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 [年级]高 [文件] Jianan28.doc 标题]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人类的出现 [关键词]说明文/教案 [内容]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阅读这篇文章的主要障碍是科学名词术语。有条件可以先请熟悉现代科学发展的数理化 教师给学生开一次科普讲座,谈谈现代科学的发展,对量子化学、分子设计、天体演化和遗 传工程作一些通俗有趣的介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读。 学生在阅读全文之后,可做“思考和练习”中的题,除此之外还可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了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章十分注意说明的 顺序和说明的条理性。说说作者从多种事物相互关系中找出一个怎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在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学科时重点介绍了哪些分支学科和新发展、新发现? 为什么重点介绍这些学科和新发展? 人类的出现 1.本文是一篇复杂说明文,学生自学的重点是要了解作者如何把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说明得井然有序,明白清楚,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说明顺序,至于课文中涉及人 类学的知识的某些难点可以回避 2.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复杂的结构是全文的难点和重点,应 指导学生深入钻研与理解。 3.本文在说明人类出现的道理时,作者妥善地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做到观点统率 材料,材料说明观点。对于这个特点,可指导学生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加以理解。但该 题是列表说明,因而要指导学生用概括的语言填表,不可照抄书中语言。 4.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多种。有定义(如地“人类”所下的“能够改造和征服 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定义),有注释(如对“猿人”、“古人”、“新人”等概念的注释 有举例(如举各种人种的化石为例),有分类(如同为“新人”,又可分成好些人种,分 别予以介绍)等等。但多种说明方法中运用得最突出的是比较。指导自读时,可突出“比 较”,并学习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指点迷津】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而且 在两“总”之中又是精心组织语言,可让学生揣摩分析开头、结尾的写法来突破此点。 2.两篇文章的说明中心各是什么 ①说明的中心由两方面组成,即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文 说明的对象已在标题中直示读者,那就是“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什么呢?特征即是作者要 说明的观点或主张,它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常规:或现于开头, 谓之开宗明义;或置于文末,谓之卒章显志;或置于文中,抑扬之中露端倪:也有的置于标 题,直露示人,由本文开头( 两段)和文末一段的中心句不难看出本文说明对象的 特征是: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是物理和数学,它们亦是工程技术的支柱。当然从文章主 体部分中也能得出这一结论。这样本文说明的中心就可以概括为:现代自然科学是严密的综 合体系,而物理和数学又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②《人类的出现》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是 人的特征有两点:一是能直立行走,二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作者晨阐述人类的出现行发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文件] jiaoan28.doc [标题]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人类的出现 [关键词] 说明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阅读这篇文章的主要障碍是科学名词术语。有条件可以先请熟悉现代科学发展的数理化 教师给学生开一次科普讲座,谈谈现代科学的发展,对量子化学、分子设计、天体演化和遗 传工程作一些通俗有趣的介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读。 学生在阅读全文之后,可做“思考和练习”中的题,除此之外还可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 为了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章十分注意说明的 顺序和说明的条理性。说说作者从多种事物相互关系中找出一个怎样的说明顺序 ? 2 . 作者在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学科时重点介绍了哪些分支学科和新发展、新发现 ? 为什么重点介绍这些学科和新发展 ? 人类的出现 1 . 本文是一篇复杂说明文,学生自学的重点是要了解作者如何把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说明得井然有序,明白清楚,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说明顺序,至于课文中涉及人 类学的知识的某些难点可以回避。 2 . 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复杂的结构是全文的难点和重点,应 指导学生深入钻研与理解。 3 . 本文在说明人类出现的道理时,作者妥善地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做到观点统率 材料,材料说明观点。对于这个特点,可指导学生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加以理解。但该 题是列表说明,因而要指导学生用概括的语言填表,不可照抄书中语言。 4 . 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多种。有定义 ( 如地“人类”所下的“能够改造和征服 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定义 ) ,有注释 ( 如对“猿人”、“古人”、“新人”等概念的注释 ) , 有举例 ( 如举各种人种的化石为例 ) ,有分类 ( 如同为“新人”,又可分成好些人种,分 别予以介绍 ) 等等。但多种说明方法中运用得最突出的是比较。指导自读时,可突出“比 较”,并学习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 指点迷津 】 1 .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采用了“总 — 分 — 总”的结构形式,而且 在两“总”之中又是精心组织语言,可让学生揣摩分析开头、结尾的写法来突破此点。 2 . 两篇文章的说明中心各是什么 ? ①说明的中心由两方面组成,即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文 说明的对象已在标题中直示读者,那就是“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什么呢 ? 特征即是作者要 说明的观点或主张,它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常规:或现于开头, 谓之开宗明义;或置于文末,谓之卒章显志;或置于文中,抑扬之中露端倪;也有的置于标 题,直露示人,由本文开头 ( 一、二两段 ) 和文末一段的中心句不难看出本文说明对象的 特征是: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是物理和数学,它们亦是工程技术的支柱。当然从文章主 体部分中也能得出这一结论。这样本文说明的中心就可以概括为:现代自然科学是严密的综 合体系,而物理和数学又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②《人类的出现》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是 人的特征有两点:一是能直立行走,二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作者晨阐述人类的出现行 发
