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圩三中2011年中考备考129、130班周测考试试卷2010.04 语文 本试卷共23小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赋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1卷 (选择题,共30分。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1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积攒(zan)瞥见(pie) 考妣(bi)万恶不赫(she) B.癖好(pi) 恻隐(ce) 面颊(ja)惬意(qie C.告禀(bing)懦夫(nuo) 血渍(ze)驾驭(yu D.撼卫(han)不逊(xun) 畸形(q1)中流砥柱(di) 2.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 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 自禁地拍案叫绝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 热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青青瓦房,那崎岖的石板街道,那山城 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B.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在6年间,我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 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 C.事实证明,忽视汉语教学不仅造成了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汉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 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D.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 塑所欠缺的。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A)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 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③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宛如我的心情 二、说明文阅读(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技术出现 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 予以保证 桥三2011年中考备考周测语文试卷第1页(共4页)
桥三 2011 年 中考备考 周测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4 页) 桥圩三中 2011 年中考备考 129、130 班周测考试试卷 2011.06.04 语 文 本试卷共 23 小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赋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 1 卷 (选择题,共 30 分。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12 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B ) A.积攒.(zǎn) 瞥.见(piē) 考妣.(bǐ) 万恶不赫.(shè) B.癖.好(pǐ) 恻.隐(cè) 面颊.(jiá) 惬.意(qiè) C.告禀.(bǐng) 懦.夫(nuò) 血渍.(zé) 驾驭.(yú) D.撼.卫 (hān) 不逊.(xún) 畸.形(qī) 中流砥.柱(dǐ) 2.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 ....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 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 自禁地拍案叫绝 ....。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 ....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 热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青青瓦房,那崎岖的石板街道,那山城 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B.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在 6 年间,我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 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 C.事实证明,忽视汉语教学不仅造成了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汉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 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D.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 塑所欠缺的。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A )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①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 黄叶就 ②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③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二、说明文阅读(5—8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1)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技术出现 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 予以保证
(3)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 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 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硏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 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4)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 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 处,在于其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 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10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 藏28周,储藏时间要高出近2倍。苹果在恒温库储藏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 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又如栗子,在恒温库可以储藏3个月,而在气 调库可以储藏6个月,气调技术储藏比恒温储藏期要长1倍左右 (5)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 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 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百科知识》,有删改) 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D) A.气调保鲜技术B.保鲜材料C.食品安全问题D.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 6.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列数字作诠释打比方 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C.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D.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A) A.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近2倍。 D.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 B.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己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三、文言文阅读。(9-15小题,共18分)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 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 与归?(《岳阳楼记》) 【丙】冬至立仗①,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②,请天子帅③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 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④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 也。”殊惭无以应。(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立仗:设立仪仗。②章献太后:名刘娥,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与汉之吕太后 唐之武则天并称。③帅:通″率"。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范仲淹曾受晏殊提携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以战 B.彼竭我盈,故克之水陆草木之花 桥三2011年中考备考周测语文试卷第2页(共4页)
桥三 2011 年 中考备考 周测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4 页) (3)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 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 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 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4)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 21 世纪的新 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 处,在于其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 数,满足不同品种生存需要的最低氧气含量,调节果蔬品种的代谢量,保持果蔬品种营养,延长 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 10 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 藏 28 周,储藏时间要高出近 2 倍。苹果在恒温库储藏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 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又如栗子,在恒温库可以储藏 3 个月,而在气 调库可以储藏 6 个月,气调技术储藏比恒温储藏期要长 1 倍左右。 (5)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 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 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百科知识》,有删改) 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 D ) A.气调保鲜技术 B. 保鲜材料 C. 食品安全问题 D.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 6.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B ) A. 列数字 作诠释 打比方 B. 分类别 举例子 列数字 C. 分类别 下定义 作比较 D. 举例子 下定义 作比较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 ) A. 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 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 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 28 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近.2 倍。 D. 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 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 21 世纪的新技术。 B. 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 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三、文言文阅读。(9—15 小题,共 18 分)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 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 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 与归? (《岳阳楼记》) 【丙】冬至立仗①,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②,请天子帅③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 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④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 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立仗:设立仪仗。②章献太后:名刘娥,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与汉之吕太后、 唐之武则天并称。③帅:通"率"。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范仲淹曾受晏殊提携。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以.战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水陆草木之.花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恶有甚于死者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10.对乙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乙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与“进亦忧”照应的语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Ⅱ卷 (非选择题,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微斯人,吾谁与归归 (2)常惧不称,为知己羞羞: 12.