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四章 教学评估及其方法(4.3)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421.5KB,团购合买
学习水平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一次初中数学教 学抽样调查的报告科学地评估了1987届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 可以进一步看出数学学习水平评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次教学调查 采用分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京、津、晋、沪、苏、皖、粤、 鄂、桂、陕、甘、吉、黑、川、滇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605 所学校的4960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 测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三节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 学习水平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一次初中数学教学 抽样调查的报告科学地评估了1987届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可 以进一步看出数学学习水平评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次教学调查采用 分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京、津、晋、沪、苏、皖、粤、鄂、桂 陕、甘、吉、黑、川、滇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605所学校的 4960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测试。以数 学教学大纲为依据所设计的测试题(见附件一)分为Ⅰ试和Ⅱ试,I试中全 是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满分为100分;Ⅱ试中全是陈述 性试题,主要考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满分也为100分。命题时设想两 试成绩之和不低于120分为数学学习的合格水平。 一、全体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的两试总平均成绩为130.89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73.73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57.16分。这表明全体被试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基本能力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合格水平,并且达到数学教学大纲规定 的基本要求。 全体被试两试成绩的标准差为52.41分,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是 相当高的,数学学习水平也很不平衡。I试和Ⅱ试的变异系数(标准差除 以平均分)分别为0.32和0.53,则进一步反映学生在基本技能和能力方 面的离散程度高于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离散程度。 31.8 频率( 6.0 01020304050 70 图4-3I试成绩频庇分布直方图

第三节 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举例 学习水平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一次初中数学教学 抽样调查的报告科学地评估了 1987 届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可 以进一步看出数学学习水平评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次教学调查采用 分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京、津、晋、沪、苏、皖、粤、鄂、桂、 陕、甘、吉、黑、川、滇等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 605 所学校的 49603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测试。以数 学教学大纲为依据所设计的测试题(见附件一)分为Ⅰ试和Ⅱ试,Ⅰ试中全 是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础知识,满分为 100 分;Ⅱ试中全是陈述 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满分也为 100 分。命题时设想两 试成绩之和不低于 120 分为数学学习的合格水平。 一、全体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的两试总平均成绩为 130.89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 73.73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57.16 分。这表明全体被试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基本能力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合格水平,并且达到数学教学大纲规定 的基本要求。 全体被试两试成绩的标准差为 52.41 分,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是 相当高的,数学学习水平也很不平衡。Ⅰ试和Ⅱ试的变异系数(标准差除 以平均分)分别为 0.32 和 0.53,则进一步反映学生在基本技能和能力方 面的离散程度高于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离散程度

频率() 14.314.5 13.0 10 7.1 7.9 分数 图4-4I试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 从Ⅰ试的成绩分布(图4-3)可以看到,成绩高于80分的学生占 51.6%,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但尚有26%的学生的 成绩低于60分,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图4-3述表明,学生的比 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从Ⅱ试的成绩分布(图4-4)可见,成绩高于 80分的学生占28.8%,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但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的比率高达47.8%,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 能力较差。图4-4还表明,全体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处于“两头大、 中间小”的分布状态。从Ⅰ、Ⅱ两试的成绩分布(图4-5)可见,成绩高 于120分的学生仅占62.7%,这一部分学生达到了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基本要求;但处于合格水平以下学生的比率是很高的。图4-5还表明, 学生的比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 频率(%) 19,4 18.9 13.9 10.5 7.7 图4-5I、Ⅱ两试总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各省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省的平均成绩(表4-2)可以看到,11个省的两试平均成绩都超 过120分,其中5个省超过140分;Ⅰ试平均成绩超过60分的有14个省, 其中5个省超过80分;Ⅱ试平均成绩超过60分的只有7个省。这就是说, 有三分之一的省在这次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三分之一的省的成 绩不够理想

从Ⅰ试的成绩分布(图 4-3)可以看到,成绩高于 80 分的学生占 51.6%,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但尚有 26%的学生的 成绩低于 60 分,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图 4-3 述表明,学生的比 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从Ⅱ试的成绩分布(图 4-4)可见,成绩高于 80 分的学生占 28.8%,这一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但成绩低于 60 分的学生的比率高达 47.8%,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 能力较差。图 4-4 还表明,全体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处于“两头大、 中间小”的分布状态。从Ⅰ、Ⅱ两试的成绩分布(图 4-5)可见,成绩高 于 120 分的学生仅占 62.7%,这一部分学生达到了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基本要求;但处于合格水平以下学生的比率是很高的。图 4-5 还表明, 学生的比率对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 二、各省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省的平均成绩(表 4-2)可以看到,11 个省的两试平均成绩都超 过 120 分,其中 5 个省超过 140 分;Ⅰ试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的有 14 个省, 其中 5 个省超过 80 分;Ⅱ试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的只有 7 个省。这就是说, 有三分之一的省在这次测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三分之一的省的成 绩不够理想

