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金属加热过程中的相变一奥氏体相变 概述:热处理工艺一般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金 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除回火、少数去应力退火,热处理一般均需要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温度使钢部 分或全部形成奥氏体,经过适当的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所需要的组织,从而获得 所需要的性能。 奥氏体晶粒大小、形状、空间取向以及亚结构,奥氏体化学成分以及均匀性 将直接影响转变、转变产物以及材料性能。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性 综上所述,研究奥氏体相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重点:奥氏体的结构、奥氏体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动力学 因素。 本章难点:奥氏体形成机制,特别是奥氏体形成瞬间内部成分不均匀的几 点,即C1、C2、C3和C4。 §9-1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奥氏体的结构 定义:C溶于γ-Fe形成的间隙式固溶体。 1C原子位于γ-Fe点阵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 面体间隙处) 2C原子进入γ-Fe点阵间隙位置引起;y-Fe点阵 等称膨胀;C%增加,奧氏体点阵常数增大,但 奥氏体的最大溶C量(溶解度)为2.1% 图1-1 3C原子在奥氏体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浓度起伏 4合金元素原子(Mn、Si、Cr、Ni等)溶入奥氏体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形成置 换式固溶体,称合金奥氏体。 奥氏体的组织: (1)原始组织有关 奥氏体组织通常为等轴状多边形晶粒,这与(2加热速度有关 (3)转变程度有关 不平衡加热奥氏体晶粒呈针状或球状(只作为了解内容)。 三、奥氏体的性能 1机械性能:(1)屈服强度、硬度低 (2)塑性、韧性高 易于变形加工成型;(3)热强性高。 2物理性能:(1)比容最小;(2)导热性差;(3)线膨胀系数大;(4)顺磁性
第九章:金属加热过程中的相变—奥氏体相变 概述:热处理工艺一般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金 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除回火、少数去应力退火,热处理一般均需要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温度使钢部 分或全部形成奥氏体,经过适当的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所需要的组织,从而获得 所需要的性能。 奥氏体晶粒大小、形状、空间取向以及亚结构,奥氏体化学成分以及均匀性 将直接影响转变、转变产物以及材料性能。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性。 综上所述,研究奥氏体相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重点:奥氏体的结构、奥氏体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动力学 因素。 本章难点:奥氏体形成机制,特别是奥氏体形成瞬间内部成分不均匀的几个 C% 点,即 C1、C2、C3 和 C4。 §9-1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一、奥氏体的结构: 定义:C 溶于 γ–Fe 形成的间隙式固溶体。 1.C 原子位于 γ–Fe 点阵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八 面体间隙处); 2.C 原子进入 γ–Fe 点阵间隙位置引起;γ–Fe 点阵 等称膨胀;C%增加,奥氏体点阵常数增大,但 奥氏体的最大溶 C 量(溶解度)为 2.11% 3.C 原子在奥氏体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浓度起伏; 4.合金元素原子(Mn、Si、Cr、Ni 等)溶入奥氏体中取代 Fe 原子的位置,形成置 换式固溶体,称合金奥氏体。 二、奥氏体的组织: (1)原始组织有关 奥氏体组织通常为等轴状多边形晶粒,这与 (2)加热速度有关 (3)转变程度有关 不平衡加热奥氏体晶粒呈针状或球状(只作为了解内容)。 三、奥氏体的性能 1.机械性能:(1)屈服强度、硬度低 (2)塑性、韧性高; 2.物理性能:(1)比容最小;(2)导热性差;(3)线膨胀系数大;(4)顺磁性。 易于变形加工成型;(3)热强性高。 图 1-1
