的布做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说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后的现实,但他 把“振兴实业”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这是有局限性的。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就是商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 C.张謇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产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 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风气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D.张謇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缔造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群。这 个产业群的特点是全部利用当地资源,产业之间构成循环。 E.张謇一生因创办实业获得了万贯家财,但他对自家的消费非常苛刻, 而对大众事业的投入却毫不吝惜,以致耗去了全部收入。 (2)张謇为什么会放弃仕途走上实业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张謇办学与传统办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4)为什么说张謇一生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民调显示,朱立伦与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而 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都获得 42%的民众的支持。 B.查处非法营运,取证很困难。司机神机妙算,警察检查之前,就已经和乘 客商量好应对方法,乘客都替司机遮掩,丝毫不配合。 C.韩国青春偶像剧《星梦奇缘》,讲述了“灰姑娘”与“王子”缠绵悱恻的 幸福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影迷,让观众认识了安在旭。 D.著名综艺主持人谢娜最早是以“叶子”的艺名登上“快乐大本营”的舞 台,她自出机杼的主持风格为大本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 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 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来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 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 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 解 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⑥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B.⑥③①②⑤④C.③⑥⑤①④②D ③⑥④①②⑤ 16.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句子语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转基因食品利用的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②这种生物技术可以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③这种生物技术使生物的遗传物质得到改造 ④改造后的生物在性状、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们需要。 ⑤转基因食品属于食品中的一种 17.为帮助贫困生上学,某中学发起“爱心捐款活动”。请为此项活动用对偶句 拟写一则校园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爸妈门我得终啦! 5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 解。 。 。 。 。 , 。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⑥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 B.⑥③①②⑤④ C.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⑥④①②⑤ 16.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句子语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5 分) ①转基因食品利用的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②这种生物技术可以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③这种生物技术使生物的遗传物质得到改造。 ④改造后的生物在性状、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们需要。 ⑤转基因食品属于食品中的一种。 17.为帮助贫困生上学,某中学发起“爱心捐款活动”。请为此项活动用对偶句 拟写一则校园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山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A卷参考答案: 1.C(“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 贵族特有的标志”。) 2.B(“‘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3.A(“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C(急:使……焦急,逼迫) 5.A(①表明郑辰查访民不轨,④表明郑辰秉公执法,⑤表明郑辰友爱兄弟。 6.C(“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之常情”错。周璟是在妻丧期间续娶,这 是违背礼制的,属犯罪。) 7.(1)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査。(蜚语, 流言;谤讪,诽谤;变,变故;验,调查。各1分,通畅1分) 2)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振通赈,赈济;河,黄河;伺便,趁便;塞,堤防。各1分,通畅1分) 8.特点:雨大,及时。(2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分)通 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9.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2分)与对农民的关怀。(3分) 10.(1)言笑晏晏不思其反 (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3)衣冠简朴古风存拄杖无时夜叩门 11.(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A.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 子很快到来。C.“急切而又无可奈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E.“复 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2)特点:热闹、壮观。(2分)作用: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②为后 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每点2分) (3)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②心灵手巧。做一手 好菜,做腊肉可口。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自然,一夜没 令(4)①为小说设置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②作为亲历者,增 合眼。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答出三个即可,每点2分) 加小说真实性。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④作为家庭一员,可以使故 事亲切温馨。(每点2分) 12.(1)选C给3分,选A给2分,选D给1分。(B.“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 支持”错,大生纱厂有官股。商人不是对他缺乏信任,而是对官股,后来商人参 了股。D.“全部”不确切,轮船公司、铁厂是否利用当地资源,无明确说明。E.“耗 去了全部收入”不准确,应是“大都用在”。) (2)①思想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染,认识到了商品与资本的力量。②艰辛的 科举之路,让他彻底厌倦功名。③屈辱的《马关条约》让他站岀来抵御经济侵略。 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让他避而远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认识不同:传统办学只是瞄准国内,张謇则具有世界眼光。②目标 不同: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③课程不同:传统办
