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9,文件大小:306.2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周数 口实习 口课程设计 口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67231 总学时48 学分3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适用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 思想道德与法治(7089511) 先修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7114801) 开课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本课程为全校本科各专业公共必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基础课 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课程目标1: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2:学生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分析相关现实问 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总学时为学时数 理论课(含上机、实验学时) 总学时为周数 □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课程编码 7067231 总学时 48 学分 3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适用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70895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7114801) 开课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本课程为全校本科各专业公共必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基础课 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课程目标 1: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 2:学生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分析相关现实问 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专题一“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 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创始人的基本情况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 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 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 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专题二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敦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 要内容

2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专题一 “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 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创始人的基本情况。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 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 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 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专题二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理解: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 要内容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 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 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 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学 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专题三辩证唯物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哲学原理。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之间的界线。 了解:“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逻辑界限及层次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唯物论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形态即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中加入了“辩证法”的思想因素,着眼于联系与 发展现象来审视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并确证它的本原性。 3

3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 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 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 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学 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专题三 辩证唯物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哲学原理。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之间的界线。 了解:“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逻辑界限及层次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唯物论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形态即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中加入了“辩证法”的思想因素,着眼于联系与 发展现象来审视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并确证它的本原性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物质范畴是它的理论基石。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 极的理解,从能动的实践出发科学地把握到了世界物质性的真实意义 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出人类社会的关键,由此展开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有机结合。 专题四唯物辩证法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二、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深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辩证法内核。 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的“着眼于联系与发展的世界观层 次”。 了解:唯物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法赋予唯物论以联系与发展的视野,使旧唯物主义的“静态世界观” 升级为“动态世界观”,也构成了一种认识以至改造世界的现实方法论。联系 发展通过一系列环节得以实现。 二、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把握为三条基本 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在方法论上则体现为矛盾分析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结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原 则,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出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 学中的发展。 四、辩证思维的现实能力转换

4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物质范畴是它的理论基石。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 极的理解,从能动的实践出发科学地把握到了世界物质性的真实意义。 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出人类社会的关键,由此展开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有机结合。 专题四 唯物辩证法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二、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深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辩证法内核。 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的“着眼于联系与发展的世界观层 次”。 了解:唯物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法赋予唯物论以联系与发展的视野,使旧唯物主义的“静态世界观” 升级为“动态世界观”,也构成了一种认识以至改造世界的现实方法论。联系- 发展通过一系列环节得以实现。 二、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把握为三条基本 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在方法论上则体现为矛盾分析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结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原 则,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出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 学中的发展。 四、辩证思维的现实能力转换

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不仅要求我们学握理论,还要求我们将其转换为自 觉的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专题五科学实践观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敦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结构、形式,以及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实践观,并学习运用科学实践观,做到理论与 实践相统一。 教学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有机统一。 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辩证唯 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专题六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5 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还要求我们将其转换为自 觉的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专题五 科学实践观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结构、形式,以及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 了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实践观,并学习运用科学实践观,做到理论与 实践相统一。 教学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有机统一。 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辩证唯 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专题六 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 一,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了解:了解价值评价及其标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 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 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真理与价值是辩 证统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根本要求: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 自由的过程。 专题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唯物史观的产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解: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 作用。 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逻辑发展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如何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二者的根

6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 一,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了解:了解价值评价及其标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 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 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真理与价值是辩 证统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根本要求;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 自由的过程。 专题七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唯物史观的产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解: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 作用。 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逻辑发展。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如何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二者的根

本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唯物史 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所在。 二、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 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八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与方法,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7 本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唯物史 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所在。 二、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 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八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与方法,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深刻把握社会形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领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和更替过 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专题九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学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社会发展的主体、客体和道路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中其他子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子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 和发展,是其他一切社会子居的根源。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更是一个经济的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 一重要动力。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 杆。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专题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 深刻把握社会形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领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和更替过 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专题九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社会发展的主体、客体和道路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 和发展,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更是一个经济的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 一重要动力。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 杆。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专题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了解: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 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 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 观点。 专题十一劳动价值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国内外最新实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 认识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意义。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厘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 承关系。 9

9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了解: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 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 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 观点。 专题十一 劳动价值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国内外最新实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 认识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意义。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厘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 承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 值和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计算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 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固有矛盾是资本出 现的前提。 专题十二剩余价值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过程。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阶级斗争的 经济根源。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并运 用相关理论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的增殖(G一W一G)起始于生产领域,但需在流通领域中为购买劳动 力商品做准备。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二、资本积累、资本流通和资本分配 资本积累是指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通过追加资本来完成剩余价值的资本

10 教学主要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 值和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计算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 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固有矛盾是资本出 现的前提。 专题十二 剩余价值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过程。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阶级斗争的 经济根源。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并运 用相关理论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的增殖(G-W-G’)起始于生产领域,但需在流通领域中为购买劳动 力商品做准备。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二、资本积累、资本流通和资本分配 资本积累是指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通过追加资本来完成剩余价值的资本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