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本章概述 19世纪末产生的实在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反对黑格尔 派的思辨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的实在性,积 极利用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 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迈农、怀特海等人的实在主义思想观点、 以及美国新实在主义和批判实在主义思想
第八章 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 本章概述 • 19世纪末产生的实在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反对黑格尔 派的思辨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的实在性,积 极利用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 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迈农、怀特海等人的实在主义思想观点、 以及美国新实在主义和批判实在主义思想
第一节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 实在 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的实在主义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国家。20世纪头20年,实在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在欧 美一些国家的哲学舞台上颇为活跃,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实在主义者承 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是 物质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们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 实在主义(唯实论)倾向。他们强调和利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主张要为科 学确定范围,要科学避免对形而上学问题作出结论。他们提出要为科学方法作论证并加以推 他们提出的逻辑方法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实在主义的 它主要流行于德国、奥地利、美国和英国,尤其以美国的影响最大。 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布伦塔诺提出实在主义的主张,认为精神(心理)活动的本 质是要超越自身而指向实在事物。他区分心理的行动和心理的内容,主张前者必指向一定的对象 精神活动的意向性指向实在事物。摩尔1903年发表的《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是英国新实在主义产 生的标志,他在同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实在主义的主张,罗素、怀特海 则从数学、逻辑学角度提出新实在主义的观点。美国的实在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 人物有蒙塔古、培里,此外还有德雷克、桑塔耶拿等人的类似新实在主义的所谓批判实在主义。 实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在反对唯心主义上有其积极作用,它们使哲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使人 从学究似的思辨唯心主义中摆脱出来。它把黑格尔派唯心主义打了下去,至少是打垮了它的统治 地位。但它本身也未摆脱唯心主义。由于其内部观点上的分歧,无法作为一个流派发展下去,很 快分化瓦解了
第一节 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 • 一、实在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的实在主义大致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国家。20世纪头20年,实在主义以 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在欧 美一些国家的哲学舞台上颇为活跃,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实在主义者承 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是 物质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们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 实在主义(唯实论)倾向。他们强调和利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主张要为科 学确定范围,要科学避免对形而上学问题作出结论。他们提出要为科学方法作论证并加以推广, 他们提出的逻辑方法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 二、实在主义的流传 它主要流行于德国、奥地利、美国和英国,尤其以美国的影响最大。 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布伦塔诺提出实在主义的主张,认为精神(心理)活动的本 质是要超越自身而指向实在事物。他区分心理的行动和心理的内容,主张前者必指向一定的对象。 精神活动的意向性指向实在事物。摩尔1903年发表的《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是英国新实在主义产 生的标志,他在同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实在主义的主张,罗素、怀特海 则从数学、逻辑学角度提出新实在主义的观点。美国的实在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 人物有蒙塔古、培里,此外还有德雷克、桑塔耶拿等人的类似新实在主义的所谓批判实在主义。 实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在反对唯心主义上有其积极作用,它们使哲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使人 从学究似的思辨唯心主义中摆脱出来。它把黑格尔派唯心主义打了下去,至少是打垮了它的统治 地位。但它本身也未摆脱唯心主义。由于其内部观点上的分歧,无法作为一个流派发展下去,很 快分化瓦解了