3应用:(1)变形加工成型;(2)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3)膨胀仪表灵敏元件。 §9-2奥氏体的形成 一、热力学条件 △G=Gr-Gp<0 (1)A和Arl △T 引出临界点概念:{(2)A和A3 (3)Acm和Arcm 二、奥氏体的形核 图1-2 以共析钢为例,讨论钢中奥氏体形成。 奥氏体晶核主要在F和Fe3C的相界面 形核,其次在珠光体团界、F亚结构(嵌镶块) 界面形核。这样能满足:(1)能量起伏;(2)结 构起伏;(3)成分起伏三个条件。 三、奥氏体的长大 Fe3C 晶体结构:体心立方复杂斜方面心立方 含碳量:00218%667%0.77% C. C2 C 奥氏体长大过程是依靠原子扩散完成的, 图1-3 原子扩散包括(1)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C原子扩散使奥氏体晶核向α相和Fe3C相 两侧推移并长大 1C原子扩散:一旦奥氏体晶核出现,则在奥 氏体内部的C%分布就不均匀,由从图1-3可见: C1一与Fe3C相接的奥氏体的C% C2与F相接的奥氏体的C% C3一与Fe3C相接的F的C%; Fe3C C4一与奥氏体相接的F的C% 从图1-3可以看出,在T1温度下由于C1、C2 C3、C4不同导致奥氏体晶核形成时,C原子扩 散,如图1-4,扩散的结果破坏了T温度下C 的浓度平衡,迫使与奥氏体相接的F和Fe3C溶 体片间 解恢复T温度下C%的浓度平衡,如此历经“破 坏平衡”一—“建立平衡”的反复,奥氏体晶 图1-4 核长大
Gr Gp G A1 T1 T ΔG ΔT 图 1-2 G E P S C4C3C2 C1 T1 图 1-3 3.应用:(1)变形加工成型;(2)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3)膨胀仪表灵敏元件。 §9-2 奥氏体的形成 一、热力学条件 ΔG=Gγ-Gp<0 (1)Ac1 和 Ar1 引出临界点概念: (2)Ac3 和 Ar3 (3)ACcm 和 Arcm 二、奥氏体的形核 以共析钢为例,讨论钢中奥氏体形成。 奥氏体晶核主要在 F 和 Fe3C 的相界面 形核,其次在珠光体团界、F 亚结构(嵌镶块) 界面形核。这样能满足:(1)能量起伏;(2)结 构起伏;(3)成分起伏三个条件。 三、奥氏体的长大 α + Fe3C γ 晶体结构: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含碳量: 0.0218% 6.67% 0.77% 奥氏体长大过程是依靠原子扩散完成的, 原子扩散包括(1)Fe 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C 原子扩散使奥氏体晶核向 α 相和 Fe3C 相 两侧推移并长大。 1.C 原子扩散:一旦奥氏体晶核出现,则在奥 氏体内部的C%分布就不均匀,由从图1-3可见: C1—与 Fe3C 相接的奥氏体的 C%; C2—与 F 相接的奥氏体的 C%; C3—与 Fe3C 相接的 F 的 C%; C4—与奥氏体相接的 F 的 C%; 从图 1-3 可以看出,在 T1 温度下由于 C1、C2、 C3、C4 不同导致奥氏体晶核形成时,C 原子扩 散,如图 1-4,扩散的结果破坏了 T1 温度下 C% 的浓度平衡,迫使与奥氏体相接的 F 和 Fe3C 溶 解恢复 T1 温度下 C%的浓度平衡,如此历经“破 坏平衡”——“建立平衡”的反复,奥氏体晶 核长大。 C2 C% A F Fe3C C1 C4 C3 珠光体片间距 图 1-4
2奥氏体晶格改组:(1)般认为,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Fe原子自扩散 完成晶格改组。(2)也有人认为,当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通过Fe原子切变完 成 3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奥氏体晶核向F和Fe3C两侧的推移速度是不同的 根据公式: dc 1 式中,K一常数:D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d一相界面处奥氏体中C的 浓度梯度;△C2—相界面浓度差;“-”表示下坡(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散。向F 一侧的推移速度与向Fe3C一侧的推移速度之比: a K′△C AC 780c时,G,=△Cmc=2667-089 ≈148。表明相界面向F一侧的推移 0.41-0.02 速度比向re3C一侧的推移速度快148倍,但是通常片状珠光体的F片厚度比 Fe3C片厚度大7倍,所以奧氏体等温形成时,总是F先消失,Fe3C剩余。 四、残余Fe3C和奥氏体均匀化 a→Y结束后,还有相当数量的Fe3C尚未溶解,这些Fe3C被称为残余FeC。 另外在原来Fe3C的部位,C%较高,而原来F部位C%较低,必须经过适当的 保温后,奥氏体中的C%才能趋于均匀。 综上,奥氏体形成分四个阶段:奥氏体形核;核长大;残余Fe3C溶解;奥 氏体均匀化,其示意图见图1-5。 奥氏体形核 核长大 残余Fe3C溶解奥氏体均匀化 图1 五、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和共析钢的奥氏体化对比,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完成
