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9高考解读 GAO KAO JIE DU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2017·全国卷I, 40)(2017·全国卷Ⅲ, 39)(2017·北京卷,41)(2017·天 本讲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1.传统文 津卷,7) 的传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 化的表现、特 (2016·全国卷 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 点和影响 2对待19)(206·全国卷Ⅲ,39) 措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题 (2016·北京卷, 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 统文化的正确 25)(2016·天津卷,11) 择题多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 态度 (2016·天津卷 觉和文化自信相关联。 3.影响文 14)(2016·江苏卷,22)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影响较大 化发展的主要 (2016·江苏卷 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 因素 24)(2016·海南卷,17) 具体事例、政策,重点把握传统文化 4.文化继 (2016·海南卷 的意义和所持态度;结合科技创新成 承与发展的关 25)(2015·天津卷,14) 果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2015·北京卷 26)(2015·江苏卷,20) 分值:4~16分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板块一考点清单·课前查竭 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
1 。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第 33 讲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传统文 化的表现、特 点和影响 2.对待传 统文化的正确 态度 3.影响文 化发展的主要 因素 4.文化继 承与发展的关 系 (2017·全国卷Ⅰ, 40)(2017·全国卷Ⅲ, 39)(2017·北京卷,41)(2017·天 津卷,7) (2016·全国卷Ⅱ, 19)(2016·全国卷Ⅲ,39) (2016·北京卷, 25)(2016·天津卷,11) (2016·天津卷, 14)(2016·江苏卷,22) (2016·江苏卷, 24)(2016·海南卷,17) (2016·海南卷, 25)(2015·天津卷,14) (2015·北京卷, 26)(2015·江苏卷,20) 本讲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 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 措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题 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 择题多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相关联。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影响较大 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 具体事例、政策,重点把握传统文化 的意义和所持态度;结合科技创新成 果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等。 分值:4~16 分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 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 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 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 ①积极:传统文化如果能⑩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囗积极作用。 ②消极: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团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易错自查 1.(江苏卷)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北京卷)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传统美德。(×) 解析传统美德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解析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5.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北京卷)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解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板块二/考法拓展·题型解码 考法精讲 考 认识传统文化
2 性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 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 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 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3)影响 ①积极:传统文化如果能□10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11积极作用。 ②消极: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12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13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14消极作用, 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15去其糟粕”,批判继承,□16古为今用。 1.(江苏卷)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 解析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北京卷)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传统美德。( × ) 解析 传统美德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 ) 解析 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5.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 )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6.(北京卷)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一 认识传统文化
形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式 在一定社会群 包括在长期历 文学艺术,被 含体中约定俗成、世建筑,被称为 史积淀中形成的理 称为民族精神的火 义代相传的风尚、礼凝固的艺术 论观点、学术思想 节和习惯 和道德观念等 对今天中国人 对人们的物质 在世界建筑史 具有悠久的历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上写下了光辉的一史,蕴藏着丰富的 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生持久的影响 文化内涵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是中华民族灿 已经成为中华 地 是传统文化的 是展现中国传 烂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位|基本形式之 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部分 要的组成部分 元宵节看花 有宫廷、民居、 京剧、武术、 大同”世界 例 灯,端午节吃粽子,桥梁、园林、城市|诗歌、散文、书法|和“天下为公”的 中秋节赏月等 建筑等 社会理想等 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系 [例1]“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 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描述的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 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这材料说明(A) ①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特征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②③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一端午节。本题材料中“习俗活动经过千年 传承……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 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当选:文字是文化 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 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错误。故选A项 考法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3 形 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 义 在一定社会群 体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礼 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 称为民族精神的火 炬 包括在长期历 史积淀中形成的理 论观点、学术思想 和道德观念等 影 响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 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 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具有悠久的历 史,蕴藏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 位 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是展现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 烂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 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 例 子 元宵节看花 灯,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赏月等 有宫廷、民居、 桥梁、园林、城市 建筑等 京剧、武术、 诗歌、散文、书法 等 “大同”世界 和“天下为公”的 社会理想等 联 系 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例 1]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 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描述的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 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这材料说明( A ) ①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特征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本题材料中“习俗活动经过千年 传承……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 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当选;文字是文化 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 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错误。故选 A 项。 二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内涵 要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性 生活中 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 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民/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为主、为我所用 精神纽带 [例2](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 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B)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③文化对人们交往 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C.①③ D.③④ 解析“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族特 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 制”,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不 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项 考法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重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 性|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 现实价值 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
4 特点 内涵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 生活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 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 [例 2] (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 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 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B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 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族特 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 制”,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不 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 B 项。 三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双 重 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 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现 实 价 值 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 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 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并覆盖教育各个学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是精神的 故乡。可是,近些年,某些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 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将 其内化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以发挥文化立人、立国的作用。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 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依据。 2)结合材料,请你为校园内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 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重大支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青少年的教化与培育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量的积累;尊重学生记忆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立足 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递进题组 1.(2016·江苏卷)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B)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材料表明“礼”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 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B项。 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 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 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
5 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 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例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 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并覆盖教育各个学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是精神的 故乡。可是,近些年,某些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 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将 其内化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以发挥文化立人、立国的作用。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 意见》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 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依据。 (2)结合材料,请你为校园内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 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重大支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青少年的教化与培育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量的积累;尊重学生记忆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立足 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2016·江苏卷)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 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B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 材料表明“礼”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 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 B 项。 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 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 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
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C)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 内容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 高点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 而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①错误;④中“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的说 法错误。故选C项。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豫南九校联考)西安市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 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 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重新制订《蓝田新乡约》 全县100多个村因地制宜推出了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新村规民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新 风立正气。这表明(C)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③ 乡约家训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乡约家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 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积极合理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①错误:传 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故选C项。 考点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板块一/考点清单·课前查竭 知识梳理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 文化得到发展。 (2)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二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 承的必然要求 (3)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 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 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继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6
