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梁兴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710055) 摘要: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多、概念多,应讲清楚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对该课程中一些概念 和方法的理解,着重分析了这些概念的深层含义和一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材料强度平均值、标准值和 设计值的概念、应用及其转换,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应用,T形和I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的计算,以及现 浇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计算方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材料强度弹性模量受扭塑性抵抗矩楼盖结构 中图分类号:TU37-4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0xx 1关于材料强度的一些问题 1.1材料强度平均值、标准值和设计值 由于材料强度的离散性,一般用材料强度平均值fn表示某一批钢筋或某一时段搅拌的 某一配合比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即 ∑∫ f m 式中,表示第i个试件的实测强度。 材料强度标准值∫为具有一定保证率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f=fm(1-a1) 式中,表示材料强度变异系数:a1表示保证率系数,如假定材料强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正 态分布,则a1=1.645。 材料强度设计值∫可表示为 f=f (3) 式中,y1表示材料强度分项系数 1.2三种材料强度值的应用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只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两个强度指标进行结构或构 件设计。在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一般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设计时,一般用材料强度设计值。 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构进 行非线性分析时,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如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力-变形关系 等计算公式,此时构件的承载力、力-变形等与其材料实际强度(对于离散性较大的材料 用平均值表示实际强度)相对应,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如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时,需用材料强度准则和本构关系,这时只有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才能对材料的屈服面、 破坏面等作出正确的判别,从而才能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否则,将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 1.3材料强度换算中的一些问题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基本代表值,混凝土轴心抗压 强度和抗拉强度与其建立相应的换算关系凹,即 fom=0.88a ae2fcum (4) 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梁兴文,男,教授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1 梁兴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5) 摘要: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多、概念多,应讲清楚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对该课程中一些概念 和方法的理解,着重分析了这些概念的深层含义和一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材料强度平均值、标准值和 设计值的概念、应用及其转换,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应用,T 形和 I 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的计算,以及现 浇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计算方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材料强度 弹性模量 受扭塑性抵抗矩 楼盖结构 中图分类号:TU37-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0xx 1 关于材料强度的一些问题 1.1 材料强度平均值、标准值和设计值 由于材料强度的离散性,一般用材料强度平均值 mf 表示某一批钢筋或某一时段搅拌的 某一配合比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即 t 1 m n i i f f n = = ∑ (1) 式中, t i f 表示第 i 个试件的实测强度。 材料强度标准值 kf 为具有一定保证率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f f k m ff = − (1 α δ ) (2) 式中, f δ 表示材料强度变异系数;αf 表示保证率系数,如假定材料强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正 态分布,则αf =1.645。 材料强度设计值 f 可表示为 k f f f = / γ (3) 式中, f γ 表示材料强度分项系数。 1.2 三种材料强度值的应用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只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两个强度指标进行结构或构 件设计。在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一般用材料强度标准值;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设计时,一般用材料强度设计值。 