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运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19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17.11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 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 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17.11 本试题共 100 分,时间 120 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 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 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 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尽管面貌焕然一新,但让人留恋的东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规划 C.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就必须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2.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记忆是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B.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渗透 C.乡村记忆的选择与保留,可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广泛民意。 D.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其定期维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B.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答案】1.D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 选项,找出答案。D项,“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不当,把担忧当成的现实。本选项对应信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尽管面貌焕然一新,但让人留恋的东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规划。 C. 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就必须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2. 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记忆是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B. 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渗透。 C. 乡村记忆的选择与保留,可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广泛民意。 D.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其定期维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B.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答案】1. D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 选项,找出答案。D 项,“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不当,把担忧当成的现实。本选项对应信

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为“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乡愁’无处安放?”只是人们的担忧,而不是现实。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对“文化记忆”阐述错误的一项,解答时一方面要把所有选项放 回到原文中,逐一核对选项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审读选项,查看选项中 是否有与“文化记忆”无关的内容,如果有,则属于答非所问,这个选项就是答案。本题D 项就是答非所问,选项所阐述内容与“文化记忆”无关。 3.试题分析:D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强加因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 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 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岀毎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 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 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汪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 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台 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 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

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为“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乡愁’无处安放?”只是人们的担忧,而不是现实。 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对“文化记忆”阐述错误的一项,解答时一方面要把所有选项放 回到原文中,逐一核对选项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审读选项,查看选项中 是否有与“文化记忆”无关的内容,如果有,则属于答非所问,这个选项就是答案。本题 D 项就是答非所问,选项所阐述内容与“文化记忆”无关。 3. 试题分析:D 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强加因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 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汪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 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 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

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 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 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 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 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 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 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 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 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 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 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 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 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 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 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 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 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 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 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

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 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 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 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 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 得到底。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 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 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注:① 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② 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因为“蓝色 和白色”恰当地传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 B.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 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 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D.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 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E.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5.文章3-11段中,为了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故都的 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案】4.CD5.(1)“小院秋晨”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嘶鸣”图

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 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 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 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 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 得到底。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 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 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注:①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 ②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因为“蓝色 和白色”恰当地传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 B. 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 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C.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 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D. 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 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E.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5. 文章 3-11 段中,为了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故都的 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 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案】4. CD 5. (1)“小院秋晨”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嘶鸣”图;

(4)“闲话秋凉”图 (5)“秋果盛景”图。 6.(1)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点明文化渊源: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 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深化了主题 (2)行文章法上:宕开文笔,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同时,又使 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不当,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蓝色和白 色”为冷色,能更好地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与作者的心境不一致。B项, “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不当,文中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 天的“清、静、悲凉”。E项,“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等”不当,《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 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其中A项分析文章的选材特点,B项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C项分析文章的布局特点,D项分析文章的写作角度,E项考查作者的 生平及代表作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景特点与作品叙述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与叙述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5.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通读3-11自然段,然后根据时间、地点、景物的变化划分层 次,最后抓住每一层中的主要景物或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画面。本文3-11段可分为五层 第3段为第一层,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院子中,景物是在院中看到的蓝天、槐树、牵 牛花、秋草:第二层是第4段,作者集中来写北园槐树的落蕊:第三层是第5段,则集中笔 力写秋天的蝉鸣;第四层是第6段到第10段,写了北国的人在秋雨之后对天气转凉的反应 第五层是第11段,集中写了秋天的各种果子,根据这些信息就可概括出答案了

(4)“闲话秋凉”图; (5)“秋果盛景”图。 6. (1)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点明文化渊源: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 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深化了主题。 (2)行文章法上:宕开文笔,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同时,又使 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解析】 4. 试题分析:A 项,“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不当,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蓝色和白 色”为冷色,能更好地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与作者的心境不一致。B 项, “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不当,文中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 天的“清、静、悲凉”。E 项,“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等”不当,《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 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其中 A 项分析文章的选材特点,B 项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C 项分析文章的布局特点,D 项分析文章的写作角度,E 项考查作者的 生平及代表作等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景特点与作品叙述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与叙述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通读 3-11 自然段,然后根据时间、地点、景物的变化划分层 次,最后抓住每一层中的主要景物或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画面。本文 3-11 段可分为五层, 第 3 段为第一层,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院子中,景物是在院中看到的蓝天、槐树、牵 牛花、秋草;第二层是第 4 段,作者集中来写北园槐树的落蕊;第三层是第 5 段,则集中笔 力写秋天的蝉鸣;第四层是第 6 段到第 10 段,写了北国的人在秋雨之后对天气转凉的反应; 第五层是第 11 段,集中写了秋天的各种果子,根据这些信息就可概括出答案了