2.奥氏体晶格改组:(1)一般认为,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 Fe 原子自扩散 完成晶格改组。(2)也有人认为,当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通过 Fe 原子切变完 成。 3.奥氏体晶核的长大速度:奥氏体晶核向 F 和 Fe3C 两侧的推移速度是不同的。 根据公式: B B c C K dx C dc G KD = = − / 1 式中,K—常数; DC —C 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dx dc —相界面处奥氏体中 C 的 浓度梯度; CB —相界面浓度差;“-”表示下坡(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向 F 一侧的推移速度与向 Fe3C 一侧的推移速度之比: BF BFe C BFe C Fe C BF F C C K C C K G G = = 3 3 3 / / 780℃时, 14.8 0.41 0.02 3 6.67 0.89 3 − − = = BF BFe C Fe C F C C G G 。表明相界面向 F 一侧的推移 速度比向 Fe3C 一侧的推移速度快 14.8 倍,但是通常片状珠光体的 F 片厚度比 Fe3C 片厚度大 7 倍,所以奥氏体等温形成时,总是 F 先消失,Fe3C 剩余。 四、残余 Fe3C 和奥氏体均匀化 α→γ 结束后,还有相当数量的 Fe3C 尚未溶解,这些 Fe3C 被称为残余 Fe3C。 另外在原来 Fe3C 的部位,C%较高,而原来 F 部位 C%较低,必须经过适当的 保温后,奥氏体中的 C%才能趋于均匀。 综上,奥氏体形成分四个阶段:奥氏体形核;核长大;残余 Fe3C 溶解;奥 氏体均匀化,其示意图见图 1-5。 五、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和共析钢的奥氏体化对比,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完成 奥氏体形核 核长大 残余 Fe3C 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 图 1-5
P→A,这与共析钢相同;然后是先析相的奧氏体化过程。这些都是靠原子扩散 实现的。值得指出的是,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碳化物溶解以及奥氏体均匀化的时 间更长。 §9-3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奥氏体等温动力学是研究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问题。本课程只讨论共析钢奥 氏体等温动力学,对于过共析钢先共析相Fe3C溶解与第三阶段差别不大,故不 在讨论:亚共析钢因为(1)组织中有非共析成分;(2)奥氏体转变有两个区间,即 两相区和单相区。因此,这里只定性讨论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动力学。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于形核率Ⅰ和线长大速度G,在等温条件下,形核率 和线长大速度G均为常数。 、形核率I 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Ⅰ与温度的关系为 式中,C一常数;T一绝对温度:;Q一扩散激活能;ΔG一临界形核功;k一玻耳 兹曼常数。可见,奥氏体等温形成时,等温温度T提高,(1)ΔT增大,相变驱动 力增大,ΔG降低,形核率Ⅰ增大;(2)C原子的扩散系数D增大,C的扩散速度 增大,有利于点阵重构,形核率I增大:(3)由相图(图1-3)可见,C2C4=△C减小 奥氏体形核所需的C的浓度梯度减小,形核率I增大。 二、长大速度G 奥氏体的线生长速度为相界面的推移速度, G=-K a△C,△C 式中,“-”表示向减小浓度梯度的下坡扩散:k一常数:D一C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系数:“一相界面处奥氏体中C的浓度梯度:AC相界面浓度差。 等温转变时:D、dc(由相图决定=-2)均为常数,△P为珠光体片 间距,平衡冷却时,平均片间距与每一片间距相同。 则:G=-n(1)由于忽略碳在铁素体的扩散,此计算值与实际速度偏小 (2)对粒状珠光体亦适用
P→A,这与共析钢相同;然后是先析相的奥氏体化过程。这些都是靠原子扩散 实现的。值得指出的是,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碳化物溶解以及奥氏体均匀化的时 间更长。 §9-3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奥氏体等温动力学是研究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问题。本课程只讨论共析钢奥 氏体等温动力学,对于过共析钢先共析相 Fe3C 溶解与第三阶段差别不大,故不 在讨论;亚共析钢因为(1)组织中有非共析成分;(2)奥氏体转变有两个区间,即 两相区和单相区。因此,这里只定性讨论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动力学。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于形核率 I 和线长大速度 G,在等温条件下,形核率 I 和线长大速度 G 均为常数。 一、形核率 I 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 I 与温度的关系为: kT G kT Q I C e e − − = / 式中, / C —常数;T—绝对温度;Q—扩散激活能; G—临界形核功;k—玻耳 兹曼常数。可见,奥氏体等温形成时,等温温度 T 提高,(1) T 增大,相变驱动 力增大, G 降低,形核率 I 增大;(2)C 原子的扩散系数 DC 增大,C 的扩散速度 增大,有利于点阵重构,形核率 I 增大;(3)由相图(图 1-3)可见,C2-C4=C 减小, 奥氏体形核所需的 C 的浓度梯度减小,形核率 I 增大。 二、长大速度 G 奥氏体的线生长速度为相界面的推移速度, B B c C K dx C dc G KD = = − / 1 式中,“-”表示向减小浓度梯度的下坡扩散;k—常数; D c —C 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系数; dx dc —相界面处奥氏体中 C 的浓度梯度; CB —相界面浓度差。 等温转变时: D c 、 dx dc (由相图决定 0 1 2 P C C dx dc − = )均为常数, P0 为珠光体片 间距,平衡冷却时,平均片间距与每一片间距相同。 则: CB K G = − / 。(1)由于忽略碳在铁素体的扩散,此计算值与实际速度偏小; (2)对粒状珠光体亦适用