展的不同阶段时,始终围绕这一特点进行说明。如,几次质的飞跃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这两 点上,而不同阶段的划分也取决于此。这样本文便告诉我们这样的知识:人类是在什么年代、 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又是怎样一次次地出现质的飞跃而进化发展的。 、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文是“总 分 总”结构,开头和结尾属两“总”。 答案分析:先看开头。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用“不是……而是……” 的句式,指出现代自然学科与过去只是孤立地研究各别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 过去是研究“事物”和“现象”,现代是研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过去是“单单 研究一个个”,现代是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相对照,显示了现代自然科学向深度 广度的迅速发展 这节文字很重要,它为全文张本。正由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 系”,使各学科之间发生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这就有必要说明各个学科在整 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于是在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提到了应用科学与基础学科的关系。由此导引出哪些是基础 学科,进而又指出哪些是最基础的学科。 本文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第一段是用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逐步点题的:现代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科学一—基础学科。这样的开头不但全面点出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 学科”这一题旨,更突出了“基础学科”这一轴心,并起到了开启下文分类说明的引领作用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结尾的 文章在第二段中分类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有关内容后,在第三代开头即用 了关联词语“所以”对第二段自然作结,得出了“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 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纳到物理和数学”的结论,并从学科的性质和功能两方面补 充说明了物理、数学成为“根本的基础学科”的道理。文章到此意似尽而文未止,接着作者 又用一个“所以”对全文作结,用一“也”字,进一步指出数学、物理是现代工程技术的“支 柱”,接着用了“在此以上”和“再在上面”收束全文,归结到“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的构成”。就象一座四级宝塔,全由数学、物理两大“支柱”撑起一样,数学、物理不愧为 基础的基础。至此题眼毕露,重心突出 如果排列出结尾的说明顺序,那就是:根本的基础学科:物理、数学一—基础学科 天、地、生、化及各种分支学科一—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了技术、农 业技术等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不难发现,开头采用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而结尾却是采用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开头 由上到下、由面到点、由种到属,而结尾则由下到上、由点到面、由属到种,回环往复, 正一反,首尾紧扣,浑然天成。这决不是作者在故作玄妙,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文章 的主旨要求,顺理成章,从而显示了文章鲜明的条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下定义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性质,即事物的特有属性。课文对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所涉及的许多概念都能阐述其 确切的定义。仔细阅读全文,参照课文中的表述方法,写出“工程技术科学”、“化学地球 观”、物理学地球观”、“遗传工程”这些概念的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最简明确切的语言把事物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人一个明确完整的概 念。下定义的方法是:被定义者加特征加类别。如“物理”的定义,它的类别是“学问”, 特征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下定义时还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和变换语序。例如:“生
展的不同阶段时,始终围绕这一特点进行说明。如,几次质的飞跃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这两 点上,而不同阶段的划分也取决于此。这样本文便告诉我们这样的知识:人类是在什么年代、 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又是怎样一次次地出现质的飞跃而进化发展的。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 一 )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 . 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 提示:全文是“总 —— 分 —— 总”结构,开头和结尾属两“总”。 答案分析:先看开头。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用“不是……而是……” 的句式,指出现代自然学科与过去只是孤立地研究各别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 过去是研究“事物”和“现象”,现代是研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过去是“单单 研究一个个”,现代是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相对照,显示了现代自然科学向深度 广度的迅速发展。 这节文字很重要,它为全文张本。