第二节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迈农(1853-1920)出生于奥地利,1875-1878年在维也纳大学受教于布伦塔诺 1882年起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教,1889年升任该校教授。主要著作有《假设论》(1904)、《对象论》 (1904)、《对象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907)、《可能性和或然性》(1915)、《一般价值论的基础》 (1923)等。 他认为“对象”不仅是指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常存的共相,而且也包括那些非现实存在的东西,如圆的 正方形。所有的对象都不是被我们创造的,也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活动。假设本身无所谓错误不错误。只有参 照假设,我们才能理解精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他的对象论对罗素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其摹状词理论就是试图 解决迈农的对象论中提出的诸如金山、圆的正方形等非存在的对象所造成的难题。一般认为迈农是新实在主义 的主要前驱之 特曼的本体论的 尼·哈特曼( Nicola hartman,1882-1950)出生于拉脱维亚,曾就学 于彼德堡大学、马堡大学。1920年起先后任马堡大学、科隆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教授。他曾受教于柯 亨、那托普、后又受胡塞尔现象学和舍勒伦理学的影响一战期间转向实在主义。主要著作有《柏拉图的存在逻 辑》(1909)、《德国唯心论哲学》(1923,1929)、《认识的形而上学概要》(1925)、《论本体论的奠定 (1935)《可能性与现实性》(1938)、《实在世界的结构》(1940 哈特曼认为认识论必须奠定于本体论之上,认识上的诘难实质上是本体论上的诘难。主客体都是存在者, 它们之间的认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者与另一种存在者之间的本体关系,都被纳入实在世界复杂的结构之中 实在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有四种主要存在层次:无机(物质)、有机(生命)、心灵(意识)和精 神。在每一层次上都有特定的诸原理(范畴)。较低层次的范畴可渗透于较高层次,反之则不行。较高层次植 根于较低层次,后者支持了存在的全部存在结构,但较高层次具有自由意志(自律)。实在世界的存在关系的 统一性,决不意味着绝对精神或造物主的统一,而是在各种范畴法则特别是分层法则、重现法则和连贯性法则 中得到表达的秩序统一。实在世界存在的只是这些复合的范畴关系的统一体,追问这统一体背后的东西(根本 原因或终极目的,如绝对精神或造物主)是没有意义的。根据范畴重现原则,认识的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可 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个法则表明:某一存在层次的特定诸原理以相同或改变了的形态在其他存在层次重现,如 无机自然界诸原理在有机界重现。这样,认识作为实在世界的最高层次,其他存在领域诸原理可以在它之中重 现。在哈特曼看来,对真理的标准诉诸于自明性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所支配的只是一些相对的真理标准。这些 相对的标准就是以不同方法把握同一个存在着的两个或更多的认识事例之相互一致
第二节 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 一、迈农的对象论 迈农(1853-1920)出生于奥地利,1875-1878年在维也纳大学受教于布伦塔诺, 1882年起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教,1889年升任该校教授。主要著作有《假设论》(1904)、《对象论》 (1904)、《对象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907)、《可能性和或然性》(1915)、《一般价值论的基础》 (1923)等。 • 他认为“对象”不仅是指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常存的共相,而且也包括那些非现实存在的东西,如圆的 正方形。所有的对象都不是被我们创造的,也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活动。假设本身无所谓错误不错误。只有参 照假设,我们才能理解精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他的对象论对罗素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其摹状词理论就是试图 解决迈农的对象论中提出的诸如金山、圆的正方形等非存在的对象所造成的难题。一般认为迈农是新实在主义 的主要前驱之一。 • 二、尼· 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尼· 哈特曼(Nicola Hartman,1882-1950)出生于拉脱维亚,曾就学 于彼德堡大学、马堡大学。1920年起先后任马堡大学、科隆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教授。他曾受教于柯 亨、那托普、后又受胡塞尔现象学和舍勒伦理学的影响一战期间转向实在主义。主要著作有《柏拉图的存在逻 辑》(1909)、《德国唯心论哲学》(1923,1929)、《认识的形而上学概要》(1925)、《论本体论的奠定》 (1935)《可能性与现实性》(1938)、《实在世界的结构》(1940)。 • 哈特曼认为认识论必须奠定于本体论之上,认识上的诘难实质上是本体论上的诘难。主客体都是存在者, 它们之间的认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者与另一种存在者之间的本体关系,都被纳入实在世界复杂的结构之中。 实在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有四种主要存在层次:无机(物质)、有机(生命)、心灵(意识)和精 神。在每一层次上都有特定的诸原理(范畴)。较低层次的范畴可渗透于较高层次,反之则不行。较高层次植 根于较低层次,后者支持了存在的全部存在结构,但较高层次具有自由意志(自律)。实在世界的存在关系的 统一性,决不意味着绝对精神或造物主的统一,而是在各种范畴法则特别是分层法则、重现法则和连贯性法则 中得到表达的秩序统一。实在世界存在的只是这些复合的范畴关系的统一体,追问这统一体背后的东西(根本 原因或终极目的,如绝对精神或造物主)是没有意义的。根据范畴重现原则,认识的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可 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个法则表明:某一存在层次的特定诸原理以相同或改变了的形态在其他存在层次重现,如 无机自然界诸原理在有机界重现。这样,认识作为实在世界的最高层次,其他存在领域诸原理可以在它之中重 现。在哈特曼看来,对真理的标准诉诸于自明性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所支配的只是一些相对的真理标准。这些 相对的标准就是以不同方法把握同一个存在着的两个或更多的认识事例之相互一致