唐山市 2013—2014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A 卷参考答案: 1.C(“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 贵族特有的标志”。) 2.B(“‘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3.A(“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C(急:使……焦急,逼迫) 5.A(①表明郑辰查访民不轨,④表明郑辰秉公执法,⑤表明郑辰友爱兄弟。) 6.C(“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来是人之常情”错。周璟是在妻丧期间续娶,这 是违背礼制的,属犯罪。) 7.(1)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蜚语, 流言;谤讪,诽谤;变,变故;验,调查。各 1 分,通畅 1 分) (2)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振通赈,赈济;河,黄河;伺便,趁便;塞,堤防。各 1 分,通畅 1 分) 8.特点:雨大,及时。(2 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 分)通 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 分) 9.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2 分)与对农民的关怀。(3 分) 10.(1)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2)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3)衣冠简朴古风存 拄杖无时夜叩门 11.(1)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A.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 子很快到来。C.“急切而又无可奈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 E.“复 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2)特点:热闹、壮观。(2 分)作用: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②为后 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每点 2 分) (3)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②心灵手巧。做一手 好菜,做腊肉可口。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自然,一夜没 合眼。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答出三个即可,每点 2 分) (4)①为小说设置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②作为亲历者,增 加小说真实性。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④作为家庭一员,可以使故 事亲切温馨。(每点 2 分) 12.(1)选 C 给 3 分,选 A 给 2 分,选 D 给 1 分。(B.“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 支持”错,大生纱厂有官股。商人不是对他缺乏信任,而是对官股,后来商人参 了股。D.“全部”不确切,轮船公司、铁厂是否利用当地资源,无明确说明。E.“耗 去了全部收入”不准确,应是“大都用在”。) (2)①思想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染,认识到了商品与资本的力量。②艰辛的 科举之路,让他彻底厌倦功名。③屈辱的《马关条约》让他站出来抵御经济侵略。 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让他避而远之。(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认识不同:传统办学只是瞄准国内,张謇则具有世界眼光。②目标 不同: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③课程不同:传统办
学只重国学,张謇还重自然科学技术。④原则不同:传统办学脱离实际与社会, 张謇理论与实际、社会相结合。(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是爱国。②张謇办实业是为了 实业救国,为通州民生计。③张謇办教育是为了教育救国,也为塑造健全国民 ④张謇办慈善是为了贫苦大众,是济世。(每点2分) 13.A(不分轩轾:不分高下、轻重。B神机妙算: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 情势,决定策略。是褒义词C缠绵悱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样子。D自出 机杼:比喻写作诗文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对象不对) 14.D(A.主语残缺。中途易辙,“被人”前加“这部书”。B.结构混乱。“包 括……无所不画”应删掉“包括”。C.搭配不当。“保护…安全”应改为“保 证……安全”。) 15.D(③紧承“牛顿晚年的一段话”,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 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 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16.答案实例: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 物种中以便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们需要的 种食品。(是单句2分,要点全2分,语序合理1分) 17.示例:①你的爱心能为他的心灵建一间温暖的房,你的奉献能为他的人生圆 个美丽的梦。②他的人生因你的捐助不在灰暗,他的命运因你的捐助不在多艰。 (主题鲜明3分,对偶句3分。) 18.立意提示 (1)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 (2)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 (3)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 德评价
学只重国学,张謇还重自然科学技术。④原则不同:传统办学脱离实际与社会, 张謇理论与实际、社会相结合。(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是爱国。②张謇办实业是为了 实业救国,为通州民生计。③张謇办教育是为了教育救国,也为塑造健全国民。 ④张謇办慈善是为了贫苦大众,是济世。(每点 2 分) 13.A(不分轩轾:不分高下、轻重。B 神机妙算: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 情势,决定策略。是褒义词 C 缠绵悱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样子。D 自出 机杼:比喻写作诗文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对象不对) 14.D(A.主语残缺。中途易辙,“被人”前加“这部书”。 B.结构混乱。“包 括……无所不画”应删掉“包括”。C.搭配不当。“保护……安全”应改为“保 证……安全”。) 15.D(③紧承“牛顿晚年的一段话”, 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 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 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16.答案实例: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他 物种中以便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品质等方面更符合人们需要的一 种食品。(是单句 2 分,要点全 2 分,语序合理 1 分) 17.示例:①你的爱心能为他的心灵建一间温暖的房,你的奉献能为他的人生圆 一个美丽的梦。②他的人生因你的捐助不在灰暗,他的命运因你的捐助不在多艰。 (主题鲜明 3 分,对偶句 3 分。) 18.立意提示: (1)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 (2)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 (3)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 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