正由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 系”,使各学科之间发生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这就有必要说明各个学科在整 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于是在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提到了应用科学与基础学科的关系。由此导引出哪些是基础 学科,进而又指出哪些是最基础的学科。 本文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第一段是用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逐步点题的:现代自然科学 —— 工程技术科学 —— 基础学科。这样的开头不但全面点出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 学科”这一题旨,更突出了“基础学科”这一轴心,并起到了开启下文分类说明的引领作用。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结尾的。 文章在第二段中分类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有关内容后,在第三代开头即用 了关联词语“所以”对第二段自然作结,得出了“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 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纳到物理和数学”的结论,并从学科的性质和功能两方面补 充说明了物理、数学成为“根本的基础学科”的道理。文章到此意似尽而文未止,接着作者 又用一个“所以”对全文作结,用一“也”字,进一步指出数学、物理是现代工程技术的“支 柱”,接着用了“在此以上”和“再在上面”收束全文,归结到“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的构成”。就象一座四级宝塔,全由数学、物理两大“支柱”撑起一样,数学、物理不愧为 基础的基础。至此题眼毕露,重心突出。 如果排列出结尾的说明顺序,那就是:根本的基础学科:物理、数学 —— 基础学科: 天、地、生、化及各种分支学科 —— 工程技术学科: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了技术、农 业技术等 ——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不难发现,开头采用缩小概念外延的方法,而结尾却是采用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开头 由上到下、由面到点、由种到属,而结尾则由下到上、由点到面、由属到种,回环往复,一 正一反,首尾紧扣,浑然天成。这决不是作者在故作玄妙,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文章 的主旨要求,顺理成章,从而显示了文章鲜明的条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二、下定义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性质,即事物的特有属性。课文对说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所涉及的许多概念都能阐述其 确切的定义。仔细 阅读全文,参照课文中的表述方法,写出“工程技术科学”、“化学地球 观”、物理学地球观”、“遗传工程”这些概念的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最简明确切的语言把事物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人一个明确完整的概 念。下定义的方法是:被定义者加特征加类别。如“物理”的定义,它的类别是“学问”, 特征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下定义时还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和变换语序。例如:“生
物学地球观”的定义是:“用生物的化石为断定地质年代的观点,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工程技术科学:也叫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 问题的一门科学 化学地球观: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 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的观点 物理地球观: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板块理论,借此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 成。即靠物理学来研究地球外壳和地球深处情况的观点 遗传工程:人为地变化去氧核糖核酸的一项技术,即把可以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一种 叫做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用来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 物种的一项技术。 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列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简表: (一)根本的基 物理学 础学科 数学 基础学科 (二) 天文学 现代自然科学 地学 般的基础学科 生物学 化学 工程结 2.工程技术学科 (应用科学) 二)电力技术 (三)电子技术 (四)农业技术 《人类的出现》 1.本文正文按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顺序)来说明,每个阶段的说明中,都揭 示了人类发展过程的部分的质的飞跃,试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说明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质的飞跃”的规律,每个阶段都揭示了该阶段的“质 的飞跃”,最后达到全部的“质的飞跃”。 那么,作者是怎样揭示这个“质的飞跃”呢?那就是探索因是关系,总结规律。现以 文章正文部分的第一段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这一段在说明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时,先说明古猿具备转化的内因 古猿躯体各部 分结构,是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的,这就是古猿进化到人的内因条件;再说明转化的外 因。长期树居生活的影响,引起了古猿在骨骼和韧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这是量变过程 再加上远古气时候、地形变化,使古猿从树上转到地面,这是促使古猿逐渐用两足行走的外 因条件。并指出:从四肢着地到两肢直立行走,是古猿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的一次质的 飞跃。这样文章用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就是第一部分中引证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 学说),来说明古猿为什么会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准确严密,逻辑性强,令人信服。 在揭示规律之后,作者再进一步用各种古猿化石的考古资料来验证,也就是说,用观点 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物学地球观”的定义是:“用生物的化石为断定地质年代的观点,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工程技术科学:也叫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 问题的一门科学。 