第三节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津巴利奥学院,攻读数学、古典文学和哲学。1882年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评议员,后放弃该职位去德国弗莱 堡从事心理学研究。1893年被选为欧文斯学院的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道德秩序和进步》(1889、《洛克 (1908)、《空间、时间和神》(1920)《美和其他价值形式》(1933)等 他把抽象的“空间一时间”看做宇宙的基础、最终的实在、世界的原始质料,它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万 物由此而生。空间一时间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它按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展开,其中不仅有连 续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而且有新质突然地、偶然地出现。实在世界由于“突现的进化”而形成一个质的等级 体系。最基层的是空间一时间,然后是无机物、有机物,生命、心灵,最高级的则是神。神是包孕各种突现的 质的空间一时间的宇宙。不同的层次在质上是全新的,但彼此仍处于一种连续性的关系之中。 特海的有机 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A·N·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幼年受过良好的传统古典教育,1880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教数学,1919 年去伦敦执教,1924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1937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 《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探险》(1933)、《思维方式》(1935) 怀特海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英美哲学家。他既肯定科学有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 中不断表现出向上倾向的一个因素。他的有机体哲学(又称为“活动的过程哲学”)深受相对论、量子力学以 及柏格森生命哲学、亚历山大层创进化论的影响,与传统的机械论相反,他反对把世界看成是物体的总和和堆 积,主张把自然界理解为活生生的、赋有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理解为众多事件的综合或有机的联系。 怀特海把事件看做世界的基本要素,宇宙就是事件场。事件与事件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事件只是经过或流 过,事件的流动一去不复返,不重复,故每一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事件是自然中实际发生的东西,故必定在 某个时一空区域内。而有机体是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体,它有着自身的性质、结构和自我创造能力。它是一种 活动的、进化的结构。事件理论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后来其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是“永恒客体”。 永恒客体是自然之中不流动的因素,它们是普遍的质,但并不能独立存在,当它们脱离现实的事件之流时,只 是一种抽象,组成一个抽象的世界;只有当它们进入事件之流后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具体的“显相 ( occurence),也就是现实的实有( actual entity)。现实实有取代事件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事物。现实实 有具有两极性,即物质极和精神极。它们是永恒客体即知觉的东西和概念的东西“进入”时一空之后组合而生 成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永恒客体之间的组合并非必然的,所以 现实世界并非必然如此,而是某种选择的结果,它是全部潜在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世界中的一个。上帝是选 择的根据,至于上帝为什么作这种选择则是无法说明其理由的。上帝的存在是一种终极的非理性现象,我们对 上帝的本性无法提供任何理由,因为上帝的本性就是理性的根源,我们不可能从理性去推出其本性
第三节 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 一 、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 亚历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1877年进牛 津巴利奥学院,攻读数学、古典文学和哲学。1882年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评议员,后放弃该职位去德国弗莱 堡从事心理学研究。1893年被选为欧文斯学院的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道德秩序和进步》(1889)、《洛克》 (1908)、《空间、时间和神》(1920)《美和其他价值形式》(1933)等。 • 他把抽象的“空间-时间”看做宇宙的基础、最终的实在、世界的原始质料,它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万 物由此而生。空间-时间产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它按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展开,其中不仅有连 续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而且有新质突然地、偶然地出现。实在世界由于“突现的进化”而形成一个质的等级 体系。最基层的是空间-时间,然后是无机物、有机物,生命、心灵,最高级的则是神。神是包孕各种突现的 质的空间-时间的宇宙。不同的层次在质上是全新的,但彼此仍处于一种连续性的关系之中。 • 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A· N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幼年受过良好的传统古典教育,1880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教数学,1919 年去伦敦执教,1924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1937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 1910-1913)、《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研究》(1919)、《自然之概念》(1920)、《相对性原理》(1922)、 《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探险》(1933)、《思维方式》(1935)。 • 怀特海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英美哲学家。