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及作业指示书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 编写、指导教师:张勃 2002年9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古建筑做法 第三章城市与皇家建筑 第四章宗教建筑 第五章古典园林 第六章民居与乡土建筑 第七章工程 第八章作业题目及要点 参考书目 附录一建筑古文 附录二建筑师传 附录三研究生试题举例 附录四学生作业选编 附录五学术论文选编 附录六古建筑做法详述 附录七北京法源寺测绘图
1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材及作业指示书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 编写、指导教师:张勃 2002 年 9 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古建筑做法 第三章 城市与皇家建筑 第四章 宗教建筑 第五章 古典园林 第六章 民居与乡土建筑 第七章 工程 第八章 作业题目及要点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建筑古文 附录二 建筑师传 附录三 研究生试题举例 附录四 学生作业选编 附录五 学术论文选编 附录六 古建筑做法详述 附录七 北京法源寺测绘图
第一章绪论 中国传统建筑又可泛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建筑。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指清代之前的中 国建筑。建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明亮的镜子,与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相比,建筑艺 术所表现出的内容更加广博、更加深刻。因为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当地最出色的技术、最优秀的材料 最切实的需要和最主要的社会思想。从建筑身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印记。所以 在西方有人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建筑体系完全不同。它有着独特的组群布局、结构 体系、风格面貌和装饰手法。中国传统建筑当中蕴含的许多文化思想和美学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 定的生命力。认识、学习和理解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 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当中的地位,并获得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丰富知识,初步 具备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在这片土地上,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独具特色 的。故而首先要求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都有过些什么样的建筑、其中存留到今天的重要实例都 有哪些,使他们认识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成就、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第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和其产生的社会 与文化背景。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总是受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及美学观念等因 素的影响,不了解建筑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建筑思想的成因:不理解古代建 想,就不能真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这一层次的教育应大力加强 第三、解决“用什么?”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为当今的生产建设服务 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具备“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 自觉意识和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得到体现 总之,本课程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最终意义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建筑历史不单是建筑形象(或称风 格)的历史,更是建筑多层次内容共存的历史,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践 中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自觉地、科学地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学习方法 1.1.1《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节选自《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一一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不能光依靠教师。当 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 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华业以后,能否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 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快到什么地步呢?有(统计过 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按这个速度计算,人类的知识面大 概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因为这些杂志都是增加人的知识面的东西。而据现在的统计 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 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 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 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华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 学的本领,光靠卖你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值了。再卖三年,你懂得
2 第一章 绪论 中国传统建筑又可泛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建筑。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指清代之前的中 国建筑。建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最明亮的镜子,与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相比,建筑艺 术所表现出的内容更加广博、更加深刻。因为建筑往往集中了当时当地最出色的技术、最优秀的材料、 最切实的需要和最主要的社会思想。从建筑身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印记。所以, 在西方有人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欧洲中心论”的建筑体系完全不同。它有着独特的组群布局、结构 体系、风格面貌和装饰手法。中国传统建筑当中蕴含的许多文化思想和美学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 一定的生命力。认识、学习和理解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美学和艺术修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完整、准确地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 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当中的地位,并获得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丰富知识,初步 具备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实践工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在这片土地上,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独具特色 的。故而首先要求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都有过些什么样的建筑、其中存留到今天的重要实例都 有哪些,使他们认识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成就、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第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和其产生的社会 与文化背景。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总是受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及美学观念等因 素的影响,不了解建筑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建筑思想的成因;不理解古代建筑思 想,就不能真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这一层次的教育应大力加强。 第三、解决“用什么?”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为当今的生产建设服务, 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具备“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 自觉意识和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得到体现。 