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吉林市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髙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晢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 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 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 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 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 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 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 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
(2011 年 8 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 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 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 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 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 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 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 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 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 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 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 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
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 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 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 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 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 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 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 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 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 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 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分) 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
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 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 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 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 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 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 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 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 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 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 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 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 分) 译 文: 。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 分) 译 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 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 “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分) 9.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道小题,如果全答,按 顺序评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 北固山下》)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阿房宫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 !(《琵琶行》)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两块面包 (美国)欧·享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一一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 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 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 “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 分) 9.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任选 3 道小题,如果全答,按 顺序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 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阿房宫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唧。 , !(《琵琶行》)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____,____。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两块面包 (美国)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 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 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 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 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 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 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 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 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 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 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 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一一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一一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一一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 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虛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楸着那件背心前襟。这时,一个男 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 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 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 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形象。(6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享利的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 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 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 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 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 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 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 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 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 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 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 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 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 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前襟。这时,一个男 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 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 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 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 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 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 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 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 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 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 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 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 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形象。(6 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的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斯诺传略 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 刷厂。从小,他的父亲就要他“子承父业”,但是性格坚毅的斯诺,却走上了 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 多少年后,斯诺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九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 司送到报馆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 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见闻,在 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数年之后,他毅然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 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还在童年的暑假期间,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斯诺回忆说:“搭乘鲍勃的新 型旅行车进行一次探险,我因为把随身所带的钱花光了,只得流浪回家。不过, 要不是在那年夏天我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 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 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我还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 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那年秋天,他回到学校之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 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 浪汉”)。斯诺说:“是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 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只是 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 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 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 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中国和中国革命, 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中国之后,一留就是十 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 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 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 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 海,由人陪同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 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 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 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至1938年间,斯诺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与中国有着 特殊的感情。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回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 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 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
