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 框架结构布置 框架内力分析 框架结构设计 满足竖向设计要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 框架内力分析 框架横向刚度计算 不 厂满足竖向设计要求 满足位移验算要求一 框架内力组合 计满 位 竖向荷载计算 书移 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验算要求一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 算及位移验算 基础设计 绘制框架结构施工图
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框架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框架横向刚度计算 竖向荷载计算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 算及位移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 框架内力分析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 框架内力分析 框架内力组合 基础设计 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满 足 位 移 验 算 要 求 不 满 足 位 移 验 算 要 求 框 架 结 构 设 计 计 算 书 绘制框架结构施工图 不 满 足 竖 向 设 计 要 求 满足竖向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工程概况 设计依据 荷载取值 结构总体布置 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主要承重构件、墙体的选择及截面尺寸 基础 材料 具体要求祥见word文档 结构计算原则和方法
一、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结构设计技术条件 工程概况 设计依据 荷载取值 结构总体布置 主要承重构件、墙体的选择及截面尺寸 基础 材料 结构计算原则和方法 具体要求祥见word文档
框架结构布置 平面设计 竖向设计 变形缝设置 框架结构布置 柱网及层高 承重方案 梁、柱截面尺寸 基础形式
二、框架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布置 平面设计 竖向设计 变形缝设置 柱网及层高 梁、柱截面尺寸 基础形式 承重方案
框架结构布置 平面设计 建筑的结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抵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力求均匀对 称,减少扭转的影响。(参考高层规范4.3.3) 1)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T型 L型 U型 十字型 复杂型 图2.2.1不规则平面示例
二、框架结构布置 平面设计 建筑的结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抵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力求均匀 对 称,减少扭转的影响。 (参考高层规范4.3.3) 1) 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框架结构布置 2)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平面长度T 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宜过大;不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L L (a) b) 边梁 边梁 厚板 A A 边梁 厚板 厚板
二、框架结构布置 2)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平面长度 L 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 l 不宜过大;不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框架结构布置 3)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平面不规则、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偏心较大和抗扭 刚度太弱的结构,其震害严重。 注:对结构的扭转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1)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质心与刚心存在过大的偏心。 (2)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楼梯间不宜布置在结构角部。 几点注意: (1)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 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参考高层规范6.1.6) (2)楼梯间的结构布置
二、框架结构布置 3)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平面不规则、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偏心较大和抗扭 刚度太弱的结构,其震害严重。 注:对结构的扭转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1)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质心与刚心存在过大的偏心。 (2)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楼梯间不宜布置在结构角部。 (1)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 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参考高层规范6.1.6) (2)楼梯间的结构布置。 几点注意:
框架结构布置 竖向设计 从结构受力及对抗震性能要求而言,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宜均匀、 连续不应突变 1)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2)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受剪承载力 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 3)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4)沿竖向分段改变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等级应满足 每次改变,柱的截面尺寸宜减小100~150mm,混凝土等级降低一级,且二者不宜在同一楼层 改变
二、框架结构布置 竖向设计 从结构受力及对抗震性能要求而言,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宜均匀、 连续不应突变。 1)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2)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受剪承载力 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 3)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4)沿竖向分段改变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等级应满足: 每次改变,柱的截面尺寸宜减小100~150mm,混凝土等级降低一级,且二者不宜在同一楼层 改变
框架结构布置 变形缝设置 1)分类: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 2)缺点:高层建筑设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一定困难,基 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当必须设缝时,应将 建筑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沉降缝>避免主体与裙房过大的沉降差(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 减小结构温度应力(结构从顶到基础顶面分开) 防震缝 避免地震时结构间的相互碰撞(结构从顶到基础顶面分开) 注:必要时可以三缝合一,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
二、框架结构布置 变形缝设置 1)分类: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 2)缺点:高层建筑设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一定困难,基 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当必须设缝时,应将 建筑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沉降缝 伸缩缝 防震缝 避免地震时结构间的相互碰撞(结构从顶到基础顶面分开) 注:必要时可以三缝合一,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 避免主体与裙房过大的沉降差(结构完全分开) 减小结构温度应力(结构从顶到基础顶面分开)
框架结构布置 后浇帶的设置(避免设仲縮縫) 后浇带 后浇混凝土 35d 800-1000 图2.2.6后浇带构造示意图 图2.2.7后浇带的位置 注:(1)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提高建筑物对温度应力的耐受能力 (2)施工中每隔30m-40m间距留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 (3)后浇带,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将全部墙、梁和楼板分开,可设在框架梁和楼 板的1/3跨处 (4)在后浇带处,板、墙钢筋应采用搭接接头(图2.2.6),梁主筋可不断开,后浇带混凝 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5)后浇带应从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曲折通过,不宜在同一平面内通过
二、框架结构布置 注:(1)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提高建筑物对温度应力的耐受能力。 (2)施工中每隔30m~40m间距留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 (3) 后浇带,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将全部墙、梁和楼板分开,可设在框架梁和楼 板的 1/3 跨处; (4)在后浇带处,板、墙钢筋应采用搭接接头(图 2.2.6),梁主筋可不断开,后浇带混凝 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5)后浇带应从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曲折通过,不宜在同一平面内通过。 后浇带的设置(避免设伸缩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