总之,本课程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最终意义是使学生们认识到建筑历史不单是建筑形象(或称风 格)的历史,更是建筑多层次内容共存的历史,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以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践 中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自觉地、科学地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 学习方法 1.1.1《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节选自《高等教育研究》1987 年第 2 期)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不能光依靠教师。当 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 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 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 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快到什么地步呢?有人统计过, 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按这个速度计算,人类的知识面大 概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因为这些杂志都是增加人的知识面的东西。而据现在的统计, 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 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 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 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 学的本领,光靠卖你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只
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大学华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这首 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 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个 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 可以找机会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后来又懂 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用另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 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假如你在三年级又发现了新的不懂的问题,你 就再写上去。人一辈子的进步,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 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 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 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了,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 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适过去学校进修、听课,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 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我们应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 1.1.2关于这本教材的说明 这本教材不可能涵盖同学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你可以选择本教材“参考书目”一节中所提及 的任何书籍作为你枕边的课外读物。 1.2建筑史的逻辑框架 1.2.1不是“建筑”( Architecture)的“建筑”( Building)—一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 1.2.1.1何为“建筑 中文中的“建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思是指房屋实体(名词),第二个意思是指一个 特定的学科-建筑学(名词),第三个意思是施工建造(动词)。本文专门讨论的是作为房屋实体的“建 筑”。 大多数中文辞书上都把作为房屋实体的“建筑”解释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和或通称”。见下 《中国士木建筑百科全书·建筑》 《辞海》 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供人们进行生「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第500页 建筑 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环境、空间、房屋和场所。 般情况下仅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广义包括各类土 木工程,如桥梁、道路、铁路、隧道、大坝等。(157 通称建筑。人工营造的 建筑物|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些般指生 生活或通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 也包括产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房屋和场所。如 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建筑小品等。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园 通称建筑。为某种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 构筑物在其中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活活动的建筑物。例如水塔、烟囱 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桥梁、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 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等。(第1278页) 储气罐等。(第119页) 从上面表格得出的疑问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全部属于建筑,还是部分属于建筑?如果说“建 筑=建筑物+构筑物”,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为现在是不会要求建筑师去设计桥梁、水坝之类 的构筑物的。但是,建筑历史中的确收录了一些桥梁、水坝之类的构筑物(见下表)。这种矛盾情况
3 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大学毕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这首 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 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个 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 可以找机会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后来又懂了。 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用另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 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假如你在三年级又发现了新的不懂的问题,你 就再写上去。人一辈子的进步,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 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 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 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了,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 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通过去学校进修、听课,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 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我们应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 1.1.2 关于这本教材的说明 这本教材不可能涵盖同学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你可以选择本教材“参考书目”一节中所提及 的任何书籍作为你枕边的课外读物。 1. 2 建筑史的逻辑框架 1.2.1 不是“建筑”(Architecture)的“建筑”(Building)——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 1.2.1.1 何为“建筑” 中文中的“建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思是指房屋实体(名词),第二个意思是指一个 特定的学科-建筑学(名词),第三个意思是施工建造(动词)。本文专门讨论的是作为房屋实体的“建 筑”。 大多数中文辞书上都把作为房屋实体的“建筑”解释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和或通称”。见下 表: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全书·建筑》 《辞海》 建筑 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供人们进行生 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环境、空间、房屋和场所。 