化学地球观: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 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的观点。 物理地球观: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板块理论,借此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 成。即靠物理学来研究地球外壳和地球深处情况的观点。 遗传工程:人为地变化去氧核糖核酸的一项技术,即把可以影响遗传的信息,挂在一种 叫做去氧核糖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一段上传下去,用来改变遗传的某一特性,创造新的 物种的一项技术。 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列出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简表: 现 代 自 然 科 学 基 础 学 科 ( 一 ) 根本的基 础学科 物理学 数学 ( 二 ) 一 般 的 基 础 学 科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学 化学 2 . 工程技术学科 ( 应用科学 ) ( 一 ) 工程结 构 ( 二 ) 电力技术 ( 三 ) 电子技术 ( 四 ) 农业技术 《人类的出现》 1 . 本文正文按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 ( 时间顺序 ) 来说明,每个阶段的说明中,都揭 示了人类发展过程的部分的质的飞跃,试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说明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质的飞跃”的规律,每个阶段都揭示了该阶段的“质 的飞跃”,最后达到全部的“质的飞跃”。 那么,作者是怎样揭示这个“质的飞跃”呢 ? 那就是探索因是关系,总结规律。现以 文章正文部分的第一段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这一段在说明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时,先说明古猿具备转化的内因 —— 古猿躯体各部 分结构,是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的,这就是古猿进化到人的内因条件;再说明转化的外 因。长期树居生活的影响,引起了古猿在骨骼和韧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 这是量变过程, 再加上远古气时候、地形变化,使古猿从树上转到地面,这是促使古猿逐渐用两足行走的外 因条件。并指出:从四肢着地到两肢直立行走,是古猿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的一次质的 飞跃。这样文章用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 也就是第一部分中引证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 学说 ) ,来说明古猿为什么会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准确严密,逻辑性强,令人信服。 在揭示规律之后,作者再进一步用各种古猿化石的考古资料来验证,也就是说,用观点 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课文运用了比较说明法。在说明人类发展的一、二、三阶段时,作者分别用什么和 什么作比较?作比较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时,将现代类人猿体格结构的解剖性状与古代类人猿 作比较,得出古猿躯体各部分结构,是在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因而具有了向人的方向 发展的可能性结论 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时,用中国猿人和现代人进行对比,说明了“猿人”比古猿 更接近现代人,人类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时,用古人和现代人和猿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古人在人类发 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3.难点解析 ①“对悠远的地球发展史来说……毕竟是太远了。” 悠远的地球发展史究竟远到什么时候呢?根据地球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速度的测定来 推算,地球的年龄大约有四十五至六十亿年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拿中国来说,是夏商之际,距今有五千多年:拿埃及的圣书来 说,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拿四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与有一百万年左右的“真人”的 历史相比,“真人”的历史毕竟是太远了 同样是远,一用“悠远”,一用“太远”,不仅用词不重复,而且反映出程度上的差别。 ②“拉马克在一八O九年出版的《动物哲学》这本书里,指出人类是起源于类人猿,才 开始突破了传统的神话传说,震撼了宗教迷信。”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各国都有一些神话传话。我国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 的故事,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极为幼稚的观念,而宗教迷信则是统治阶级对 人们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突破”说明拉马克学说是人类认 识上的一大进步,“震撼”说明其使宗教统治动摇的威力。“突破”和“震撼”这两个词用得 很有分寸,文中在“突破”之前还有“开始”二字,这两个字恰如其分的估计了拉马克的学 说在历史上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因为拉马克在当时只是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 猿,但并没有做具体说明,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上,这一思想还远远没有成为主宰。 ③“达尔文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进一步奠定了人 类在动物界的位置”。 一八七一年,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用丰富的科学资料,论证了 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指出人类同现代类人猿一样,都是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这样, 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这一命题就有了较充足的根据,才开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文 章用“奠定”这个词恰当地评价了达尔文学说的意义。 【妙文赏析】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此 就十分重视,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 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由此可见,守岁是我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 的含义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 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 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钗重,为待晓光催。”这就从多个侧面 反映了1400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 隔,客两年摧。”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术。而唐朝的另 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
