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董俊/16中学刘虹/75中学程俊昭 本单元以文言散文为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体会骈散结合的结构之美,品味古人丰富深邃的情感,提 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新课标本模块的核心是体会情感,所以在传统的文言知识传 授和文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求得与古人情感的共鸣。 《阿房官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 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 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
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 董俊 / 16 中学 刘虹 / 75 中学 程俊昭 本单元以文言散文为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体会骈散结合的结构之美,品味古人丰富深邃的情感,提 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新课标本模块的核心是体会情感,所以在传统的文言知识传 授和文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求得与古人情感的共鸣。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 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 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难点、重点解析 1、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艺术特点。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指名学生根据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 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
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 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 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但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 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 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 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 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 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 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 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 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 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 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 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 ”的“阿房”旧读“婀旁”(为 epa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 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 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 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 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 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 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 是髙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
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 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 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但其“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 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 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 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 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 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 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 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 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 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 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 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 23 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 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 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 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 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 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 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 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 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
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 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 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 成的 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2、解释疑难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1、2段 五、布置作业1、背诵1、2段。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2、翻译1、2段中句子。 、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 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 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四、分析课文,提问: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 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 209 年二世胡亥嗣位, 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 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 成的。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2两段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2、解释疑难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 1、2 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 1、2 段。 2、对照注释,学习其余节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 2、翻译 1、2 段中句子。 二、研读课文3、4两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串通课文) 三、综合分析全文 1、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 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 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四、分析课文,提问: 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 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 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检查作业 1、齐读课文。 2、翻译句子。 、明确和掌握赋体文章的特点(“赋”的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试 就本文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这种特点)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四、仿照杜牧《阿房宫赋》中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训练指导】这是一道新型的仿写题目,综合考查了文言翻译和仿写两项能力 答题时必须注意这个特点 1、分析题目要求。语言上的限制一一用现代汉语:仿写内容上的限制一一描绘 出一幅图景;修辞上的要求—一使用比喻和排比两种辞格:句式上的要求一一造 六个句子,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并要围绕一个中心。 2、研究例句特点。一看标点,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二看句式,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三看修辞,弄清使用了哪些修辞以及怎样使用的;四看事理,弄清 几个句子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例句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不仅写了美人, 而且突出了美人之多,六句话前后贯通,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了中 一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例句。翻译不仅要做到“信”,更要注意“达”“雅” 以利于仿写。试比较下面两段翻译: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 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齐读课文。 2、翻译句子。 二、明确和掌握赋体文章的特点(“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试 就本文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这种特点)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 2、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四、仿照杜牧《阿房宫赋》中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训练指导】这是一道新型的仿写题目,综合考查了文言翻译和仿写两项能力, 答题时必须注意这个特点。 1、分析题目要求。语言上的限制——用现代汉语;仿写内容上的限制——描绘 出一幅图景;修辞上的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两种辞格;句式上的要求——造 六个句子,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并要围绕一个中心。 2、研究例句特点。一看标点,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二看句式,弄清句子内部 的语意关系;三看修辞,弄清使用了哪些修辞以及怎样使用的;四看事理,弄清 几个句子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例句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不仅写了美人, 而且突出了美人之多,六句话前后贯通,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了中心— —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例句。翻译不仅要做到“信”,更要注意“达”“雅”, 以利于仿写。试比较下面两段翻译:
A、(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 纷扰扰,(原来是宫女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宫女们)泼 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宫女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 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 方 B、明亮的星光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 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 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 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A段补充了一些词语,便于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但在句式和语气贯通上明显 不如B段;B段不仅忠实原文,而且句式整齐,很好地体现了赋的“铺陈事物, 讲究文采”的特点。 4、调出储备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参照例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 (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境,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 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 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 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汨水滂沱了,那 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 云端的彩虹。 (3)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颂歌;像明镜,晶莹璀璨, 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数万树,那 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 青松的身形。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附一:有关“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A、(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 纷扰扰,(原来是宫女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宫女们)泼 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宫女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 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 方。 B、明亮的星光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 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 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 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A 段补充了一些词语,便于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但在句式和语气贯通上明显 不如 B 段;B 段不仅忠实原文,而且句式整齐,很好地体现了赋的“铺陈事物, 讲究文采”的特点。 4、调出储备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参照例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 (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境,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 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 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 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 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 云端的彩虹。 (3)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颂歌;像明镜,晶莹璀璨, 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数万树,那 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 青松的身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附一:有关“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
