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17届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 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 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 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 大的文明观的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 普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 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这表明, 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 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 化多样性。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 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 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 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 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 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 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 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 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 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 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 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 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 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一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 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 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 差异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这 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河南省焦作市 2017 届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 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当然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这 种矛盾就是说我们应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差异,如何对待民族与民族之间 的差异,甚至如何对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这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文化观或放 大的文明观的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 普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 构成中华文化最斑斓的色彩,这一点显而易见。中国共有 38 项非遗项目入选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 14 项。这表明,一 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 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 化多样性。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 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 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 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 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包括资源 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或者庆幸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 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那种把多民族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 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 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 经验”,反而有不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里,“统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中华 民族统一才有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多民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语言、 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态度,是和谐国内民族关系的前提。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 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 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缩小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 西。 总体而讲,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交响。各民族共生'谁也缺不了谁, 它必须是在多样性的交响当中演奏出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才能够实现这种尊重 差异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现代“交响”,包容着各民族文化的音质声调。这 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C.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 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 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 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 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 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 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 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而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知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D.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问差异的尊重、差距 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平赣州寇 成化元年,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 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趾,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 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 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解,藩勘上得实,置不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 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 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时钱能亦 守备南京,语人曰:“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恕坦怀待之,能卒敛戢 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 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于 是贵近皆侧目,帝亦颇厌苦之。孝宗即位,召入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先
(摘编自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B.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的维护就是要维护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C.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和睦之中具有最根本的 作用,因此就要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D.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的做法表面上可以解决民族问题,但其实质上 是将多民族当作包袱,将民族问题当作麻烦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B.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物质方面来讲的,只有通过发展各民族地区的 经济,共同发展,相互尊重,才能消灭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和谐团结。 C.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文化差异上呈现出的多 样性,也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生态屏障、水系源头、资源富集等方面。 D.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统一,还有领土的 完整,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的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些否认民族差异、消灭民族 差异的错误做法,但最终又回到承认民族差异的正确道路上来。 B.尊重差异,缩小差距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中的差异主要指文 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差距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产生的差距。 C.各个民族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习俗等许多方而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知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最为突出。 D.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不仅包括了对于中国各个民族之问差异的尊重、差距 的认同,还包括对于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平赣州寇。 成化元年,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 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阯,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恣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 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 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解,籓勘上得实,置不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 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 数直言,遂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时钱能亦 守备南京,语人曰:“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恕坦怀待之,能卒敛戢。 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 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于 是贵近皆侧目,帝亦颇厌苦之。孝宗即位,召入为吏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先
是,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恚。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陕西 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 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 臣不能承望风指,以固禄位。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 帝乃卒用祯。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 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 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B.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C.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D.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在明朝被委任为内阁长官,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批签奏章,是朝廷 内的实际宰相。 B.诸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 远地区的民族。 C.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使用的官员,宦官一 般不干涉朝政。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 如《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为官有方,政绩突出。他在天顺四年,因为政绩考核成绩最好而被朝廷 破格提拔为江西布政使,不久又平定了地方上的寇乱。 B.王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被派到云南处理钱能的问题时,他不畏惧宦官 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C.王恕坚持原则,正道直行。他主持官员考选,因为坚守原则而使得同事都不 髙兴,他屡次直言进谏,也使得皇帝怨恨,加上奸人谗言而被皇帝疏远。 D.王恕引荐人才,匡扶社稷。他举荐人才坚守原则,为弘治年间极盛局面的出 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死后被晋封为左柱国太师,加封谥号端毅。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 (2)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是,中外劾大学士刘吉者,必荐恕,吉以是大恚。凡恕所推举,必阴挠之。陕西 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 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是必左右近臣意有所属。 臣不能承望风指,以固禄位。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 帝乃卒用祯。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 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 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B.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C.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D.后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 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稍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士在明朝被委任为内阁长官,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批签奏章,是朝廷 内的实际宰相。 B.诸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 远地区的民族。 C.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使用的官员,宦官一 般不干涉朝政。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 如《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恕为官有方,政绩突出。他在天顺四年,因为政绩考核成绩最好而被朝廷 破格提拔为江西布政使,不久又平定了地方上的寇乱。 B.王恕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被派到云南处理钱能的问题时,他不畏惧宦官 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C.王恕坚持原则,正道直行。他主持官员考选,因为坚守原则而使得同事都不 高兴,他屡次直言进谏,也使得皇帝怨恨,加上奸人谗言而被皇帝疏远。 D.王恕引荐人才,匡扶社稷。他举荐人才坚守原则,为弘治年间极盛局面的出 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死后被晋封为左柱国太师,加封谥号端毅。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不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 (2)所引荐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 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8.“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如《诗经·蒹葭》, “白露为霜” ”分别表 达“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这种改动既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同时也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2)杜甫在《春望》中,分别以“ ”应首联国破之叹, 以 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 诗人爱国之情。 (3)《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时,由赋赤壁的自然景 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 迹作答。