2 . 课文运用了比较说明法。在说明人类发展的一、二、三阶段时,作者分别用什么和 什么作比较 ? 作比较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 提示: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时,将现代类人猿体格结构的解剖性状与古代类人猿 作比较,得出古猿躯体各部分结构,是在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因而具有了向人的方向 发展的可能性结论。 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时,用中国猿人和现代人进行对比,说明了“猿人”比古猿 更接近现代人,人类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在说明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时,用古人和现代人和猿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古人在人类发 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3 . 难点解析 ①“对悠远的地球发展史来说……毕竟是太远了。” 悠远的地球发展史究竟远到什么时候呢 ? 根据地球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速度的测定来 推算,地球的年龄大约有四十五至六十亿年。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拿中国来说,是夏商之际,距今有五千多年;拿埃及的圣书来 说,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拿四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与有一百万年左右的“真人”的 历史相比,“真人”的历史毕竟是太远了。 同样是远,一用“悠远”,一用“太远”,不仅用词不重复,而且反映出程度上的差别。 ②“拉马克在一八○九年出版的《动物哲学》这本书里,指出人类是起源于类人猿,才 开始突破了传统的神话传说,震撼了宗教迷信。”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各国都有一些神话传话。我国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 的故事,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极为幼稚的观念,而宗教迷信则是统治阶级对 人们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突破”说明拉马克学说是人类认 识上的一大进步,“震撼”说明其使宗教统治动摇的威力。“突破”和“震撼”这两个词用得 很有分寸,文中在“突破”之前还有“开始”二字,这两个字恰如其分的估计了拉马克的学 说在历史上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因为拉马克在当时只是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 猿,但并没有做具体说明,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上,这一思想还远远没有成为主宰。 ③“达尔文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进一步奠定了人 类在动物界的位置”。 一八七一年,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用丰富的科学资料,论证了 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指出人类同现代类人猿一样,都是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这样, 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这一命题就有了较充足的根据,才开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文 章用“奠定”这个词恰当地评价了达尔文学说的意义。 【 妙文赏析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此 就十分重视,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 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由此可见,守岁是我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 的含义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 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 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就从多个侧面 反映了 1400 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 隔,客鬓两年摧。”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术。而唐朝的另 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
人团聚的远方游子 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 春回。”素有“诗圣”之称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对除夕之夜的守岁景色则有着更加生动的描绘: 守岁阿戎家,椒盐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瞢景斜。谁能 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圣的这首题为《杜位宅守岁》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物与习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 不眠为‘守岁’。大文学苏东坡在风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 岁》《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把当时民间的这一风俗如实在反映了出来。其中《守 岁》一诗这样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 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 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磋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而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 在他于人世间的最后一个除夕,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除夜》一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箱。