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马赫主义 本章概述 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 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 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 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 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 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 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 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本章主要介绍马赫、阿 芬那留斯和彭加勒的生平及核心思想
第四章 马赫主义 • 本章概述 • • 被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传统,从 19世纪末现代物理学革命中获取营养和启示,把哲学归结为科学 的认识论,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 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 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把物质和精神统统纳入科学和人类认识所 及的经验世界,取消因果联系,将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 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西方世界以及俄国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并受到曾经一度是热烈的欢迎。本章主要介绍马赫、阿 芬那留斯和彭加勒的生平及核心思想。 •
第一节马赫主义概况 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 继承者。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马赫主义虽把经验 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 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 的中立的哲学。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 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 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 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后者是自然科 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 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 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 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 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在德 奥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 导地位。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 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 派。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 争。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 义
第一节 马赫主义概况 • 一、马赫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特征 从思想渊源说,马赫主义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 继承者。马赫承认他在哲学上走的是从康德出发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马赫主义虽把经验 当做哲学的出发点,但认为经验既不是上帝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知和观念,也不是除此次主观的 心理意识,而是超出了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他们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 的中立的哲学。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 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 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 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马赫主义可以说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后者是自然科 学发展中一场更为时刻的变更,它极大地促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由于马赫主义对老实证主 义有所变更和发展,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第二代实证主义。 • 二、马赫主义产生和流传概况 马赫主义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通过恢复和更新经验主义 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国际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当时物理学中发生的革命推翻了以往自然科学关 于世界、物质的概念,也动摇了孔德等人的描绘世界图景的综合哲学体系。马赫主义一方面继承 了实证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新变化作出解释。 • 由于马赫主义以体现自然科学的最新变更为旗号,主要代表人物多是当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因而它很是投合了许多关心科学和进步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被他们当成最新科学哲学。在德 奥等国哲学流派中,马赫主义不仅把老实证主义挤到了后台,也夺得了新康德主义一度占有的主 导地位。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兴起了一股马赫主义热。马赫主义哲学家中多数人政治上比较开明, 有的还表现出支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倾向。20世纪初,马赫主义在俄国成了最时髦的哲学流 派。当时,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论争已由哲学上的论争转化成了是否还应进行革命的政治斗 争。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批判的意 义。 •
第二节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恩斯特·马赫 ( 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 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 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 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 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 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 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 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 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 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第二节 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 一、马赫的生平活动和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恩斯特 ·马赫 (Ernst Mach,1838-1916)出生于捷克的一个教师家庭初在其父的指导下 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15岁进中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进维也纳大学攻读 数学和物理,22岁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作过家庭教师,在维也 纳作过编外讲师。1864年成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起任布拉格 大学物理学教授并曾两度出任校长。 • 马赫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最早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批判的态度对科 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作了认真的探讨。他认为科学史不只是为了了 解历史,更是为了促进对科学现在和未来的了解,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企图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找 哲学的立脚点。他对当时旧的机械论和对科学和理性进行批判的非理性 主义都加以否定和批判。主要著作有《动觉理论大纲》(1875)、《感 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