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 ”两个问句,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 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 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 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 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 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 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 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 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 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 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 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8.“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5 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如《诗经·蒹葭》, “白露为霜”“ ” “ ”分别表 达“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这种改动既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同时也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2)杜甫在《春望》中,分别以“ ”应首联国破之叹, 以“ ”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 诗人爱国之情。 (3)《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时,由赋赤壁的自然景 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 迹作答。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 ” “ ”两个问句,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 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 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 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 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 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 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 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 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 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 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 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 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 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 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 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 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 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 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 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 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 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 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 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 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 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 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 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 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 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 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 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 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 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 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 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 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大印象”为题,既凸显了作为主人公的这位老街八角楼下画像师傅 的特点,也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这句话, 表现了大印象技艺娴熟、为人实诚的特点。 C.环卫工韦老头在看大印象画像时,叨念自己姑娘的长相,并反复地埋怨自己, 是想让大印象为他死去的女儿画一张像。 D.小说写盗窃头子天擦黑时闯入店里,用匕首划瞎了大印象的双眼这件事,意 在体现出大印象遇事冷静、临危不惧的特点。 E.大印象的为人处事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把他放在老街这一特定环境 中,使环境在浆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衬托作用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 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 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 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 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 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 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 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 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 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 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 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 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 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 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 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 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 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 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 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 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 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 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 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 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 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 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大印象”为题,既凸显了作为主人公的这位老街八角楼下画像师傅 的特点,也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这句话, 表现了大印象技艺娴熟、为人实诚的特点。 C.环卫工韦老头在看大印象画像时,叨念自己姑娘的长相,并反复地埋怨自己, 是想让大印象为他死去的女儿画一张像。 D.小说写盗窃头子天擦黑时闯入店里,用匕首划瞎了大印象的双眼这件事,意 在体现出大印象遇事冷静、临危不惧的特点。 E.大印象的为人处事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把他放在老街这一特定环境 中,使环境在浆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衬托作用
(2)大印象手艺精绝,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大印象“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各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主要通过写几件事来表现大印象这个人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o(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o(25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 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沈先生有很 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 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 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 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 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 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 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 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 写章草,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 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 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 沈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 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 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 性。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 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 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买到的缅漆 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 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 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 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 家,—一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 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 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 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沈先生谈及的这些 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
(2)大印象手艺精绝,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大印象“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各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主要通过写几件事来表现大印象这个人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o(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o (25 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 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沈先生有很 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 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 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 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 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 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 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 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 写章草,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 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 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 沈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 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 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 性。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 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 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买到的缅漆 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 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 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 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 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 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 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 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沈先生谈及的这些 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
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 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 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 上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 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 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 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 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晢学也不是哲学。