他既肯定科学有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 中不断表现出向上倾向的一个因素。他的有机体哲学(又称为“活动的过程哲学”)深受相对论、量子力学以 及柏格森生命哲学、亚历山大层创进化论的影响,与传统的机械论相反,他反对把世界看成是物体的总和和堆 积,主张把自然界理解为活生生的、赋有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理解为众多事件的综合或有机的联系。 • 怀特海把事件看做世界的基本要素,宇宙就是事件场。事件与事件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事件只是经过或流 过,事件的流动一去不复返,不重复,故每一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事件是自然中实际发生的东西,故必定在 某个时-空区域内。而有机体是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体,它有着自身的性质、结构和自我创造能力。它是一种 活动的、进化的结构。事件理论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后来其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是“永恒客体”。 永恒客体是自然之中不流动的因素,它们是普遍的质,但并不能独立存在,当它们脱离现实的事件之流时,只 是一种抽象,组成一个抽象的世界;只有当它们进入事件之流后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具体的“显相” (occurence),也就是现实的实有(actual entity)。现实实有取代事件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事物。现实实 有具有两极性,即物质极和精神极。它们是永恒客体即知觉的东西和概念的东西“进入”时-空之后组合而生 成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永恒客体之间的组合并非必然的,所以 现实世界并非必然如此,而是某种选择的结果,它是全部潜在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世界中的一个。上帝是选 择的根据,至于上帝为什么作这种选择则是无法说明其理由的。上帝的存在是一种终极的非理性现象,我们对 上帝的本性无法提供任何理由,因为上帝的本性就是理性的根源,我们不可能从理性去推出其本性。
第四节美国新实在主义 科学方 新实在主义者采取科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来讨论哲学问题。他们提出,哲学家要 严格使用语言,把含糊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克服语言和思想的松散性,力图用逻辑 推论和逻辑分析原则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常识和科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命 题,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分析,帮助人们把已有的概念弄得更加清楚,使人们消除理智上的困惑。但他们把数学 和逻辑的演绎方法和分析方法当做惟一的科学方法,当做哲学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强使哲学数学一逻辑化,这 就片面夸大了数学和逻辑方法的作用 新实在主义者不仅强调“科学方法”,还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 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这实际上是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 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 认为被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是新实 在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之一。他们批判唯心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困境”。后者是指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和事物的认 识关系来认识事物。他们既反对“一元论”,也反对把世界分成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的“二元论”,认 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实体”以不同的关系 组成。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英国新实在主义的创始人罗素的观点一致。罗素也认为,“中立的原子”按某种方 式排列组合,成为物理学所研究的材料,按另一种方式组合便成为心理学所研究的材料。 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说新实在主义者认为,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就是由中性物所组成 的个别事物,另一种就是在感觉之外脱离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共相。他们认为,这种共相或本质的独立存在不能 从经验中观察到,不能通过经验来认识它们,但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发现它们。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中,而 共相则是超时间、超经验的。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中世纪的实在主义的复活,尽管他们在 表现形式上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认为,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 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培里认为物理的东西可以通过逻 辑分析分解为较为“简单的事项和关系”(超感觉的逻辑概念或命题)。霍尔特更明确地把宇宙归结为逻辑的 或中性的实体,宇宙经过分解后而得出的最后要素就是最简单的逻辑项。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 图的理念,其错误在于把反映事物的一般的东西、把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和事物本身割裂开来,也就是将 般与特殊(个别)割裂开来