通过考查各省学生成绩的标准差(表4-2),可以进一步发现,各省 内部学生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非常高,并且成绩较低省的情况更为严重。比 较Ⅰ、Ⅱ两试成绩的变异系数还可以看到,各省普遍 表4-2十五省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I试 ∏I试 I、Ⅱ两试 (编号 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 017522210355.122830130344769 028130194968492830149794638 03822218316872537150994756 0481391879623727014376465 058033199666332754146664592 06646250551.563151121025459 07724222335263284712505445 088194213369682895151624874 09752621.215342701128754648 10757823606041288913619510 11680322049.552687117 4709 123684211761.322957138164822 13679254045762948115522 146132x9213360|19x551 15574826153750270194985262 存在着Ⅱ试成绩的离散程度髙于Ⅰ试成绩的离散程度的现象。尽管成 绩的离散程度有随着成绩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是Ⅱ试成绩变异系数与 Ⅰ试成绩变异系数比值的高低和成绩髙低之间并无联系。 三、各校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校Ⅰ试、Ⅱ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4-3)可以看到,有46所 学校的Ⅰ试的平均成绩超过60分,占学校总数的77%,学生数占79.2% 有263所学校Ⅱ试的平均成绩超过60分,占学校总数的43.5%,学生数 占44.6%可以认为,有五分之四的学校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有五分之二多一些的学校在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从I、Ⅱ两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4-4)可以看到,I、Ⅱ两 试的总平均成绩

通过考查各省学生成绩的标准差(表 4-2),可以进一步发现,各省 内部学生水平的离散程度也非常高,并且成绩较低省的情况更为严重。比 较Ⅰ、Ⅱ两试成绩的变异系数还可以看到,各省普遍 存在着Ⅱ试成绩的离散程度高于Ⅰ试成绩的离散程度的现象。尽管成 绩的离散程度有随着成绩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是Ⅱ试成绩变异系数与 Ⅰ试成绩变异系数比值的高低和成绩高低之间并无联系。 三、各校被试的数学学习水平 从各校Ⅰ试、Ⅱ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 4-3)可以看到,有 466 所 学校的Ⅰ试的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占学校总数的 77%,学生数占 79.2%; 有 263 所学校Ⅱ试的平均成绩超过 60 分,占学校总数的 43.5%,学生数 占 44.6%。可以认为,有五分之四的学校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有五分之二多一些的学校在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教学上基本上达到 了要求。从Ⅰ、Ⅱ两试平均分的频率分布(表 4-4)可以看到,Ⅰ、Ⅱ两 试的总平均成绩

表4-3605所学校I试、Ⅱ试平均分的颚率分布 各 组学频率人数频率学频率人频率 校 )校()数() 142380416 20~230518804508335117 49376124675094170706180 50~98714468301391031598921173 60~6991607928160%61558559137 70~71411233|12891260821366802137 80~8913422112322867111549311 90~109415511541441830124625 表4-4605所学校I、Ⅱ两试平均 分的频率分布 各组范围学校数频率)人数频率 20~393 05 40~5911 18 60~7943 30436.1 6209125 100~119196 189915 200 10575213 140~19113187 9974|201 160~179911507577153 180~20047 78 35331 超过120分的学校有372所,占学校总数的61.5%,学生数占63.8%; 另有57所学校两试的总平均成绩低于80分,占学校总数的9.4%,学生 数占7.7%。总的来看,有五分之三的学校数学教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但有近十分之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很差。 各校总平均分的标准差为35.24分,说明学校与学校成绩之间的差距 也比较大。成绩最好的学校两试总平均成绩为198.08分(其中Ⅰ试平均成 绩为99.54分,Ⅱ试平均成绩为98.54分),成绩最差的学校两试平均成 绩仅为27.99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22.26分,Ⅱ试平均成绩为5.73

超过 120 分的学校有 372 所,占学校总数的 61.5%,学生数占 63.8%; 另有 57 所学校两试的总平均成绩低于 80 分,占学校总数的 9.4%,学生 数占 7.7%。总的来看,有五分之三的学校数学教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 但有近十分之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很差。 各校总平均分的标准差为 35.24 分,说明学校与学校成绩之间的差距 也比较大。成绩最好的学校两试总平均成绩为 198.08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 绩为 99.54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98.54 分),成绩最差的学校两试平均成 绩仅为 27.99 分(其中Ⅰ试平均成绩为 22.26 分,Ⅱ试平均成绩为 5.73

