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 以器具“戊”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戊”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 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 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 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 戊、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 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 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 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 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戊()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 中舒也说戊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戊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 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戊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戊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 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 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 ()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 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戊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 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 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戊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 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 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 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 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河北省唐山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 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 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 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 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 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 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 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 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 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 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 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 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 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 ()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 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 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 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 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 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 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 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 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 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戊。在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戊,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戊之 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 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 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 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 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硏 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 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入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 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 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 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 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 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 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没有学生的老师 任章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 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 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 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 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 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进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
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 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 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 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 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 B.“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 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 C.“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 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 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 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 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子,入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 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 D.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 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 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 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 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 D.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 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没有学生的老师 任章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 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 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 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 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 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进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
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 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 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 i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 呢。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 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 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 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 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 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 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 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 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 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 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 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 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 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象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 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一一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 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一一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 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即包含着表叔 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 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 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一一教育公平 5.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分别说明其作用。(5分) 6.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 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 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 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 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 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 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 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 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 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 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 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 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 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 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 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 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象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 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 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 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即包含着表叔 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 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 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 5.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分别说明其作用。(5 分) 6.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老化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 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 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都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受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 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 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版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 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老化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 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 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都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受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 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 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版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 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 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 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 中生三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 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 年少,颇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 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 而郡守阙,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 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 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 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簋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 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 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 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 服阕,除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 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 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髙下,以损益之,役 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 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 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 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 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 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 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 中生三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 一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 年少,颇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 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 而郡守阙,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 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 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 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 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 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 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服阕,除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 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 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 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 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 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 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B.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 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C.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D.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 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 木制为豆,开关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宋代全称廉访使者,无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 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D.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汉民 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 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王都中注重教化,边民悦服。他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 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王都中一心为公,淡泊免得。他冒着被朝廷罢官危险,设置盐亭灶户,并走 访落实;他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认为他付出很多。 D.王都业卓著,成就多样。他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 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有诗集三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②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 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 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B.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 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C.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D.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 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 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 木制为豆,开关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宋代全称廉访使者,无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 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D.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汉民 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 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王都中注重教化,边民悦服。他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 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王都中一心为公,淡泊免得。他冒着被朝廷罢官危险,设置盐亭灶户,并走 访落实;他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认为他付出很多。 D.王都业卓著,成就多样。他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 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有诗集三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②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4-15 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 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 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髙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 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 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 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 ”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状 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 广满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以“ 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的风俗画卷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一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 庄古朴、别有洞天,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 B.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孟竹)今天,延庆区大庄科乡天色碧蓝,长城上杏 花盛放,引来大量游客赏花、观景并立此存照。 C.载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 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 D.《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 周冬雨,获得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E.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是一种饮 鸩止渴的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未来5-10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 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以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B.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C.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 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战略转型。 D.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剌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 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①在于创新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 大学创建道路,②需要勇气与自信,③需要在办学理念与制度建设上锐意 创新,让每一所高校_④规模大小都可以轻装上阵,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办学方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 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 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 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 ”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状 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 广满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婉转流畅的句子是: “ ”。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以“ , ” 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的风俗画卷。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 庄古朴、别有洞天,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 B.人民网北京 4 月 11 日电(孟竹)今天,延庆区大庄科乡天色碧蓝,长城上杏 花盛放,引来大量游客赏花、观景并立此存照。 C.载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 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 D.《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 周冬雨,获得 36 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E.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是一种饮 鸩止渴的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未来 5-10 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 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以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B.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C.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 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战略转型。 D.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 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① 在于创新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 大学创建道路, ② 需要勇气与自信, ③ 需要在办学理念与制度建设上锐意 创新,让每一所高校 ④ 规模大小都可以轻装上阵,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办学方
向,办出自己的特色,⑤激发每一个细胞的创新原动力。实现这样的目标 松绑减负、破除枷锁,是⑥做在前头的工作。 就 既 ③又又更更 不管 必然 BCD 既 无论 从而 必然 就 不仅 无论进而 必须 不仅 不管 必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祭灶的习俗虽然由来已久,①。有的是在腊月二十三,有的是在腊月 二十四。祭灶的主要活动是“送灶”,送灶不仅要准备好香烛,②,供杲的 各类因地域和时代有很大的不同。_③,这主要是因为传说中灶神是个男子, 所以女子主持祭灶仪式情况并不多见。 21.下列是统计出的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浩然宇轩浩宇鹏超常皓展晢瑾瑜思齐擎苍睿渊翰海哲彦 ①请分析名字构成要素的来源 ②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报载,深圳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在福田区街道上违规逆行,撞上一辆奔 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有几处剐蹭,女司机提岀要赔偿,女生顿时被吓得哇哇大 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劝奔驰司机算了,但女司机认为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 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也有围观者认为奔驰女司机 有点儿太较真了,开奔驰还在乎这点儿钱。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女司机、女中学生或者其他相关方写 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 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浩然”为写信人,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唐山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A卷 1.B(“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 2.A(“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 想象”过于绝对) 3.D(“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 4.A(B“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理解错误;C“侧面”错,应为正面 描写D“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一一教育公平”理解不准确) 5.(5分)