第四节 美国新实在主义 • 一、“科学方法”论 新实在主义者采取科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来讨论哲学问题。他们提出,哲学家要 严格使用语言,把含糊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克服语言和思想的松散性,力图用逻辑 推论和逻辑分析原则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常识和科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命 题,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分析,帮助人们把已有的概念弄得更加清楚,使人们消除理智上的困惑。但他们把数学 和逻辑的演绎方法和分析方法当做惟一的科学方法,当做哲学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强使哲学数学-逻辑化,这 就片面夸大了数学和逻辑方法的作用。 • 新实在主义者不仅强调“科学方法”,还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 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这实际上是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 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 •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中性实体”论 认为被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是新实 在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之一。他们批判唯心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困境”。后者是指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和事物的认 识关系来认识事物。他们既反对“一元论”,也反对把世界分成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的“二元论”,认 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实体”以不同的关系 组成。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英国新实在主义的创始人罗素的观点一致。罗素也认为,“中立的原子”按某种方 式排列组合,成为物理学所研究的材料,按另一种方式组合便成为心理学所研究的材料。 • 三、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说 新实在主义者认为,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就是由中性物所组成 的个别事物,另一种就是在感觉之外脱离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共相。他们认为,这种共相或本质的独立存在不能 从经验中观察到,不能通过经验来认识它们,但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发现它们。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中,而 共相则是超时间、超经验的。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中世纪的实在主义的复活,尽管他们在 表现形式上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认为,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 验的,因而是自眀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培里认为物理的东西可以通过逻 辑分析分解为较为“简单的事项和关系”(超感觉的逻辑概念或命题)。霍尔特更明确地把宇宙归结为逻辑的 或中性的实体,宇宙经过分解后而得出的最后要素就是最简单的逻辑项。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 图的理念,其错误在于把反映事物的一般的东西、把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和事物本身割裂开来,也就是将一 般与特殊(个别)割裂开来
第四节(续1 四、“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前者认为,特殊的东西和共相的东西是“直接认识到 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映象而间接认识到的。人们关于对象的认识,并不是关于对象的观念,而就 是对象本身。“直接呈现论”实际上是把客观事物和作为其反映、摹写的观念完全等同起来。后者认 为事物一方面是独立的,另一方面事物当其被认识时又可直接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其根据是,同 的元素,在一种关系中取得物体的性质,并不排斥它可以同时在另一种关系中取得精神的性质。就像 同一个人对我父亲来说是兄弟,而对于我来说是叔叔一样,人仍是同一个人,只是关系有所不同而已 这二者都直接反对反映论,把它说成是“二元论”。在这方面,往往抓住洛克等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中的确存在的二元论倾向。其实,科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做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 的对立统一,认为认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按其内容则是客观的。二者通过实践而得到统 五、分歧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论并没有清楚地揭示认识的性质和过程,反而混淆了存在和 意识,把认识论上的许多问题弄得模糊不清。它们由此发生了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于如下两个问题 上:一是关于意识的本性;二是关于错觉和幻觉的对象的地位 培里和霍尔特认为,个体对客体的认识(意识)就是个体有机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应”,实 际上把人的认识降低为与动物本能一样的活动。而蒙塔古则指出意识活动的非空间性以及意识活动的 包含性(将前此的东西包含到现在并与现在一同出现),但他的解释含糊不清,其“自我超越的蕴含 关系”之类的概念更具有令人费解的神秘因素。 霍尔特认为非实在的并不等于是主观的,而可以是客观的。幻觉、错觉的对象虽然并不实在,却 是存在的。事物的一切现象作为事物的客观的投射的性质,有着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事物的一切现 象都是客观的。但蒙塔古等人不赞同上述观点,认为错误认识的对象是非实在的,但不是客观“现存 的”,而是客观“潜存的”。非实在的东西是错觉的对象,但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原因。认识的真或假 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判断。真实的感知对象和虚假的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我们可以用 真实的对象来解释虚假的感知,但不能用虚假的对象来解释真实的感知。把虚假的和真实的东西都看 做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是“泛客观主义