翻译句子: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 13.有同学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觉得伟大的“诗圣”怎么只写个人的遭遇,另有同学觉得这 首诗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对此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解。(2分) 14.【甲】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乙】段展示了作者远大的抱负。你认为我们 应有怎样的忧乐观?请结合【甲】段或【乙】段说一说。(2分) 15.别人都竭力献媚于权势正炽的章献太后,而范仲淹却犯颜上奏,试从《岳阳楼记》中他 的胸襟、抱负角度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2分) 四、古诗文默写。(每句1分,共8分) 16.默写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喜《观书有感》)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4)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 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五、综合题。(5分) 17.小明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他喜欢把读到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记 下来,请看下面材料,请你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5分) 材料一食品接连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 力不断,网络热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涨价,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 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物价因素正在影响着每 个人的生活 材料二部分网络热词释义 蒜你狠:从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别出心裁地调侃出风行网 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逗你玩”一词,最早是出现在相声演员马三立著名的段子之一《逗你玩》中。从去年初开始,绿 的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 材料三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 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对网络语言批评者中,声 音最为响亮的当属一些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1)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2分) 2)仿照材料二中网络热词释义,从“姜你军”“糖高宗”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2分) (3)诵读感悟:(1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黑暗里,书是烛火,读书使迷茫的心灵清醒明澈。 桥三2011年中考备考周测语文试卷第3页(共4页)
桥三 2011 年 中考备考 周测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4 页)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恶有甚于.死者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10.对乙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乙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与“进亦忧”照应的语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Ⅱ卷 (非选择题,9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2) 常惧不称,为知己羞. 羞:.. 12.翻译句子:4 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 13.有同学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觉得伟大的“诗圣”怎么只写个人的遭遇,另有同学觉得这 首诗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对此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解。(2 分) 14.【甲】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乙】段展示了作者远大的抱负。你认为我们 应有怎样的忧乐观?请结合【甲】段或【乙】段说一说。(2 分) 15.别人都竭力献媚于权势正炽的章献太后,而范仲淹却犯颜上奏,试从《岳阳楼记》中他 的胸襟、抱负角度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2 分) 四、古诗文默写。(每句 1 分,共 8 分) 16. 默写 (1) ,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喜《观书有感》)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4)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6)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 , ”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五、综合题。(5 分) 17.小明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他喜欢把读到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记 下来,请看下面材料,请你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5 分) 材料一 食品接连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 力不断,网络热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涨价,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 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物价因素正在影响着每 个人的生活…… 材料二 部分网络热词释义: 蒜你狠:从 2009 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别出心裁地调侃出风行网 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逗你玩”一词,最早是出现在相声演员马三立著名的段子之一《逗你玩》中。从去年初开始,绿 豆的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 10 元左右。 材料三 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 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对网络语言批评者中,声 音最为响亮的当属一些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1)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2 分) (2)仿照材料二中网络热词释义,从“姜你军”“糖高宗”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2 分) (3)诵读感悟:(1 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黑暗里,书是烛火,读书使迷茫的心灵清醒明澈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诵读感悟的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六、现代文阅读。(18-22小题,15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 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 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 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 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 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髙。姥姥-一 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 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 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 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 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 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 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 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 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 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 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 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 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 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 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8.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的“嫩端午”外,还写了哪些“端午”?③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20.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分) 21.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 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22.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3分) 七、作文。(50分) 23.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阳光又是生活的,生活中的 阳光,可以是支持、鼓励,可以是理解、信任,可以是帮助、引导,还可以是一方自由呼吸的空 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请以“给我一缕阳光”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要写出真情 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桥三2011年中考备考周测语文试卷第4页(共4页)
桥三 2011 年 中考备考 周测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诵读感悟的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六、现代文阅读。(18—22 小题,15 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 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 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 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 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 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 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 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 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 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 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 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 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 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 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 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 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 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 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 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 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 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8.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2 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20.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4 分) 21.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 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 分) 22. 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3 分) 七、作文。(50 分) 23.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阳光又是生活的,生活中的 阳光,可以是支持、鼓励,可以是理解、信任,可以是帮助、引导,还可以是一方自由呼吸的空 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请以“给我一缕阳光”为题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2.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要写出真情 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