讨论:(温度T升高,D呈指数增加,长大速度G增加,(2)温度T升高 C1-C2增加,“增加,速度G增加:(3温度T升高,△C=C2-C下降,长大速 度G增加。 形核率I 综上:温度T升高, 均增大 长大速度G 三、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一等温动力学曲线,信息少。 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一等温动力学图,信息多。 金相法 曲线的建立膨胀法 热分析法 四、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切影响形核率Ⅰ和长大速度G的因素均影响珠光体→奥氏体的因素 1加热温度的影响 (1)加热温度T升高,过热度ΔT增大,相变驱动力ΔG增大,原子扩散速度 增加,形核率Ⅰ和长大速度G均增加;(2)从等温转变图可知,加热温度T升高, 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孕育期变小,相变完成时间变短;(3)加热温度T升高,由相 图图1-3)可知C1-C2增大, dold增加,奥氏体界面浓度差△CB减小,长大速度 G均增加;(4)加热温度T升高,奥氏体向F一侧推移速度比向Fe3C一侧推移速 度快,F消失瞬间残余Fe3C量增加,奧氏体中C%降低,相变不平衡程度增加; (5)加热温度T升高,形核率Ⅰ増加的速度比长大速度G增加的速度快,奥氏体 晶粒细化(提高强韧性)。 2原始组织的影响 (1)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越分散,珠光体的层片间距So越小,相界面越多, 形核率I越大,同时碳的浓度梯度dcx增加,长大速度G均增加:(2)和粒状珠 光体比,片状珠光体相界面大而薄,易于溶解,因此,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形 成速度比粒状珠光体快。 3合金元素的影响 C%:()随着含碳量的増加,碳化物量増加。珠光体中渗碳体量相对相界面増加 形核率Ⅰ增加。碳原子扩散距离减小,扩散速度提髙,但渗碳体溶解及奥氏体均 匀化时间增加。 合金元素:(1)不影响珠光体转变奥氏体机制。(2)影响碳化物稳定性。(3)影响体 中的扩散系数D减小
讨论:(1)温度 T 升高, D c 呈指数增加,长大速度 G 增加,(2)温度 T 升高, C1-C2 增加, dx dc 增加,速度 G 增加;(3)温度 T 升高, CB =C2-C4 下降,长大速 度 G 增加。 综上:温度 T 升高, 三、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等温动力学曲线,信息少。 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等温动力学图,信息多。 1、曲线的建立 四、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切影响形核率 I 和长大速度 G 的因素均影响珠光体→奥氏体的因素。 1.加热温度的影响 (1)加热温度 T 升高,过热度 ΔT 增大,相变驱动力 ΔG 增大,原子扩散速度 增加,形核率 I 和长大速度 G 均增加;(2)从等温转变图可知,加热温度 T 升高, 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孕育期变小,相变完成时间变短;(3)加热温度 T 升高,由相 图(图 1-3)可知 C1-C2 增大,dc/dx 增加,奥氏体界面浓度差 ΔCB 减小,长大速度 G 均增加;(4)加热温度 T 升高,奥氏体向 F 一侧推移速度比向 Fe3C 一侧推移速 度快,F 消失瞬间残余 Fe3C 量增加,奥氏体中 C%降低,相变不平衡程度增加; (5)加热温度 T 升高,形核率 I 增加的速度比长大速度 G 增加的速度快,奥氏体 晶粒细化(提高强韧性)。 2.原始组织的影响 (1)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越分散,珠光体的层片间距 S0 越小,相界面越多, 形核率 I 越大,同时碳的浓度梯度 dc/dx 增加,长大速度 G 均增加;(2)和粒状珠 光体比,片状珠光体相界面大而薄,易于溶解,因此,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形 成速度比粒状珠光体快。 3.合金元素的影响 C%:(1)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碳化物量增加。珠光体中渗碳体量相对相界面增加 形核率 I 增加。碳原子扩散距离减小,扩散速度提高,但渗碳体溶解及奥氏体均 匀化时间增加。 合金元素:(1)不影响珠光体转变奥氏体机制。(2)影响碳化物稳定性。(3)影响体 中的扩散系数 D c 减小。 形核率 I 长大速度 G 均增大 金相法 膨胀法 热分析法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n、W、V等降低D减小从而使从而影响残余碳化物 溶解及奥氏体均匀化速度。非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o、Ni等使D冫提高,扩散速 度提高。 