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成县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整理者:张静审阅者:赵红芳 (一)小石潭记: 1、字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 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 (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 8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 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 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 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0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 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是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是为 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 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 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 2011 年文成县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整理者:张静 审阅者:赵红芳 (一)小石潭记: 1、字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 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 (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 8.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 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 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 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0.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 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是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是为 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 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 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 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岳阳楼记 字词 谪守:守,做……的长官。 越:及、到。 具:通“俱”,全,都。 属:通“嘱”。 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晖:日光 备:详尽 南极潇湘:极,尽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薄:迫近 景:日光 集:停息 郁郁: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把,持、执 去国还乡:去,离开。 谗:说坏话 归:归依 2、翻译: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 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 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问答题 (1)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答:迁客、骚人 (2)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3)“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 目的是什么?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 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岀"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 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 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 1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 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岳阳楼记 1、字词: 谪守:守,做……的长官。 越:及、到。 具:通“俱”,全,都。 属:通“嘱”。 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晖:日光。 备:详尽。 南极潇湘:极,尽。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薄:迫近。 景:日光。 集:停息。 郁郁: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把,持、执。 去国还乡:去,离开。 谗:说坏话。 偕:一起。 归:归依。 2、翻译: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 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 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问答题: ⑴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________居庙堂之高_______ 退____处江湖之远_______ ______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 目的是什么?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 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 ⑷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 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 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三)醉翁亭记 字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 意:情趣。 霏:(山里)雾气。 暝:昏暗 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伛偻:老人 提携:小孩 蔌:菜蔬 陈:摆开。 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这里指醉态。 阴翳:这里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名之者谁:名,起名字。 太守谓谁:谓,是 寓:寄托 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一样高踞在泉水上 面的,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3、问答题: (1)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答: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四)满井游记 l、字词: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膏,肥沃 波色乍明:乍,初、始。 恶能:怎能 娟然:美好的样子 醴面:赜,洗脸,掠,梳掠 披风:披,开,分散。 浃:湿透 堕事:堕,坏,耽误
3 (三)醉翁亭记 1、字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 意:情趣。 霏:(山里)雾气。 暝:昏暗。 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伛偻:老人。 提携:小孩。 蔌:菜蔬。 陈:摆开。 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这里指醉态。 阴翳:这里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名之者谁:名,起名字。 太守谓谁:谓,是。 寓:寄托。 辄:就。 2、翻译: ⑴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一样高踞在泉水上 面的,这就是醉翁亭。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醉翁的情趣不在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⑶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⑷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3、问答题: ⑴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答:衬托太守之乐 ⑵“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四)满井游记 1、字词: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膏,肥沃。 波色乍明:乍,初、始。 恶能:怎能。 娟然:美好的样子。 靧面:靧,洗脸,掠,梳掠。 披风:披,开,分散。 浃:湿透。 堕事:堕,坏,耽误
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 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高如兽颈上的毛 约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人虽然不多,(但)用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也时时能看到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问答题: (1)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答: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 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2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答: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 2、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 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高如兽颈上的毛 约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人虽然不多,(但)用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也时时能看到。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问答题: ⑴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答: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 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⑵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答:_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