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普查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版权所有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21 教育网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 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 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 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 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 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 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 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 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 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 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 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 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 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 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 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普查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版权所有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21 教育网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 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 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 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 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 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 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 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 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 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 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 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 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 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 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 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 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 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
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 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 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 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 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 “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 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 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 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 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 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 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 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 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 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 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 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 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 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 香带在了身上
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 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 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9 月 10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 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 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 “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 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 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 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 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 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 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 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 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 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 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 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 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 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 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 香带在了身上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 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 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 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 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 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 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 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 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 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 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 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 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 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 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 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 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裏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 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 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2010年12月17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已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 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 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 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 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 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 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 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 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 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 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 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 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 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 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 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 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2010 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 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 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 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 烦躁。 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 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 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 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 逃离。 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 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 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2010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已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 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 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 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 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 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 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直而充满韵 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 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 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 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 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 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 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 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 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 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 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 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 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 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 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 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 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 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 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 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 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 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 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 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 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 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 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 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 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 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 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 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7.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 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新华社华盛顿 1 月 27 日电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 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 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 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 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 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 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 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 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 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 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 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 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 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 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 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 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 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 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 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 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 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 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 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 24 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 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 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 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 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 24 小时后被关进 Y 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 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 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 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 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 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7.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 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 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 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 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 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 忆的化合物。 C.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 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 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 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9.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4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 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 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 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 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 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 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 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 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 “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袛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 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 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 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 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 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 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 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 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 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 忆的化合物。 C.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 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 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 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9.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 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 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 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 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 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 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 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 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 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 “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 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 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 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 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 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
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 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 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用:因为,由于 B.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 念:思念,惦念 C.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 白:清楚,明白 D.仓皇谢慰而去谢:认错,道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 B.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 鉴的官吏。 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 “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髙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 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 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 权是国之忧患。 C.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 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 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渔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 ②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 ③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 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 14.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 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 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用:因为,由于 B.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 念:思念,惦念 C.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 白:清楚,明白 D.仓皇谢慰而去谢:认错,道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 书。 B.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 鉴的官吏。 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 “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 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 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 权是国之忧患。 C.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 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 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渔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 ②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 ③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 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 14.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 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 己的遭遇抱不平。 B.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 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 C.领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 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 D.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 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E.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如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 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 15.请赏析尾联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 ”两句写以荷叶荷 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2)《三峡》中“ 从侧面描写了山 势的峻拔。 (3)《锦瑟》“ ”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 的感受。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用沧海横流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 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髙气扬、摆谱比阔 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 面之后,适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 化,即使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 ⑤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 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分,已见艺术功力。 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 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大自然中山川、草木、河流的独特感受 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用画面与读者交流。 B.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避免短期恶性竞争,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要沉下 心来,做好每件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并兼具国际视野。 C.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水平高于城镇,城乡比(城镇与乡 村人均值的倍数差)较上年缩小将近一倍 D.《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校园足球运动,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但 随之也出现了用足球项目替代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好的苗头。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 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 己的遭遇抱不平。 B.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 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 C.领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 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 D.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 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E.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如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 一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 15.请赏析尾联的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 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2)《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了山 势的峻拔。 (3)《锦瑟》“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 的感受。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用沧海横流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 270 多公里的海岸 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 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 面之后,适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 化,即使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 ⑤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 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分,已见艺术功力。 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 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大自然中山川、草木、河流的独特感受 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用画面与读者交流。 B.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避免短期恶性竞争,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要沉下 心来,做好每件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并兼具国际视野。 C.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水平高于城镇,城乡比(城镇与乡 村人均值的倍数差)较上年缩小将近一倍。 D.《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校园足球运动,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但 随之也出现了用足球项目替代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好的苗头。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他晚年乔居国外,经常谈起国内的芳邻一一李娟夫妇,并把问候的话语写在 大札上寄给李娟 B.本人中午于二楼共享空间丢失《红楼梦》一书,盼望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 感激。 C.舍弟过于顾皮,做事往粗心大意,家父一直教育我们做事要认真,为人要诚 实,交友要慎重 D.对您寄来的文稿,我们提出了几点雅正,望您笑纳。请修改后及时寄回以便 发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前两处每处不超过10个字,第三处不超过25个字。(6分)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 有灵的原则。”① 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 艺术。中国书法由公元前14-12世纪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由篆书演化而来的隶 体,② 由章草到狂草,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唐朝人张 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 圣”“楷圣”之类的说法。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两个人的对话是生活中常见的谈话形式,因为对象不同,其间感受的差别会很大, 对象若是法官、医师、警察、主考官之类,对话不但緊张,有时肯定还颇危险, 乐趣当然是谈不上的。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又彼此 欣赏,那或许是最快意的事了。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 有口才,甚至也不必都健谈;往往一个健谈,一个善听,反而是最理想的配合。 可贵的在于共鸣,不在于默契。这世间如果尽是健谈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个健 谈的人,也许需要一个善听的朋友,没有灵耳,巧舌拿来做什么呢? ①有时恐怕还颇危险。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 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 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 ①选择②质疑③担当④独立⑤传承⑥包容⑦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3分)C2.(3分)C3.(3分)B 4.(3分)B没有对乌镇的厌弃之情