GiNi、Mn、Cu可降低A1点使过热度ΔT增加、相变驱动力ΔG增大,形核率I 增大、G增大,Cr、Mo、Ti、W可降低A1提高,ΔT降低,ΔG降低,形核率I 降低,G降低金元素在钢中分布不均匀, §9-4钢在连续加热时P→A 钢在连续加热转变时P→A也经历形核、长大、残余Fe3C溶解以及奥氏体均 匀化四个阶段,与等温转变比较,尚有下列特 点 d 、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奥氏体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别在一个温度范 A 围内进行的,而且加热速度增大,各个阶段温 度范围向高温推移、扩大。 (1)当缓慢加热时,转变开始P→A速度小,相 变吸收的热量(相变潜热亦很小,若加热供给 的热量Q=q则转变在等温下进行ac阶段。 图1-6 (2)若加热速度较快Q>q,除用于转变外有剩余,则温度升高,但由于受q的影 响使升温减漫a而不是直线段ab段,当A转变量增大q>Q;温度下降ac段 随后转变速度逐步下降,转变量也下降,q减少,Q>q:温度复又上升,如cd 段。见图1-6 (3)快速加热,a向高温延伸,台阶aic移向髙温,加热速度越髙,台阶越陡, 难以用Fe-Fe3C相图判断钢的组织。 二、转变速度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加热速度增大,转变开始和终了温度升高,转变所需时间缩短,奥氏体形成 速度提高;(2)奥氏体形成不是在恒温下进行的,在一个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加 热速度提高,转变温度范围增大 三、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加热速度增加,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C及合金元素不能充分扩散,导致奥 氏体中C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很不均匀,奥氏体中含碳量降低 (2)对于亚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于平均成分的马氏体及未经转 变完全的F和碳化物,应该避免;对于过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 于共析成分的低、中碳马氏体及剩余碳化物,有助于马氏体韧化,有利于实际生 四、奥氏体起始晶粒度大小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细化
(i)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Cr、Mn、W、V 等降低 D c 减小从而使从而影响残余碳化物 溶解及奥氏体均匀化速度。非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Co、Ni 等使 D c 提高,扩散速 度提高。 (ii)Ni、Mn、Cu 可降低 A1 点使过热度 ΔT 增加、相变驱动力 ΔG 增大,形核率 I 增大、G 增大,Cr、Mo、Ti、W 可降低 A1 提高,ΔT 降低,ΔG 降低,形核率 I 降低,G 降低金元素在钢中分布不均匀, §9-4 钢在连续加热时 P→A 钢在连续加热转变时 P→A 也经历形核、长大、残余 Fe3C 溶解以及奥氏体均 匀化四个阶段,与等温转变比较,尚有下列特 点: 一、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奥氏体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别在一个温度范 围内进行的,而且加热速度增大,各个阶段温 度范围向高温推移、扩大。 (1)当缓慢加热时,转变开始 P→A 速度小,相 变吸收的热量(相变潜热)q 亦很小,若加热供给 的热量 Q=q 则转变在等温下进行 ac 阶段。 (2)若加热速度较快 Q>q,除用于转变外有剩余,则温度升高,但由于受 q 的影 响使升温减漫 aa1 而不是直线段 ab 段,当 A 转变量增大 q>Q;温度下降 a1C 段, 随后转变速度逐步下降,转变量也下降,q 减少,Q>q;温度复又上升,如 cd 段。见图 1-6。 (3)快速加热,aa1 向高温延伸,台阶 a1c 移向高温,加热速度越高,台阶越陡, 难以用 Fe-Fe3C 相图判断钢的组织。 二、转变速度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加热速度增大,转变开始和终了温度升高,转变所需时间缩短,奥氏体形成 速度提高;(2)奥氏体形成不是在恒温下进行的,在一个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加 热速度提高,转变温度范围增大。 三、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加热速度增加,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C 及合金元素不能充分扩散,导致奥 氏体中 C 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很不均匀,奥氏体中含碳量降低; (2)对于亚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于平均成分的马氏体及未经转 变完全的 F 和碳化物,应该避免;对于过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 于共析成分的低、中碳马氏体及剩余碳化物,有助于马氏体韧化,有利于实际生 产。 四、奥氏体起始晶粒度大小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细化 A1 a c d a1 ℃ b τ 图 1-6