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构进 行非线性分析时,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如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力-变形关系 等计算公式,此时构件的承载力、力-变形等与其材料实际强度(对于离散性较大的材料, 用平均值表示实际强度)相对应,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如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时,需用材料强度准则和本构关系,这时只有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才能对材料的屈服面、 破坏面等作出正确的判别,从而才能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否则,将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 1.3 材料强度换算中的一些问题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基本代表值,混凝土轴心抗压 强度和抗拉强度与其建立相应的换算关系[2],即 c,m c1 c2 cu,m f = 0.88α α f (4) 1 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梁兴文,男,教授
fm=0.88×0395a 式中,cm,fm,Jcm分别表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 值;αa为棱柱体强度与立方体强度之比值,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下取α4=0.76, 对c8o取αa1=0.82,中间按线性规律变化取值;aa2.为混凝土考虑脆性的折减系数,对C40 取α。=1.00,对C80取α=0.87,中间按线性规律变化取值:0.88为考虑结构中混凝土强 度与试件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差异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式(4)和式(5)所表示的关系,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用于确定材料强度标准值(即 按式(2))和设计值(即按式(3))时所采用的基本换算关系,其中系数0.88和a2是从 设计角度考虑的,故可称其为“设计用强度”。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等计算公式 或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应采用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此时不应考虑系数0.88和 ,即取 fm=0395/03 这是因为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时,不存在系数0.88的问题;又由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是根据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块测试 结果而得,所以系数a已经考虑。因此,式(6)和式(7)所表示的强度平均值,可称为 分析用强度” 如上所述,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时,应 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而进行结构设计时,这些公式中的材料强度则应采用设计值。此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换算。如根据试验结果并采用材料强度试验平均值所建立的约 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公式为 (8) 式中,E,Ea分别表示约束和无约束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p,表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m,JCm分别表示箍筋抗拉强度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平均值;a表示试验系数。 根据强度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关系,并取y=14,y=1.1,=0.05,6=0.12,可得 下列关系 f。(1-16456)Jcm =1427 将上式代入式(8),可得 1+,,ap (9) 1427J 式(9)表示材料强度取设计值时,Ea。与En的关系;而式(8)表示材料强度取平均 值时,a与Ea的关系。二者在数值上应一致,如用式(8)得Eau=1.5Ec,则用式(9) 也应该得Eau=1.5E° 现举一实例予以说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取C40,钢筋取HRB400级。根据试验结果 (8)和式(9)中的a=142,取p=0.01。由式(8)得 6am=ca1+|=ca1+142×001 333=2875 而由式(9)得
t,m f =0.88×0.395 0.55 c2 cu,m α f (5) 式中, c,m f , t,m f , cu,m f 分别表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 值;α c1 为棱柱体强度与立方体强度之比值,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50 及以下取α c1 =0.76, 对 C80 取α c1 =0.82,中间按线性规律变化取值;α c2 为混凝土考虑脆性的折减系数,对 C40 取α c2 =1.00,对 C80 取α c2 =0.87,中间按线性规律变化取值;0.88 为考虑结构中混凝土强 度与试件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差异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式(4)和式(5)所表示的关系,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用于确定材料强度标准值(即 按式(2))和设计值(即按式(3))时所采用的基本换算关系,其中系数 0.88 和α c2 是从 设计角度考虑的,故可称其为“设计用强度”。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等计算公式 或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应采用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此时不应考虑系数 0.88 和 α c2 ,即取 c,m c1 cu,m f =α f (6) t,m f =0.395 0.55 cu,m f (7) 这是因为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承载力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时,不存在系数 0.88 的问题;又由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是根据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块测试 结果而得,所以系数α c2 已经考虑。因此,式(6)和式(7)所表示的强度平均值,可称为 “分析用强度”。 