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 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导入新课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 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 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 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 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 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 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 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 (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 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 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 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 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 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 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 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 下来 萧红 三、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 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 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 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 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 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小说共有七章,每章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第一、二章,分别是对呼兰城人们 生存环境的描写,对其生活状态的揭示,从宏观上展示呼兰城的总体印象,落墨于风
1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 ,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 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一、导入新课 •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 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 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 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二、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 县人。1911 年 6 月 2 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 离家出走。1932 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 文集《跋涉》于 1933 年自费出版。1934 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 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 30 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 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 年 12 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 年 7 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 (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 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 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 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 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 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1942)出版。1941 年 12 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 年病 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 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 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 下来。” ——萧红 三、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 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 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 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 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 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小说共有七章,每章内容并没有密切的关联。第一、二章,分别是对呼兰城人们 生存环境的描写,对其生活状态的揭示,从宏观上展示呼兰城的总体印象,落墨于风
土和人情,突出的是“大泥坑ˆ和“精神盛举ˆ。从第三章开始陆续有人物出场:祖父 园里各样的邻居,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倌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第一章写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 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 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过这些生 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 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是啊,让 我们再读文章,讨论小团圆媳妇生命消逝的原因及经过,看上面爬满了哪些虱子。 课文节选部分是写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作弄以至惨死的经过 四、课文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l、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略 2、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①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 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 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明确:天真,烂漫,率直 被热水烫了三次—跳大神——赶鬼烧“替身”—被认为是“妖怪” ②小说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呢?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明确: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 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 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庯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 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总结:那小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 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 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坚 信非严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的小团圆 媳妇居然不服管教——带哭连喊,说要回“家”去,一一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 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个 团圆媳妇。所以当这小团圆媳妇被“管教ˆ成病的时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 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可实 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3、在这个过程中,他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婆竭 1)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 2)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 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 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 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周围的人
2 土和人情,突出的是“大泥坑”和“精神盛举”。从第三章开始陆续有人物出场:祖父, 园里各样的邻居,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倌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第一章写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 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 团圆媳 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过这些生 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 也反映了他 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是啊,让 我们再读文章,讨论小团圆媳妇生命消逝的原因及经过,看上面爬满了哪些虱子。 课文节选部分是写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作弄以至惨死的经过。 四、课文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略) 2、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①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 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明确:天真,烂漫,率直 被热水烫了三次——跳大神——赶鬼烧“替身”——被认为是“妖怪” ②小说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呢?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明确: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 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 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 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总结:那小团圆媳妇第一天来到老胡家就由街坊公论判定她是“太大方了”,“一点 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是不合 规律,──因为街坊公论说,这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更使她的婆婆坚 信非严加管教不可,而且更因为“只想给她一个下马威”的时候,这“太大方”的小团圆 媳妇居然不服管教──带哭连喊,说要回“家”去,──所以不得不狠狠地打了她一个 月。 街坊们当然也都是和那小团圆媳妇无怨无仇,都是为了要她好,──要她像一个 团圆媳妇。所以当这小团圆媳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她的婆婆肯舍大把的钱为 她治病(跳神,各种偏方),而众街坊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 而结果呢?结果是把一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可实 在长得比普通十四岁的女孩子又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送回老家去”! 3、在这个过程中,他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婆婆: 1)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 2)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 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 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 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周围的人:
1)“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2)“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3)“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4)“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 5)“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6)“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 追间: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她,而且还理直气壮昵?周围的人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 怎样评判他们的人性?如果你碰上这样的生存环境,你打算怎么办? 原因:有落后的民风民俗的影响 对生命的毫不怜惜:生命意识的淡薄; 精神贫穷,人性淡失。 总绢: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数是善良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 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 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 最合理的方法,“该 怎么办就怎么办。 我们对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 时我们也憎恨。但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 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ˆ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 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ˆ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 圆媳妇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 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 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 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 斗争的大时代。 4、你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从原文找 内容作佐证) 点撄。荒寒、冷寂。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五、探究性学习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呼兰河和作者笔下童年的印象 明确:平静、索然的画面—无奈、恻隐、同情的悲悯之心 2、有人说《呼兰河》是诗化小说,是散文小说,你觉得呢? 惨考1、结构上 2、语言上 3、内容上 3、“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是怎样酿成的?她的悲剧命运能否避免?同样写一群麻木 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3 1)“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2)“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3)“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4)“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 5)“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6)“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 追问: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她,而且还理直气壮呢?周围的人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 怎样评判他们的人性?如果你碰上这样的生存环境,你打算怎么办? 原因:有落后的民风民俗的影响; 对生命的毫不怜惜;生命意识的淡薄; 精神贫穷,人性淡失。 总结: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数是善良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 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 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 最合理的方法,“该 怎么办就怎么办。” 我们对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 时我们也憎恨。但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 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 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 圆媳妇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 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 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 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 斗争的大时代。 4、你在阅读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从原文找 内容作佐证) 点拨:荒寒、冷寂。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五、探究性学习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呼兰河和作者笔下童年的印象。 明确:平静、索然的画面——无奈、恻隐、同情的悲悯之心 2、有人说《呼兰河》是诗化小说,是散文小说,你觉得呢? 参考:1、结构上 2、语言上 3、内容上 3、“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是怎样酿成的?她的悲剧命运能否避免?同样写一群麻木 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