加热速度提髙,过热度显著增大,形核率显著増大,加热时间短,奧氏体晶 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超细化晶粒。今年来的快速加热淬火超快速加热及脉冲加 热淬火都是依据此原理。 §9-5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控制 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大小用晶粒度表示,通常分8级评定,1级最粗,8级最细。若 晶粒度在10以上则称“超细晶粒”。晶粒度级别与晶粒大小的关系为: 式中,n放大100倍视野中单位面积内晶粒个数(个平方英寸,1平方英寸=64 平方厘米:N一晶粒度级别 奧氏体晶粒度有三种,即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 1实际晶粒度:经热处理后获得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2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3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小时 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原冶金部标准YB27-64规定:晶粒度大小在5-8级为本质细晶粒钢,1~4 级为本质粗晶粒钢。本质晶粒度表明了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是实际晶粒度的特 殊情况。 本质晶粒度的测定 1滲碳法:将试样加热到930℃±10℃,渗碳8小时获得不低于lmm的渗层,缓 冷后在渗层的过共析钢部分形成网状FeC,借助于网状Fe3C进行晶粒度评定。 (由于渗层C%增加,不能准确反映原试样的晶粒度,有误差。) 2氧化法:将样品抛光,在无氧化条件下加热930℃±10℃,使晶粒充分长大, 然后在氧化气氛下短时间氧化,由于晶界比晶内容易氧化,冷却后试样抛光和腐 蚀,即可把氧化的晶界网清晰地显示出来进行晶粒度评定 奥氏体晶粒长大原理 晶界的能量高,在一定温度下奥氏体晶粒会发生相互吞并的现象,大晶粒吞 并小晶粒,使总的晶界面积减小,界面能降低,因此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 下是一个自发过程。晶粒长大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使晶界推移,实现奥氏体晶粒 长大 1晶粒长大动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动力为其晶粒大小的不均匀性,长大驱动力 G与晶粒大小和界面能大小可用下式表示 G= 式中,σ一单位奥氏体晶界的界面能(比界面能);r一晶界曲率半径。可见界面
加热速度提高,过热度显著增大,形核率显著增大,加热时间短,奥氏体晶 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超细化晶粒。今年来的快速加热淬火超快速加热及脉冲加 热淬火都是依据此原理。 §9-5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控制 一、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大小用晶粒度表示,通常分 8 级评定,1 级最粗,8 级最细。若 晶粒度在 10 以上则称“超细晶粒”。晶粒度级别与晶粒大小的关系为: n = 2N-1 式中,n—放大 100 倍视野中单位面积内晶粒个数(个/平方英寸,1 平方英寸=6.45 平方厘米);N—晶粒度级别, 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即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 1.实际晶粒度:经热处理后获得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2.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3.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 930℃±10℃,保温 3~8 小时 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原冶金部标准 YB27—64 规定:晶粒度大小在 5~8 级为本质细晶粒钢,1~4 级为本质粗晶粒钢。本质晶粒度表明了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是实际晶粒度的特 殊情况。 二、本质晶粒度的测定 1.渗碳法:将试样加热到 930℃±10℃,渗碳 8 小时获得不低于 1mm 的渗层,缓 冷后在渗层的过共析钢部分形成网状 Fe3C,借助于网状 Fe3C 进行晶粒度评定。 (由于渗层 C%增加,不能准确反映原试样的晶粒度,有误差。) 2.氧化法:将样品抛光,在无氧化条件下加热 930℃±10℃,使晶粒充分长大, 然后在氧化气氛下短时间氧化,由于晶界比晶内容易氧化,冷却后试样抛光和腐 蚀,即可把氧化的晶界网清晰地显示出来进行晶粒度评定。 三、奥氏体晶粒长大原理 晶界的能量高,在一定温度下奥氏体晶粒会发生相互吞并的现象,大晶粒吞 并小晶粒,使总的晶界面积减小,界面能降低,因此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 下是一个自发过程。晶粒长大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使晶界推移,实现奥氏体晶粒 长大。 1.晶粒长大动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动力为其晶粒大小的不均匀性,长大驱动力 G′与晶粒大小和界面能大小可用下式表示: r G / 2 = 式中,σ —单位奥氏体晶界的界面能(比界面能);r —晶界曲率半径。可见界面
