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硏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零停爭的一组是(3分)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誉全球的画作,作者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 富感情▲巧妙的结合。画中,蒙娜丽莎生动自然、温柔甜美的笑容▲。她的 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对此人们一直▲。 A.达到溢于言表不置可否B.达到跃然纸上莫衷一是 C.达成跃然纸上不置可否D.达成溢于言表莫衷一是 答案:B(“达到”的意思是“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成”的意思是 经商谈后得到某种结果或形成某种意见。“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 情上;“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莫衷一是”的意思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不置可否”的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 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项是(3分) A.大力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45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 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C.笛声作为听觉意象,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到 激发、催化作用,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 D.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政府、 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环境 答案:B(A项,“不仅…而且”递进不当;C项,“增强”与“手段”搭配 不当;D项,句式杂糅。)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新作出版,诚挚裕各位方家斧正! B.初次见面,久仰久仰,请多多赐教! C.惠书敬悉,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D.大驾光临,本人定在寒舍虔敬恭候! 答案:A(“斧正”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新作已出版无需修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喜欢通过门、窗等事物接触外面的大自贏,是为了▲。窗子不单为了透气 也为了能领略到新的境界,甚至亭台楼阁的建造也都是为了▲。颐和园有个匾 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意为一座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再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一个小房间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 门一窗都是为了 ①体会无限的时间、空间②获得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③从小空间进到大空 A.①③②B.②③①C.③②①②①③ 答案:C 5.阅读下面的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平均每天花在数字媒介阅读上的时间 比例\对象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初中生及以下
江苏省扬州市 2015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 I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零停爭的一组是(3 分)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誉全球的画作,作者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 富感情 ▲ 巧妙的结合。画中,蒙娜丽莎生动自然、温柔甜美的笑容 ▲ 。她的 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对此人们一直 ▲。 A.达到 溢于言表 不置可否 B.达到 跃然纸上 莫衷一是 C.达成 跃然纸上 不置可否 D.达成 溢于言表 莫衷一是 答案:B(“达到”的意思是“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成”的意思是 经商谈后得到某种结果或形成某种意见。“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 情上;“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莫衷一是”的意思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不置可否”的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 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项是(3 分) A.大力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45 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 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C.笛声作为听觉意象,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到 激发、催化作用,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 D.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政府、 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环境。 答案: B(A 项,“不仅……而且”递进不当;C 项,“增强”与“手段”搭配 不当;D 项,句式杂糅。)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新作出版,诚挚裕各位方家斧正! B.初次见面,久仰久仰,请多多赐教! C.惠书敬悉,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D.大驾光临,本人定在寒舍虔敬恭候! 答案: A(“斧正”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新作已出版无需修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古人喜欢通过门、窗等事物接触外面的大自赢,是为了 ▲ 。窗子不单为了透气, 也为了能领略到新的境界,甚至亭台楼阁的建造也都是为了 ▲ 。颐和园有个匾 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意为一座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再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一个小房间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 一门一窗都是为了 ▲ 。 ①体会无限的时间、空间 ②获得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③从小空间进到大空 间 A.①③② B. ②③① C.③②① ②①③ 答案:C 5.阅读下面的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平均每天花在数字媒介阅读上的时间 比例\对象 研究生 本科生 高中生 初中生及以下
时间 小时以下55.13%60.75%78.24%79.17% 1-4小时 40.52%36.72%19.71%19.12% t 小时以上14.35%2.53%2.05%1.71% A.学历越髙,数字媒介阅读时间越长。B.很少有学生成天通过数字媒介阅读。 C.高中生数字媒介阅读时间相对较短。D.数字媒介已成为所有人的阅读方式 答案:D(表格中无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 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佗傺 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 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 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 (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 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 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 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 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 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牛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 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 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 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 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漢推 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 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 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宜不敢拿出来。 (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熊得到 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 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 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 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 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 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 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时间 1 小时以下 55.13% 60.75% 78.24% 79.17% 1-4 小时 40.52% 36.72% t'.lr 19.71% 19.12% 4 小时以上 ^ 4.35% 2.53% 2.05% 1.71% A.学历越高,数字媒介阅读时间越长。 B.很少有学生成天通过数字媒介阅读。 C.高中生数字媒介阅读时间相对较短。 D.数字媒介已成为所有人的阅读方式。 答案:D(表格中无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 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 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 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 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 (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 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 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 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 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 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 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 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 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 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 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 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 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 (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 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 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 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 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 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 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 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 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 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 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 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 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 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 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 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 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 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 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 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 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 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 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 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 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 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 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 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钓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 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 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6.(3分)B(笃:坚定)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荃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7.(3分)C(都是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表转折/表递 进;D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 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 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 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 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 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 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 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 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 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 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 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 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 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 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 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 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 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 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 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 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 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 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 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笃信之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 识:记 6.(3 分)B(笃:坚定)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7.(3 分)C(都是介词,在。A 项,助词,的/代词,它;B 项,表转折/表递 进;D 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 分)