一般情况下仅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广义包括各类土 木工程,如桥梁、道路、铁路、隧道、大坝等。(157 页)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通称。(第 500 页) 建筑物 通称建筑。人工营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 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一般指房屋建筑,也包括 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建筑小品等。 (第 167 页) 通称建筑。一般指主要供人们进行生 产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房屋和场所。如 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园 林建筑等。(第 500 页) 构筑物 通称建筑。为某种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 在其中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某项工程实体和附 属建筑设施。前者如道路、桥梁、隧道、上下水道、 运河、水库、矿井等。后者如烟囱、水塔、蓄水池、 储气罐等。(第 119 页) 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 活活动的建筑物。例如水塔、烟囱、 桥梁、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 等。(第 1278 页) 从上面表格得出的疑问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全部属于建筑,还是部分属于建筑?如果说“建 筑=建筑物+构筑物”,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为现在是不会要求建筑师去设计桥梁、水坝之类 的构筑物的。但是,建筑历史中的确收录了一些桥梁、水坝之类的构筑物(见下表)。这种矛盾情况
正象有学者所形容的“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 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 architecture)”t 建筑物 构筑物 建筑 备注 罗马输水道 赵州桥 巴黎埃菲尔铁塔 北京325米气象铁塔 √ 1981年中国国家建工总局“全国优秀建 中文中“建筑”意思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是经由日文转译英文之故。中文虽自古便有 “建筑”这个词,但无论单字“建”“筑”,还是连用为“筑建”、“建筑”都是动词“建造、建设” 之意。而日本却先于中国“用‘建筑’一词翻译英文的 architecture,用‘建筑’一词命名有关的学科” 有关词语在中文中出现的年代 在日文中出现的年亻 “建”、“筑”秦汉以前 例《周礼》“匠人建国”:《诗经》“筑之登 “筑建” 唐代: 享保年间(1716-1735)《兰和辞典》中 玄奘(602-664)《大唐西域记》“筑建坛场,用“筑建”翻译荷兰语 bowen “建筑” 1862年《英和辞典》中用“建筑学”翻 万历年间(1573-1620)《英烈传》“建筑宫译英文 architecture 阙、都城、朝市、宗庙” 清代末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在效仿日本的学科设置时,就直接按日本词“建筑学”列了上去,“由 于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3。这一个“照抄原文”,就是今天“建筑”意思含 混的主要原因4 在英文中, architecture一般明确指那些经过建筑师专门设计的房子。从前,只有社会上层统治者 或富人才有可能雇用建筑师为其设计和建造房子,而广大平民只能自建住房。在西方,百姓自建的住 房被称为“乡土的建筑”,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房子则被称为“设计的建筑”, 也就是通常说的“建筑”( architecture)。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师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城 市中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建筑。拉斯金(也译罗斯金, Ruskin,J.1819-1900)明确指出:“我们所谓的 architecture,不过是雕刻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或将它们置于合适的位置,而所有除此以外的, 实际上仅仅是 building而己”5。 1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响生,汪应恒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吗?时代建筑,1998,(2):83-8 3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4在西方文字里,对应于建筑、建筑物和构筑物,有三个独立的名词 architecture、 building和 structure。而中文这 三个词都可以含混地译成“建筑”一个词。比如在《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中, architecture可译为建筑学,建筑,建 筑式样: Building可译为建筑物,房屋,大棱,建筑,建筑术,建筑业; structure可译为构造物,建筑物,并有例 句“ A pyramid is a large stone structure.金字塔是巨型石块建筑”。-蔡文萦,主编.最新高级英汉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329-330
4 正象有学者所形容的“在现代汉语中,‘建筑’是房屋又不是房屋;……张三说的建筑指一般的房屋, 李四心里想的则是‘阿克伊泰克求儿’(architecture)”1。 建筑物 构筑物 建筑 备注 古罗马输水道 - √ √ 赵州桥 - √ √ 长城 √ √ √ 巴黎埃菲尔铁塔 √ √ √ 科威特水塔 - √ √ 阿卡汗建筑奖 北京 325 米气象铁塔 - √ √ 1981 年中国国家建工总局“全国优秀建 筑设计”奖(一等) 中文中“建筑”意思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是经由日文转译英文之故。中文虽自古便有 “建筑”这个词,但无论单字“建”、“筑”,还是连用为“筑建”、“建筑”都是动词“建造、建设” 之意。而日本却先于中国“用‘建筑’一词翻译英文的 architecture,用‘建筑’一词命名有关的学科” 2。 有关词语 在中文中出现的年代 在日文中出现的年代 “建”、“筑” 秦汉以前: 例《周礼》“匠人建国”;《诗经》“筑之登 登”。 ? “筑建” 唐代: 玄奘(602-664)《大唐西域记》“筑建坛场, 周一丈余”。 享保年间(1716-1735)《兰和辞典》中 用“筑建”翻译荷兰语 bowen。 “建筑” 明代: 万历年间(1573-1620)《英烈传》“建筑宫 阙、都城、朝市、宗庙”。 1862 年《英和辞典》中用“建筑学”翻 译英文 architecture。 清代末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在效仿日本的学科设置时,就直接按日本词“建筑学”列了上去,“由 于都是汉字,不用翻译,照抄原文,就搬过来了”3。这一个“照抄原文”,就是今天“建筑”意思含 混的主要原因4。 在英文中,architecture 一般明确指那些经过建筑师专门设计的房子。从前,只有社会上层统治者 或富人才有可能雇用建筑师为其设计和建造房子,而广大平民只能自建住房。在西方,百姓自建的住 房被称为“乡土的建筑”,而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房子则被称为“设计的建筑”, 也就是通常说的“建筑”(architecture)。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师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城 市中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建筑。拉斯金(也译罗斯金,Ruskin,J.1819-1900)明确指出:“我们所谓的 architecture,不过是雕刻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或将它们置于合适的位置,而所有除此以外的, 实际上仅仅是 building 而已”5。 1 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 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2 任晌生,汪应恒.建筑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吗?时代建筑,1998,(2):83-84 3 吴焕加.关于 architecture 的译名.世界建筑,2000,(7):70 4 在西方文字里,对应于建筑、建筑物和构筑物,有三个独立的名词 architecture、building 和 structure。而中文这 三个词都可以含混地译成“建筑”一个词。比如在《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中,architecture 可译为建筑学,建筑,建 筑式样;Building 可译为建筑物,房屋,大楼,建筑,建筑术,建筑业;structure 可译为构造物,建筑物,并有例 句“A pyramid is a large stone structure.金字塔是巨型石块建筑”。-蔡文萦,主编. 最新高级英汉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 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329-330