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 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 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 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 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 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 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 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 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 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 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 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 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 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 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 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 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 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 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文章的说 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 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煕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 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一一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赤壁赋》教学设计 相关知识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
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 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 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 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 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 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 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 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 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 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 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 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 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 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 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 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 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 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 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分注重文章的说 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 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 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相关知识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
苏轼: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 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 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思考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2、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三、课文分析 (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 1、间、天、然、仙 2、桨、光、方,慕、诉、缕、妇 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5、酌、藉、白 (二)读音 属(zh)客斗(dou)牛相缪(1iao)酾(shi)酒扁(pian)舟 (三)句式 1、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4、使动: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6、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 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背景:元丰三年(1079 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 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思考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2、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三、课文分析 (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 1、间、 天、然、仙 2、桨、光、方,慕、诉、缕、妇 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5、酌、藉、白 (二)读音 属( zhǔ)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酾( shī)酒 扁(piān )舟 (三)句式 1、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2、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4、使动:舞幽壑之潜蛟. 5、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6、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 (五)情感体味与分析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 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 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感情变化过程:乐一悲一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 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 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艺术特色分析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 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点一滴总关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分析体会“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学习抓住生活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挚细腻的感情的写法 悲 、诸父异爨,亲历家道中落;(无奈) 、母亲早逝,感怀嘘寒问暖;(泣) 三、祖母嘱托,自惭辜负期望;(长号) 四、妻子温婉,痛惜生死茫茫。一生伤痛无法忘怀 情绪由相对平静到激动,最后进一步到达欲哭无泪的巨大悲痛 例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睹物思人,不言情而情无限;物是人非,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特色: l、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景、情、理融于一体 (五)情感体味与分析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 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 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 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 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艺术特色分析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 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一点一滴总关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分析体会“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学习抓住生活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挚细腻的感情的写法 悲 一、诸父异爨,亲历家道中落;( 无奈) 二、母亲早逝,感怀嘘寒问暖;( 泣) 三、祖母嘱托,自惭辜负期望;(长号) 四、妻子温婉,痛惜生死茫茫。一生伤痛无法忘怀 情绪由相对平静到激动,最后进一步到达欲哭无泪的巨大悲痛 例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睹物思人,不言情而情无限;物是人非,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母亲嘘寒问暖是最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最能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牵肠挂肚。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和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 对孙儿的期望。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干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 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项脊轩或许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项脊轩中的喜与悲却仍在我们心里 共鸣;西关老屋中的木屐或许正渐行渐远,但木屐中蕴涵的怀念却永远萦绕心间 生活,更多的是平淡小事,但愿我们能够更感性一点,细腻一点,从而拥有更丰 富的人生。 一一以此共勉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 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 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
母亲嘘寒问暖是最常见的生活小事,也最能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牵肠挂肚。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和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 对孙儿的期望。 游 子 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 城 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 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项脊轩或许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项脊轩中的喜与悲却仍在我们心里 共鸣;西关老屋中的木屐或许正渐行渐远,但木屐中蕴涵的怀念却永远萦绕心间。 生活,更多的是平淡小事,但愿我们能够更感性一点,细腻一点,从而拥有更丰 富的人生。 ——以此共勉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 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 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
难点、重点:情感体验,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讨论体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 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 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 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 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 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 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 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二、设计问题,讨论解疑。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 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 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第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 理,由此而展开。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 至爱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 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
操。 难点、重点:情感体验,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讨论体验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从 1905 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 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农历 3 月 29 日)的广州起 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 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 起义前三天(4 月 24 日即农历 3 月 26 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 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 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 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二、设计问题,讨论解疑。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 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 7 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 第 1 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 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第 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 理,由此而展开。第 3 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 至爱汝”的感情。第 4 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 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 5 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