第四节(续1) • 四、“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 前者认为,特殊的东西和共相的东西是“直接认识到 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映象而间接认识到的。人们关于对象的认识,并不是关于对象的观念,而就 是对象本身。“直接呈现论”实际上是把客观事物和作为其反映、摹写的观念完全等同起来。后者认 为事物一方面是独立的,另一方面事物当其被认识时又可直接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其根据是,同一 的元素,在一种关系中取得物体的性质,并不排斥它可以同时在另一种关系中取得精神的性质。就像 同一个人对我父亲来说是兄弟,而对于我来说是叔叔一样,人仍是同一个人,只是关系有所不同而已。 这二者都直接反对反映论,把它说成是“二元论”。在这方面,往往抓住洛克等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中的确存在的二元论倾向。其实,科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做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 的对立统一,认为认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按其内容则是客观的。二者通过实践而得到统一。 五、分歧 新实在主义者的直接呈现论并没有清楚 地揭示认识的性质和过程,反而混淆了存在和 意识,把认识论上的许多问题弄得模糊不清。它们由此发生了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于如下两个问题 上:一是关于意识的本性;二是关于错觉和幻觉的对象的地位。 培里和霍尔特认为,个体对客体的认识(意识)就是个体有机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应”,实 际上把人的认识降低为与动物本能一样的活动。而蒙塔古则指出意识活动的非空间性以及意识活动的 包含性(将前此的东西包含到现在并与现在一同出现),但他的解释含糊不清,其“自我超越的蕴含 关系”之类的概念更具有令人费解的神秘因素。 霍尔特认为非实在的并不等于是主观的,而可以是客观的。幻觉、错觉的对象虽然并不实在,却 是存在的。事物的一切现象作为事物的客观的投射的性质,有着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事物的一切现 象都是客观的。但蒙塔古等人不赞同上述观点,认为错误认识的对象是非实在的,但不是客观“现存 的”,而是客观“潜存的”。非实在的东西是错觉的对象,但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原因。认识的真或假 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判断。真实的感知对象和虚假的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我们可以用 真实的对象来解释虚假的感知,但不能用虚假的对象来解释真实的感知。把虚假的和真实的东西都看 做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是“泛客观主义
第五节批判实在主义 批判实在主义赞同新实在主义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学说的责难以及关于对象(客体)独立存在 的观点,但不同意它关于认识的理论,特别是所谓“直接呈现说”。例如罗杰斯指出,新实在主 义不能为错误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解释。批判实在主义者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 系,而必须通过中介作用,其中介是“特性复合体”。它就是由实感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再 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成的“集群”,即感觉的性质和意义的性质的结合。有的批判实在主义者如 桑塔耶拿、斯特朗等,把作为感知内容(知觉材料)的特性复合体当做逻辑实体,实际上是把知 觉的性质与概念的性质混同起来了。有的人(如洛夫乔伊)认为特性复合体是心理的东西,就是 正当知觉时的心理状态。但他们都认为,在意识和直接被给予或呈现的知觉内容并不是对象本身, 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摹写,而只是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手段。至于外部世界的独立 存在则是我们的信念,是最简单和最合理的假设,或者说是动物似的本能的、直觉的信念。实际 上他们仍把外物看做是与康德的物自体相类似的东西而陷入不可知论。整个说来,批判实在主义 仍是一个具有康德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些批判实在主义者转向 了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学派融合。到二战前后,新实在 主义和批判实在主义已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了
第五节 批判实在主义 • 批判实在主义赞同新实在主义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学说的责难以及关于对象(客体)独立存在 的观点,但不同意它关于认识的理论,特别是所谓“直接呈现说” 。例如罗杰斯指出,新实在主 义不能为错误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解释。批判实在主义者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 系,而必须通过中介作用,其中介是“特性复合体”。它就是由实感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再 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成的“集群”,即感觉的性质和意义的性质的结合。有的批判实在主义者如 桑塔耶拿、斯特朗等,把作为感知内容(知觉材料)的特性复合体当做逻辑实体,实际上是把知 觉的性质与概念的性质混同起来了。有的人(如洛夫乔伊)认为特性复合体是心理的东西,就是 正当知觉时的心理状态。但他们都认为,在意识和直接被给予或呈现的知觉内容并不是对象本身, 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摹写,而只是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手段。至于外部世界的独立 存在则是我们的信念,是最简单和最合理的假设,或者说是动物似的本能的、直觉的信念。实际 上他们仍把外物看做是与康德的物自体相类似的东西而陷入不可知论。整个说来,批判实在主义 仍是一个具有康德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些批判实在主义者转向 了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学派融合。到二战前后,新实在 主义和批判实在主义已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了