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 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 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 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 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 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 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 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 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 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 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 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 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 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
2018 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 4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 mm 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 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 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 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 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 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 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 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 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 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 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 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 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 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
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 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 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 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 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 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 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 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 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 家们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幺了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 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 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 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 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 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 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 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
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 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 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 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 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 20 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 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 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 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 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 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 家们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幺了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 对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 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 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 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 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 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 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 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 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 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 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
的关系 B.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 化的前提 C.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 式有关。 D.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 同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 程 B.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 求 C.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 D.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 【答案】1.A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 究的双重价值。C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D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 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 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 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内容,到原 文去找依据。B.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条件与结论不匹配。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
的关系。 B.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 化的前提。 C. 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 式有关。 D. 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 同的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 程。 B. 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 求。 C.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 然。 D. 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 径。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 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 究的双重价值。C 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D 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 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 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 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内容,到原 文去找依据。B.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条件与结论不匹配。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
提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 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 垣,任凭野草2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 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 风》,“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 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 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 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 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④荆轲未剌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 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 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 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 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 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 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 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 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邀请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
提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 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 垣,任凭野草 2 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 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 风》,“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 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 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 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 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④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 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 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 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 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 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 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 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 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邀请。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叹 B.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 田、斯人已逝之感。 C.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 D.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 “历史回声”。 5.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4.B5.①高渐离的故事是荆柯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②高 渐离与荆轲一样,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感:③丰富了文章内 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6.①作者是不赞成的。一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 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 马上就会有一个新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灭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②但作 者赞赏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 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査,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 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项,“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 斯人已逝之感”错误,该分析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氛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断想”,如第 二段作者想起了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充满赞叹之情,第三、四自然段是对荆 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第五段是对高渐离击杀秦王这一事件的回忆和评论 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歌颂了英雄的壮举,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由此可知文章的氛围并不凄凉。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作用 文章的标题是“荆轲塔断想”,文章所写内容都是作者凭着车窗眺望荆轲塔时产生的感想, 如第二段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如第三、四自然段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 件的回忆,第五段的开头说“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可见高渐离举筑扑 击秦始皇这一事件是荆轲剌秦的尾声,是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补充,无论是荆轲,还是高渐离
怀才不遇的感叹。 B.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 田、斯人已逝之感。 C.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 绎。 D. 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 “历史回声”。 5. 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6. 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高渐离的故事是荆柯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②高 渐离与荆轲一样,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感;③丰富了文章内 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6. ①作者是不赞成的。一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 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 马上就会有一个新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灭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②但作 者赞赏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 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 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 项,“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 斯人已逝之感”错误,该分析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氛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断想”,如第 二段作者想起了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充满赞叹之情,第三、四自然段是对荆 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第五段是对高渐离击杀秦王这一事件的回忆和评论, 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歌颂了英雄的壮举,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由此可知文章的氛围并不凄凉。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作用。 文章的标题是“荆轲塔断想”,文章所写内容都是作者凭着车窗眺望荆轲塔时产生的感想, 如第二段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如第三、四自然段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 件的回忆,第五段的开头说“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可见高渐离举筑扑 击秦始皇这一事件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补充,无论是荆轲,还是高渐离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都充满了崇敬之情,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 该忘记”,高渐离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文章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这是考查对作者 情感态度的把握。首先应明确作者的态度,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纵观全文,作者赞 同的是荆轲刺秦的精神,不赞同的是太子丹刺秦的行为。如第三段“其时,秦统一天下,已 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可 见作者认为秦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太子丹的行为无疑是痴心妄想:如第四段“荆轲未刺死 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 的”,作者认为天下统一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趋势,即使没有秦始皇,还会有其他的人来统 天下,可见作者是不赞成太子丹的行为。