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认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 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掌握各方面建设的基本理论、发展方 向、改革内容和总体要求:认识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 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 1.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内在联系 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6.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 7.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 教学难点: 1.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内在联系 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己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回答的 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新发展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认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 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掌握各方面建设的基本理论、发展方 向、改革内容和总体要求;认识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 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 1.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内在联系 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6.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7.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 教学难点: 1.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内在联系 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回答的 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新发展
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本节应该从我国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阶段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讲起,注意讲清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讲清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的讲解。 一、贯穿新发展理念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 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 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 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 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 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 享,渐进共享。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并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 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中央财经小组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 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2月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两会之后,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 要也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供给学派是上世 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 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 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 医”,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 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
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本节应该从我国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阶段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讲起,注意讲清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讲清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的讲解。 一、贯穿新发展理念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 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 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 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 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 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 享,渐进共享。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并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 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 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中央财经小组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 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2月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两会之后,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 要也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供给学派是上世 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 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 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 医”,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 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
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困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标主 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 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 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要推动产业优化 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发挥 一体化网络效应,强化基础体系的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 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破除无效供给,周整产 业结构: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 置,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 素。要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生态,厚植企业家精神土壤: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拓展企业家精神生长 空间,微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扬劳摸精神和 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做业风气。 第四,特续椎讲“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 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 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要 建设彭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六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 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第二,加快实施创 新取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固战路、人才强因战路、创新取动发展战路,努力实现到2035年 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 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 制。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且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 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 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 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要推动产业优化 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发挥 一体化网络效应,强化基础体系的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 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破除无效供给,调整产 业结构;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 置,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 素。要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生态,厚植企业家精神土壤;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拓展企业家精神生长 空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弘扬劳模精神和 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 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 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要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六是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 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第二,加快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 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 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 制。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且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 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闲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党 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 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削度,保障人民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 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 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特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摆在第一条的是坚持党对 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发 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 的领导。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 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各项事业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发扬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可以使党和因家的权力充分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而对党的民主监督越充分,党犯错误的可能性就 越小,党的执政地位就越巩固。最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实质 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 主的各顶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既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登的执政地位,也能保证我们堂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十九大 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围律设的统一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 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 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 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 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 峰”。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 信心和决心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 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因理政大政方针 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
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坚 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坚持党 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 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 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 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摆在第一条的是坚持党对 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重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发 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 的领导。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 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各项事业。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发扬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可以使党和国家的权力充分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而对党的民主监督越充分,党犯错误的可能性就 越小,党的执政地位就越巩固。最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实质 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 主的各项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既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也能保证我们党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十九大 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 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 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 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 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 峰”。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 信心和决心。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 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 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
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 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 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件下进 步发挥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 面的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顶基本改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 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闭体参加的,句 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 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 致性和多样性统·,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己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 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 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 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 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特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四、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 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第一,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 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中。“ 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第二,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 事。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 来。第三,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 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更好发挥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渠 道。第四,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使 爱国爱巷爱澳光荣传统薪火相传,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 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2,扎实推讲祖国和平统一讲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特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 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 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 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 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进一步发挥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 面的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 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 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 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 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 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 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 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 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 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第一,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 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中。“一 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第二,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 事。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 来。第三,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粵港澳大湾区建设、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 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更好发挥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渠 道。第四,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使 爱国爱港爱澳光荣传统薪火相传,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 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2.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 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 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第一,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第二,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第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侧和“九二共识”:第四,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第五,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第六,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因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七一讲话”,指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 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 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绝不会动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 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 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闲梦共同打拼。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中共对台政策的一贯性、稳定性,同时又 赋予对台工作更丰富的内涵、更崇高的目标。即统一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为了两岸共 圆中国梦:统一进程应本着两岸同胞命运与共、“两岸一家亲”理念:统一结果不仅是形式统 更应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同时,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追求 中国梦、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权力: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 中国人都有追求中国梦、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 告中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 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 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 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 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 的,都会受到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的 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不能也不可能 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牢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牢牢堂棒意识形态作颜导汉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 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第一,要旗识鲜明坚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用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坚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 在要求,首要的是旗识鲜明坚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克服马克 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倾向:总的要求是按 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 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还要注重建 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智库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搭建平台。第
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第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第二,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第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第四,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第五,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第六,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七一讲话”,指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 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 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都绝不会动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 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 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拼。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中共对台政策的一贯性、稳定性,同时又 赋予对台工作更丰富的内涵、更崇高的目标。即统一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为了两岸共 圆中国梦;统一进程应本着两岸同胞命运与共、“两岸一家亲”理念;统一结果不仅是形式统一, 更应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同时,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追求 中国梦、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权力;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 中国人都有追求中国梦、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 告中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 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 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 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 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 的,都会受到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的 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不能也不可能 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 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第一,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用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 在要求,首要的是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克服马克 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倾向;总的要求是按 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 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还要注重建 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智库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搭建平台。第
三,要坚持正确的與论导向。必须坚持正确與论导向,以正确與论引导人,提高新闻與论传播力、 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第四, 要建设好网络空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贵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综 合治理体系。尤其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 引导的时、度、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五, 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难主管准主办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 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同时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 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首 先,这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应对国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最后,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项基本内容,是从我 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宫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 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 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 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 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更好构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因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这一方路,彭显 了我们党对价值观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社会主义杉 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核心价值 系的内核和精神之魂,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必然的逻辑展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坚持全 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必须发扬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四种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 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 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第四, 要建设好网络空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综 合治理体系。尤其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 引导的时、度、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五, 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 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同时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 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首 先,这是应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应对国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最后,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 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项基本内容,是从我 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 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 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 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 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方略,彰显 了我们党对价值观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核心价值体 系的内核和精神之魂,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必然的逻辑展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坚持全 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必须发扬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四种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 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 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 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特政 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 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 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雨 要支撑。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其次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 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再次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 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价值 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 “发于外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 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 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 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 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 础上,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 要支撑。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其次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 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再次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 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价值 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