分),相差170.09分(I试相差77.28分,Ⅱ试相差92.81分),也说明了 这个问题。 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属于厂矿、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校分别有33、 83、47和422所,相应的学生数分别为2524、8778、5023和33278。按 1986年初中会考成绩排序,把城市学校序列、城镇学校序列、农村学校 序列各截成上、中、下三层,使其学生数依次占该类学生总数的25%、50%、 25%。为了简便,我们用K1、K2、K3分别表示城市的上、中、下三层学校 用K4、K5、K6分别表示城镇的上、中、下三层学校;用K7、K8、K9分别表 示农村的上、中、下三层学校;对厂矿学校,统一用K表示。现在进 步考察这十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如表4-5所示。这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为K1、 K7、K4、K8、K、Ks、K2、Ko、K3、K6。从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来看, K4的成绩最为稳定;K1,K次之;Ks的成绩波动最大,Ko,K8次之。平均 分与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一0.71,则反映了成绩越好水平越稳定的趋势。 对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两个主成分(有关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见 参考书[12])值(表4-6)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图4-6所示,由图 表明,十类学校构成七个水 表4-5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类别 k3 K4 k5 k6 k, ks Kg 平均分11041554 100148120285614831331206 标准s9146s01408 515 519 45.152553 表46十类学校学生成装的主成分值 9 Ko k1 k2 K3 k4 k5 K6 k K8 Kg 第一主121147-080-18009106264103016064 成分值 第二主0011041-012040120401200501100 成分值

分),相差 170.09 分(Ⅰ试相差 77.28 分,Ⅱ试相差 92.81 分),也说明了 这个问题。 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属于厂矿、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校分别有 33、 83、47 和 422 所,相应的学生数分别为 2524、8778、5023 和 33278。按 1986 年初中会考成绩排序,把城市学校序列、城镇学校序列、农村学校 序列各截成上、中、下三层,使其学生数依次占该类学生总数的 25%、50%、 25%。为了简便,我们用 K1、K2、K3分别表示城市的上、中、下三层学校; 用 K4、K5、K6分别表示城镇的上、中、下三层学校;用 K7、K8、K9分别表 示农村的上、中、下三层学校;对厂矿学校,统一用 K0表示。现在进一 步考察这十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如表 4-5 所示。这十类学校学生的平均分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为 K1、 K7、K4、K8、K9、K5、K2、K0、K3、K6。从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来看, K4的成绩最为稳定;K1,K7次之;K9的成绩波动最大,K0,K8次之。平均 分与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0.71,则反映了成绩越好水平越稳定的趋势。 对十类学校学生成绩的两个主成分(有关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可见 参考书[12])值(表 4-6)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图 4-6 所示,由图 表明,十类学校构成七个水

0.20.40.60.81.01.21.41.61.82.02.22.4 图4-6十类学校学生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二维系统聚类图 平层次,A.K1;B.K,K4;C.KB;D.K9,K5,K2;E.K0:F.K3;G.Ke 从中可以发现,城市中的上层学校成绩最好,属第一级水平;城镇和农村 的上层学校比城市的上层学校差,但彼此成绩接近,同属第二级水平;农 村的中层学校成绩优于城市、城镇的中层学校,为第三级水平;而农村的 下层学校与城市、城镇的中层学校成绩接近,同为第四级水平;厂矿学校、 城市下层学校和城镇下层学校分别为第五、六、七级水平。相邻各级水平 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B、DE、FG、BC、EF、CD 四、男女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中,男女学生各占58.1%和41.9%。从表4-7可见,男学生 的I试、II试、I、II两试的平均分都大于女学生相应的平均分,分别相 差2.72分、3.25分和5.97分;I试男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小于女学生成绩 的标准差,II试、I、II两试都恰好相反。由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U 检验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学生I试、II试、I、Il两试的 平均分都有显著差异。与直接比较平均分所不同的是,男女学生I试平均 分差异的显著性程度高于男女学生II试平均分差异的显著性程度 表4-7全体被试中男女学生成装的平 均分和标准差 性别男 试别1n1、nIm1、Ⅱ 平均分748758521333215552712742 标准差23603055523824829865226 从表4-8可见,在15个省中,有14个省男学生的I试、II试、I、 II两试的平均分都大于女学生相应的平均分。从表4-9又可见,只有5 个省男女学生I试、II试,I、II两试成绩标准差的大小与全体被试中男 女学生的情况相同。由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U检验可知,有7个省男