第二节(续1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 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 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 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 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 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 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 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 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 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 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 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 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 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 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 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 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 同
第二节(续1) • 二、世界要素论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 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他 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 识(表象、感觉)相关。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 感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 物是感觉的复合。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 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颜色、声音、 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 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 于语言,被称为物体。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 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 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 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 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 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 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 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 同
第二节(续2)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 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 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 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 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 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 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 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 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 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 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 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 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 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 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 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 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第二节(续2) • 三、思维经济原则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在阿芬那留 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 ,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 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 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 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 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 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 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 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 济原则。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马赫看来, 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 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 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它们都可以还 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 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 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 事实来描述。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 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第二节(续3) 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把科学和人的认识所及的世界归结为要素的复合,在 这样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只能是相 对的,没有客观和必然意义。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按照 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也就是把传统哲学和科 学所论及的因果联系等自然事物的联系当做感觉(要素)的依存关系来描述。马赫把这种依存关 系归结为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他不仅主张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而且主张把整个世界 的存在都看做是函数关系的存在。 马赫认为在生物学领域,尽管可以用目的性来解释,但因果性原则仍被保留下来。进化论对 生物现象的解释就与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解释非常类似、马赫通过对许多具体的科学 事例的剖析,指出每种有机体和它的组成成分都服从物理学规律。他企图用因果性原则来解释包 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现象。无论在广义无机界或有机界,都应当用事实或现象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来解释。马赫是按照休谟的现象主义来解释因果性的。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的心智的产 物,只有逻辑的、假设的意义。他企图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而用函数概念来表达 现象(要素)之间依存关系之所以精确在于函数是根据精确的计算建立的,它既可以排除旧的因 果概念中存在的主观、片面的因素(因为它不把因果关系当做心里联想),也可排除旧的因果概 念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描述,而不把超经验的物自体等当 做原因)。 马赫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看到了旧的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缺陷: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忽视了 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但是,函数关系所表现的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有些因果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有些因果关系尚不能用函数关系表 达;而函数关系式也并不都是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函数式只能用来表达某些因果关系,并 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它也不能向人们解释和帮助人们发现因果关系