如上所述,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时,应 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而进行结构设计时,这些公式中的材料强度则应采用设计值。此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换算。如根据试验结果并采用材料强度试验平均值所建立的约 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公式为 yv,m ccu cu v c,m 1 f f ε ε αρ ⎛ ⎞ = + ⎜ ⎜ ⎝ ⎠ ⎟ ⎟ (8) 式中, ccu cu ε , ε 分别表示约束和无约束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ρv 表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yv,m c,m f , f 分别表示箍筋抗拉强度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平均值;α 表示试验系数。 根据强度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关系,并取 css c γ =1.4, 1.1, 0.05, 0.12 γδ δ == = ,可得 下列关系: ( ) ( ) y y c s ,m v v c s c c,m c, 1 2 1.427 1-1.645 y,m v m f f f f f f γ δ ρ ρ γ δ − = = ρ 将上式代入式(8),可得 yv ccu cu v c 1 1 1.427 f f ε ε αρ ⎛ ⎞ = + ⎜ ⎝ ⎠⎟ (9) 式(9)表示材料强度取设计值时, ccu ε 与 cu ε 的关系;而式(8)表示材料强度取平均 值时, ccu ε 与 cu ε 的关系。二者在数值上应一致,如用式(8)得 ccu cu ε =1.5ε ,则用式(9) 也应该得 ccu cu ε =1.5ε 。 现举一实例予以说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取 C40,钢筋取 HRB400 级。根据试验结果,式 (8)和式(9)中的α =14.2,取 v ρ = 0.01。由式(8)得 yv,m ccu cu v cu cu c,m 440 1 1 14.2 0.01 2.875 33.32 f f ε ε αρ ε ⎛ ⎞ ⎛ ⎞ = + = +×× = ⎜ ⎟ ⎜ ⎟ ⎝ ⎠ ⎝ ⎠ ε 而由式(9)得
14.2×001×360 Eccu=Ecu 1+iap 81 1427 2.875E 1427×19.1 如仍按式(8)计算,但其中的材料强度直接取设计值,得E=3.676E,此时明显 夸大了约束箍筋的作用,偏于不安全。由上述计算结果可见,由试验结果建立的计算公式, 当公式中的材料强度取设计值时,必须进行转换。 在混凝土结构研究中,有时需要利用国外的试验资料,这是需将圆柱体 (φ100mm×300mm)抗压强度换算为立方体或棱柱体抗压强度,二者的对应关系见表1。 其中∫m,Jcu分别表示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标准值;Jcm,f分别表示圆柱体抗压 强度平均值和美国混凝土规范(ACⅠ)圆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表1混凝土立方体与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对应关系 混凝土中国规范 美国规范混凝土中国规范 美国规范 强度等级 fumI auk fc'mIf 强度等级 fumI fcuk fcm f C151869151495126c506105504884398 C2024902201994167c556685 C2531.1525249220.9c6071.8160 C303738302990250C65770465 C3543.61353489286C70821670 60.0 C4049.84403987322C758719|75 C45555045444360C80921280 70.0 2关于混凝土弹性模量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取值,对普通混凝土为试验结果的统计平均 值,对高强混凝土为试验结果统计平均值的偏下限值,约比实际值小10%左右。因此,在 进行裂缝宽度计算、变形计算以及非线性分析时均可直接取用。 3关于T形和Ⅰ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图1T形和I形截面的分块 对于T形或I形截面,一般是将其分成若干矩形截面,对于每个矩形截面利用矩形截面的 相应公式计算W,并近似地认为整个截面的受扭塑性抵抗矩等于各分块矩形截面受扭塑性抵 抗矩之和。截面分块的原则是,应首先满足较宽矩形部分的完整性。对于工程中常见的T形 或I形截面,一般是腹板矩形部分较宽,故可按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划分。此时,整个T形或 I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W应按下式计算:
yv ccu cu v cu cu c 1 14.2 0.01 360 1 1 2.875 1.427 1.427 19.1 f f ε ε αρ ε ⎛ ⎞ ⎛ ⎞ × × =+ =+ = ⎜ ⎟ ⎜ ⎟ ⎝ ⎠ ⎝ ⎠ × ε 如仍按式(8)计算,但其中的材料强度直接取设计值,得 ccu cu ε = 3.676ε ,此时明显 夸大了约束箍筋的作用,偏于不安全。由上述计算结果可见,由试验结果建立的计算公式, 当公式中的材料强度取设计值时,必须进行转换。 在混凝土结构研究中,有时需要利用国外的试验资料,这是需将圆柱体 (φ 100mm×300mm)抗压强度换算为立方体或棱柱体抗压强度,二者的对应关系见表 1。 其中 cu,m f , cu,k f 分别表示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标准值; ' c,m f , ' cf 分别表示圆柱体抗压 强度平均值和美国混凝土规范(ACI)圆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表 1 混凝土立方体与圆柱体抗压强度的对应关系 混 凝 土 中国规范 美国规范 中国规范 美国规范 强度等级 cu,m f cu,k f c,m f ′ cf ′ 混 凝 土 强度等级 cu,m f cu,k f c,m f ′ cf ′ C15 18.69 15 14.95 12.6 C50 61.05 50 48.84 39.8 C20 24.92 20 19.94 16.7 C55 66.48 55 — 45.0 C25 31.15 25 24.92 20.9 C60 71.81 60 — 50.0 C30 37.38 30 29.90 25.0 C65 77.04 65 — 55.0 C35 43.61 35 34.89 28.6 C70 82.16 70 — 60.0 C40 49.84 40 39.87 32.2 C75 87.19 75 — 65.0 C45 55.50 45 44.40 36.0 C80 92.12 80 — 70.0 2 关于混凝土弹性模量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取值,对普通混凝土为试验结果的统计平均 值,对高强混凝土为试验结果统计平均值的偏下限值,约比实际值小 10%左右。因此,在 进行裂缝宽度计算、变形计算以及非线性分析时均可直接取用。 3 关于 T 形和 I 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图 1 T 形和 I 形截面的分块 对于T形或I形截面,一般是将其分成若干矩形截面,对于每个矩形截面利用矩形截面的 相应公式计算Wt,并近似地认为整个截面的受扭塑性抵抗矩等于各分块矩形截面受扭塑性抵 抗矩之和。截面分块的原则是,应首先满足较宽矩形部分的完整性。对于工程中常见的T形 或I形截面,一般是腹板矩形部分较宽,故可按图 1 所示的方法进行划分。此时,整个T形或 I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Wt应按下式计算:
w,=w+Wi+we 式中Ww、!、W分别为腹板、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部分的矩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按下列公式计算 w h WIf=-1(6-b) (11b) W (b-b) 应当指出,式(11b)和式(1lc)是将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分别视为受扭整体截面而按矩形 截面的相应公式确定的,如对图1所示的受压翼缘,可得 :=4(3-1)-2(-b) h (b2-b) 2 这就是式(11b),同样可得式(llc)。而有些教科书上不是用图1所示方法表示受压翼缘和 受拉翼缘,而是将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各分为两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4关于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计算方法 楼盖结构按弹性理论及塑性理论进行分析时,可根据计算精度要求,采用精细分析方 法或简化分析方法。精细分析方法包括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方法以及线性和非线性有限元分 析方法。简化分析方法是在一定假定基础上建立的近似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假定支承梁的竖向变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将梁、板分开计算。此法根据作用 于板上的荷载,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板的内力;然后按照假定的荷载传递方式,将板上的 荷载传到支承梁上,计算支承梁的内力。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连续梁、板法(用于计算单向 板肋梁楼盖)、查表法和多跨连续双向板法(用于计算双向板肋梁楼盖),以及基于塑性理论 的弯矩调幅法和基于板破坏模式(假定支承梁未破坏)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不考虑梁、板的相互作用,当支承梁的刚度比板的刚度大较多时,其计 算结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此法适用于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 (2)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按楼盖结构进行分析。此法根据作用于楼盖上的荷载,将 楼盖作为整体计算梁和板的内力。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直接设计法、等效框架法和拟梁法等, 以及基于塑性理论和梁-板组合破坏模式(支承梁可能破坏)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考虑了梁、板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计算无梁楼盖以及支承梁刚度相对较小 的肋梁楼盖的内力。此法适用于柱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 应当指出,对于现浇混凝土肋梁楼盖结构的分析方法,目前大多数教科书仅介绍了方法 (1),这是有缺陷的,它仅适用于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实际工程中框架梁的截面高度 通常取梁计算跨度的(1/8~1/10),这样支承梁的竖向变形和扭转变形可能会对板的内力 分布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向板肋梁楼盖除产生“板破坏机构”外,有 时还会产生“组合梁-板破坏机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梁-板破坏机构”往往是最 危险的破坏机构。因此,假定支承梁不变形所得的楼盖结构的内力和挠度可能与实际情况不 符,甚至会产生较大误差。合理的分析方法是对所有肋梁楼盖均采用考虑梁、板相互作用的 分析方法,即统一分析方法 5结论
+ WWWW ft ft t wt = + ′ (10) 式中 、 、 分别为腹板、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部分的矩形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按下列公式计算 Wt w W ft ′ W ft )3( 6 2 t w bh b W −= (11a) )( 2 f 2 f ft bb h W ′ − ′ ′ = (11b) )( 2 f 2 f ft bb h W −= (11c) 应当指出,式(11b)和式(11c)是将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分别视为受扭整体截面而按矩形 截面的相应公式确定的,如对图 1 所示的受压翼缘,可得 ( ) ( ) ' 2 ' 2 f f ' ' ' t f f f f 2 f f 3 3 6 6 = ( ) 2 h h W bh b h b b ′ = −− − ′ ′ − h 这就是式(11b),同样可得式(11c)。而有些教科书上不是用图 1 所示方法表示受压翼缘和 受拉翼缘,而是将受压翼缘和受拉翼缘各分为两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4 关于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计算方法 楼盖结构按弹性理论及塑性理论进行分析时,可根据计算精度要求,采用精细分析方 法或简化分析方法。精细分析方法包括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方法以及线性和非线性有限元分 析方法。简化分析方法是在一定假定基础上建立的近似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3]: (1)假定支承梁的竖向变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将梁、板分开计算。此法根据作用 于板上的荷载,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板的内力;然后按照假定的荷载传递方式,将板上的 荷载传到支承梁上,计算支承梁的内力。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连续梁、板法(用于计算单向 板肋梁楼盖)、查表法和多跨连续双向板法(用于计算双向板肋梁楼盖),以及基于塑性理论 的弯矩调幅法和基于板破坏模式(假定支承梁未破坏)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不考虑梁、板的相互作用,当支承梁的刚度比板的刚度大较多时,其计 算结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此法适用于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 (2)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按楼盖结构进行分析。