平层次,A.K1;B.K7,K4;C.K8;D.K9,K5,K2;E.K0;F.K3;G.K6。 从中可以发现,城市中的上层学校成绩最好,属第一级水平;城镇和农村 的上层学校比城市的上层学校差,但彼此成绩接近,同属第二级水平;农 村的中层学校成绩优于城市、城镇的中层学校,为第三级水平;而农村的 下层学校与城市、城镇的中层学校成绩接近,同为第四级水平;厂矿学校、 城市下层学校和城镇下层学校分别为第五、六、七级水平。相邻各级水平 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B、DE、FG、BC、EF、CD。 四、男女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全体被试中,男女学生各占 58.1%和 41.9%。从表 4-7 可见,男学生 的 I 试、II 试、I、II 两试的平均分都大于女学生相应的平均分,分别相 差 2.72 分、3.25 分和 5.97 分;I 试男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小于女学生成绩 的标准差,II 试、I、II 两试都恰好相反。由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 U 检验可知,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学生 I 试、II 试、 I、II 两试的 平均分都有显著差异。与直接比较平均分所不同的是,男女学生 I 试平均 分差异的显著性程度高于男女学生 II 试平均分差异的显著性程度。 从表 4-8 可见,在 15 个省中,有 14 个省男学生的 I 试、II 试、I、 II 两试的平均分都大于女学生相应的平均分。从表 4-9 又可见,只有 5 个省男女学生 I 试、II 试,I、II 两试成绩标准差的大小与全体被试中男 女学生的情况相同。由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 U 检验可知,有 7 个省男

女学生I试、II试、I、II两试的平均分都有显著差异,另有4个省I 试、II试、I、II两试的平均分都无显著差异 五、数学知识和能力水平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 表4 十五省男女学生的平均分 编号)总平均分1试m试总平均分1试Ⅱ试 平均分平均分 平均分平均分 011308075545525129911492549 021500281096893149981496810 0315106824568601509382006893 041430825645513987798959 051500816768314967846352 061230703952911160167n2489 0713102752755511536794758 081568284017281142378256408 091218751453041296875465422 101332369616913341464360 11118968,145015114466484826 1213968561901364759860.6 13112936683410102864844544 141232468985426113264464906 1597393865387491335523661

女学生 I 试、II 试、I、II 两试的平均分都有显著差异,另有 4 个省 I 试、II 试、I、II 两试的平均分都无显著差异。 五、数学知识和能力水平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

表4-9十五省男女学生的标准差 总标准差I试Ⅱ试|总标准差试Ⅱ试 标准差标准差 标准差标准差 014875213520908466520722754 0247271948200545571949276 0342 1856265740 18072415 044330178627194581962806 054471191382717471720852782 06550625113185534524853068 0740621192780516324562882 08465820272784510622623003 046421092732460421402648 1051192353291050602365|2850 11469721912697472222352662 124865211030244721192892 135306254830125198|2528288 1459002712330573127353147 155368264728.1508225652661 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数学测试, Ⅰ试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II试侧重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经统计, I、II两试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87,表明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具有高度一致 性,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本技能和能力水平的髙低。从 I、II两试的成绩来看,I试的得分率为0.74,II试的得分率为0.57。 再从双向细目表(见第三章第一节)中“了解”、“理解”、“掌握”和“灵 活运用”四部分题目来看,前两部分题目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后两部 分题目侧重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它们的得分率分别是0.74、0.7 59和0.25。这些都表明学生基础知识的水平优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水 测试涉及的代数内容可划分为数、式、方程、函数、解三角形和统计 初步等几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得分率见表4-10(其中方程和解三角形的 得分率在括号外和括号内的数分别表示不包括II试第10题和包括II试 第10题的得分率)。从中可以看到,式的运算掌握得相对较好,而方程 解三角形和统计初步则相对较差。造成解方程内容得分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是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内容没有掌握好。进一步的统计分析,I试中, 考查求根公式和根的判别式的两个基本题,得分率都只有0.61,II试中