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 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短短40个字,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当时的思想活 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 岁》为题写有一诗:“暮景斜芳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 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 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季冬 除夜接新年,帝子甚至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上薰天。弹弦奏节楷风入, 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五个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两个同学之间至多打一盘,打完球后,李说:“我打了盘”:方 说:“我打了两盘”;周说:“我打了四盘”;丁说:“我打了三盘”。你能肯定这里有人说错了 吗?为什么? 答案:一定有人说错了。既然有两人打了四盘,也就是就他俩跟每个人都打过,那么其 余每个人至少打了两盘,但王说只打了一盘,肯定他们三人有人说错了。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了解两篇文章“总一分一总”的整体结构。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学习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4.区别记述性说明和阐述性说明文体 【动脑动手】 1.选出不属于“比较说明”的一项( A.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这些化石显示中国猿人头骨远比现代人低,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 C.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人化石,有广东曲江的马坝,湖北长阳人以及山西丁村人 D.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 2.下定义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下面各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的观点,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B.应用科学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C·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叫作遗传工程。 D.物理和数学是两门最严密的基础学问
人团聚的远方游子, 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 , 新年明旦来 . 愁心随斗柄 , 东北望 春回。”素有“诗圣”之称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对除夕之夜的守岁景色则有着更加生动的描绘: “守岁阿戎家,椒盐已颂花 . 盍簪暄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 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圣的这首题为《杜位宅守岁》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物与习 俗。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 ,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 不眠为‘守岁’。大文学苏东坡在风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 岁》《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把当时民间的这一风俗如实在反映了出来。其中《守 岁》一诗这样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 况欲系其尾 , 虽勤知奈何 ! 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晨鸡且勿唱 , 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 北斗斜 . 明年岂无年 ? 心事恐磋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而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 在他于人世间的最后一个除夕,面对死亡,大义凛然 , 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除夜》一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 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短短 40 个字,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当时的思想活动, 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 岁》为题写有一诗:“暮景斜芳 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 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朝另一位诗人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 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季冬 除夜接新年,帝子甚至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上薰天。弹弦奏节楷风入, 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五个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两个同学之间至多打一盘,打完球后,李说:“我打了盘”;方 说:“我打了两盘”;周说:“我打了四盘”;丁说:“我打了三盘”。你能肯定这里有人说错了 吗 ? 为什么 ? 答案:一定有人说错了。既然有两人打了四盘,也就是就他俩跟每个人都打过,那么其 余每个人至少打了两盘,但王说只打了一盘,肯定他们三人有人说错了。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1 . 了解两篇文章“总 — 分 — 总”的整体结构。 2 . 学习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 学习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4 . 区别记述性说明和阐述性说明文体。 【 动脑动手 】 1 . 选出不属于“比较说明”的一项 ( ) A . 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B . 这些化石显示中国猿人头骨远比现代人低,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 C . 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人化石,有广东曲江的马坝,湖北长阳人以及山西丁村人。 D . 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 2 . 下定义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下面各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 A . 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的观点,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B . 应用科学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C . 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叫作遗传工程。 D . 物理和数学是两门最严密的基础学问