附图1.建筑与建筑师、工程师的关系图 建筑 (建筑艺术作品) Architecture 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现代主义建 筑运动的兴起,建筑观念发生了很大变 化。建筑的关注范围扩大了,建筑的领 域也随之扩大了。但是,建筑一词的核 建筑物 构筑物 心含义即“设计的建筑”并没有改变 Building Structure 在概念上,建筑并没有被建筑物和构筑 物所替代。建筑学仍然是建筑学,仍不 同于房屋建筑学:建筑师仍然是建筑师 工程师 仍不同于工程师。说 建筑 Architect Engineer ( architecture)的核心含义其实就是建 筑艺术作品。建筑师之所以不同于工程 师,就在于他不仅要解决技术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社会学和艺术学领域的问题。他的作 品不仅仅要通过社会使用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社会审美的检验。(见附图1) 1.2.1.2.何为“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存在于建筑上,以建筑为载体的。由于中文“建筑”一词意思较为含混,所以载体(建 筑)的含混必然会造成被承载的事物(建筑艺术)的模糊。吴焕加教授认为“建筑是带有艺术性的房 屋”,“一般情况下,实用房屋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对这个说法是这样理解的:①从建筑历史上看, 房屋的艺术性主要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自身带有,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发现和赋予(当然这种发现与赋予 的前提是房屋自身必然是带有某种艺术性的,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不是唯物的了)。比如粮仓早就存在 于世了,但它在建筑美学上的价值要靠勒·柯布西耶来“发现”。②建筑艺术的载体其实不取决于它 是不是实用房屋,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是“建筑”。只要人们认可它是建筑(不论它是建筑物、 构筑物还是别的什么“场所”之类,不论它是否实用,不论它是实体的、纸上的或是概念的),那么 它就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想如果我们在这里将作为建筑艺术载体的“建筑”明确地称为“建筑艺术 作品”的话,讨论起来就更清楚一些。狭义而言,“建筑艺术作品”仅包括实体的建构物(建筑物和 构筑物)以及“场所”、“环境”等:广义来说,这个“建筑艺术作品”包含了所有那些被人们以各种 标准公认为是 architecture的东西,除了实体的建筑,还包括停留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的建筑,如纸 上建筑、模型建筑、概念建筑、虚拟建筑等等。建筑史当中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建筑,比如塔特林(T a T HH,B.1895?-1956?)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圣伊里亚的“新城市建筑 构想图(1912-1914)等 建筑艺术作品与一般的建造物(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但它被人们赋予了更 多的艺术成分。换句话说,建筑艺术所关心的是“建筑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而不完全是 这个作品本身(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1.2.1.3.建筑艺术的外延 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2。“建筑”(建筑艺术作品)的 外延就是指哪些具体的建筑可以被包含进到它当中去。在现代派之前的建筑历史中,“建筑”的范畴 比较多地集中在纪念建筑和为社会上层阶级服务的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富人建筑等)领域中 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天生”就是被视为“建筑”,而另外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完全不能被纳 入到“建筑”范畴中来。“一座教堂在设计之前,就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在它建成后,它 煥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见: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2辞海.827
5 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 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现代主义建 筑运动的兴起,建筑观念发生了很大变 化。建筑的关注范围扩大了,建筑的领 域也随之扩大了。但是,建筑一词的核 心含义即“设计的建筑”并没有改变。 在概念上,建筑并没有被建筑物和构筑 物所替代。建筑学仍然是建筑学,仍不 同于房屋建筑学;建筑师仍然是建筑师, 仍不同于工程师。说到底,建筑 (architecture)的核心含义其实就是建 筑艺术作品。建筑师之所以不同于工程 师,就在于他不仅要解决技术领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社会学和艺术学领域的问题。他的作 品不仅仅要通过社会使用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社会审美的检验。(见附图 1) 1.2.1.2.何为“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存在于建筑上,以建筑为载体的。由于中文“建筑”一词意思较为含混,所以载体(建 筑)的含混必然会造成被承载的事物(建筑艺术)的模糊。吴焕加教授认为“建筑是带有艺术性的房 屋”,“一般情况下,实用房屋是建筑艺术的载体”1。我对这个说法是这样理解的:①从建筑历史上看, 房屋的艺术性主要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自身带有,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发现和赋予(当然这种发现与赋予 的前提是房屋自身必然是带有某种艺术性的,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不是唯物的了)。比如粮仓早就存在 于世了,但它在建筑美学上的价值要靠勒·柯布西耶来“发现”。②建筑艺术的载体其实不取决于它 是不是实用房屋,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是“建筑”。只要人们认可它是建筑(不论它是建筑物、 构筑物还是别的什么“场所”之类,不论它是否实用,不论它是实体的、纸上的或是概念的),那么 它就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我想如果我们在这里将作为建筑艺术载体的“建筑”明确地称为“建筑艺术 作品”的话,讨论起来就更清楚一些。狭义而言,“建筑艺术作品”仅包括实体的建构物(建筑物和 构筑物)以及“场所”、“环境”等;广义来说,这个“建筑艺术作品”包含了所有那些被人们以各种 标准公认为是 architecture 的东西,除了实体的建筑,还包括停留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的建筑,如纸 上建筑、模型建筑、概念建筑、虚拟建筑等等。建筑史当中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建筑,比如塔特林(Т атлин,В.1895?-1956?)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圣伊里亚的“新城市建筑” 构想图(1912-1914)等。 建筑艺术作品与一般的建造物(建筑物和构筑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但它被人们赋予了更 多的艺术成分。换句话说,建筑艺术所关心的是“建筑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而不完全是 这个作品本身(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1.2.1.3.建筑艺术的外延 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2。“建筑”(建筑艺术作品)的 外延就是指哪些具体的建筑可以被包含进到它当中去。在现代派之前的建筑历史中,“建筑”的范畴 比较多地集中在纪念建筑和为社会上层阶级服务的建筑(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富人建筑等)领域中。 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天生”就是被视为“建筑”,而另外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完全不能被纳 入到“建筑”范畴中来。“一座教堂在设计之前,就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建筑作品。在它建成后,它 1 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见: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2 辞海.827 构筑物 Structure 建筑物 Building 建筑师 Architect 建筑 (建筑艺术作品) Architecture 工程师 Engineer 附图 1.建筑与建筑师、工程师的关系图
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它永远是建筑。用来储存谷物的仓库或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却不是建 筑,无论它的设计水平如何”。法国建筑师维奥莱特-勒杜克( Viollet-1e-Duc,E.1814-1879)曾说 过“火车站和商场归根到底只是工棚而己”,英国建筑师斯科特( SirScott,G.)1858年在评价伦敦“ 晶宫”时说:“迄今为止,金属结构通常被人仅仅看作是工程技术的事,相对而言,人们很少出力把 它带进艺术之门”。而英国建筑评论家拉斯金( Ruskin,J.1819-1900)说得更直白:“建筑有别于黄蜂 窝、老鼠洞,或者火车站”。 1920年代,现代派把以往不被建筑师所重视的普通人的住宅纳入到建筑领域中,并致力于用艺 术手段去表现它。现代派还在工业建筑中大显身手,使工业建筑中出现了一批建筑杰作。密斯在1924 年宣布:“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2。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深入,审美范围的不断扩 大,在更多的建构物(建筑物和构筑物)上发现美并加以表现、承认其艺术价值。相信今后建筑艺术 作品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在未来甚至可能将会包括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领域 综上所述,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是物质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则是一个艺术层次的概念,可以明 确地称为建筑艺术作品。从职业分工上看,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在建筑物的领域里起主导作用,而土 木工程师主要负责构筑物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也有一定的交叉。并 且在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也存在一些性质模糊的过渡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两者在某些领域并不 是截然区分开的。