但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如“我无意否 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 仰”“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 七号遥二运载此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 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 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 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 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 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 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拖阶段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都充满了崇敬之情,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 该忘记”,高渐离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文章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这是考查对作者 情感态度的把握。首先应明确作者的态度,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纵观全文,作者赞 同的是荆轲刺秦的精神,不赞同的是太子丹刺秦的行为。如第三段“其时,秦统一天下,已 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可 见作者认为秦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太子丹的行为无疑是痴心妄想;如第四段“荆轲未刺死 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 的”,作者认为天下统一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趋势,即使没有秦始皇,还会有其他的人来统 一天下,可见作者是不赞成太子丹的行为。但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如“我无意否 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 仰”“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 2017 年 4 月 20 日 19 时 41 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 七号遥二运载此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 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 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 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 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 年 4 月 21 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 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 年 9 月 15 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 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拖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 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 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 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 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3.35米直径的货物舱和2.8米直径的推进舱组成。货物舱 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倒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共 板),后部安装了4台变轨用主发动机。此外飞船还安装了24台姿控发动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质量13吨,最大上行货物 运载量约6.5吨。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吨,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 制的进步号M型(2.5吨)以及日本航空研究亓发机构的H-Ⅱ运载飞船(6.0吨),低于 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吨)。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吨。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 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选48%,高于日欧的货 运飞船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晩,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一经披露, 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试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 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 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 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周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 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 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 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 3 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 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 3.35 米直径的货物舱和 2.8 米直径的推进舱组成。货物舱 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倒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共 三板),后部安装了 4 台变轨用主发动机。此外飞船还安装了 24 台姿控发动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 10.6 米,最大直径 3.35 米,质量 13 吨,最大上行货物 运载量约 6.5 吨。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 6.5 吨,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 制的进步号 M 型(2.5 吨)以及日本航空研究亓发机构的 H -Ⅱ运载飞船(6.0 吨),低于 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 吨)。下行运载能力约为 6.0 吨。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 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选 48%,高于日欧的货 运飞船。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2017 年 7 月 2 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一经披露, 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试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 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 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 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周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阶段
B.“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官一号”的技术研发,足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C.“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用于装载货物的货物舱和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的推进舱两 部分组成 D.“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 关键技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航天足高风险事业,航天人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献卅宝贵的生命。在失败中砥砺前行, 方可登顶世界科技之巅。 B.运载“天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今年4月20日发射成功,长征五号遥二火箭 今年7月2日发射失利。 C.推进剂补加技术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需要突破 并验证的关键技术 D.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 间站的运行寿命 E.“天舟一号”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 M型运载飞船之间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答案】7.D8.DE 9.①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 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②现实意义:使中 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 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査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 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强加因果 8.试题分析:此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 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 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 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运行寿命。说法过于绝对;E项,“天舟一号”的近地轨
B.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官一号”的技术研发,足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C.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用于装载货物的货物舱和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的推进舱两 部分组成。 D.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 关键技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航天足高风险事业,航天人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献卅宝贵的生命。在失败中砥砺前行, 方可登顶世界科技之巅。 B. 运载“天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今年 4 月 20 日发射成功,长征五号遥二火箭 今年 7 月 2 日发射失利。 C. 推进剂补加技术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需要突破 并验证的关键技术。 D. 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 间站的运行寿命。 E. “天舟一号”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 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 M 型运载飞船之间。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答案】7. D 8. DE 9. ①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 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②现实意义:使中 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 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 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强加因果。 8.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本题考查 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 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如果能及时补给推进剂、空气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 设备,就能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运行寿命。说法过于绝对;E 项,“天舟一号”的近地轨
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M型运载飞船之间。运载 能力均高于俄罗斯以及日本的运载飞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 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 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可以概括出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 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 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推知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 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过剂的能力,这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 飞行的基本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 髙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岀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 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 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 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 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 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 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 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 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 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 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 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 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
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 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 M 型运载飞船之间。运载 能力均高于俄罗斯以及日本的运载飞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 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 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可以概括出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 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 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推知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 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过剂的能力,这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 飞行的基本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 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 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 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 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 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 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 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 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 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 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 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 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 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
三子,窃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 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 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 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 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羨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 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拨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 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 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 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答案】10.B11.B
三子,窃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 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 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 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 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 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 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 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 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 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拨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 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C. 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 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 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 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答案】10. B 11. B 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