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 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 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 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 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 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 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 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 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 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 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 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 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 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 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 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 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 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 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 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 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 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河南省许昌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 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 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 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 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 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 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 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 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 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 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 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 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 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 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 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 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 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 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 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 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 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 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 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 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 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 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风 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 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 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 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 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 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刹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 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剌史。州带北山,多有盜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 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 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 “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 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 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 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 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 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 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 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 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 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 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 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 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 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 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 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刹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 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 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 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 “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 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 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 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 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 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
京师,褒囚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 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 坐,然始论政 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间,常奉训 诱 诱 教导 B.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沦 发:发生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 帅 帅:将领名。 D.自此抄兵颇 息 抄:抢掠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 之知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⑤每人 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⑥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 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B.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 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査摸清了情况,又明 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 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5 分 (2)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5分)
京师,褒囚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 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 坐,然始论政 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间,常奉训 诱 诱 :教导 B.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沦 发:发生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 帅 帅:将领名。 D.自此抄兵颇 息 抄:抢掠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 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每人 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⑥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 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B.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 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 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 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睛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8.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 佳。”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六句 的情韵及“蜂”字的妙用。(5分) 9.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王湾 《次北固山下》) (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 经·蒹葭》) (3)庶竭驽钝, 。还于旧都。 (诸 葛亮《出师表》)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龙老爹 莫泊桑 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 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 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 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 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 8~9 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杯。 8.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 佳。”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六句 的情韵及“蜂”字的妙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王湾 《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 经·蒹葭》) (3)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于旧都。 (诸 葛亮《出师表》)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龙老爹 莫泊桑 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 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 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 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 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
那是1870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 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 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 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 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 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 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 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 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了。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 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 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 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 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 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 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 “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 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 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 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 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 我250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 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 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 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 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 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 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 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 人吧!” 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 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 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 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 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 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 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 割了一刀。 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16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 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
那是 1870 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 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 一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 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 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 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 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 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 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了。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 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 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 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 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 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 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 “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 “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 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 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一 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 我 250 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一 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 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 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 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 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 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 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 人吧!” 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 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 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 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 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 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 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 割了一刀。 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 16 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 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