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⑤ 激发每一个细胞的创新原动力。实现这样的目标, 松绑减负、破除枷锁,是 ⑥ 做在前头的工作。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就 既 又 不管 / 必然 B / 既 又 无论 从而 必然 C 就 不仅 更 无论 进而 必须 D / 不仅 更 不管 / 必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祭灶的习俗虽然由来已久, ① 。有的是在腊月二十三,有的是在腊月 二十四。祭灶的主要活动是“送灶”,送灶不仅要准备好香烛, ② ,供杲的 各类因地域和时代有很大的不同。 ③ ,这主要是因为传说中灶神是个男子, 所以女子主持祭灶仪式情况并不多见。 21.下列是统计出的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浩然 宇轩 浩宇 鹏超 常皓 展哲 瑾瑜 思齐 擎苍 睿渊翰海 哲彦 ①请分析名字构成要素的来源 ②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报载,深圳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在福田区街道上违规逆行,撞上一辆奔 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有几处剐蹭,女司机提出要赔偿,女生顿时被吓得哇哇大 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劝奔驰司机算了,但女司机认为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 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也有围观者认为奔驰女司机 有点儿太较真了,开奔驰还在乎这点儿钱。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女司机、女中学生或者其他相关方写一 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 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浩然”为写信人,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唐山市 2016—2017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A 卷 1.B(“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 2.A(“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 想象”过于绝对) 3.D(“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 4.A(B“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理解错误;C“侧面”错,应为正面 描写 D“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理解不准确) 5.(5 分)
①“太阳刚刚升起”,点明时间,说明乡村教师工作的辛苦,三儿的敬业 ②“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烘托了三儿气派 儒雅的形象。 ③“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点明时间,说明三儿工作的认真 答对1点给1分,2点给3分,全对5分) 6.(6分)①对三儿的现状感到痛心。②对广大乡村教师处境的忧虑。③对乡村教 育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的沉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C、E(每项2分。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 依据) 9.(5分)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 坚定执着 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 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10.A 11.D(“不考虑民情”“一概”错误) 12.C(“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错,应该是冒着被怨恨、指责的危险,“付出 的多”错误) 13.(10分 (1)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査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披、故」 洞见、伏辜,各1分,句意1分) (2)检査其生产能力之高低而予以增减赋税,既完成了任务,赋税也丰富了, 公私对此感到有利。(验、损益、课、便,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名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 在海上遇害。都中七岁时,随其母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 非常同情,给旅费让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所。不久世祖又感 念其父功绩,特授王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此时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中因他 年轻,很轻视他。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感到惊 愕,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没有裁断。 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査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 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 守能做?”于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典礼殿堂。任期满后,改任郴 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泂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 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爱护他们,施以恩泽,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 徭獠都心悦诚服。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争斗,都中于是大建学舍,陈列 笾豆簋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学习古代先王的礼乐,并请宿儒进行教育,用义 理开导他们,终于使他们的风俗有了改变。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 官仓之米,分三等价,都中以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让老百姓前去购买。父老们 有人把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给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 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服丧期满,官拜海北海
①“太阳刚刚升起”,点明时间,说明乡村教师工作的辛苦,三儿的敬业。 ②“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 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烘托了三儿气派、 儒雅的形象。 ③“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点明时间,说明三儿工作的认真。 (答对 1 点给 1 分,2 点给 3 分,全对 5 分) 6.(6 分)①对三儿的现状感到痛心。②对广大乡村教师处境的忧虑。③对乡村教 育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的沉痛。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C、E(每项 2 分。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 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 依据) 9.(5 分)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 坚定执着。 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 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每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10.A 11.D(“不考虑民情”“一概”错误) 12.C(“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错,应该是冒着被怨恨、指责的危险,“付出 的多”错误) 13.(10 分) (1)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披、故、 洞见、伏辜,各 1 分,句意 1 分) (2)检查其生产能力之高低而予以增减赋税,既完成了任务,赋税也丰富了, 公私对此感到有利。(验、损益、课、便,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名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 在海上遇害。都中七岁时,随其母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 非常同情,给旅费让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所。不久世祖又感 念其父功绩,特授王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此时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中因他 年轻,很轻视他。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感到惊 愕,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没有裁断。 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 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 守能做?”于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典礼殿堂。任期满后,改任郴 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 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爱护他们,施以恩泽,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 徭獠都心悦诚服。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争斗,都中于是大建学舍,陈列 笾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学习古代先王的礼乐,并请宿儒进行教育,用义 理开导他们,终于使他们的风俗有了改变。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 官仓之米,分三等价,都中以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让老百姓前去购买。父老们 有人把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给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 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服丧期满,官拜海北海
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 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 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责,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走遍了 三十四个盐场,检査其生产能力之髙低,来决定减税或是増税,既完成了任务 课税也丰富了,公私对此感到有利。因身体有疾辞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追赠 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 而治理郡县的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而他清白的 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朝廷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 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人们因此更加称赞他。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 衡为师,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著三卷诗集 14.(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6分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6.(5分 (1)泠然善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间关莺语花底滑(3)箫鼓追随 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7.B(A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B立此存照 原义是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不合语境。C哀而不伤:原来指 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 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与句意吻合。D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 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E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顾解 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每项2分) 18.B(A项成分残缺,在“匹敌”后加“的程度”C项“加强”与“周转速度”不 搭配,应在“周转速度”前加上“提高”。D项句式杂糅,或说“需要下一番功 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19.C(①“就”,表示加强肯定。②③应为递进关系。④“无论”“不管”都表 示条件关系,“无论”书面语色彩更浓,更为正式。⑤“从而”,因此就,因果 关系更浓,此处应用表递进关系的“进而”。⑥“必须”,一定要;“必然”事 理上的确定不移,和“偶然”相对) 20.(5分)①但祭灶的日期却不尽相同②而且要准备供果 ③祭灶仪 式主要由男子主持 (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答对三处得5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如 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5分)①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②志向远大聪明睿智品德高 尚 (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3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如有其它答案, 合理可酌情给分) 22.(60分) 参考立意: 女学生角度:遵守规则、勇于承担责任、遇事冷静
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 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 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责,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走遍了 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能力之高低,来决定减税或是增税,既完成了任务, 课税也丰富了,公私对此感到有利。因身体有疾辞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追赠 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 而治理郡县的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而他清白的 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朝廷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 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人们因此更加称赞他。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 衡为师,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著三卷诗集。 14.(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 2 分,两项 5 分) 15.(6 分)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6.(5 分) (1)泠然善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间关莺语花底滑(3)箫鼓追随 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7.BD(A 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B 立此存照: 原义是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不合语境。C 哀而不伤:原来指 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 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与句意吻合。D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 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E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顾解 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每项 2 分) 18.B(A 项成分残缺,在“匹敌”后加“的程度”C 项“加强”与“周转速度”不 搭配,应在“周转速度”前加上“提高”。D 项句式杂糅,或说“需要下一番功 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19.C(①“就”,表示加强肯定。②③应为递进关系。④“无论”“不管”都表 示条件关系,“无论”书面语色彩更浓,更为正式。⑤“从而”,因此就,因果 关系更浓,此处应用表递进关系的“进而”。⑥“必须”,一定要;“必然”事 理上的确定不移,和“偶然”相对) 20.(5 分)①但祭灶的日期却不尽相同 ②而且要准备供果 ③祭灶仪 式主要由男子主持 (答对一处得 1 分,答对两处得 3 分,答对三处得 5 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如 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5 分)①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②志向远大 聪明睿智 品德高 尚 (第一小题 2 分,第二小题 3 分,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如有其它答案, 合理可酌情给分) 22.(60 分) 参考立意: 女学生角度:遵守规则、勇于承担责任、遇事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