译文: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1分。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译文: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 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1分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译文: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 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⑧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 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1).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2).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 答案:①“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蜒”,“深深”对“款款”, 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②“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蜒”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 写出“蛱蝶”“蜻蜒”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 ⑧蛱蝶穿花“见”、蜻蜒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 出春天的美好 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 诗圆合自然。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3).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 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 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译文: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 1 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 分) 译文: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 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 1 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 分) 译文: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 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 1 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 分) 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 年)暮春,杜甫时任“左 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⑴.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⑵.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 分) 答案: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 “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 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 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 出春天的美好; 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 诗圆合自然。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 ⑶.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答案: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 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 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2).好学近乎知,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4).乘骐骥以驰骋兮,万钟则不辫礼义而受之!(屈原《离骚》)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 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 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 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 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 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 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 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 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 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 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 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 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 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 了。”一个孩子 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 卖给香客。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 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
⑵.好学近乎知,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⑷.乘骐骥以驰骋兮,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屈原《离骚》)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 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 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 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 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 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 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 大结实的汉子,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 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 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 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 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 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 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 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 了。”一个孩子 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 卖给香客。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 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
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润,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 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一一这个勇敢的哑巴一一却不 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 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 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 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 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 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 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2.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 (4分) 答案:()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宜说泰山的伟大,深 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 我觉得壮观 (2)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 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3.文中多永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6分) 答案: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 敢和孝顺;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 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 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 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4.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 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 活;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 性 评分建议: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 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 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 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说“忍” 陈子展
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 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 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 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 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 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 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 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 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2.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 (4 分) 答案:⑴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 深感染了我;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 我觉得壮观。 ⑵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 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3.文中多永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6 分) 答案: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 敢和孝顺;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 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 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 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14.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 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 活;②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 性。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 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 分) 答案: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 示哑巴艰难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 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说“忍” 陈子展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 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 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 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乐舞,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 忍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 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 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 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 立至!”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 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 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 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 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 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 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 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 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 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 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 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 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 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以为狂 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这也像是说忍耐与 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 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太白》杂志,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答案:①阐明孔子对“忍”的态度:对小事“忍”,可以成就大事;但“忍” 不能违反原则。 ②引出“忍”的话题,并与下文不讲原则而一味“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分析文章第的资述层次o(6分) 答案:首先列举三派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接着分析“忍”对民族的危害性,最 后得出越忍的民族越容易被侮辱被侵略的结论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 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 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 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乐舞,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 忍? ”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 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 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 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 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 立至! ”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 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 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 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 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 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 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 多。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 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 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 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 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 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 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 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以为狂 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这也像是说忍耐与 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 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太白》杂志,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 分) 答案:①阐明孔子对“忍”的态度:对小事“忍”,可以成就大事;但“忍” 不能违反原则。 ②引出“忍”的话题,并与下文不讲原则而一味“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评分建议:一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17.分析文章第_的资述层次 o (6 分) 答案:首先列举三派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接着分析“忍”对民族的危害性,最 后得出越忍的民族越容易被侮辱被侵略的结论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缺少“首先”等提示语,酌情扣分。 18.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从积极的角度看,“忍”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保证仕途顺畅,促进家 庭和睦,增进社会和平。 ②从消极的角度看,“忍”易让人遭受耻辱,变得消极、懒惰,不求上进;也 易使民族遭受侮辱、侵略,甚至灭亡。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责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 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缺少“首先”等提示语,酌情扣分。 18.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①从积极的角度看,“忍”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保证仕途顺畅,促进家 庭和睦,增进社会和平。 ②从消极的角度看,“忍”易让人遭受耻辱,变得消极、懒惰,不求上进;也 易使民族遭受侮辱、侵略,甚至灭亡。 评分建议:一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责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 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