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 章内容谈谈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斯诺传略 王铎 埃德加•斯诺,生于 1905 年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 刷厂。从小,他的父亲就要他“子承父业”,但是性格坚毅的斯诺,却走上了一 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 20 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 多少年后,斯诺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九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 司送到报馆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 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见闻,在 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数年之后,他毅然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 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还在童年的暑假期间,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斯诺回忆说:“搭乘鲍勃的新 型旅行车进行一次探险,我因为把随身所带的钱花光了,只得流浪回家。不过, 要不是在那年夏天我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 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 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我还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 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那年秋天,他回到学校之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 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 浪汉”)。斯诺说:“是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 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只是 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 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 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 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中国和中国革命, 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 年他到达中国之后,一留就是十 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 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 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 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 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 月初他到达上 海,由人陪同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 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 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 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 至 1938 年间,斯诺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与中国有着 特殊的感情。直到 1941 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 13 年的中国,返回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 1960 年、1964 年和 1970 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 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 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
他与中共领导人在保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 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 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 法成行。直到1959年,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 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 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 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 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 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 的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 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 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其他摄影师拍 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 在中国采访而来。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 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 治疗。斯诺在临逝世前,曾收到了白宫邀请他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访问的信, 他拒绝了。临终时,他还不忘中国。他说:“我热爱中国。”并留下遗嘱,要求 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斯诺去世后,她的夫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 小花园中。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嬴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 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出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 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 个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 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 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2、3、4段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揭示了斯诺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 著名记者的思想基础。对后文叙述他与中国的关系起到烘托作用。 B.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 也有翻拍的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还有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 导人的图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 C.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其中 次是在中国政府领导人发出邀请后的第十年头上,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得以实 现。 D.中国和中国革命促进了斯诺成长和发展,斯诺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和中国 革命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E.传记结尾引用毛泽东的话,高度概括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2)从斯诺的生活经历来看,形成他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3)在对斯诺与中国的关系的叙述中,表现出了他对中国怎样的情感态度?请 全面归纳。(6分)
他与中共领导人在保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 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 1951 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 法成行。直到 1959 年,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 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 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 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 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 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 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 的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 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 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其他摄影师拍 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 11 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 在中国采访而来。斯诺 1972 年 2 月 15 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 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 治疗。斯诺在临逝世前,曾收到了白宫邀请他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访问的信, 他拒绝了。临终时,他还不忘中国。他说:“我热爱中国。”并留下遗嘱,要求 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斯诺去世后,她的夫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 小花园中。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 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出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 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 一个人。”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 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 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 2、3、4 段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揭示了斯诺成为 20 世纪享誉世界的 著名记者的思想基础。对后文叙述他与中国的关系起到烘托作用。 B.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 也有翻拍的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还有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 导人的图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 C.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 1960 年、1964 年和 1970 年三次回中国访问,其中 一次是在中国政府领导人发出邀请后的第十年头上,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得以实 现。 D.中国和中国革命促进了斯诺成长和发展,斯诺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和中国 革命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E.传记结尾引用毛泽东的话,高度概括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2)从斯诺的生活经历来看,形成他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 分) (3)在对斯诺与中国的关系的叙述中,表现出了他对中国怎样的情感态度?请 全面归纳。(6 分)
(4)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 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精神”。请你就这两种精神中的一种,结合这篇传记,阐明你的观点。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 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 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 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 间相互影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 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 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盜、防震防潮 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D.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 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5.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②惟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 之上才是可能的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 会化”的状态 A.①④⑤⑥②③ B.⑤①②③⑥④ ⑤①④⑥③② D.①④⑥③②⑤ 16.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志,请从构形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5分) 1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句, 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 阱