6.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第12段用大量笔墨分析了古今 中外文人写秋"的情况,指出“秋”对人的影响没有国别、人种、阶级之别,“秋"是文人所钟爱的,“秋”大 量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中,这就使原本写景的散文增添了文化意蕴,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 刻。从结构上看,本文题目是“都的秋”,故都喈以前的京城,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的厚重感,这一 段探讨秋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同样突出了文化意蕴,与题目中“故都暗合了;另外,上文在写景,这 里进行议论,而议论由秋景而来,上下文既浑然一体,又有跌宕,显出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 文言文和现代诗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陳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则更相枕以卧而梦意有所 极焚亦橞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髙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 髙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摟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 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 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 而归

二、文言文和现代诗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 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 而归 B.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C.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 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D.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 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同 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B.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 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之比较结束全文 D.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 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答案】7.B8.C9.B 10.(1)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 奇异独特 (2)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觉得它奇特。 【解析】 7.试题分析:所给四个选项中“意有所极/梦亦同”中间都断开了,而且“梦亦同”中“亦” 是“也”的意思,由此可判断出“卧而梦”后应断开,据此可知AC两项断句错误,当排除。 比较BD两项,B项“觉而起/起而归”意思是“睡醒了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了”,而D项“趣 觉而起/起而归”的意思则可理解为“催促睡觉又起来了,起来就回去了”,这与上文“卧 而梦”矛盾了,故答案应是B项, 8.试题分析:C项,前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连词,表递进,而 且。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就。B项,两个“而”都表修饰,不译。D项,两个“之” 都是结构助词,的

D.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8.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 9.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同 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B. 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 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C. 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 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之比较结束全文。 D. 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 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答案】7. B 8. C 9. B 10. (1)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 奇异独特。 (2)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觉得它奇特。 【解析】 7. 试题分析:所给四个选项中“意有所极/梦亦同”中间都断开了,而且“梦亦同”中“亦” 是“也”的意思,由此可判断出“卧而梦”后应断开,据此可知 AC 两项断句错误,当排除。 比较 BD 两项,B 项“觉而起/起而归”意思是“睡醒了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了”,而 D 项“趣 觉而起/起而归”的意思则可理解为“催促睡觉又起来了,起来就回去了”,这与上文“卧 而梦”矛盾了,故答案应是 B 项, 8. 试题分析:C 项,前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连词,表递进,而 且。A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就。B 项,两个“而”都表修饰,不译。D 项,两个“之” 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睛:本题考査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 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 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 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 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 9.试题分析:B项,“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不当。“作为 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的是“未得”西山时的“漫漫而游”,这给作者带来的是被贬之 后的痛苦与、空虚、无奈与无聊。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确定答案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 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为”,认为:“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有奇特形状 的山水:“有”,拥有,此处指游览过了;“未始”,未曾:“怪特”,奇异独特。(2)“因 坐法华西亭”省略句,翻译时当补出主语“我”;“因”,由于:“始”,才;“指异”, 指点着它觉得奇特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 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 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 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 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 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 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 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 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 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 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 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 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 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 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 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9. 试题分析:B 项,“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不当。“作为 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的是“未得”西山时的“漫漫而游”,这给作者带来的是被贬之 后的痛苦与、空虚、无奈与无聊。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确定答案。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 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为”,认为;“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有奇特形状 的山水;“有”,拥有,此处指游览过了;“未始”,未曾;“怪特”,奇异独特。(2)“因 坐法华西亭”省略句,翻译时当补出主语“我”;“因”,由于;“始”,才;“指异”, 指点着它觉得奇特。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 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 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 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 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 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 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 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 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 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 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 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

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 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 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 元和四年。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 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 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 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 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 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 元和四年。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 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 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