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 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986.1.2上午短篇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 ①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 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他 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 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 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査,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 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一一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 特的方式转身: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 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 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 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 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 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 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 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 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 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 上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 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 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 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 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 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986.1.2 上午短篇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相关链接 ①1923 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 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他 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 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 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 (《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 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 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 特的方式转身: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 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 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 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 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 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 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 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 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 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 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 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 (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 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 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 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空谷 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 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B.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 事件进行传播,具有实时性的重要特点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传授技能,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 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 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 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 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 A.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 B.生活在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的中国城市中的人们,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C.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 了 D.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在中国城市中,人们太习惯于生活在有围墙的地方 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②’校长也 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 ,还要 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 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③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
(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 自己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 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 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 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空谷 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 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B.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 事件进行传播,具有实时性的重要特点。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传授技能,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 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在第 40 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 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 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 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 。 A.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 应 B.生活在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的中国城市中的人们,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C.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 了 D.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在中国城市中,人们太习惯于生活在有围墙的地方 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5 分) 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 ① ,校长也 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 ② ,还要 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 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 ③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
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 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 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中国梦演讲赛 中国梦 演讲赛 组织 工作 5月4日 工作 规模 计划 场地 海报 组稿报道 选拔20 人参赛/6个奖项)(报告厅 学校 网站 校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 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 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 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上)焦作市新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文试题分析及评分细则 第一题,现代文阅读(9分)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文本摘编自民族文化宫、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 “民族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主讲人郝时远讲稿,原题为《中国文化多样性与 带一路”建设》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在原文中 对应的语句是“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普 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意在通过 类比相似情况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而非选项中的因 果关系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在原文中 的对应是第二段,比对原文可以看出,选项中的“差异”应为“差距”,“差异
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 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 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 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 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 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 学年(上)焦作市新高三年级定位测试 语文试题分析及评分细则 第一题,现代文阅读(9 分)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文本摘编自民族文化宫、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 “民族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主讲人郝时远讲稿,原题为《中国文化多样性与 “一带一路”建设》。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在原文中 对应的语句是“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个基本道理已经相当普 及。那么,文化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意在通过 类比相似情况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而非选项中的因 果关系。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在原文中 的对应是第二段,比对原文可以看出,选项中的“差异”应为“差距”,“差异
是精神方面的,要承认和尊重,“差距”是物质方面的,要缩小。另外“消灭” 词义过重。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在原文中对 应的句子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和 “这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 对可知,选项中的“差异的尊重、差距的认同”和原文完全相反。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的能力。把握“复讨破其党石龙” 和“流民复业”两个关键点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5.【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于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中的“宦 官一般不干涉朝政”有误,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宦官弄权的史实。 6.【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综合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B项中“他 不畏惧宦官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误,依据原文 中“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 解,置不问”一句,王恕未能成行,当然也就没有“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 罚 7.【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吏部官职。 如果所推举的人不能胜任,就是我的罪过。(关键词“不肖”“效”各1分, 关键词有错别字则不得分;大意3分。) (2)王恕所推荐的都是当时的名臣,其他长时间没有起用的在民间的贤才,王 恕提拔他们唯恐太迟。(关键词“草泽”“恐后”各1分;关键词有错别字则不 得分;大意3分。)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还是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书写的准确和正确。 【参考译文】王恕,字宗贯,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 事。天顺四年,因为行考核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 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庭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 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破了他的同党石龙。王恕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 随意杀人,让流亡的人民恢复旧业。调职治理河南,评定功劳,晋升为左副都御, 不久晋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成化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因为云南远在在万里, 向西控制各个少数民族,向南与交陞接壤,但是镇守的太监钱能非常贪婪妄为, 讨论派遣有威望的大臣为巡抚去镇守,于是将王恕调任左副都御使去云南。钱能 非常害怕,急忙嘱托皇帝身边的权贵请求召王恕回朝。皇帝于是改调王恕掌管南 京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密事物。钱能的事情立刻就消解了,皇帝弃置不追究。王 恕回到南京几个月后,升任兵部尚书。他考核选拔官员,严厉地拒绝请托,共事 的人都不高兴。并且钱能返回,多次向皇帝面前诬陷王恕,皇帝也怨恨王恕多次 直言。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为南京兵 部尚书。此时钱能也守备南京,告诉别人说,“王公,是天人啊,我应该恭敬地 侍奉他。”王恕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他,钱能终于收敛了。王恕先后应诏陈说政事 二十一次,建议三十九次,都极力阻止权贵幸臣。天下人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 上议事情有不同意见,一定会说“王公为什么不说话呢?”又会说“王公的奏疏 就要到了”。随后,王恕的奏疏果然到了。于是贵幸近臣都不满,皇帝也对他感 到厌烦苦恼。孝宗即位,召王恕入朝做吏部尚书,不久加官为太子太保。在此之
是精神方面的,要承认和尊重,“差距”是物质方面的,要缩小。另外“消灭” 词义过重。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在原文中对 应的句子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和 “这就是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比 对可知,选项中的“差异的尊重、差距的认同”和原文完全相反。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4.【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的能力。把握“复讨破其党石龙” 和“流民复业”两个关键点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5.【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于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 项中的“宦 官一般不干涉朝政”有误,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宦官弄权的史实。 6.【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B 项中“他 不畏惧宦官权势,严格处罚,最终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误,依据原文 中“能大惧,急属贵近请召恕还。遂改恕掌南京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务。能事立 解,置不问”一句,王恕未能成行,当然也就没有“使得钱能受到了应有的惩 罚”。 7.【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吏部官职。 如果所推举的人不能胜任,就是我的罪过。(关键词“不肖”“效”各 1 分, 关键词有错别字则不得分;大意 3 分。) (2)王恕所推荐的都是当时的名臣,其他长时间没有起用的在民间的贤才,王 恕提拔他们唯恐太迟。(关键词“草泽”“恐后”各 1 分;关键词有错别字则不 得分;大意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还是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书写的准确和正确。 【参考译文】王恕,字宗贯,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 事。天顺四年,因为行考核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 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庭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 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破了他的同党石龙。王恕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 随意杀人,让流亡的人民恢复旧业。调职治理河南,评定功劳,晋升为左副都御, 不久晋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成化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因为云南远在在万里, 向西控制各个少数民族,向南与交阯接壤,但是镇守的太监钱能非常贪婪妄为, 讨论派遣有威望的大臣为巡抚去镇守,于是将王恕调任左副都御使去云南。钱能 非常害怕,急忙嘱托皇帝身边的权贵请求召王恕回朝。皇帝于是改调王恕掌管南 京都察院,参赞守备机密事物。钱能的事情立刻就消解了,皇帝弃置不追究。王 恕回到南京几个月后,升任兵部尚书。他考核选拔官员,严厉地拒绝请托,共事 的人都不高兴。并且钱能返回,多次向皇帝面前诬陷王恕,皇帝也怨恨王恕多次 直言。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为南京兵 部尚书。此时钱能也守备南京,告诉别人说,“王公,是天人啊,我应该恭敬地 侍奉他。”王恕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他,钱能终于收敛了。王恕先后应诏陈说政事 二十一次,建议三十九次,都极力阻止权贵幸臣。天下人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 上议事情有不同意见,一定会说“王公为什么不说话呢?”又会说“王公的奏疏 就要到了”。随后,王恕的奏疏果然到了。于是贵幸近臣都不满,皇帝也对他感 到厌烦苦恼。孝宗即位,召王恕入朝做吏部尚书,不久加官为太子太保。在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