总之,时代越发展到今天,建筑艺术越不会拘泥在一些狭小的天地中,任何建筑物 和构筑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好的建筑(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由于建筑物比构筑 物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类型也更复杂,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和艺术要求,所以这一领域才出现 了更多的建筑艺术作品(在附图1中用粗箭头表示)。这个基本判断的意义在于,在确认了建筑师是 建筑的主要创作者的同时,也承认了工程师对于建筑(建筑艺术)的贡献。给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工 程师的美学”以理论上的定位。(见附图1 1.2.1.4.建筑形式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有关“建筑艺术”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列举两条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 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由线条、形体、色彩、质感、光影以及装饰等基本因素按照人的审美意识和审」 理想构成的,并具有实体与空间相统一的建筑艺术形式”'。 这两个定义所举出的一些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在论及“建筑的艺 术性”时说过:“一座建筑物是一个有体有形的庞大的东西,长期站立在城市或乡村的土地上。既然 1希撒·佩利(Pe11i,C.).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传统,马良伟译.新建筑,1986,(2):27-33 2世界建筑,1982,(5):85 3台湾学者刘育东(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提出:“广义的建筑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从大到小包含了都市、景 观、建筑、室内与家具等观照层面”,“狭义的建筑是以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广义的建筑则包含所有人类居 住环境的课题,大到整个都市设计与都市规划,以及都市中广场与公园的设计与景观的规划,渐次缩小到整 个社区和集合住宅的设计,以及某一栋建筑物的考虑,在缩小到某一特定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甚至空间一隅的家具设计 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广义的建筑设计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刘育东.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 认识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13)。他对建筑的这一界定实际上是重谈了梁思成先生“体形环境论”和 吴良铺先生“广义建筑学”的观点。这是宏观而全面地对整个“建筑学科”问题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建筑 以及所提及的狭义、广义建筑只是就“建筑艺术”而言的 4辞海.500 5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6 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它永远是建筑。用来储存谷物的仓库或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却不是建 筑,无论它的设计水平如何”1。法国建筑师维奥莱特-勒-杜克(Viollet-le-Duc,E.1814-1879)曾说 过“火车站和商场归根到底只是工棚而已”,英国建筑师斯科特(SirScott,G.)1858 年在评价伦敦“水 晶宫”时说:“迄今为止,金属结构通常被人仅仅看作是工程技术的事,相对而言,人们很少出力把 它带进艺术之门”。而英国建筑评论家拉斯金(Ruskin,J.1819-1900)说得更直白:“建筑有别于黄蜂 窝、老鼠洞,或者火车站”。 1920 年代,现代派把以往不被建筑师所重视的普通人的住宅纳入到建筑领域中,并致力于用艺 术手段去表现它。现代派还在工业建筑中大显身手,使工业建筑中出现了一批建筑杰作。密斯在 1924 年宣布:“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2。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不断深入,审美范围的不断扩 大,在更多的建构物(建筑物和构筑物)上发现美并加以表现、承认其艺术价值。相信今后建筑艺术 作品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在未来甚至可能将会包括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领域3。 综上所述,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是物质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则是一个艺术层次的概念,可以明 确地称为建筑艺术作品。从职业分工上看,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在建筑物的领域里起主导作用,而土 木工程师主要负责构筑物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也有一定的交叉。并 且在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也存在一些性质模糊的过渡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两者在某些领域并不 是截然区分开的。总之,时代越发展到今天,建筑艺术越不会拘泥在一些狭小的天地中,任何建筑物 和构筑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好的建筑(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由于建筑物比构筑 物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类型也更复杂,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和艺术要求,所以这一领域才出现 了更多的建筑艺术作品(在附图 1 中用粗箭头表示)。这个基本判断的意义在于,在确认了建筑师是 建筑的主要创作者的同时,也承认了工程师对于建筑(建筑艺术)的贡献。给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工 程师的美学”以理论上的定位。(见附图 1) 1.2.1.4.建筑形式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有关“建筑艺术”的定义有很多,在此列举两条: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 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4。 建筑艺术是“由线条、形体、色彩、质感、光影以及装饰等基本因素按照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理想构成的,并具有实体与空间相统一的建筑艺术形式”5。 这两个定义所举出的一些具体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在论及“建筑的艺 术性”时说过:“一座建筑物是一个有体有形的庞大的东西,长期站立在城市或乡村的土地上。既然 1 希撒·佩利(Pelli,C.).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传统.马良伟译.新建筑,1986,(2):27-33. 2 世界建筑,1982,(5):85 3 台湾学者刘育东(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提出:“广义的建筑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从大到小包含了都市、景 观、建筑、室内与家具等观照层面”,“狭义的建筑是以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广义的建筑则包含所有人类居 住环境的课题,大到整个都市设计与都市规划,以及都市中广场与公园的设计与景观的规划,渐次缩小到整 个社区和集合住宅的设计,以及某一栋建筑物的考虑,在缩小到某一特定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甚至空间一隅的家具设计 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广义的建筑设计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刘育东.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 认识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0-13)。他对建筑的这一界定实际上是重谈了梁思成先生“体形环境论”和 吴良镛先生“广义建筑学”的观点。这是宏观而全面地对整个“建筑学科”问题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建筑” 以及所提及的狭义、广义建筑只是就“建筑艺术”而言的。 4 辞海.500 5 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有体有形,就必然有一个美观问题,对于接触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种美感上的反应 建筑物的 形象反映出人民和时代的精神面貌”。明确地指出了建筑的艺术性是通过有体有形的建筑形象(即建 筑形式)反映出来的。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就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处理所达成的艺术”。建筑形式是建 筑的外显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可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建筑形状、形象或形态。在建筑中,形式从宏 观到微观有三个层次:建筑群体层次、建筑单体层次、细部与装饰层次。每一个层次又都涉及造型 空间、材料、质感、色彩等内容。本文重点论述中观(建筑单体)层次,也涉及到一些宏观与微观层 次的内容。(见正文第一章中的图1-3) 图1-3.建筑形式框图 宏观层次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形式的层次 建筑群体 建筑单体 细部与装饰 形式的内容 型、空间、材料、色彩、质感.