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数学测试, I 试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II 试侧重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经统计, I、II 两试得分的相关系数为 0.87,表明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具有高度一致 性,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本技能和能力水平的高低。从 I、II 两试的成绩来看,I 试的得分率为 0.74,II 试的得分率为 0.57。 再从双向细目表(见第三章第一节)中“了解”、“理解”、“掌握”和“灵 活运用”四部分题目来看,前两部分题目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后两部 分题目侧重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它们的得分率分别是 0.74、0.71、 0.59 和 0.25。这些都表明学生基础知识的水平优于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水 平。 测试涉及的代数内容可划分为数、式、方程、函数、解三角形和统计 初步等几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得分率见表 4-10(其中方程和解三角形的 得分率在括号外和括号内的数分别表示不包括 II 试第 10 题和包括 II 试 第 10 题的得分率)。从中可以看到,式的运算掌握得相对较好,而方程、 解三角形和统计初步则相对较差。造成解方程内容得分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是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内容没有掌握好。进一步的统计分析,I 试中, 考查求根公式和根的判别式的两个基本题,得分率都只有 0.61,II 试中

解无理方程题目的得分率也只有0.63,低于方程的平均得分率。与解三 角形有关各题的得分率见表4-11。从中可以发现,除了余弦定理以外, 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题目的得分率并不低于解直角三角形题目的得分率。而 运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题目的得分率偏低,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解题 时粗心大意,最后遗漏了取算术平方根。因此,造成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 得分率偏低的原因不在于解斜三角形内容偏难,而在于学 表4-10代数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内容数式方程函数解三角形统计初步 得分率0n00600061067043066 表4-11与解三角形有关各题的得分率 题号 I门1 122 123 124 内容解直角S= absinc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钝角三角综合运用 三角形 得分率060630n0540n025 表4-12几何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内容直线直线形面积、相似形圆轨迹与作图 勾股定理 得分率|096065067078062061 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考查统计初步的唯一一道题目得分率不 高,主要是由于目前初中对这一单元的教学不够重视,约有17%的学校根 本不教这一单元。 测试涉及的几何内容可划分为直线、直线形、面积与勾股定理、相似 形、圆、轨迹与作图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得分率见表4-12。从 中可以看到,直线和相似形这两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圆和作图这两 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差。从与圆有关的各题的得分率(表4-13)来看,圆 这部分内容的成绩不够理想,一方面是由于个别知识点未掌握好,如圆弧 长的计算这一题是I试所有题目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其原因是学生没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解无理方程题目的得分率也只有 0.63,低于方程的平均得分率。与解三 角形有关各题的得分率见表 4-11。从中可以发现,除了余弦定理以外, 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题目的得分率并不低于解直角三角形题目的得分率。而 运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题目的得分率偏低,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解题 时粗心大意,最后遗漏了取算术平方根。因此,造成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 得分率偏低的原因不在于解斜三角形内容偏难,而在于学 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考查统计初步的唯一一道题目得分率不 高,主要是由于目前初中对这一单元的教学不够重视,约有 17%的学校根 本不教这一单元。 测试涉及的几何内容可划分为直线、直线形、面积与勾股定理、相似 形、圆、轨迹与作图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得分率见表 4-12。从 中可以看到,直线和相似形这两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圆和作图这两 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差。从与圆有关的各题的得分率(表 4-13)来看,圆 这部分内容的成绩不够理想,一方面是由于个别知识点未掌握好,如圆弧 长的计算这一题是 I 试所有题目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其原因是学生没有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表4-13与囻有关的各题的得分率 题号01381914mB 内容圆狐长公式切害线定理圆内接两圆位综合运用 四边形置关系 得分率 049 0.75 080071 0.55 住弧长公式,一旦公式被遗忘,题目也就无从着手解决了;另一方面 是由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还比较差,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题 目,就会产生种种问题。例如,II试第8题需要综合运用垂径定理、切 线的性质和相交弦定理,与几何证明题的第9题相比,需要综合运用的知 识并不太多,综合的程度也不很高,就是因为该题需要添加辅助线,得分 率就比第9题的0.62低。一些学生由于不会添加合适的辅助线而不能解 题,另一些学生虽然添上了辅助线,但却毫无理由地直接用图上观察得到 的结果作为论证的依据。圆这部分内容的得分率较低,重要的原因在于学 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不单纯是由圆这部分内容本身所造成的

住弧长公式,一旦公式被遗忘,题目也就无从着手解决了;另一方面 是由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还比较差,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题 目,就会产生种种问题。例如,II 试第 8 题需要综合运用垂径定理、切 线的性质和相交弦定理,与几何证明题的第 9 题相比,需要综合运用的知 识并不太多,综合的程度也不很高,就是因为该题需要添加辅助线,得分 率就比第 9 题的 0.62 低。一些学生由于不会添加合适的辅助线而不能解 题,另一些学生虽然添上了辅助线,但却毫无理由地直接用图上观察得到 的结果作为论证的依据。圆这部分内容的得分率较低,重要的原因在于学 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不单纯是由圆这部分内容本身所造成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