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 两只胳膊。 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低声向他说:“也许有个法子救您性命, 就是要 但是那老翁绝不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 风揽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 面唾了一些唾沫 团长呆了,扬起一只手,而那汉子又向他脸上唾了第二次。 不到一分钟,那个始终安闲自在的老翁被人推到了墙边,那时候他才向 着他的长子约翰、他的儿媳妇和他的两个孙子微笑了一阵,立刻被枪决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位叫米龙的老翁在德国进攻法国时,冒着巨大的风 险,背着敌人在夜里勇杀德国巡逻兵的故事。 B.“别样的盘算”是指米龙老爹在敌军驻扎到他的家乡时就盘算好了的 要杀死十六个敌军为自己的父亲及小儿子报仇这件事。 C.这篇小说从生者的回忆转入正题,先提出普军官兵屡遭夜袭的奇案, 后回叙米龙老爹的英雄事迹,把一个简短的故事写得回环多姿。 D.米龙老爹两次向敌团长吐唾沫及审问时“挺起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 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的细节描写,表现老爹视死如归的精 神 E.米龙老爹被捕后,竟然非常痛快地坦承了自己杀人的事实,这体现了 米龙老爹作为一个农民所固有的质朴诚实、不会撒谎的本性。 (2)小说开头对丰收在望的景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米龙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的叙述人称有多次变化,请分析有哪些变化?对此有人认为好, 有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 两只胳膊。 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低声向他说:“也许有个法子救您性命, 就是要……” 但是那老翁绝不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 风揽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 面唾了一些唾沫。 团长呆了,扬起一只手,而那汉子又向他脸上唾了第二次。 不到一分钟,那个始终安闲自在的老翁被人推到了墙边,那时候他才向 着他的长子约翰、他的儿媳妇和他的两个孙子微笑了一阵,立刻被枪决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位叫米龙的老翁在德国进攻法国时,冒着巨大的风 险,背着敌人在夜里勇杀德国巡逻兵的故事。 B.“别样的盘算”是指米龙老爹在敌军驻扎到他的家乡时就盘算好了的 要杀死十六个敌军为自己的父亲及小儿子报仇这件事。 C.这篇小说从生者的回忆转入正题,先提出普军官兵屡遭夜袭的奇案, 后回叙米龙老爹的英雄事迹,把—个简短的故事写得回环多姿。 D.米龙老爹两次向敌团长吐唾沫及审问时“挺起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 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的细节描写,表现老爹视死如归的精 神。 E.米龙老爹被捕后,竟然非常痛快地坦承了自己杀人的事实,这体现了 米龙老爹作为一个农民所固有的质朴诚实、不会撒谎的本性。 (2)小说开头对丰收在望的景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米龙老爹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本文的叙述人称有多次变化,请分析有哪些变化?对此有人认为好, 有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 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 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 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 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 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 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 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 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 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 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 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 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 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 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 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 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 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 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 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 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 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 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 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 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 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 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 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 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 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 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 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 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2012 年 2 月 14 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 镛获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 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 ——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 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 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 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 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 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 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 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 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 昊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 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 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 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 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 ——“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 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 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 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 世纪 50 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 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 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 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 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 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 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 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 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 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 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 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 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 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 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 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 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 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 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 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 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 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 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 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 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 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分) (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 分) (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 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 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疼心泣血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B.记者在交谈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如何确保“秒杀”的高成功率三缄 其口,有的甚至以为遇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淘宝账号拉入“黑名单”。 C.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 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D.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 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 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 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 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 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 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 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 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其实,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 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 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疼心泣血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B.记者在交谈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如何确保“秒杀”的高成功率三缄 其口,有的甚至以为遇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淘宝账号拉入“黑名单”。 C.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 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D.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 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大会暨《京 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卡塔尔多哈开幕,194个国家的代表将温室气体 减排问题展开新一轮会谈。 B.日本防卫省25号表示,当天中午再次发现一架中国国家海洋局的飞 机飞至钓鱼岛领空以北约100公里处,自卫队的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 C.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摧毁了涉及 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和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D.中国航母的入役体现了中国国防和外交战略正在试图对外部变化作出 的反应,特别是震慑对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亚太邻居们。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 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 统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 乡村新文化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16.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为“办好农业合作 社,粮食安全添保障”。目前亚太粮食问题紧迫,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接近10 亿人,全球1/4饥饿人口在亚太地区。据央视《新闻1+1》报道,我国仅餐饮 业一项,每年就要倒掉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一项有270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92.6%的人认为“公款吃喝”方面的浪 费最严重。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张桂凤表示,目前我国的粮食问题已不是“供应” 而在“浪费”!她说:“我们国家粮食保证自己没问题,但是这些年我们在调查 粮食损失浪费这个环节当中,数字确实比较惊人。我们就想唤起人们节约粮食、 爱惜粮食的重视,从我们做起,做节约粮食的模范。”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00字)(3分)
A.11 月 26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8 次缔约方大会暨《京 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卡塔尔多哈开幕,194 个国家的代表将温室气体 减排问题展开新一轮会谈。 B.日本防卫省 25 号表示,当天中午再次发现一架中国国家海洋局的飞 机飞至钓鱼岛领空以北约 100 公里处,自卫队的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 C.公安机关破获了—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摧毁了涉及 14 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和 32 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D.中国航母的入役体现了中国国防和外交战略正在试图对外部变化作出 的反应,特别是震慑对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亚太邻居们。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 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__________。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 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 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16.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 分) 10 月 16 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为“办好农业合作 社,粮食安全添保障”。目前亚太粮食问题紧迫,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接近 10 亿人,全球 1/4 饥饿人口在亚太地区。据央视《新闻 1+1》报道,我国仅餐饮 业一项,每年就要倒掉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一项有 2707 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92.6%的人认为“公款吃喝”方面的浪 费最严重。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张桂凤表示,目前我国的粮食问题已不是“供应”, 而在“浪费”!她说:“我们国家粮食保证自己没问题,但是这些年我们在调查 粮食损失浪费这个环节当中,数字确实比较惊人。我们就想唤起人们节约粮食、 爱惜粮食的重视,从我们做起,做节约粮食的模范。”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100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7.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使文段 语意完整。(6分) 落一叶诗在人间。东坡落了一叶“十年生死两茫 自难忘”在人间,小小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阴阳两隔、无处寻觅的凄凉: 诗人将一叶一叶美好的诗句落在人 间,我看到了诗中蕴含的美好。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几个年轻的“驴友”在深山里探险时突遇恶劣天气,进山的路 被多处洪流隔断。他们捧着指南针在山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正当 大伙一筹莫展之时,一位猎人遇到了他们,说:“以后进山前必须备好几条出山 的路,不然你们全困死在山里!”一个年轻人不服气地说:“我们有指南针,确 定了方向,就定能走出去,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猎人笑说:“方向会告诉你 哪里小溪涨水过不去吗?方向能告诉你哪条深谷太陡下不去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使文段 语意完整。(6 分) 落一叶诗在人间。东坡落了一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在人间,小小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阴阳两隔、无处寻觅的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将一叶一叶美好的诗句落在人 间,我看到了诗中蕴含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几个年轻的“驴友”在深山里探险时突遇恶劣天气,进山的路 被多处洪流隔断。他们捧着指南针在山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正当 大伙一筹莫展之时,一位猎人遇到了他们,说:“以后进山前必须备好几条出山 的路,不然你们全困死在山里!”一个年轻人不服气地说:“我们有指南针,确 定了方向,就定能走出去,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猎人笑说:“方向会告诉你 哪里小溪涨水过不去吗?方向能告诉你哪条深谷太陡下不去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