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指那些引起社会行为的内因,通常只能通过其外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的方式,是内容 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对内容也起一定的反作用”。建筑形式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由相应“内容”来规定 的。那么什么是建筑的内容呢?我们认为,建筑的内容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和 建筑艺术三个层次,涉及从社会生产力到意识形态各个层次的问题 陈伯冲博士在《建筑形式论》中认为,“建筑可以作为多种不同内容所对应的形式”2,这就为 建筑“内容与形式”找到一系列对应关系(见附图2) 附图2.建筑内容与形式关系图 美观 建筑艺术 相应的形式 ----------------------- 适用 建筑功能 相应的形式 坚固 建筑技术 相应的形式 在艺术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 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 1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人民日报,1961/7/26 参阅陈伯冲,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 有体有形,就必然有一个美观问题,对于接触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种美感上的反应。……建筑物的 形象反映出人民和时代的精神面貌”1。明确地指出了建筑的艺术性是通过有体有形的建筑形象(即建 筑形式)反映出来的。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就是“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处理所达成的艺术”。建筑形式是建 筑的外显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可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建筑形状、形象或形态。在建筑中,形式从宏 观到微观有三个层次:建筑群体层次、建筑单体层次、细部与装饰层次。每一个层次又都涉及造型、 空间、材料、质感、色彩等内容。本文重点论述中观(建筑单体)层次,也涉及到一些宏观与微观层 次的内容。(见正文第一章中的图 1-3) 图 1-3.建筑形式框图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指那些引起社会行为的内因,通常只能通过其外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的方式,是内容 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对内容也起一定的反作用”。建筑形式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由相应“内容”来规定 的。那么什么是建筑的内容呢?我们认为,建筑的内容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和 建筑艺术三个层次,涉及从社会生产力到意识形态各个层次的问题。 陈伯冲博士在《建筑形式论》中认为,“建筑可以作为多种不同内容所对应的形式”2,这就为 建筑“内容与形式”找到一系列对应关系(见附图 2)。 附图 2.建筑内容与形式关系图 在艺术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 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 1 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人民日报,1961/7/26 2 参阅陈伯冲.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建筑技术 建筑功能 美观 建筑艺术 坚固 适用 相应的形式 相应的形式 相应的形式 宏观层次 建筑群体 微观层次 细部与装饰 中观层次 建筑单体 造型、空间、材料、色彩、质感…… 形式的层次 形式的内容
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 种要素中”l。从严格意义上说,风格是被包含于形式之中的。但是,通常习惯上所讲的形式是特指 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特定的形式,往往不与风格相混同。“形式”表示建筑具体的造型、空 间、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特定意义的形式:而风格与这些项并列,指“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特色和创作个性”,前面提到的各项都是风格的载体。(见附图3) 附图3.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关系图 形式是风格的 形式 载体 风格 造型形式 造型风格 空间形式 空间风格 材料形式 材料风格 色彩形式 色彩风格 质感形 质感风格 风格是形式的 总体倾向 升华 总体风格 风格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艺术品位,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它所处时代的某种审美 追求。沃尔夫林( Wolfflin,H.)说:“艺术家把一般的艺术创作放在显著的地位上,这是十分自然的 事。不过我们不应吹毛求疵地指责那些对艺术显现于其中的各种形式怀有兴趣的历史观察家。而发现 被称之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这类作为重要成分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条件决 定了个人、时代、民族的风格”,“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性情 的表现,而且是个人气质的表现。…气质当然不能造就艺术品,但它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 风格的重要成分的东西。特定的美的理想(个人的以及团体的)也被包含在其中”2。形成风格对于建 筑创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周总理曾经说:“风格是一个演员和一个艺术团体的 艺术实践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3。对于建筑师和建筑艺术创作而言,也是如此。 形成风格的前提是建筑创作必须有品位。这样的建筑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精与粗相 对,指“用功深到而专一”,形容达到更高或更深层次。要出精品,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用功在 某一方向上钻研下去。我们提倡出精品,反对制造粗品、次品。在建筑创作中多出精品,就是我们的 1.2.2建筑艺术的层次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普列汉诺夫(IπeⅹaHoB,.1856-1918)将社会心 理这一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指出:“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在讨论艺术 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他在这里所说的“中间环节”,指的就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 的社会“三层级”(即生产力、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基础上提出图2-4.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吴焕加教授) 1辞海.1528 社会意识形态 建筑艺术 2(瑞士)沃尔夫林( lolfflin,H.)(潘耀 人民出版9理 3(转引新建筑.1999/5:7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联书建筑能322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建筑技术 生产力
8 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 种要素中”1。从严格意义上说,风格是被包含于形式之中的。但是,通常习惯上所讲的形式是特指 “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特定的形式,往往不与风格相混同。“形式”表示建筑具体的造型、空 间、材料、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特定意义的形式;而风格与这些项并列,指“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特色和创作个性”,前面提到的各项都是风格的载体。(见附图 3) 附图 3.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关系图 风格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艺术品位,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它所处时代的某种审美 追求。沃尔夫林(Wolfflin,H.)说:“艺术家把一般的艺术创作放在显著的地位上,这是十分自然的 事。不过我们不应吹毛求疵地指责那些对艺术显现于其中的各种形式怀有兴趣的历史观察家。而发现 被称之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这类作为重要成分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条件决 定了个人、时代、民族的风格”,“这种美术史主要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性情 的表现,而且是个人气质的表现。……气质当然不能造就艺术品,但它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 风格的重要成分的东西。特定的美的理想(个人的以及团体的)也被包含在其中”2。形成风格对于建 筑创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周总理曾经说:“风格是一个演员和一个艺术团体的 艺术实践渐趋成熟的重要标志”3。对于建筑师和建筑艺术创作而言,也是如此。 形成风格的前提是建筑创作必须有品位。这样的建筑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精与粗相 对,指“用功深到而专一”,形容达到更高或更深层次。要出精品,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用功在 某一方向上钻研下去。