6 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C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 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 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 而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①错误;④中“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的说 法错误。故选 C 项。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豫南九校联考)西安市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 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 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重新制订《蓝田新乡约》。 全县 100 多个村因地制宜推出了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新村规民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新 风立正气。这表明( C )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 ③ 乡约家训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乡约家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 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积极合理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①错误;传 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故选 C 项。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 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 文化得到发展。 (2)关系:继承与发展是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 必要前提,发展是继 承的 必然要求。 (3)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文化在 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在 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把 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10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 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继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 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囗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 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D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 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易错自查 1.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解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 2.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不能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解析思想运动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4.(北京卷)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解析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展。 5.(北京卷)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解析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继承为前提。 6.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 是两个过程 板块二/考法拓展·題型解码 考法精讲 考法一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金令/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 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 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度古为今用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要 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 求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 (1)□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 向。 (2)□1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1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14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 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15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 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 解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 2.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 解析 不能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 ) 解析 思想运动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4.(北京卷)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 ) 解析 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展。 5.(北京卷)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 ) 解析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继承为前提。 6.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 是两个过程。 一 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 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 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 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 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要 求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关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 系两个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误区防范 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等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表现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但新的 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只有健康的、先进的新的 文化取代落后的、腐朽的旧的文化才是文化发展 [例1](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 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 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D)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 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解析材料未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排除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 前提,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②错误。故选D项。 考法二多角度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理论依据 措施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 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 盾运动 定的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 科学技术 式 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 思想运动 不断解放思想 动 教育 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例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 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B)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8 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关 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 两个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等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表现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但新的 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只有健康的、先进的新的 文化取代落后的、腐朽的旧的文化才是文化发展。 [例 1] (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 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 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D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 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未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排除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 前提,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②错误。故选 D 项。 二 多角度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理论依据 措施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 盾运动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 定的文化 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 式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 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 动 不断解放思想 教育 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例 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 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B )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不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C项与题意不符:D项颠倒 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关系,应排除 考法三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 经济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 交流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 文化 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 传承 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 明建设强国 教育与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人 展 的素质 [例3]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全面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计划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 将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因为(B)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A项: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推进戏 曲进校园,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故选B项:C、D两项与推进 戏曲进校园不构成因果关系,且C项表述不科学。 考法四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角度 科技的作用 文化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
9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 A 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不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C 项与题意不符;D 项颠倒 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关系,应排除。 三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 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 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 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 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 传承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 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 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文 明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 强国 教育与 人 的素质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例 3] 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全面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计划到 2020 年,戏曲进校园 将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因为( B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 A 项;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推进戏 曲进校园,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故选 B 项;C、D 两项与推进 戏曲进校园不构成因果关系,且 C 项表述不科学。 四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角度 科技的作用 文化与 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交流 科学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 文化 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 发展 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 文化 体现 精神文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 明建设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德建设 [例4虚拟现实(VR/AR)技术正在走进大学课堂。2017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为学生 开设了ⅦR实训体验课。这门课程利用R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污水处理厂现场,建立了 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参与反应的 分子一样走完全部工艺流程。课程负责老师称,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 进不去、想不通”的老大难问题。这表明科学技术(B)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其 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④使教育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解析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 存方式的变革,①当选:“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 的老大难问题”,说明科学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③当选; ②④错误。故选B项。 答题模板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思路提示:地位十正确态度十继承与发展十文化体制改革十文化交流十反对错误倾向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 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0 文化 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 发展 科学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 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 继承与发展 中华 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 体现 精神文 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 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 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例 4] 虚拟现实(VR/AR)技术正在走进大学课堂。2017 年 10 月,华东理工大学为学生 开设了 VR 实训体验课。这门课程利用 VR 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污水处理厂现场,建立了 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参与反应的 分子一样走完全部工艺流程。课程负责老师称,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 进不去、想不通”的老大难问题。这表明科学技术( B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其 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④使教育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 存方式的变革,①当选;“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 的老大难问题”,说明科学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③当选; ②④错误。故选 B 项。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思路提示:地位+正确态度+继承与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交流+反对错误倾向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 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