A.他晚年乔居国外,经常谈起国内的芳邻——李娟夫妇,并把问候的话语写在 大札上寄给李娟。 B.本人中午于二楼共享空间丢失《红楼梦》一书,盼望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 感激。 C.舍弟过于顾皮,做事往粗心大意,家父一直教育我们做事要认真,为人要诚 实,交友要慎重。 D.对您寄来的文稿,我们提出了几点雅正,望您笑纳。请修改后及时寄回以便 发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前两处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第三处不超过 25 个字。(6 分)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 有灵的原则。”①____________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 艺术。中国书法由公元前 14-12 世纪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由篆书演化而来的隶 体,②____________,由章草到狂草,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唐朝人张 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 圣”“楷圣”之类的说法。③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两个人的对话是生活中常见的谈话形式,因为对象不同,其间感受的差别会很大, 对象若是法官、医师、警察、主考官之类,对话不但紧张,有时肯定还颇危险, 乐趣当然是谈不上的。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又彼此 欣赏,那或许是最快意的事了。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 有口才,甚至也不必都健谈;往往一个健谈,一个善听,反而是最理想的配合。 可贵的在于共鸣,不在于默契。这世间如果尽是健谈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个健 谈的人,也许需要一个善听的朋友,没有灵耳,巧舌拿来做什么呢? ①有时恐怕还颇危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 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 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 ①选择 ②质疑 ③担当 ④独立 ⑤传承 ⑥包容 ⑦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C 2.(3 分)C 3.(3 分)B 4.(3 分)B 没有对乌镇的厌弃之情
5.(5分) ①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简静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 作者对此充满向往、喜爱与留恋 ②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客蜂拥嘈杂,幽静的小镇变成了度 假娱乐场所。作者对此感到遗憾、失望、惋惜。(须答出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和 作者的情感,两个特点各2分,情感1分。) 6.(6分) ①第一次“落荒而逃”,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把自 身和乌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乌镇的简静、安详、内敛。 ②第二次“只想快速逃离”,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③前后呼应,抒发了许多美好事 物随着经济大潮而慢慢消逝的无奈之情,凸显了文章主旨 ④用相近词语表达不同的心情,文章语言富于浓郁的情感韵味,更能感染读者。 (每点2分。第一、第二点原因1分,好处1分;第三、第四答出任一点即可给 分。) 7.(3分)C(训练蚊子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不是巴普洛夫。 8.(5分)BE(B: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可能会使用一些配方配方,利用“这些化 合物”进而达到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的最终目的;题干中“发现一些 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与材料二中第三段“现在我们明确了有些化合物会 触发蚊子避免叮某些人的记忆”矛盾。E:多巴胺不是主动驱避剂,它是使蚊子 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关键因素。) 9.(4分) ①找到气味目标。找到蚊子喜欢叮咬的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动物,并找到对照组目 标 ②厌恶式学习。通过反复冲击和振动,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动物的气味与不愉 快的感觉联系起来。 ③测试评估。24小时后,把经过训练的蚊子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嗅觉仪两个 方向一头是蚊子先前喜欢的气味,一头是对照组目标,观察其对气味的选择,发 现蚊子避开了先前喜欢的气味。 ④确定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因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确定多 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答出三点即可,其中第二、第三 点必答,缺一点扣1分。) 10.(3分)B(念:考虑,思量。) 11.(3分)A(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12.(3分)C(错在“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并非在任期,“家 居”即作者告老回乡之后。) 13.(10分) (1)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 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渠”、“安得善终”反问句式、“竟”各1分,句意2分。给分适用减分制 扣满5分为止) (2)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很大,德行高尚。请求陛 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
5.(5 分) ①2005 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简静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 作者对此充满向往、喜爱与留恋。 ②2010 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客蜂拥嘈杂,幽静的小镇变成了度 假娱乐场所。作者对此感到遗憾、失望、惋惜。(须答出乌镇两个阶段的特点和 作者的情感,两个特点各 2 分,情感 1 分。) 6.(6 分) ①第一次“落荒而逃”,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把自 身和乌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乌镇的简静、安详、内敛。 ②第二次“只想快速逃离”,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③前后呼应,抒发了许多美好事 物随着经济大潮而慢慢消逝的无奈之情,凸显了文章主旨。 ④用相近词语表达不同的心情,文章语言富于浓郁的情感韵味,更能感染读者。 (每点 2 分。第一、第二点原因 1 分,好处 1 分;第三、第四答出任一点即可给 分。) 7.(3 分)C(训练蚊子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不是巴普洛夫。) 8.(5 分)BE(B: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可能会使用一些配方配方,利用“这些化 合物”进而达到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的最终目的;题干中“发现一些 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与材料二中第三段“现在我们明确了有些化合物会 触发蚊子避免叮某些人的记忆”矛盾。E:多巴胺不是主动驱避剂,它是使蚊子 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关键因素。) 9.(4 分) ①找到气味目标。找到蚊子喜欢叮咬的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动物,并找到对照组目 标。 ②厌恶式学习。通过反复冲击和振动,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动物的气味与不愉 快的感觉联系起来。 ③测试评估。24 小时后,把经过训练的蚊子关进 Y 型迷宫嗅觉仪,嗅觉仪两个 方向一头是蚊子先前喜欢的气味,一头是对照组目标,观察其对气味的选择,发 现蚊子避开了先前喜欢的气味。 ④确定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因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 RNA 干扰技术,确定多 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答出三点即可,其中第二、第三 点必答,缺一点扣 1 分。) 10.(3 分)B(念:考虑,思量。) 11.(3 分)A(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12.(3 分)C(错在“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并非在任期,“家 居”即作者告老回乡之后。) 13.(10 分) (1)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 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渠”、“安得善终”反问句式、“竟”各 1 分,句意 2 分。给分适用减分制, 扣满 5 分为止) (2)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很大,德行高尚。请求陛 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
(“有补治化”、“下所司”、“故事”、补充“施行”宾语,各1分,句意1 分。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 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 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 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 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 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 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 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 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 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 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 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 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 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 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 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 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 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 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 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 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 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 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 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 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 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 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 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 “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14.(5分)CD〔C.实写“春水”,虚写“夜月”。D.不是“设问”,是反问 答对一项,3分;全对5分。) 15.(6分)①营造了一幅优美宁静(1分)的闲居生活图(1分)。 ②以景结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归隐之地风物的喜爱(1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1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诗歌参考译文〗
(“有补治化”、“下所司”、“故事”、补充“施行”宾语,各 1 分,句意 1 分。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 5 分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 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 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 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 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 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 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 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 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 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 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 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 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 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 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 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 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 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 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 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 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 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 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 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 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 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 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 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 “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14.(5 分)CD〔C.实写“春水”,虚写“夜月”。D.不是“设问”,是反问。〕 (答对一项,3 分;全对 5 分。) 15.(6 分)①营造了一幅优美宁静(1 分)的闲居生活图(1 分)。 ②以景结情(1 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归隐之地风物的喜爱(1 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1 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 分)。 〖诗歌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