我们提倡出精品,反对制造粗品、次品。在建筑创作中多出精品,就是我们的 目标。 1.2.2 建筑艺术的层次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学家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1856-1918)将社会心 理这一概念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指出:“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在讨论艺术 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4。他在这里所说的“中间环节”,指的就是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 的社会“三层级”(即生产力、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基础上提出 1 辞海.1528 2 (瑞士)沃尔夫林(Wolfflin,H.)(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11 3 (转引新建筑.1999/5:74) 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 2 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322 形式—— 造型形式 空间形式 材料形式 色彩形式 质感形式 …… 总体倾向 风格—— 造型风格 空间风格 材料风格 色彩风格 质感风格 …… 总体风格 风格是形式的 升华 形式是风格的 载体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生产力 建筑艺术 建筑功能 建筑技术 图 2-4. 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吴焕加教授)
的“五层级说”在文艺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普列汉诺夫所提出的社会 结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对从生产力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主要环节及其因果关 系的层次所作的精确而又概要的表述。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公式,一方面把生产力看作是艺术和各种思 想体系以及其他各项中间环节的原始基因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而划清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折 衷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依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 →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的由下到上的‘层次序列’,勾画出了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决定 艺术及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的客观过程。因此,这个公式不仅应该看作是普列汉诺夫研究社会结构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总公式,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他研究艺术及各种思想体系演进规律的一个总纲”。 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国内建筑学术界的注意。吴焕加教授的论文《建 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是这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建筑三层级”与普列汉 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级”相对应,组合出“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图2-4)。 吴焕加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明确观点:“(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艺术与社会心理有更直接 更密切和更明显的依赖关系,艺术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这篇论文将“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引入了对 建筑艺术的研究中,并赋予它重要的地位。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以往建筑界争论不休的一些建筑现象 诸如“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改变的情况下建筑艺术迟迟不发生创新性的变革”、“在 社会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中,为什么建筑风尚却大相径庭”等问题,就得出了比较 合理的解释 具体建筑形式的发生,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如技术条件、材料条件、功能要求、 政治制度、晢学思想、宗教观念等。但在建筑艺术层次上来讲,某种建筑形式的广泛流行以至成为风 气,其直接决定因素是社会心理。 也就是说,前面所提到的技术、政治、哲学、宗教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等社会各要素对建筑艺术 风气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和桥梁,这就是我所指的“桥梁”理论,即“社会心 理是建筑艺术风气的直接决定因素”。图2-5中箭头①和箭头②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心理的这一“折射” 1王秀芳.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57-158。同书还对普列汉诺 夫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有如下评价:“1883年是普列汉诺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奠基人的光辉起点,也 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光辉起点。在1883-1903年二十年间,普列汉诺夫始终奋战在两个战线上,无论在革命实 践和立论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5页):“普列汉诺夫运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系统 的探索,于1899-1900年写了《没有地址的信》。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对艺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全面系统 地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半个世纪以来,普列汉诺夫的这部重要著作广为人知,对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第66-67页) 2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3在我国建筑界,以往也有学者用“观念”的概念来解释这些建筑现象:“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建筑形态和风格 的发展。层次的观念,在社会中_影响了建筑的等级、规模、标准、形制,不妨称之谓“观念的建筑’”,并由此得 出如下“建筑文化的层次”:即“最上层:文化建筑-高的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表现,讲究建筑的效益和效能,科学和合理 地使用,并在经济上取得效益。常常是城市中带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中层:通用性建筑-大量性的、常用的相对标 准性强的公共和居住建筑。大体上是经过受建筑训练的建筑师设计的。之中也有许多上建筑文化档次,不无优秀的作品: 下层:世俗建筑-建筑艺术品位低俗,有时把室内庸俗手法搬用到室外来,有的为迎合甲方世俗的需要,作出品位低下的 建筑装潢和表现”(-齐康.比较与差异,潘祖尧,杨永生,主編.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1) 这段话中说到的“观念”,已经很接近“社会心理”的概念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界定,所以还是容易和整个“社会意识” 中的所有内容有所混淆。另外这里的“建筑文化层次分析”实际上还是基于建筑类型来划分的,并不是按照建筑艺术本身 的层次(坚固、实用、美观)来划分,因而不便于从中提炼对建筑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性因素
9 的“五层级说”在文艺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普列汉诺夫所提出的社会 结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对从生产力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主要环节及其因果关 系的层次所作的精确而又概要的表述。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公式,一方面把生产力看作是艺术和各种思 想体系以及其他各项中间环节的原始基因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而划清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和折 衷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依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 →社会心理→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的由下到上的‘层次序列’,勾画出了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决定 艺术及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的客观过程。因此,这个公式不仅应该看作是普列汉诺夫研究社会结构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总公式,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他研究艺术及各种思想体系演进规律的一个总纲”1。 