能越大,晶粒尺寸越小,则奥氏体晶粒长大驱动力G'越大,即晶粒的长大倾向 越大,晶界易于迁移。 2晶界阻力:在实际金属材料中,晶界或晶内存在很多细小难熔的沉淀析出粒子, 晶界推移过程中遇到沉淀析出粒子时将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晶界能量 升高,阻碍晶界推移,起钉扎晶界作用,所以,沉淀析出粒子的存在是晶界移动 的阻力。当沉淀析出粒子的体积百分数一定时,则粒子越细小,分散度越高,对 晶界移动的阻力就越大。 四、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形核率Ⅰ越大,长大速 度G越大,奥氏体晶界迁移速度越大,其晶粒越粗大。(温度升髙,形核率增加, σ增加,r降低,σ/r增加,G'增大)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快,奥氏体实际形成温度高,形核率增高,由于时间短奥 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度 3合金元素:(1C%的影响。C%高,C在奧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以及Fe的自扩散 速度均增加,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C%超过一定量时,由于形成Fe3Cn,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2)合金元素影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Zr、V、W、Nb 等熔点较高,它们弥散分布在奥氏体中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Si、Ni等对奥氏体晶粒长大影响很小。 五、过热现象 1过热: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实际奥氏体 晶粒粗大,在随后的淬火或正火得到十分粗大的组织,从而使钢的机械性能严重 恶化,此现象称为过热 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可以消除过热组织(非平衡组织则难以消除) 2过烧: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奥氏体晶界 熔化的现象称为过烧。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不能消除过烧组织
能越大,晶粒尺寸越小,则奥氏体晶粒长大驱动力 G′越大,即晶粒的长大倾向 越大,晶界易于迁移。 2.晶界阻力:在实际金属材料中,晶界或晶内存在很多细小难熔的沉淀析出粒子, 晶界推移过程中遇到沉淀析出粒子时将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晶界能量 升高,阻碍晶界推移,起钉扎晶界作用,所以,沉淀析出粒子的存在是晶界移动 的阻力。当沉淀析出粒子的体积百分数一定时,则粒子越细小,分散度越高,对 晶界移动的阻力就越大。 四、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形核率 I 越大,长大速 度 G 越大,奥氏体晶界迁移速度越大,其晶粒越粗大。(温度升高,形核率增加, σ 增加,r 降低,σ/r 增加,G′增大)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快,奥氏体实际形成温度高,形核率增高,由于时间短奥 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度 3.合金元素:⑴C%的影响。C%高,C 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以及 Fe 的自扩散 速度均增加,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 C%超过一定量时,由于形成 Fe3CⅡ,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⑵合金元素影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Ti、Zr、V、W、Nb 等熔点较高,它们弥散分布在奥氏体中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Si、Ni 等对奥氏体晶粒长大影响很小。 五、过热现象 1.过热: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实际奥氏体 晶粒粗大,在随后的淬火或正火得到十分粗大的组织,从而使钢的机械性能严重 恶化,此现象称为过热。 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可以消除过热组织(非平衡组织则难以消除)。 2.过烧:由于加热工艺不当(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等)而引起奥氏体晶界 熔化的现象称为过烧。通过正火、退火的重结晶不能消除过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