3.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实物性、事理性、程序性)为标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 项 ①《眼睛和仿生学》②《景泰蓝的制作》③《一次大型的泥石流》④《现代自然学科中 的基础学科》⑤《南州六月荔枝丹》⑥《人类的出现》 A.⑤/①④/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③④ D.①④/②⑤③/⑥ 4.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 (科学、学科、学问)。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其他 (学科、科学、学问)的影响,它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 (开发、发展、扩充)。 尤其是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演变、演化) 当前,以语言学的传统领域为心,正在逐步形成一些边缘 (科学、学科、学问)和 应用 (科学、学科、学问)。 5.对于复杂的事物,往往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将下列概念分 为四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并在括号内写出这一类概念的共同点 ①拟人②复句③对偶④甲骨文⑤状语⑥宾语⑦小篆⑧ 夸张⑨演绎⑩e兼语(11)归纳(12)金文 第一类 第二类: 第四类: ))) 【参考答案】 1.C(C组属举例说明,而非比较)2.A(余者皆不是本质特征 A(依次为实物性、事理性、程序性)4.科学、学科、开发、变化、学科、学科5 ①③⑧修辞术语②⑤⑥⑩语法术语④⑦(12)汉字形体名称⑨(11)逻辑术 【创新园地】 千古一绝 回文诗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化,形成各种 各样的体式。回文诗是其中的一种,顺读成诗,倒读也成诗,这是回文诗的基本特征,除此 之外,有的还可以从中间断读,回旋读后也可成诗;有的甚至不以诗歌的格式书写,令不知 者无从读起,可一理领悟,无不称其绝妙, 清代永嘉民女吴绛雪有四首回文诗可谓奇中一绝,其诗每首仅十字,往复回读可得二十 八字七绝一首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读作:鹭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睛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梦雁宿沙洲浅水流 秋江梦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梦江秋
3 . 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 实物性、事理性、程序性 ) 为标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 一项 ①《眼睛和仿生学》②《景泰蓝的制作》③《一次大型的泥石流》④《现代自然学科中 的基础学科》⑤《南州六月荔枝丹》⑥《人类的出现》 A . ⑤ / ①④ / ②③⑥ B . ①② / ③④⑤ / ⑥ C . ①⑥ / ②⑤ / ③④ D . ①④ / ②⑤③ / ⑥ 4 .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 ______ ( 科学、学科、学问 )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其他 _______ ( 学科、科学、学问 ) 的影响,它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 ______ ( 开发、发展、扩充 ) 。 尤其是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发生了革命性的 ______ ( 变化、演变、演化 ) 。 当前,以语言学的传统领域为心,正在逐步形成一些边缘 ______ ( 科学、学科、学问 ) 和 应用 ______ ( 科学、学科、学问 ) 。 5 . 对于复杂的事物,往往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将下列概念分 为四类 (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 ,并在括号内写出这一类概念的共同点。 ①拟人 ②复句 ③对偶 ④甲骨文 ⑤状语 ⑥宾语 ⑦小篆 ⑧ 夸张 ⑨演绎 ⑩ 兼语 ( 11 ) 归纳 ( 12 ) 金文 第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二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第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参考答案 】 1 . C ( C 组属举例说明,而非比较 ) 2 . A ( 余者皆不是本质特征 ) 3 . A ( 依次为实物性、事理性、程序性 ) 4 . 科学、学科、开发、变化、学科、学科 5 . ①③⑧修辞术语 ②⑤⑥⑩语法术语 ④⑦ ( 12 ) 汉字形体名称 ⑨ ( 11 ) 逻辑术 语 【 创新园地 】 千古一绝 —— 回文诗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化,形成各种 各样的体式。回文诗是其中的一种,顺读成诗,倒读也成诗,这是回文诗的基本特征,除此 之外,有的还可以从中间断读,回旋读后也可成诗;有的甚至不以诗歌的格式书写,令不知 者无从读起,可一理领悟,无不称其绝妙。 清代永嘉民女吴绛雪有四首回文诗可谓奇中一绝,其诗每首仅十字,往复回读可得二十 八字七绝一首。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读作:莺啼岸柳弄春睛,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睛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梦雁宿沙洲浅水流 秋江梦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梦江秋
同学们,你们能把她的《冬》读出吗?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答案:读作: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是回文体和连环体的混合应用。先从开头连环诵读到尾部,再从尾部连环读到开头 若仅从回文角度来读,也可各自成五言绝句一首,如《春》诗可读成: 露啼岸柳开,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岸啼鸴
同学们,你们能把她的《冬》读出吗 ?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答案:读作: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是回文体和连环体的混合应用。先从开头连环诵读到尾部,再从尾部连环读到开头。 若仅从回文角度来读,也可各自成五言绝句一首,如《春》诗可读成: 莺啼岸柳开,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岸啼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