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国内建筑学术界的注意。吴焕加教授的论文《建 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是这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建筑三层级”与普列汉 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级”相对应,组合出“建筑与社会联系框图”(图 2-4)。 吴焕加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明确观点:“(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艺术与社会心理有更直接、 更密切和更明显的依赖关系,艺术是社会心理的反映”2。这篇论文将“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引入了对 建筑艺术的研究中,并赋予它重要的地位。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以往建筑界争论不休的一些建筑现象, 诸如“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改变的情况下建筑艺术迟迟不发生创新性的变革”、“在 社会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中,为什么建筑风尚却大相径庭”等问题,就得出了比较 合理的解释3。 具体建筑形式的发生,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如技术条件、材料条件、功能要求、 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等。但在建筑艺术层次上来讲,某种建筑形式的广泛流行以至成为风 气,其直接决定因素是社会心理。 也就是说,前面所提到的技术、政治、哲学、宗教以及其他门类艺术等社会各要素对建筑艺术 风气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和桥梁,这就是我所指的“桥梁”理论,即“社会心 理是建筑艺术风气的直接决定因素”。图 2-5 中箭头①和箭头②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心理的这一“折射” 1 王秀芳.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57-158。同书还对普列汉诺 夫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有如下评价:“1883 年是普列汉诺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奠基人的光辉起点,也 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光辉起点。在 1883-1903 年二十年间,普列汉诺夫始终奋战在两个战线上,无论在革命实 践和立论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 5 页);“ 普列汉诺夫运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系统 的探索……,于 1899-1900 年写了《没有地址的信》。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对艺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全面系统 地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半个世纪以来,普列汉诺夫的这部重要著作广为人知,对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第 66-67 页)。 2 吴焕加.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吴焕加,吕舟,编.建筑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7 3 在我国建筑界,以往也有学者用“观念”的概念来解释这些建筑现象:“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建筑形态和风格 的发展。……层次的观念,在社会中……影响了建筑的等级、规模、标准、形制,不妨称之谓‘观念的建筑’”,并由此得 出如下“建筑文化的层次”:即“最上层:文化建筑-高的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表现,讲究建筑的效益和效能,科学和合理 地使用,并在经济上取得效益。常常是城市中带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中层:通用性建筑-大量性的、常用的相对标 准性强的公共和居住建筑。大体上是经过受建筑训练的建筑师设计的。之中也有许多上建筑文化档次,不无优秀的作品; 下层:世俗建筑-建筑艺术品位低俗,有时把室内庸俗手法搬用到室外来,有的为迎合甲方世俗的需要,作出品位低下的 建筑装潢和表现”(-齐康.比较与差异.潘祖尧,杨永生,主编.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1)。 这段话中说到的“观念”,已经很接近“社会心理”的概念了,但由于没有明确界定,所以还是容易和整个“社会意识” 中的所有内容有所混淆。另外这里的“建筑文化层次分析”实际上还是基于建筑类型来划分的,并不是按照建筑艺术本身 的层次(坚固、实用、美观)来划分,因而不便于从中提炼对建筑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图2-5.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风气直接决定作用框图 哲学 高级社会 宗教 意识(意识 伦理 形态) 艺术 建筑艺术风气 上层建筑 初级社会 社会心理 意识 政治制度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 生产力 生产力 1.2.3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 建筑艺术( Architecture)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为其载体的建筑物( Building)是 耗资特别巨大的产品,往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说,权力和资金在建 筑艺术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联系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的纽带。 1.2.3.1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的历史演变 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在原始生产阶段,围 绕着建筑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那时的建筑使用者身兼用户、业主、建造人和设计人于一身:在手工 业生产阶段(如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一方是有钱业 主兼用户,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在工业生产阶段,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更细密,但总结 起来仍不过是四方面,即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其中,业主是建筑的拥有者,他们掌握权力 或资金,有时身兼用户,有时却不是直接的用户:用户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其中一部分是建筑的拥 有者(即业主),另一部分则并不拥有建筑(如租用者):建筑师为业主或用户提供服务,在设计中满 足业主的委托要求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并监督建造过程:建造商若身兼业主则成为地产商或开发 我认为“建筑艺术风气”兼具有属于社会高级意识范畴的“建筑艺术”和属于初级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风气”两者的 特征,所以在本框图中将“建筑艺术风气”一项跨越在“初级社会意识”和“高级社会意识”两项之间
10 作用。 图 2-5.社会心理对建筑艺术风气直接决定作用框图1 ① ② 1.2.3 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 建筑艺术(Architecture)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为其载体的建筑物(Building)是 耗资特别巨大的产品,往往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说,权力和资金在建 筑艺术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联系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的纽带。 1.2.3.1 建筑师的位置和职责的历史演变 与建筑艺术有关的社会心理各方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在原始生产阶段,围 绕着建筑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那时的建筑使用者身兼用户、业主、建造人和设计人于一身;在手工 业生产阶段(如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大致分化为明确的两方:一方是有钱业 主兼用户,另一方是设计人兼建造人;在工业生产阶段,围绕着建筑的社会角色分化更细密,但总结 起来仍不过是四方面,即业主、用户、建筑师和建造商。其中,业主是建筑的拥有者,他们掌握权力 或资金,有时身兼用户,有时却不是直接的用户;用户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其中一部分是建筑的拥 有者(即业主),另一部分则并不拥有建筑(如租用者);建筑师为业主或用户提供服务,在设计中满 足业主的委托要求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并监督建造过程;建造商若身兼业主则成为地产商或开发 1 我认为“建筑艺术风气”兼具有属于社会高级意识范畴的“建筑艺术”和属于初级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风气”两者的 特征,所以在本框图中将“建筑艺术风气”一项跨越在“初级社会意识”和“高级社会意识”两项之间。 哲学 宗教 伦理 艺术 建筑艺术风气 政治制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 初级社会 意识 高级社会 意识(意识 形态) 生产力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