(4)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 是共产主义精神”。请你就这两种精神中的一种,结合这篇传记,阐明你的观点。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 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1 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 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 2011 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 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 间相互影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 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 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C.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 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D.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 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5.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② 惟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 之上才是可能的。 ③ 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 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 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 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 会化”的状态。 A.①④⑤⑥②③ B. ⑤①②③⑥④ C. ⑤①④⑥③② D.①④⑥③②⑤ 16. 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志,请从构形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60 字。(5 分) 1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句, 与原句构成排比。(6 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 阱;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猎,出门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 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 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鸡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结果还是空 手而归,后悔过后,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晚上他又空手而 归 后来,这个猎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将“精神追求”绝对化了。) 2.C(原文“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 3.B(原文苏格拉底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 4.D(俟:等待) 5.C(①显示的是智慧;②是感恩于孟珙) 6.D(被处死在扬州) 7.(1)借给百姓钱款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掉那些贷款,总共一年,官 民的房屋全都盖好了。(5分。“假钱”、“使‘之’”、“凡”、“具”各1 分,句意1分。采分点准确即给分) (2)州郡中发生水灾旱灾,李庭芝马上就下令打开粮仓,不够就用自己家财救 济他们。扬州百姓像对父母一样感激他。(5分。“发廪”、“振”、“德 “如父母”各1分,句意1分) 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作者隐 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 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 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乐景衬哀情。(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 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 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 度回答,最高3分) 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
, ; , 。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猎,出门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 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手而归。 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鸡。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结果还是空 手而归,后悔过后,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晚上他又空手而 归。 后来,这个猎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将“精神追求”绝对化了。) 2.C(原文“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 3.B(原文苏格拉底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多呀!”) 4.D(俟:等待) 5.C(①显示的是智慧;②是感恩于孟珙) 6.D(被处死在扬州) 7.(1)借给百姓钱款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掉那些贷款,总共一年,官 民的房屋全都盖好了。(5 分。“假钱”、“使‘之’”、“凡”、“具”各 1 分,句意 1 分。采分点准确即给分) (2)州郡中发生水灾旱灾,李庭芝马上就下令打开粮仓,不够就用自己家财救 济他们。扬州百姓像对父母一样感激他。(5 分。“发廪”、“振”、“德”、 “如父母”各 1 分,句意 1 分) 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 分)作者隐 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 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 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 分) 或:乐景衬哀情。(2 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 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 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 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 度回答,最高 3 分) 9.(6 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 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 分);“海
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 的志向(2分) 0.(6分。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 11.(1)答E(3分)A(2分)C(1分)分析有些绝对。答BD不给分:B 项读者也和玛莎一起误会;D项“不近人情”和“构成对比”都不对, (2)(6分)一件“蓝点点丝绸背心”的“穿”、“揪”、“脱”,(1分)巧 妙地点出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遭到斥责时的尴尬、希望破灭后的悲痛。(3 分)作者用带有前后对比意味的细节描写,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2 分) (3)(每点2分。答“勤劳”也可以)渴望爱情:40岁了还未出嫁,现在终于 遇到一位使她动心的男人了。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 “蓝点点丝绸背心”。希望意中人懂得她的心意。 心地善良:关心意中人的生活,关注他的职业 悲剧人物:阴差阳错地毁了意中人的劳动成果,爱情的希望破灭了。 (4)(8分。观点1分;结合文意4分;理性分析3分。 12.(1)答C给3分;D给2分;答E给1分:“不可或缺”绝对化。答AB 不给分:A项无“烘托”作用;B项并列不当。 (2)(6分。每点2分)①童年时报馆的见闻,使他产生了对新闻工作者的敬 慕,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②童年暑假期间的旅行经历,使他品尝到 艰苦探险的乐趣,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 越这个大洋。③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一些工人 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 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 (3)(6分。归纳出5点即可,每点1分)热爱中国(1分)。①迷恋于中国的 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②同情中国人民苦难③关注中国命运④支持中国革命⑤不 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⑥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 (4)观点2分;结合文意3分;理性阐释3分。国际主义侧重世界无产阶级的 团结互助:共产主义侧重为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13.D(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 心疾首”。B“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 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C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 同一般。D“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14.D(A.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B.句 式杂糅,“是由于”和“造成的”杂糅到一起。C.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 搭配的中心词,应在“方便”之后加上“的功能”之类的词语。) 15.C(论述文段的中心话题是“信息公开(政治透明)的意义”。分两个层次, ⑤①为第一层,④⑥③②为第二层,其中,⑤①提示了文段观点,④指明“信息 公开的内容”,⑥③进一步解说,指明实质,②指出其结果和意义。) 16.(5分)标志整体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 分);标志主体像字母e,象征网络(1分);又像汉字“文”,代表文明(2 分
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 的志向(2 分)。 10.(6 分。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 11.(1)答E(3 分)A(2 分)C(1 分)分析有些绝对。答BD不给分:B 项读者也和玛莎一起误会;D项“不近人情”和“构成对比”都不对。 (2)(6 分)一件“蓝点点丝绸背心”的“穿”、“揪”、“脱”,(1 分)巧 妙地点出了玛莎恋情初萌时的欢快、遭到斥责时的尴尬、希望破灭后的悲痛。(3 分)作者用带有前后对比意味的细节描写,微妙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2 分) (3)(每点 2 分。答“勤劳”也可以)渴望爱情:40 岁了还未出嫁,现在终于 遇到一位使她动心的男人了。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玛莎穿上了自己最好的 “蓝点点丝绸背心”。希望意中人懂得她的心意。 心地善良:关心意中人的生活,关注他的职业。 悲剧人物:阴差阳错地毁了意中人的劳动成果,爱情的希望破灭了。 (4)(8 分。观点 1 分;结合文意 4 分;理性分析 3 分。) 12.(1)答C给 3 分;D给 2 分;答E给 1 分:“不可或缺”绝对化。答 AB 不给分:A项无“烘托”作用;B项并列不当。 (2)(6 分。每点 2 分)①童年时报馆的见闻,使他产生了对新闻工作者的敬 慕,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②童年暑假期间的旅行经历,使他品尝到 艰苦探险的乐趣,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 越这个大洋。③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他想起一些工人 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 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 (3)(6 分。归纳出 5 点即可,每点 1 分)热爱中国(1 分)。①迷恋于中国的 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②同情中国人民苦难③关注中国命运④支持中国革命⑤不 惧压力,维护与中国的友谊⑥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 (4)观点 2 分;结合文意 3 分;理性阐释 3 分。国际主义侧重世界无产阶级的 团结互助;共产主义侧重为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13.D(A 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 心疾首”。B“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 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 C 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 同一般。D“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14.D(A.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B.句 式杂糅,“是由于”和“造成的”杂糅到一起。C.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 搭配的中心词,应在“方便”之后加上“的功能”之类的词语。) 15.C(论述文段的中心话题是“信息公开(政治透明)的意义”。分两个层次, ⑤①为第一层,④⑥③②为第二层,其中,⑤①提示了文段观点,④指明“信息 公开的内容”,⑥③进一步解说,指明实质,②指出其结果和意义。) 16. (5 分)标志整体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 分);标志主体像字母 e,象征网络(1 分);又像汉字“文”,代表文明(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