此法根据作用于楼盖上的荷载,将 楼盖作为整体计算梁和板的内力。包括基于弹性理论的直接设计法、等效框架法和拟梁法等, 以及基于塑性理论和梁-板组合破坏模式(支承梁可能破坏)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考虑了梁、板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计算无梁楼盖以及支承梁刚度相对较小 的肋梁楼盖的内力。此法适用于柱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 应当指出,对于现浇混凝土肋梁楼盖结构的分析方法,目前大多数教科书仅介绍了方法 (1),这是有缺陷的,它仅适用于边支承板楼盖结构的设计。实际工程中框架梁的截面高度 通常取梁计算跨度的(1/18~1/10)[4],这样支承梁的竖向变形和扭转变形可能会对板的内力 分布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双向板肋梁楼盖除产生“板破坏机构”外,有 时还会产生“组合梁-板破坏机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5],“组合梁-板破坏机构”往往是最 危险的破坏机构。因此,假定支承梁不变形所得的楼盖结构的内力和挠度可能与实际情况不 符,甚至会产生较大误差。合理的分析方法是对所有肋梁楼盖均采用考虑梁、板相互作用的 分析方法[6~11],即统一分析方法。 5 结论
(1)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 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 (2)根据试验结果,并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建立的计算公式,当用于结构设计时,有 时须进行必要的转换,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值为试验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在进行 裂缝宽度计算、变形计算以及结构非线性分析时可直接取用 (4)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应采用考虑支承梁竖向和扭转变形的分析方法,尤其是梁截 面较小(如扁梁楼盖)时。从理论上讲,考虑支承梁竖向和扭转变形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所有 的柱支承板楼盖结构,包括各种截面尺寸的肋梁楼盖以及无梁楼盖。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IS] [2]梁兴文,史庆轩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8 [3]梁兴文,史庆轩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M.“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S] [R Park and w. L Gambl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M.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80 [6] Nilson.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ACI 318M-08). Detroit: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2008 [9]王志远,魏琏,蓝宗建.考虑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相互作用时楼板合理设计方法的硏究[建筑结构, 2003,33(9):4751 [10]张剑,傅学怡,刘畅。重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平板楼盖分析[J建筑结枃,2003,33(1): 45-49 [I!]l蓝宗建,王志远红莉,魏琏.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板体系中楼板的合理设计方法(上jJ.建筑科学 2002,(05)
(1)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构件和结构的承载力、力-变形关系等计算公式或对构件和结 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必须用材料强度平均值。 (2)根据试验结果,并采用材料强度平均值建立的计算公式,当用于结构设计时,有 时须进行必要的转换,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值为试验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在进行 裂缝宽度计算、变形计算以及结构非线性分析时可直接取用。 (4)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应采用考虑支承梁竖向和扭转变形的分析方法,尤其是梁截 面较小(如扁梁楼盖)时。从理论上讲,考虑支承梁竖向和扭转变形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所有 的柱支承板楼盖结构,包括各种截面尺寸的肋梁楼盖以及无梁楼盖。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S]. [2]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8 [3]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M].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S]. [5] R.Park and W. L.Gambl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M].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80 [6] Nilson. 混凝土结构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 (ACI 318M-08). Detroit: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2008 [9] 王志远,魏琏,蓝宗建. 考虑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相互作用时楼板合理设计方法的研究[J]. 建筑结构, 2003,33(9):47-51 [10] 张剑,傅学怡,刘畅. 重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平板楼盖分析[J]. 建筑结构,2003,33(11): 45-49 [11] 蓝宗建,王志远,红莉,魏琏. 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板体系中楼板的合理设计方法(上)[J]. 建筑科学 ,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