第二节(续3) • 四、函数关系论 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把科学和人的认识所及的世界归结为要素的复合,在 这样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只能是相 对的,没有客观和必然意义。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按照 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也就是把传统哲学和科 学所论及的因果联系等自然事物的联系当做感觉(要素)的依存关系来描述。马赫把这种依存关 系归结为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他不仅主张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而且主张把整个世界 的存在都看做是函数关系的存在。 • 马赫认为在生物学领域,尽管可以用目的性来解释,但因果性原则仍被保留下来。进化论对 生物现象的解释就与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解释非常类似、马赫通过对许多具体的科学 事例的剖析,指出每种有机体和它的组成成分都服从物理学规律。他企图用因果性原则来解释包 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现象。无论在广义无机界或有机界,都应当用事实或现象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来解释。马赫是按照休谟的现象主义来解释因果性的。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的心智的产 物,只有逻辑的、假设的意义。他企图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而用函数概念来表达 现象(要素)之间依存关系之所以精确在于函数是根据精确的计算建立的,它既可以排除旧的因 果概念中存在的主观、片面的因素(因为它不把因果关系当做心里联想),也可排除旧的因果概 念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描述,而不把超经验的物自体等当 做原因)。 • 马赫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看到了旧的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缺陷: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忽视了 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复杂情况。但是,函数关系所表现的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有些因果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有些因果关系尚不能用函数关系表 达;而函数关系式也并不都是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函数式只能用来表达某些因果关系,并 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它也不能向人们解释和帮助人们发现因果关系
第三节阿芬那留斯 阿芬那留斯( 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出生 于巴黎一个书商家庭,曾先后在苏黎世、柏林、莱比锡研究生理学、语文学和哲学, 获莱比锡大学晢学博士学位,1877年起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直至逝世。他的主要 著作有《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1876)、《纯粹经验批判》 (1888-1900)、《人的世界概念》(1891)、《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 (1894-1895)。他在1877年创办了《科学哲学季刊》。这个杂志对于促进经验批判 主义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他既不同意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经验看做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也反对以外唯心主义把经验看做纯粹的主观内省。他的经验批判要“清洗”掉夹杂在 经验概念中的一切与经验无关的内容,使经验成为“纯粹经验”或者“完全的经验” 夹杂在经验概念中的非经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有关估价的,即人们把自己对于对象3 所作的伦理和美学的评价(对象好坏、美丑等)当做是对象本身的特性;另一类属于 拟人化的,即在人类知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往往用拟人化的观点来解释自然,把 人的特性当做自然对象的特性。 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既要求从经验中“清洗”掉作为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 世界及其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观联系,又要求“清洗”掉评价的研究;拟人化的等主 观的内容,那么在经验概念中所剩下的就只是超乎二者之外的第三种东西,即既可以 成为物理的东西、又可以用为心理的东西的纯粹经验。它是一种申述的、经验的分析 概念,在这种申述中没有掺入任何非经验的东西,因而这种申述本身不外就是经验, 没有越出经验之外。这种观点正是休谟主义的翻版。在他看来,传统唯物主义的不以 人为转移的物质概念是空洞的抽象;以往哲学的实体不过是主体用来将各种变化联系 起来的一种“理想的点”,并不是什么独立存在的东西。存在的本身实体,而是感觉
第三节 阿芬那留斯 • 一、阿芬那留斯的生平活动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出生 于巴黎一个书商家庭,曾先后在苏黎世、柏林、莱比锡研究生理学、语文学和哲学, 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7年起任苏黎世大学哲学教授,直至逝世。他的主要 著作有《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1876)、《纯粹经验批判》 (1888-1900)、《人的世界概念》(1891)、《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 (1894-1895)。他在1877年创办了《科学哲学季刊》。这个杂志对于促进经验批判 主义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 二、对经验的批判 他既不同意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经验看做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 也反对以外唯心主义把经验看做纯粹的主观内省。他的经验批判要“清洗”掉夹杂在 经验概念中的一切与经验无关的内容,使经验成为“纯粹经验”或者“完全的经验”。 夹杂在经验概念中的非经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有关估价的,即人们把自己对于对象3 所作的伦理和美学的评价(对象好坏、美丑等)当做是对象本身的特性;另一类属于 拟人化的,即在人类知识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往往用拟人化的观点来解释自然,把 人的特性当做自然对象的特性。 • 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既要求从经验中“清洗”掉作为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 世界及其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观联系,又要求“清洗”掉评价的研究;拟人化的等主 观的内容,那么在经验概念中所剩下的就只是超乎二者之外的第三种东西,即既可以 成为物理的东西、又可以用为心理的东西的纯粹经验。它是一种申述的、经验的分析 概念,在这种申述中没有掺入任何非经验的东西,因而这种申述本身不外就是经验, 没有越出经验之外。这种观点正是休谟主义的翻版。在他看来,传统唯物主义的不以 人为转移的物质概念是空洞的抽象;以往哲学的实体不过是主体用来将各种变化联系 起来的一种“理想的点”,并不是什么独立存在的东西。存在的本身实体,而是感觉
第三节(续1 阿芬那留斯称其经验批判主 义的世界观为“自然的世界概念”。他认为环境(包括他人)与我的思想和 感觉同在。自我和环境是同时由我的经验(思想和感觉)发现的。离开了我 的经验既谈不到自我,也谈不到环境。它们都是被当做属于某种经验的东西 来体验的。 他的自然的世界概念由经验和两种要素构成。经验的内容指已被发现的东 西,即自我、环境及其组成部分(包括他人)、经验各部分的依存关系。经 验实际上是指自我的经验。假说所指的主要是自我对周围的人的运动(例如 说话)所赋予的那种意义。换言之,我们必须假定周围的人也像我一样同这 个环境发生依存关系,同我一样说话和行动。因而他们同我一样具有其各自 的自我及环境的经验。自我和他人在这方面原则上完全平等。为了研究自然 的世界概念,既可以从自我出发,也可以从周围的任何人出发 原则同格论就是指经过“清洗”后的“完全的经验”中或者说自然的世界 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原则同格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作为主体的自 我以及作为对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关系之中。自我与 环境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主体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没有主体。正像 自然的世界概念中的经验不只是个人经验、也包括他人经验一样,作为原则 同格的中心项的也不只是个人的自我,还包括他人的自我 阿芬那留斯企图以原则同格论的观点来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 学。他认为二者都把主体和客体(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当做从属关系,把由 纯粹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
第三节(续1) • 三、 自然的世界概念和原则同格论 阿芬那留斯称其经验批判主 义的世界观为“自然的世界概念”。他认为环境(包括他人)与我的思想和 感觉同在。自我和环境是同时由我的经验(思想和感觉)发现的。离开了我 的经验既谈不到自我,也谈不到环境。它们都是被当做属于某种经验的东西 来体验的。 • 他的自然的世界概念由经验和两种要素构成。经验的内容指已被发现的东 西,即自我、环境及其组成部分(包括他人)、经验各部分的依存关系。经 验实际上是指自我的经验。假说所指的主要是自我对周围的人的运动(例如 说话)所赋予的那种意义。换言之,我们必须假定周围的人也像我一样同这 个环境发生依存关系,同我一样说话和行动。因而他们同我一样具有其各自 的自我及环境的经验。自我和他人在这方面原则上完全平等。为了研究自然 的世界概念,既可以从自我出发,也可以从周围的任何人出发。 • 原则同格论就是指经过“清洗”后的“完全的经验”中或者说自然的世界 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原则同格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作为主体的自 我以及作为对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关系之中。自我与 环境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主体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没有主体。正像 自然的世界概念中的经验不只是个人经验、也包括他人经验一样,作为原则 同格的中心项的也不只是个人的自我,还包括他人的自我。 • 阿芬那留斯企图以原则同格论的观点来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 学。他认为二者都把主体和客体(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当做从属关系,把由 纯粹经验所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二
第三节续2 如果说自然的世界概念和原则同格论主要是表现了阿芬 那留斯的世界观的话,生命系列规律说和反嵌入论则主要表现了他的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过程 分为独立的生命系列和附属的生命系列两个过程。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C)与环境的刺激(R 之间的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即包括R作用于C,使C平衡遭到破坏;恢复平衡的过程;平衡得到恢 复这三个阶段。C的平衡状态就是维持生命的理想状态。这一破坏和平衡的过程只是人的大脑中 所发生的生理过程,与人的意识、心理活动无关。后者是指与前者相类似的意识和心理的平衡的 破坏与恢复的过程,即从不熟悉的东西引起人的不安,破坏了人的常态,到人力图理解和熟悉, 最后消除不安,恢复常态的过程。他强调不能人的心理反应是对物理刺激的反应,不能把R作为 自在之物。在他看来,感觉、知觉等经验内容(E)是C系统所引起的,C的确受R的刺激,但E并 不是R的产物,更不映R。在RC与C一E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函数关系,不是因果 关系。 阿芬那留斯关于生命系列规律说在认识论上的实质主要在于:它否定了人的感觉、思想是对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的映象,否定了人的正确认识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把感觉、思想 仅仅当做是人在受到外部刺激以后所作出的生物学的反应,即人的生物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刺激的 手段。某一种思想、观念只要能用来应付环境,或者说恢复有机体的平衡,那不管它们是否符合 实际,都应当加以肯定。例如,小孩将花朵在风中抖动的事实解释为花怕冷从而使小孩的神经系 统恢复了平衡,它与其他能使人恢复平衡的解释具有同样的价值 生命系列规律说从正面阐述了他的认识论观点,而对嵌入论的批判则表现了他对传统认识论 特别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批判。所谓嵌入,指的就是把知觉与其对象相分离而置入人的意识中的 现象。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对象(外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对象的映象存在于人 的意识之中,这就出现了对象与关于对象的映象相分离的情况。唯心主义同样是嵌入论因为它们 都以主客分离为前提,而主客二元分离正是嵌入论的基本特征。他则把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同 的纯粹经验
第三节续2 • 四、生命系列规律说和反嵌入论 如果说自然的世界概念和原则同格论主要是表现了阿芬 那留斯的世界观的话,生命系列规律说和反嵌入论则主要表现了他的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过程 分为独立的生命系列和附属的生命系列两个过程。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C)与环境的刺激(R) 之间的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即包括R作用于C,使C平衡遭到破坏;恢复平衡的过程;平衡得到恢 复这三个阶段。C的平衡状态就是维持生命的理想状态。这一破坏和平衡的过程只是人的大脑中 所发生的生理过程,与人的意识、心理活动无关。后者是指与前者相类似的意识和心理的平衡的 破坏与恢复的过程,即从不熟悉的东西引起人的不安,破坏了人的常态,到人力图理解和熟悉, 最后消除不安,恢复常态的过程。他强调不能人的心理反应是对物理刺激的反应,不能把R 作为 自在之物。在他看来,感觉、知觉等经验内容(E)是C系统所引起的,C的确受R的刺激,但E并 不是R的产物,更不映R。在R-C与C-E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函数关系,不是因果 关系。 • 阿芬那留斯关于生命系列规律说在认识论上的实质主要在于:它否定了人的感觉、思想是对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的映象,否定了人的正确认识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把感觉、思想 仅仅当做是人在受到外部刺激以后所作出的生物学的反应,即人的生物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刺激的 手段。某一种思想、观念只要能用来应付环境,或者说恢复有机体的平衡,那不管它们是否符合 实际,都应当加以肯定。例如,小孩将花朵在风中抖动的事实解释为花怕冷从而使小孩的神经系 统恢复了平衡,它与其他能使人恢复平衡的解释具有同样的价值。 • 生命系列规律说从正面阐述了他的认识论观点,而对嵌入论的批判则表现了他对传统认识论、 特别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批判。所谓嵌入,指的就是把知觉与其对象相分离而置入人的意识中的 现象。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对象(外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对象的映象存在于人 的意识之中,这就出现了对象与关于对象的映象相分离的情况。唯心主义同样是嵌入论因为它们 都以主客分离为前提,而主客二元分离正是嵌入论的基本特征。他则把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同一 的纯粹经验
第四节彭加勒的约定论 彭加勒( Jules Henri Poincare,1854-1912)是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早 年对自然史和古典文学感兴趣,后来学习采矿工程,但热衷于数学。1879年 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并到加因大学讲授数学分析。1881年转入巴黎大学, 讲授数学、物理和天文。他写了大量数学和物理学论著,对数学中的微分方 程、数论和代数有较大贡献。1887年被选入法国科学院,1906年成为法国科 学院院长,190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彭加勒哲学观点的形成与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分不开,特别是受到他的 数学研究的影响、他企图对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哲学论证,主要哲学著作有 《科学与假设》(1902)、《科学的价值》(1905)、《科学与方法》 (1908)、《最后的思想》(1913)
第四节 彭加勒的约定论 • 一.彭加勒的生平活动 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e,1854-1912)是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早 年对自然史和古典文学感兴趣,后来学习采矿工程,但热衷于数学。1879年 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并到加因大学讲授数学分析。1881年转入巴黎大学, 讲授数学、物理和天文。他写了大量数学和物理学论著,对数学中的微分方 程、数论和代数有较大贡献。1887年被选入法国科学院,1906年成为法国科 学院院长,190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 彭加勒哲学观点的形成与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分不开,特别是受到他的 数学研究的影响、他企图对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哲学论证,主要哲学著作有 《科学与假设》(1902)、《科学的价值》(1905)、《科学与方法》 (1908)、《最后的思想》(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